作者:知北遊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我們之前說了《四庫全書》將它歸為地理,有人卻說它被列為禁書!。
一、上古祭祀之樂
古代的帝王都有很多娛樂項目秦漢以後的自不必說。
上古三代的時候,君主的娛樂似乎也很盛,至少從伏羲、神農之時就有各種樂舞,比如《樂書》《樂緯》等書裡記載:伏羲之樂曰《立基》《駕辨》,神農之樂曰《扶黎》《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黃帝之樂有《雲門》《大卷》《鹹池》,少昊之樂曰《九淵》,顓頊之樂曰《五莖》(一說是《六莖》),帝嚳之樂曰《六英》(可能和顓頊的《六莖》是一回事),帝堯之樂曰《大章》,帝舜之樂曰《大韶》(《九韶》),大禹之樂曰《大夏》、商湯之樂曰《大濩》,周文王之樂有《象箾》、《南籥》,周武王之曰《大武》等等,總之古代帝王們各自都有樂舞。
根據古書記載看,古代帝王們的樂舞,主要不是用來娛樂自己的,而是用於祭祀,在宗廟等祭祀場所演奏歌舞,用來娛樂上帝百神以及祖先,這一點,從殷墟卜辭裡就能看出來,殷人祭祀神靈祖先的時候用的樂舞就有《濩》和《萬》,「萬」就是後世典籍中記載的「萬舞」,是一種集體舞蹈。
殷人的祈雨儀式的「雩」,寫法是上面一個「雨」下面一個「舞」,表示用樂舞祈求神靈降雨,也是這個意思。
但是,也有很多帝王不是這麼搞,而是拿來自己娛樂,而且非常沉迷,這就壞了,據說會導致喪身亡國。
二、啟上天傳樂
古書裡記載最早一個娛樂致死而且危害國家的君主,就是夏朝的開國先君夏後啟。
我們先來看看夏啟娛樂用的歌舞。
1.《九辨》:「九」在古代是指多數,並不一定就是確實的九數,只是表示此中樂舞有很多闋或章節。
「辨」也寫作「辯」,《歸藏易》裡稱「帝《辨》」,就是上帝用的樂舞叫「辨」,伏羲的樂舞有一種《駕辨》,也是此類。這是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有歌詞,所以《楚辭》裡也有一篇宋玉寫的《九辨》,就是模擬古《九辨》的形式而作。根據《歸藏》的記載,這種樂舞屬於五聲中的「宮」的序列,是《九歌》的組成部分。
2.《九代》:古書裡除了《山海經》,沒有其他書裡有這個名目,郭璞注認為是「舞九代馬」,恐怕不可靠,其中「代」應該是「伐」字的形誤,就是因為二字形近寫錯了。
《九伐》就是《九辨》,在古音裡「伐」、「辨」是同並紐雙聲、月元對轉音近的,即「伐」是「辨」的假借字,後人在抄書的時候誤成了「代」。
3.《九招》:「招」就是「韶」,所以《九招》就是《九韶》,是傳說中帝舜用的樂舞。
《竹書記年》裡也有「夏後啟舞《九招》」的記載。
4.《九冥》:這種僅見於《歸藏》,是《山海經》和其他古書裡沒提到的。
其實「冥」就是「萬」的假借字,《九冥》就是《九萬》,也就是古書裡說的「萬舞」,《墨子·非樂上》引古書《武觀》裡說夏後啟「萬舞翼翼」,就是指這種歌舞。
根據《歸藏》的說法,它和《九辨》都屬於五聲中「宮」這個序列,屬於《九歌》的組成部分。
5.《九歌》:《九歌》應該是古人祭祀上帝百神用的歌舞。
應該有很多篇,不是準確的九篇,所以屈原模擬它作了《九歌》,是十一篇,也是祭祀上帝百神的內容。
這樣可以知道,夏後啟用的歌舞的確不少,《九辨》《九歌》《九招》《九冥》,至少四種。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可知,古傳中夏後啟曾經三次上賓於天,就是去朝見上帝,這大概的確是古傳,《歸藏易·啟筮經》裡就說:
「明夷曰:昔者夏後啟筮:乘飛龍以登於天,而枚佔於皋陶,皋陶佔之曰:『吉。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
就是說夏後啟曾經乘龍登天,還找皋陶算了一卦,得了個「明夷」的卦,非常吉利,可以為四方之王。而他登天最大的收穫,就是從上帝那裡得到了《九辨》《九歌》《九招》等樂舞,然後下來就沉迷不已,不能自拔。
三、祭祀之樂向娛樂之樂轉變
他甚至跑到高山頂上去奏樂,《海外西經》說的「大樂之野」、「大遺之野」,也就是《大荒西經》裡說的「天穆之野」,為什麼這麼說呢?
畢沅《山海經新校正》裡已經說了,「樂」、「遺」聲相近,是有道理,但不準確,因為「大樂」又稱「天穆」是怎麼回事呢?在古文字中「大」、「天」經常混用,比如商湯的日名「大乙」又作「天乙」,「大邑商」又稱「天邑商」,這個倒是沒啥說頭,但是「樂」怎麼又稱「穆」呢?很可能「樂yuè」是「鸙yuè」的通假字,《爾雅·釋鳥》裡說:「鷚,天鸙。」郭璞註:「大如鷃yàn雀,色似鶉,江東名之曰天鷚,音綢繆。」邢《疏》進一步解釋:「音綢繆者,《詩·豳風》云:『綢繆牖戸。』取其音同,故讀從之。」就是說「鷚」這個字的讀音和綢繆之「繆」的讀音一樣,是讀móu(古音讀mù),現在的注音是liù,不是古音。
天鸙或天鷚就是今天所說的雲雀,又稱「告天鳥」,這種鳥的鳴叫聲高亢嘹亮。
《正字通》裡說:「鷚,俗呼『告天鳥』,其鳴如龠,形醜善鳴,聲高多韻。」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大樂之野」其實就是「天鸙之野」,天鸙又稱天鷚,「鷚」和「繆」、「穆」的讀音相同(比如「秦穆公」古書裡又寫作「秦繆公」),所以「大樂(鸙)之野」又稱「天穆(鷚)之野」,起這個名字,就是取這種鳥鳴叫聲高亢嘹亮而多韻,象歌樂一般。
天穆之野不是一片地上的平原,而是在一座高二千仞的高山之上,離天最近的地方,這種「野」其實就是崮類山。這種山在魯西南一帶特別多,比如吳王崮、抱犢崮等等,這種山都四絕孤立,雄偉高峻,而山頂上卻是平的,上面有田地可以耕種,也可以住人,所以魯西南一帶有很多的「山頂村」,就是這麼個原因。
夏後啟歌舞的天穆之野,就是在這麼一座崮類高山上。
那麼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就是夏後啟歌舞其實也是在祭祀天神,他選擇這麼個離天最近的地方,而且把這個地方叫「天穆」,那麼他奏樂的目的就是希望上帝百神能夠聽見,既是娛樂百神,也是娛樂自己。
從這一方面來考察,實際情況應該是,《九辨》《九歌》等歌舞本來是祭祀上帝用的專用歌舞,所以才被認為是上帝之樂,普通人是不能拿來娛樂的,而夏後啟卻拿來當做自己的娛樂項目,顯然就犯了錯誤。
夏後啟到高山上奏樂娛樂,還真就達到了目的,讓上帝聽見了,只不過上帝不是高興,而是非常生氣。《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鍠鍠,管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
這段就是說夏後啟作樂過度,在野外舉行盛大宴會,還鐘鼓管磬齊鳴,萬舞翼翼,結果真的傳到了天上,上天(即上帝)「弗式」,「弗式」就是「不善」,也就是不喜歡、不高興,把上帝給惹火兒了。
四、傳樂的代價
惹怒了上帝的後果是很可怕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首先是夏後啟本人,傳世古書裡沒有記載他是怎麼死的,而根據出土文獻記載,夏後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溺水而死。
江陵王家臺出土的秦簡《歸藏》的《乾卦》裡就說:「不仁者:昔夏後啟是乘龍登於天,帝弗良而投之淵,寅共工墜之江。」
明確記載夏後啟是因為乘龍登天而惹怒上帝,被上帝投進了深淵而死,就象共工墜入江中而死一樣,屬於「不仁者」。《淮南子·原道訓》裡說共工「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這裡面說的「淵」應該就是「江淵」,也就是江,共工也是死於深淵裡的。
《歸藏》是戰國時期作的一本筮書,可見至少在戰國時代關於夏後啟的傳說中,他是被上帝投進深淵而死,和共工一樣的下場,是上帝對他的懲罰。
這些記載說明,夏後啟淫佚康樂無度,影響到了國家和後世子孫,可見是貽害無窮。
所以說,夏後啟是三代歷史上第一位娛樂至死的君主,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孫和國家,可見過度娛樂、歌舞昇平並非什麼好事兒。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參考文獻】
古籍:《山海經》《墨子》《歸藏易》《竹書記年》《楚辭》《樂書》《樂緯》《爾雅註疏》《真誥》《正字通》《山海經新校正》《玉函山房輯佚書》
現代著作: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
朱芳圃:《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
袁珂:《山海經校注》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記年輯證》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