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一位娛樂至死的古代帝王——夏後啟

2021-01-08 山海經解密小七

作者:知北遊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我們之前說了《四庫全書》將它歸為地理,有人卻說它被列為禁書!。

一、上古祭祀之樂

古代的帝王都有很多娛樂項目秦漢以後的自不必說。

上古三代的時候,君主的娛樂似乎也很盛,至少從伏羲、神農之時就有各種樂舞,比如《樂書》《樂緯》等書裡記載:伏羲之樂曰《立基》《駕辨》,神農之樂曰《扶黎》《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黃帝之樂有《雲門》《大卷》《鹹池》,少昊之樂曰《九淵》,顓頊之樂曰《五莖》(一說是《六莖》),帝嚳之樂曰《六英》(可能和顓頊的《六莖》是一回事),帝堯之樂曰《大章》,帝舜之樂曰《大韶》(《九韶》),大禹之樂曰《大夏》、商湯之樂曰《大濩》,周文王之樂有《象箾》、《南籥》,周武王之曰《大武》等等,總之古代帝王們各自都有樂舞。

根據古書記載看,古代帝王們的樂舞,主要不是用來娛樂自己的,而是用於祭祀,在宗廟等祭祀場所演奏歌舞,用來娛樂上帝百神以及祖先,這一點,從殷墟卜辭裡就能看出來,殷人祭祀神靈祖先的時候用的樂舞就有《濩》和《萬》,「萬」就是後世典籍中記載的「萬舞」,是一種集體舞蹈。

殷人的祈雨儀式的「雩」,寫法是上面一個「雨」下面一個「舞」,表示用樂舞祈求神靈降雨,也是這個意思。

但是,也有很多帝王不是這麼搞,而是拿來自己娛樂,而且非常沉迷,這就壞了,據說會導致喪身亡國。

二、啟上天傳樂

古書裡記載最早一個娛樂致死而且危害國家的君主,就是夏朝的開國先君夏後啟。

我們先來看看夏啟娛樂用的歌舞。

1.《九辨》:「九」在古代是指多數,並不一定就是確實的九數,只是表示此中樂舞有很多闋或章節。

「辨」也寫作「辯」,《歸藏易》裡稱「帝《辨》」,就是上帝用的樂舞叫「辨」,伏羲的樂舞有一種《駕辨》,也是此類。這是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有歌詞,所以《楚辭》裡也有一篇宋玉寫的《九辨》,就是模擬古《九辨》的形式而作。根據《歸藏》的記載,這種樂舞屬於五聲中的「宮」的序列,是《九歌》的組成部分。

2.《九代》:古書裡除了《山海經》,沒有其他書裡有這個名目,郭璞注認為是「舞九代馬」,恐怕不可靠,其中「代」應該是「伐」字的形誤,就是因為二字形近寫錯了。

《九伐》就是《九辨》,在古音裡「伐」、「辨」是同並紐雙聲、月元對轉音近的,即「伐」是「辨」的假借字,後人在抄書的時候誤成了「代」。

3.《九招》:「招」就是「韶」,所以《九招》就是《九韶》,是傳說中帝舜用的樂舞。

《竹書記年》裡也有「夏後啟舞《九招》」的記載。

4.《九冥》:這種僅見於《歸藏》,是《山海經》和其他古書裡沒提到的。

其實「冥」就是「萬」的假借字,《九冥》就是《九萬》,也就是古書裡說的「萬舞」,《墨子·非樂上》引古書《武觀》裡說夏後啟「萬舞翼翼」,就是指這種歌舞。

根據《歸藏》的說法,它和《九辨》都屬於五聲中「宮」這個序列,屬於《九歌》的組成部分。

5.《九歌》:《九歌》應該是古人祭祀上帝百神用的歌舞。

應該有很多篇,不是準確的九篇,所以屈原模擬它作了《九歌》,是十一篇,也是祭祀上帝百神的內容。

這樣可以知道,夏後啟用的歌舞的確不少,《九辨》《九歌》《九招》《九冥》,至少四種。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可知,古傳中夏後啟曾經三次上賓於天,就是去朝見上帝,這大概的確是古傳,《歸藏易·啟筮經》裡就說:

「明夷曰:昔者夏後啟筮:乘飛龍以登於天,而枚佔於皋陶,皋陶佔之曰:『吉。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

就是說夏後啟曾經乘龍登天,還找皋陶算了一卦,得了個「明夷」的卦,非常吉利,可以為四方之王。而他登天最大的收穫,就是從上帝那裡得到了《九辨》《九歌》《九招》等樂舞,然後下來就沉迷不已,不能自拔。

三、祭祀之樂向娛樂之樂轉變

他甚至跑到高山頂上去奏樂,《海外西經》說的「大樂之野」、「大遺之野」,也就是《大荒西經》裡說的「天穆之野」,為什麼這麼說呢?

畢沅《山海經新校正》裡已經說了,「樂」、「遺」聲相近,是有道理,但不準確,因為「大樂」又稱「天穆」是怎麼回事呢?在古文字中「大」、「天」經常混用,比如商湯的日名「大乙」又作「天乙」,「大邑商」又稱「天邑商」,這個倒是沒啥說頭,但是「樂」怎麼又稱「穆」呢?很可能「樂yuè」是「鸙yuè」的通假字,《爾雅·釋鳥》裡說:「鷚,天鸙。」郭璞註:「大如鷃yàn雀,色似鶉,江東名之曰天鷚,音綢繆。」邢《疏》進一步解釋:「音綢繆者,《詩·豳風》云:『綢繆牖戸。』取其音同,故讀從之。」就是說「鷚」這個字的讀音和綢繆之「繆」的讀音一樣,是讀móu(古音讀mù),現在的注音是liù,不是古音。

天鸙或天鷚就是今天所說的雲雀,又稱「告天鳥」,這種鳥的鳴叫聲高亢嘹亮。

《正字通》裡說:「鷚,俗呼『告天鳥』,其鳴如龠,形醜善鳴,聲高多韻。」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大樂之野」其實就是「天鸙之野」,天鸙又稱天鷚,「鷚」和「繆」、「穆」的讀音相同(比如「秦穆公」古書裡又寫作「秦繆公」),所以「大樂(鸙)之野」又稱「天穆(鷚)之野」,起這個名字,就是取這種鳥鳴叫聲高亢嘹亮而多韻,象歌樂一般。

天穆之野不是一片地上的平原,而是在一座高二千仞的高山之上,離天最近的地方,這種「野」其實就是崮類山。這種山在魯西南一帶特別多,比如吳王崮、抱犢崮等等,這種山都四絕孤立,雄偉高峻,而山頂上卻是平的,上面有田地可以耕種,也可以住人,所以魯西南一帶有很多的「山頂村」,就是這麼個原因。

夏後啟歌舞的天穆之野,就是在這麼一座崮類高山上。

那麼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就是夏後啟歌舞其實也是在祭祀天神,他選擇這麼個離天最近的地方,而且把這個地方叫「天穆」,那麼他奏樂的目的就是希望上帝百神能夠聽見,既是娛樂百神,也是娛樂自己。

從這一方面來考察,實際情況應該是,《九辨》《九歌》等歌舞本來是祭祀上帝用的專用歌舞,所以才被認為是上帝之樂,普通人是不能拿來娛樂的,而夏後啟卻拿來當做自己的娛樂項目,顯然就犯了錯誤。

夏後啟到高山上奏樂娛樂,還真就達到了目的,讓上帝聽見了,只不過上帝不是高興,而是非常生氣。《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鍠鍠,管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

這段就是說夏後啟作樂過度,在野外舉行盛大宴會,還鐘鼓管磬齊鳴,萬舞翼翼,結果真的傳到了天上,上天(即上帝)「弗式」,「弗式」就是「不善」,也就是不喜歡、不高興,把上帝給惹火兒了。

四、傳樂的代價

惹怒了上帝的後果是很可怕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首先是夏後啟本人,傳世古書裡沒有記載他是怎麼死的,而根據出土文獻記載,夏後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溺水而死。

江陵王家臺出土的秦簡《歸藏》的《乾卦》裡就說:「不仁者:昔夏後啟是乘龍登於天,帝弗良而投之淵,寅共工墜之江。」

明確記載夏後啟是因為乘龍登天而惹怒上帝,被上帝投進了深淵而死,就象共工墜入江中而死一樣,屬於「不仁者」。《淮南子·原道訓》裡說共工「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這裡面說的「淵」應該就是「江淵」,也就是江,共工也是死於深淵裡的。

《歸藏》是戰國時期作的一本筮書,可見至少在戰國時代關於夏後啟的傳說中,他是被上帝投進深淵而死,和共工一樣的下場,是上帝對他的懲罰。

這些記載說明,夏後啟淫佚康樂無度,影響到了國家和後世子孫,可見是貽害無窮。

所以說,夏後啟是三代歷史上第一位娛樂至死的君主,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孫和國家,可見過度娛樂、歌舞昇平並非什麼好事兒。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參考文獻】

古籍:《山海經》《墨子》《歸藏易》《竹書記年》《楚辭》《樂書》《樂緯》《爾雅註疏》《真誥》《正字通》《山海經新校正》《玉函山房輯佚書》

現代著作: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

朱芳圃:《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

袁珂:《山海經校注》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記年輯證》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二戰時期曾有一位科學家進行過一次「老鼠烏託邦」實驗,實驗準備了生存所需的足夠資源,場地佔地一千平方米,容納了5000隻老鼠在其中生活。然而沒有生存困擾,在這座名副其實的鼠城裡,老鼠卻並沒有繁衍到無窮盡,鼠群甚至逐漸走向毀滅。第二次烏託邦實驗設計了更優越的條件,結果跟第一次並無二致。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二戰時期曾有一位科學家進行過一次「老鼠烏託邦」實驗,實驗準備了生存所需的足夠資源,場地佔地一千平方米,容納了5000隻老鼠在其中生活。然而沒有生存困擾,在這座名副其實的鼠城裡,老鼠卻並沒有繁衍到無窮盡,鼠群甚至逐漸走向毀滅。
  • 情節記憶與娛樂至死
    說說當中一個名字:情節記憶,聯繫到幾年前拜倒的《娛樂至死》,似乎又有點新意。所以讀這段的時候,想起來若干年前分享的《娛樂至死》。自從電視普及之後,民眾的邏輯會直線下降——因為任何新聞都不會超過三分鐘,前面剛看到領導人訪問,接著就是戰爭,然後就是娛樂八卦——之間毫無聯繫,而看過之後人也沒有任何記憶。電視辯論越來越短,不像19世紀中葉,人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聽雙方辯論,而每一次發言都會有30-40分鐘。那時大家可以深入地討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像後來逐漸發展到粗暴的罵街。
  • 「娛樂至死」的七大危害(圖)
    平時工作壓力大的年輕白領,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最常選擇的放鬆的方式就是痛痛快快地「娛樂至死」——通宵達旦地看碟片、K歌、蹦迪、打麻將、玩電腦……專家告誡大家:過分貪玩非但不能放鬆身心,而且對健康損傷極大!
  • 古代帝王為追求長生不老而特製的神奇玉器
    高足玉杯(局部)這件精美而罕見的高足玉杯,一方面在形制上和其它古代玉杯大相逕庭,另一方面又被古代帝王珍若拱璧般重視尤其黃老之學中的政治主張,是最早「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其深遠,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由於遠古時代自然科學的蒙昧,同時也衍生出了一部分帶有迷信色彩的愚昧糟粕,其中最玄乎的就是以「成仙」和「永生」為目標的「長生不老之術」。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據網信中國6月10日消息,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約談新浪微博負責人,責令其立即整改,暫停更新微博熱搜榜一周,並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不過,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娛樂至死」的快樂背後,是巨大代價「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
  • 古代帝王都吃錯藥了,這是《道德經》給出的「不死藥」秘方
    死亡是人類的根本恐懼,追求長生不死也就不是哪一個人的奢望,尤其是古代帝主,疑神疑鬼,信奉仙丹妙藥。即使是秦皇漢武這樣具有雄才大略,雄心萬丈的一代英主,也難逃此窠臼。不但現實中的人想長生,文人墨客還將這種「理想」投射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比如《西遊記》中的主角孫悟空,最初尋訪海外大仙的初衷,就是長生不死。
  • 古代皇帝的奇葩死法,有個竟因「吵嘴」被自己的愛妃拿被子捂死
    古代皇帝雖然位高權重,但是迫於政治壓力和規矩的束縛,能得善終的僅佔一半。很多花天酒地的帝王,無不是因為壓力選擇逃避,但他們的命運往往十分悽慘。今天就來說一說,非正常死亡的皇帝,有哪些奇葩死法。做皇帝之前的高洋是人人稱道的克己自律的君子,誰知做了帝王之後開始放飛自我了,整日酗酒,酩酊大醉。皇帝嘛,沒人管得了他,喝酒沒個節制,終於因為過渡飲酒患上了厭食症,面對一桌子美食佳餚卻被飢餓折磨而死,這時的高洋還沒到30歲。
  • 中國古代喪葬觀:為什麼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古代喪葬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事死如事生這句話,出自《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 西王母掌管不死藥,這些帝王都見過西王母,但為什麼沒有長生不老
    因為王母娘娘掌控著不死藥和蟠桃。蟠桃吃了可以延壽,當神仙的也有壽命盡的時候,而吃了九千年的蟠桃可以和天地同壽。西王母和王母娘娘她們其實就是一個人,王母娘娘有了不死藥和蟠桃,所以這些神仙們都對王母娘娘敬畏有加,而玉皇大帝要想讓這些神仙聽話的話,必須倚重王母娘娘。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數底層人士的衝突。赫胥黎也曾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 忠臣的他被帝王賜死,將妻子肚中的孩子挖出扔進火裡
    在古代的帝王中,有明君自然也就有昏君。那些忠臣遇到明君還好,如果遇到昏君那他們的生活將慘不忍睹。一般如果這個帝王不明事理,則會因為奸臣的一兩句話,再加上自己本身疑心較重,而將忠誠所刺死;這其實都還算好的了,在古代的帝王中有這麼一位只為美人開心的帝王,完全不在乎多與錯,在他的世界裡,只要他的美人高興了,那麼做的所有的事就是正確的。這位帝王就是商紂王。提起商紂王大家肯定會想起妲己。在電視劇中,真的妲己被狐狸精所囚禁,而帝王身邊的妲己實則是個狐狸精。
  • 全國民族運動會項目科普之陀螺: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
    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灰土風嶺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製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之稱。我國有關陀螺的最早記載在宋朝,有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而陀螺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明代劉侗、於奕正《帝經物略——二春場》記載了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明朝時期陀螺已經作為名詞出現,而當時的陀螺也已經成為了民間兒童的普遍玩具。
  • 古代帝王權力至高無上,被下毒謀殺的可能性大嗎?
    文|觀景說史中國古代的帝王雖然說是被譽為「天子」貴為九五之尊,但不可否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危的職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中,共計有一百八十多位皇帝死於非命。古代帝王畫像插圖古代皇帝被暗殺的手法多樣化,下毒是受刺客最喜歡的方法皇位在古代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歷史上的陝西,周、秦、漢、唐等14個王朝先後在這裡建都,既有傳說時期的黃帝、炎帝這樣的部落英雄,也有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中國古代傑出帝王,他們在創造輝煌歷史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豐富的遺存。帝王陵便是這些豐富遺存的重要載體之一。
  • 千年來僅8人擁有,不是帝王就是將相
    古代記載的很多故事中,都會有一些神異的人體現象,在古人看來一般都是某種或兇或吉的預兆,但在現代人眼中多半都有科學解釋。比如史書記載的「重瞳」現象,在古人看來是一種吉兆,甚至是帝王的象徵。史書最早記載的重瞳者,是傳說中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倉頡。倉頡被人們稱為「造字聖人」,是文字的締造者,在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傳說倉頡有四個眼睛,天生瑞德,通過觀察星宿的運行以及鳥獸的足跡創造文字,如今留下的倉頡像中,大多也是四隻眼睛的形象。
  • 娛樂至死的兩個百年王朝,被同一種動物害死了|淘觀點
    很快,身體孱弱、患有嚴重風疾的欽宗從馬上摔下,被馬群踐踏而死;天祚帝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隨後亂馬奔騰,兩位末代皇帝的屍體被踏成肉泥。當完顏亮在馬球場上談笑風生地處死兩個皇帝時,他亡國亡身的悲劇也就開始了。完顏亮的漢文化功底甚深,他能詩善文,愛同遼宋名士交往,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他也曾胸懷大志,許下「萬裡車書一混同」的統一山河的豪言壯語。
  • 古代帝王出生為何有「祥雲」出現
    古代由於受「軍權神授」的影響,帝王多以天子為稱。為了神化所謂的「真命天子」,在史書中的記載,其出生定然有異於常人之處。除了受孕不同,如劉邦母親「見交於龍上」;還有玄鳥生商;商朝的始祖,是母親踩巨人腳印而生。但不管受孕如何,其出生之時定然有「祥雲祥光」照耀;無此,不足以體現帝王的神異之處。
  • 血月臨空之前,古代歷史中還有哪些奇異的天象?
    不過如果這是在中國的古代估計又會是一場紛爭,因為天狗食月和血月臨空都不是什麼好的預兆。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自來對天象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帝王,專門成立了研究天象的機構,人們認為天象即是上天的預兆。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歷史記載中的幾種天象及相關事件。
  • 北鬥星為何成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
    其中第一至第四星為「魁」即鬥身,第五至第七星為「杓」即鬥柄,「合而為鬥」。確定季節、推斷月份、導航方向北鬥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北鬥七星信仰是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距今一萬年前的內蒙古翁牛特旗白廟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有早期北鬥七星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