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晚,天幕上將會上演一場罕見的月全食,即古人所說的天狗食月,而且還會出現血月臨空,大家不要錯過。不過如果這是在中國的古代估計又會是一場紛爭,因為天狗食月和血月臨空都不是什麼好的預兆。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自來對天象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帝王,專門成立了研究天象的機構,人們認為天象即是上天的預兆。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歷史記載中的幾種天象及相關事件。
天狗食日月
天狗食日月即日食月食,在古代都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乃上天意志警示君王。中國歷史最早記錄日食是在在《尚書·胤徵》篇裡,夏代第四位君王仲康時發生的一次日食:"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而且這次日食還讓一位天文官丟掉了腦袋。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日食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後天子馬上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獻祭以把太陽重新召回。可這次,時間過去了好久,大家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了,卻獨不見天文官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天狗食日"結束後,身負重任的羲和仍然不見人影。幾個差役趕到清臺(當時的天文觀測臺),好不容易把喝了一夜的酒、爛醉如泥的羲和架到宮中。仲康大帝問明情況,才知原來是羲和酗酒誤事,頓時大怒,立刻下令將羲和推出斬了首。這次事件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據推測此次日食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中午。
歷史上,僅在《春秋》所記的兩百四十二年間,發生了三十六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記載。《史記·天官書》解釋為:"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霸)代興,更為主命。自是之後,眾暴寡,大並小。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霸)。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漢書·天文志》講得更加具體:"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三十六次日食居然會對應三十六位國君被殺,而且從此天下大亂。
古人其實不都是這樣迷信的。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天文學家張衡就已經闡述了月食的原理:"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血月臨空
血紅色的月亮,在中國與西方的傳統文化中,都意味著隱伏的災劫。中國關於血月的最早記載是《南齊書》的《五行志》中,"明帝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蝕,色赤如血",這次發生在498年5月18日的血月,被認為預示三日後大司馬王敬則的舉兵造反。在古代血月臨空象徵著兵災及旱災,《宋史。天文志》記載"(月)赤,兵、旱".最令人震驚的記載在1644年4月24日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常州府志》、孫之騄的私著筆記《二申野錄》和清初時人小說《鐵冠圖忠烈全傳》都記載了這天"月赤如血".而就在這一天晚上,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次日,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明朝覆亡。
五星連珠
五星連珠即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線,這個在古代被認為是最吉利的天象。史料記載的"五星連珠"都伴隨著明主出現。公元前2279年,"五星連珠"出現,舜帝繼位。公元前2210年又出現一次,大禹繼位。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紂建周。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這個好像有一年的誤差)。公元前185年,呂后奪權。公元618年,李淵建唐。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公元710年,唐玄宗李隆基殺死韋後和太平公主,開創"開元之治".最近一次出現是2000年5月20日,全球共迎新世紀。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漢代蜀錦上就刺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大字。而《漢書·趙充國傳》就記載了這件國寶的來歷:"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高出,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用兵者兇。"推斷這塊織錦很可能是西漢宣帝時期為了慶祝趙充國討羌勝利而造的。
熒惑守心
如果說"五星連珠"古代帝王都想遇到,那麼"熒惑守心"估計是古代帝王最怕遇到的。"熒惑"就是火星,火星猶如螢火蟲般的紅色, 亮度常有變化,而運動方向也十分不定,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而"心"是說的天蠍座中的紅色一等亮星―心宿二 ,因為這顆星的紅光如血似火,古人稱呼他為"大火"."熒惑守心"指火星如果停留在天蠍座附近遲遲不離開的話,那麼就是大兇之兆,預示著皇帝可能駕崩,丞相可能下臺。
歷史上最著名的"熒惑守心"事件發生在秦始皇死的前一年。《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為了避兇趨吉,秦始皇在四十九歲的時候又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遊。巡遊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沒成想自己卻由此走向了不歸路,並引發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離奇地命喪沙丘,撒手人寰。隨後發生沙丘政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擁立公子胡亥為秦二世。最終,大秦也二世而亡。
最幸運的"熒惑守心"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宋景公身上。《史記·宋微子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宋景公不願意將災難轉嫁到相國,百姓及年歲上,最終感到上天,熒惑竟然轉移了。
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想把"熒惑守心"轉嫁到別人身上,以為能逃過一劫,沒想到最終還是躲不過,他就是漢成帝。發生"熒惑守心"後,漢成帝決定將丞相翟方進做替罪羊。其實這位丞相干的還是不錯的,但是發生這件事了那也沒辦法了。於是漢成帝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這位丞相沒辦法只好飲鴆自殺了。漢成帝這下寬心了,但是是你的永遠躲不掉,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掛了。
多數皇帝對"熒惑守心"都很害怕,但是有一位皇帝卻十分愉快。三國時魏明帝曹叡有一次問黃權:天下三分鼎立,到底哪一處是正統?黃權回答說:這要驗證於天文。往年有『熒惑守心』,結果文帝崩。"好嘛,"熒惑守心"竟然成了魏國正統的證據,變成了令人愉快的事,果然世事無常啊。
魏明帝曹叡
古人因為缺乏科學知識,認為上述天象是不祥或者吉利的,但今人都已經弄懂了其中的原理,這些天象都是自然的天文景觀,所以各位讀者就不必掛懷,一起去愉快地欣賞這難得一見的天文現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