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記憶與娛樂至死

2021-01-20 saiyazhu

起筆是因為一本《神經的邏輯》,剛剛看完。講述無意識如何與有意識共同塑造了我們的自我。乾貨太多,隨便挑點都能扯半天。說說當中一個名字:情節記憶,聯繫到幾年前拜倒的《娛樂至死》,似乎又有點新意。

說起多任務,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多線程——但科學總結是:人只能一邊做一件習慣完成的事情,而同時處理另一件不那麼習慣的事情。譬如做作業聽歌,要麼作業很簡單,要麼歌根本沒聽進去。「腦的內在邏輯為多任務打下了基礎。」而同時這種習慣系統如果變成唯一執行的,那就容易變成殭屍——因為殭屍的行為完全是自動模式,它們沒有意識,只有一套系統控制行為。人沒辦法一邊做物理題一邊看電視,因為眼睛雖然有兩隻,但只能同時注意一件東西。

「醫生強烈建議我們不要在電視機前吃飯,因為這會造成過度進食。當我們消極地看電視,我們就是在任由電視節目獨佔我們的有意識系統……一個心不在焉的進食者也會一邊觀看《宋飛正傳》重播,一邊不知不覺地吃掉五包薯片。不幸的是,因為無法提取情節記憶,習慣系統對於胃痛、長胖、心臟病,甚至最簡單的節制觀念,統統一無所知。」

情節記憶,不同於記憶,是我們認真處理一件事情之後得到的沉澱。理論上我們的感官每天能接收到的信息高達1T,但實際上我們能記得的卻很少。看同一本書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記憶的點可以完全不一樣,每個人的自我像是一套動態的算法,在一生的這個節點會看到這些,而在之前或者之後再看到這本書這部電影,所能體會到的東西又不一樣了。而書和電影還是加工提煉過的——放到日常生活中,對待一件事情,不僅人和人之間會有羅生門——自己和不同時間的自己都會有。但我們的大腦為了能夠讓我們時刻處在一個合理的故事下,就會不斷改造記憶(除了《神探夏洛克》的卷福,沒誰可以重現那麼多的細節)。

而在此,我們可以先不討論記憶的正確性,而是自我的豐盈度。如果沒有情節記憶,哪怕是修飾都顯得膚淺。所以讀這段的時候,想起來若干年前分享的《娛樂至死》。自從電視普及之後,民眾的邏輯會直線下降——因為任何新聞都不會超過三分鐘,前面剛看到領導人訪問,接著就是戰爭,然後就是娛樂八卦——之間毫無聯繫,而看過之後人也沒有任何記憶。電視辯論越來越短,不像19世紀中葉,人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聽雙方辯論,而每一次發言都會有30-40分鐘。那時大家可以深入地討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像後來逐漸發展到粗暴的罵街。而電話,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創造了更加快速多元的文化,但也加強了淺薄的威力。無論多麼悲慘的事情都可以是一種談資,而這些智能匹配的信息也精準地播下焦慮的種子,然後在下一步裡收割。

中式修行中早有類似的話語:所謂修行,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如果專心致志地做每一件事情,那麼從腦科學來說就是不讓腦中的習慣系統來統治自己,從每一件事情中積累情節記憶,而不是純粹的生理機械動作。那麼人的修行自然就有了更大的感知基礎。而且很多人是學習工作的時候想著玩,出去玩的時候掛念著工作學習,吃蛋糕的時候想著減肥,減肥的時候想著蛋糕——自然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完完整整地留下完整的「情節記憶」,因此始終被動地過著日子,消耗著生命。

「通過回憶、演練過往的經驗,無意識系統模擬舊日的信息,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為了能夠積攢充分的經驗,請儘量少多線程做事,特別是吃飯的時候不要看手機,也不要每吃一口都計算卡路裡。

有人會說了,我爸媽吃飯也不看手機,沒見得他們有多牛逼啊。在此我冒昧地問一下,對於食物本身,他們的理解有沒有比你積累和理解得深刻一丟丟?當你被安利,手機下單一隻網紅散養雞一塊網易黑豬肉,收到的時候你掂量琢磨了半天,還不是得拿起——手機,問:媽,這個怎麼弄?要不還是送給你吧。

歲月靜好情懷依舊,當你吃飯刷著抖音微博微信一臉迷之微笑,和小時候六點鐘端著一碗飯菜看動畫片扒拉半天沒吃兩口的樣子,基本沒啥區別。只不過動畫片你還能記得,現在時不時有情節你能懷舊——而刷的那些短視頻,過兩天幾乎什麼都不剩。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階級分化,階層固化 低生育欲,犯罪頻發,暴力衝突不斷……人類社會的這些困境,很大一部分,是過度娛樂帶來的。今日的我們,都被困在信息繭房當中,麻痺快樂而不自覺。網絡前所未有發達的當下,我們擁有大量碎片化信息可以接觸,這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碎片化信息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而教育使人進步卻與娛樂衝突,這是一個開發大腦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挖掘,不斷的記憶,反覆的練習,會讓人們造成痛苦,這也是塑造外我的過程。人們嚮往更好的自己,可是只要開始行動,就會受到挫折慢慢開始產生自我懷疑,一旦有一次失敗,就會不由自主的選擇逃避。
  • 「娛樂至死」的七大危害(圖)
    平時工作壓力大的年輕白領,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最常選擇的放鬆的方式就是痛痛快快地「娛樂至死」——通宵達旦地看碟片、K歌、蹦迪、打麻將、玩電腦……專家告誡大家:過分貪玩非但不能放鬆身心,而且對健康損傷極大!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據網信中國6月10日消息,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約談新浪微博負責人,責令其立即整改,暫停更新微博熱搜榜一周,並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不過,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娛樂至死」的快樂背後,是巨大代價「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
  • 女性更擅長情節記憶
    女性似乎具有天然的優勢,能記住一段對話裡有哪些細節,不見了的東西可能在哪兒,這是因為她們的情節記憶更好。情節記憶指的是回憶起諸如上周發生了哪些事,或者今早是否餵過貓等自傳式事件的能力。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women are better at remembering faces and recalling sensory memories such as smells.
  • 最早一位娛樂至死的古代帝王——夏後啟
    一、上古祭祀之樂古代的帝王都有很多娛樂項目秦漢以後的自不必說。但是,也有很多帝王不是這麼搞,而是拿來自己娛樂,而且非常沉迷,這就壞了,據說會導致喪身亡國。二、啟上天傳樂古書裡記載最早一個娛樂致死而且危害國家的君主,就是夏朝的開國先君夏後啟。我們先來看看夏啟娛樂用的歌舞。1.《九辨》:「九」在古代是指多數,並不一定就是確實的九數,只是表示此中樂舞有很多闋或章節。
  • 怎麼喚醒消費者對品牌的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
    在認知心理學中,一般吧記憶的種類分為「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這三類。這種記憶形態的分類與廣告效果的信息處理過程相對應。廣告信息處理的結果主要是情節記憶的形式;品牌信息處理的結果是作為概念記憶被保存;而購買信息處理是一種需求與品牌相結合的形式,因此適合採用程序記憶的形式。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數底層人士的衝突。赫胥黎也曾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 Science:科學家揭秘人類如何進行情節記憶
    當Jonathan Miller及其同事讓7名耐藥的腦中植入電極的癲癇患者在虛擬實境中玩一種遊戲的時候,研究人員並不只是在款待病人;他們正在嘗試更多地了解情節記憶——或是一個人儲存並檢索與某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綁定的記憶的能力。
  • ComText:這個程序讓機器人有了情節記憶
    這款程序給機器人增加了情節記憶,讓它們能夠接受更加複雜的命令。目前,他們已經在機器人 Baxter 上測試了程序。機器人沒有情景化的記憶。比如,當你把一件工具放到桌子上,然後讓機器人「拿起它」,機器人不知道「它」指的是什麼;如果你讓機器人拿起你上次使用的工具,機器人也無法將命令與先前經驗聯繫起來。ComText 賦予了機器人外顯記憶。
  • 娛樂至死的流量時代,吃瓜群眾的人生誰來負責?
    娛樂至死,看戲歸看戲,吃瓜群眾,請你清醒一點。02這是個數據和流量稱王的時代,大家都知道。但有的人就說了,我刷微博就是為了好玩,娛樂而已。但你刷微博時的快樂真的是快樂嗎?其實不是。竇文濤在《圓桌派》裡對快樂有詳細的解釋:「我們總說快樂是因為大腦產生了多巴胺,多巴胺是傳遞快樂的。是不是呢?是,但不夠準確。
  • 刑法量刑情節記憶口訣
    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和免除處罰的情節的記憶口訣:(1)中無損,應當免;(沒有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免除處罰)(2)中有損,應當減;(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減輕處罰)(3)防避脅,應減免;(防衛過當、避險過當、脅從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4)僅從犯,應全三;(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 免除處罰)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艾迪芬奇的記憶》講述了一系列詭異的故事,玩家所扮演的 Edith是芬奇家族中最後一個活著的人,為了尋找親人死亡的真相,玩家將以家族後人的視角探索充滿秘密的老宅。在一些玩家眼裡,步行模擬類遊戲只適合休閒娛樂,但是《艾迪芬奇的記憶》卻在玩法、敘事結構、劇情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在玩家探索真相的過程中,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 科學家似已找到編輯記憶方法?外媒:科幻電影情節將成真
    2.通過情感刺激加深記憶加強獨特情節初始記憶的又一方法是通過外部信號影響其重新激活。定向記憶的再激活(TMR)可改變記憶重啟,以此影響記憶強度。人類實驗證據表明,在睡眠或者狀態清醒的休息期間呈現和之前編碼事件相關的信號可以優化神經元的記憶和情節記憶,換而言之,能夠更深地記住情感刺激和興奮。
  • 情節記憶並非人類所獨有,有一小部分物種也具有這樣的能力
    雖然這些記憶技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卻與我們人類的情節記憶不同。情節記憶能讓我們重新沉浸在不同的、特定的事件中,能將時間、地點以及相關的知識與情感聯繫在一起。但動物們的記憶細節卻不會如此豐富,或許一隻鴿子可以把你的臉與食物聯繫在一起,但是它卻不可能記住見面時的每個細節。
  • 娛樂至死:網紅時代的新曼聯暗黑四天王
    這個注重娛樂效果的時代,不光媒體會對非比賽本身的內容做更多報導,球迷們的關注點和範圍也在變化,所以哪怕林加德實際上只有一個邊緣球員的能力,但是只要他在社交媒體上跳個舞耍個寶,一樣可以保證自己的關注度。這些人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有槽點的足球運動員,人均口嗨的時代,人均衝浪的時代,他們已經是一種網際網路娛樂符號。娛樂至死,足球已經不再是單獨存在的一項競技體育,而是在媒體的影響下和娛樂圈、時尚圈、網紅文化逐漸融為一體,生成一種全新的足球文化現象,並在這條大路上越走越遠。
  • 一天一劇:《獨家記憶》有著最甜的戀愛情節,有著最爛的故事結局
    肯定是《獨家記憶》莫屬啦!跟《最好的我們》、《你好,就是光》一樣,《獨家記憶》也是由小糖人製作的青春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那麼說到《獨家記憶》,看過的網友肯定都只有一個詞形容,那就是「超甜」。確實,《獨家記憶》中男主慕承和與女主薛桐之間相差十年的愛情,真的是讓看得人羨慕不已啊,很多網友彈幕留言:想要這樣甜甜的愛情。
  • 《黑鏡:1500萬裡程的價值》娛樂時代的到來,敲響群體盲從的警鐘
    《黑鏡》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在我看來,完全是應驗了半個世紀前安迪·沃霍爾口中所說的:「我們終將娛樂至死」。那是一個高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封閉的房間,徒立四壁的屏幕,眼中一切的景象完全被屏幕取代。門把是一個符號,能開的時候顯出來,不讓出門的時候自動隱藏。人們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工作,吃一樣的食物,穿一樣的衣服。沒有私人物品更沒有私人空間。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
    曼德拉風風火火的當了數年的總統,可是在2010年一位美國超自然現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國博客菲安娜·布梅卻意外發現一件神奇的事情,他採訪很多美國平民,一次在談及曼德拉時,有人說曼德拉不是已經死了嗎,在監獄裡死的,當時各國媒體都有報導,還有家屬的發言,一開始他只是認為這是個別人的記憶錯亂,隨後在有心提問下發現居然有很多人有相同的記憶,可真實歷史是,曼德拉不但沒有在監獄裡病死
  • 《熊出沒》經常會出現「跳崖」的情節,有的活了下來,有的卻死了
    熊大做了很多嘗試以後,都沒有辦法離開熊孩子的魔爪,飛飛就讓竹林守護神打噴嚏,於是就出現了神級保護大竹筍,對於熊孩子來說,這些可是美味佳餚,熊大和飛飛得以離開,在原始時代裡,出現了兩次跳崖的情況,《熊出沒》經常會出現「跳崖」的情節,有的活了下來,有的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