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喪葬觀:為什麼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2020-11-24 騰訊網

古代喪葬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事死如事生這句話,出自《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指的是對待死者也應該像生前一樣。

正是由於這樣的觀念存在,我國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喪葬文化:清明節掃墓、踏青、燒紙,親人去世後披麻戴孝,給客死他鄉的亡者招魂、送魂,逢七燒紙錢紙馬等。這些習俗直到現在在某些地區還保留著。

事死如事生這一觀念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商代的殷墟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殉葬的奴隸俑,而據專家考證,用陶俑代替人殉葬的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直到近代推行火葬,陪葬的習俗才被徹底取締。

這樣的觀念延續了幾千年。在唯物主義思想觀念下成長的現代人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古人要費如此大的財力與人力去祭奠死者,這樣的喪葬觀又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古代喪葬

一、中國古代喪葬觀念的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氏族文化時期,人們就學會用樹葉、樹皮等包裹屍體並進行染色,連同其生前常用的器具埋入土中。隨著製造能力的提升,逐漸演化成棺槨的形式,隨葬的器具也演化成各種陪葬品。

這象徵著人們開始有保護遺體的觀念,並嚮往死後與生前同樣的生活。由於原始社會對神靈的崇拜,這樣的觀念逐漸發展為對升天成仙的嚮往。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核心是禮和孝,他也提出了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由此中國古代喪葬觀念的核心基本形成。

葬禮,又稱兇禮,是傳統的五禮之一,包括停靈、報喪、弔唁、小殮、大殮等數十道流程。除此之外,這樣的喪葬觀念下還有一套嚴格的守孝制度:按照與死者親疏遠近將親人劃分為五服,分別為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

按照等級,不同人有不同服喪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不能吃葷食、同房、做客、宴飲。官員在服喪期間還必須辭職回鄉,這個過程還有一個專屬名詞——丁憂。與丁憂相對,還有奪情,即對於一些位高權重的重臣,皇帝下令不許其丁憂守制。

丁憂與奪情的本質,還是獨特喪葬觀念的一種體現。

中國古代喪葬觀念的發展

二、喪葬觀念的具體體現

1.殉葬

我國從商代開始盛行人殉制度,一般將墓主生前的奴隸或寵愛的姬妾進行陪葬,一般是幾個人,多的甚至會有幾百個人。孔子所講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在指責這一制度。

隨著社會發展,人俑逐漸用來代替活人進行殉葬。但統治階級仍然享有特權。

從漢朝開始,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相繼以宮人殉葬,甚至有去母留子,帝王駕崩後后妃一併殉葬的傳統。

這一專制殘忍的習俗在元代達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時,靈柩經過之處,所遇之人也「盡殺之」。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臨終前下令廢除人殉制度,才給這一制度劃上句號。

喪葬觀念的具體體現:殉葬

2.陪葬品

陪葬品原本是為了告慰死者,將他生前常用或喜愛的物件一同下葬,但隨著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發展,陪葬品的種類、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

(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我們無緣見到秦始皇陵的華麗壯觀,但從僅作為陪葬坑的兵馬俑中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始皇帝認為,他死後仍然要在陰間做大秦的皇帝,所以需要永久照明,讓他能夠注視自己的帝國,同理需要軍隊和百官的陪伴。

除他以外,在考古發掘的漢廢帝海昏侯的墓中,已經出土的金餅有二百八十五枚、馬蹄金三十三枚、金板二十塊、麟趾金十五枚、黃金器具三百七十八件、銅錢十餘噸,除此之外玉製品不計其數。

一個僅做過二十七天皇帝便被廢,喪失政治前途的人,陪葬品如此奢華,漢代帝王將相的陪葬品之奢華,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喪葬觀念的具體體現:陪葬品

三、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觀念

1.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

中國古人一直有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他們堅信死後的世界與活著相仿,德高望重之人可以升仙,而罪孽深重者就要在陰曹地府接受審判。

這樣的觀念由來已久,如半坡發掘的孩童墓葬中,代替棺木的缽和盆的上都有人工打穿透的小孔痕跡,這個小孔就是為了讓逝者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與親人團聚。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帛畫「龍鳳人物圖」及子彈庫楚墓出土「御龍圖」等都是戰國時期希望墓主升仙的實物資料

為了讓逝者能安心成仙,享受與在世時一樣奢華的生活,他用慣的器件萬物,乃至真愛的姬妾寵物,都要隨他一起留在地宮中,以滿足死後世界的物質需求。

為了追求盡善盡美,許多人在世時就開始著手自己墓地的修建,如歷代帝王,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徵發民夫,修帝陵。帝陵建成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在位時間短的皇帝甚至駕崩時陵寢還沒有修繕完成。

修建帝陵

2.推崇孝道的厚葬風俗

《中庸·達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講的就是作為子女,父母去世後侍奉也要和他們在世的時候一樣,這才是最極致的孝道。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孝立國,以孝廉舉士,從天子到百姓,都要受孝道約束,因此《後漢書·光武本紀》云:「厚葬為德,薄終為鄙」

天子如此,從官員到百姓自然一一效仿,於是在漢代,厚葬風俗盛行。

西漢帝王陵墓陵外觀上模仿都城或宮城,惠帝時開始陵旁立廟,此後立廟的習俗被保留下來,用作祭祀甚至召開會議。

陪葬坑裡設置有軍隊、百官、奴僕、車馬、飲食等等,而陪葬墓則根據陪葬者的身份等級有著不同的位置安排,與現實中的排列方式十分接近,象徵意義明顯。

到了宋代,士大夫信奉風水學,厚葬的風俗更是愈演愈烈。不乏有識之士提出反對意見。比如司馬光《葬論》中司馬光反對陰陽風水、反對厚葬、反對停柩不葬、主張復古喪葬禮制的思想。

可惜,他針對的主要是當時服喪制度鬆動和避守喪行為。司馬光維護古之喪葬禮制,維護統治階級特權不受侵犯,本質仍是在維護事死如事生這樣的觀念。

推崇孝道的厚葬風俗

3.彰顯地位和財富

《禮記·王制》有雲: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喪葬習俗成為一種嚴格規範的禮儀,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喪葬禮儀,這顯然是對統治階級地位的維護

而歷朝歷代更在加強這樣的觀念,其手段就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厚葬。陪葬珍寶車馬,金玉財帛,甚至設有專門的陪葬坑。除了修墓園高冢外,還要廣種松柏,建立祠堂等等。

與其說這樣的手段是為了盡孝心,不如說這是一場另類的「炫富」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墓葬的追求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棺槨的木料、封土的大小和厚度,都成為攀比的對象。

彰顯地位和財富

四、結語

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是在古代靈魂不滅的思想下,對孝道的盲目追求對財富地位的彰顯共同形成的產物。這樣厚葬之風不僅為當時的百姓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還間接導致了盜墓之風的興起。

如今我們提倡火化,文明喪葬,用鮮花、哀悼會等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正是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荀子》、《史記》、《後漢書》、《中庸》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喜歡蟬?居高食潔,蟬蛻於汙濁,淺談古代蟬紋及蟬文化
    「冠禮」,對於古代男子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禮,何況這場冠禮的主人公還是一國太子。圍繞著這場加冠儀式,劇情是一會一個反轉,在服飾、場景上,看得出劇組也是下足了工夫的(雖然這部劇的設定是歷史架空劇)。比如中書令李柏州所戴的貂蟬籠巾,我猜劇組參考的應該是古代繪畫中的文物,但是只能說模仿,談不上還原。
  • 《解府君墓誌》:事死如事生,墓志銘書法、紋飾竟如此精美
    《解府君墓誌》-1精美的紋飾天如倚蓋臨壇上 ,,星若連珠繞御前 ——宋秦觀五緯連珠聚 ,千載濁河清——隋 楊素在墓志銘四周,非常精細的刻了寬5cm的雙排聯珠與纏枝蔓草紋飾。真的是事死如事生,墓志銘書法、紋飾如此精美講究,這種觀念在一方墓誌上就體現的如此淋漓。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科學技術沒有發展?現代人比古人更聰明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中國也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國。那麼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呢?反倒是被中國稱之為「紅夷」的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古代最折磨的一種刑罰,古人寧死都不接受,唯有這3女子面無懼色
    古代最折磨的一種刑罰,古人寧死都不接受,唯有這3女子面無懼色當人們漸漸的形成自己的榮辱心,對於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時候,人們除卻生理上的痛苦以外,又多了一條軟肋就是羞恥心。尤其是古人,在封建禮教的約束之下,他們對於這些東西都是比較看重的,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名譽。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人們有了羞恥心之後,就知道事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是,這個劣勢恰恰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他們充分的利用在了刑罰裡面,讓那些犯錯的人,不僅僅遭受生理上的痛苦,更要遭受心理上的羞辱,可以說殘酷之至。
  • 古代「吞金自殺」吞的是黃金嗎?為什麼吞了「金」就會死?
    在史書上,有時會出現某人「吞金」自殺,亦或者在某些古代小說之中也有吞金的記載。譬如在《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中寫道「王熙鳳借刀殺人尤二姐吞金自殺」,又比如在《明史 列傳一 后妃》中記載道「宦官張敏吞金自盡」。
  •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 古人怎麼研究天體?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在古代,天象變化是人們生活中決議婚喪嫁娶、破土動工、慶典儀式、行軍打仗等重大事件的重要依據。而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會將天象的變化,與帝王的降生、國家的禍福聯繫在一起。但是,那時的古人並沒有天文望遠鏡、衛星等精密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觀測計算天象的呢?
  • 四川的漢代磚室墓群,排列如北鬥七星,為什麼古人要修建天文墳?
    更有趣的是,距此約10公裡的該縣柏水鄉金花村也有一處分布亦如北鬥七星而被稱為「七星伴月」的土丘群。兩處土丘群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時候有的?又何時被稱為「七星墩」和「七星伴月」的?這一個個的謎團,長期以來都沒有解開。1987年,文物工作者對這兩處土丘進行了調查,發現它們均為漢代磚室墓群,經實測證明,「七星墩」的分布圖案與北鬥七星的圖案形狀大同小異。
  • 中國古人真的缺乏科學精神嗎?純屬誤解
    20世紀30年代,李約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為什麼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從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問類似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為什麼中國古人缺乏科學精神,他們還認為相比歐美白人,現在的中國人依然缺乏科學精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下面就對中國人的宇宙觀進行總結分析,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2015年9月,我國重新修訂了《刑法修正法案》,將死刑作為我國最為嚴厲的刑法,執行方式有槍決,注射死等,但是在古代,死刑大多以斬首和絞刑的方式執行,古代執行官常喊「秋後問斬」我們知道是因為走著傳給皇帝需要時間,以及方便覆核案件詳情。
  •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多選用木材?原因竟然是這個!
    ,現存至今的故宮、應縣木塔等都是中外聞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奇蹟。 拱券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晚,但其後經歷了空心磚梁板、尖拱、折拱幾個發展步驟,到西漢前期也已經發展完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已經擁有石料建築技藝的中國古人不用更堅固的石頭做建築材料呢?
  • 古人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看著一頭霧水,實則有大智慧
    就拿項羽和劉邦舉例子,項羽是典型的鋼鐵直男,寧折不彎,所以就連千百年後的美女詞人李清照都對項羽讚不絕口,稱之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從小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能屈能伸的劉邦,卻被人看作是泥腿子出生的「小人」。可見,古人對於個性剛強之人,有著獨特的偏好。
  • 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古人對於月球的運用走在世界前列
    可是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知道月亮很冷?什麼還能想像出廣寒宮。這樣就能解釋古人為什麼認為月亮是冷的吧。隨著一代一代人的觀察和實驗,終於在唐朝時期,古人明白了潮汐奧秘。在此之後的年代,古人們都在不斷的完善這些知識,也正是如此,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才能順利遠航
  • 古代四種修真方法詳解,讓古人追求長生大道,讓今人暢寫修真小說
    修真,古代確實存在修真,又稱修仙,古代確實有很多修真的人,主要是道人,如東漢張道陵、東晉葛洪、魏夫人魏華存、唐朝孫思邈、北宋陳摶等。修仙理論更是數不勝數,如《莊子·外篇·刻意》、《南華經》、《抱樸子》等,李賀詩作《苦晝短》中也有: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古人修仙之法,大致有四種:服氣、房中術、服食、屍解。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人才,都集中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是中國古代人才,具有特殊性的原因。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既是中國古代出現得最多的人才,同時也是中國古人最感興趣的人才。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大一統的社會,而大一統的社會,最重視的就是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只有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大一統。 治國安邦,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大事,也幾乎成了唯一的大事。
  • 為什麼從來不寫海棠詩?原來古人取名也挺很多
    姓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時代人的名字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古代也不例外。在古代,有一些特殊的名字和禁忌,一些時代也會喜歡普通的單詞。研究中國古人的姓名、文字和數字,就像研究古老的姓氏系統一樣,是非常有趣的。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在當時都這麼有錢生活優裕,古人為什麼還會吞金自殺呢?
    在中國古代時期,人權意識還沒有廣泛普及。因此,古人經常出現由於受封建禮制的各種壓迫,被迫自殺的也是大有人在。而在古裝劇中,我們會經常看到皇宮中內宮女自殺除了上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吞金。在最新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傅恆身邊的丫鬟青蓮最後被迫吞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