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現存至今的故宮、應縣木塔等都是中外聞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奇蹟。
圖註:巴特農神廟
圖註:羅馬萬神殿
而西方建築卻大不一樣,我們知道,西方的建築多為石構,從巴特農神廟到羅馬萬神殿,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西方石頭建造技藝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拱券技術的發展。
拱券技術
拱券技術早在公元前第 4千紀已在兩河流域出現,以後在巴比倫、亞述、印度、羅馬應用並有所發展。拱券是一種建築結構。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尖形拱券則為哥德式建築的明顯特點,而伊斯蘭建築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複葉形和鍾乳形等多種。
拱券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晚,但其後經歷了空心磚梁板、尖拱、折拱幾個發展步驟,到西漢前期也已經發展完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已經擁有石料建築技藝的中國古人不用更堅固的石頭做建築材料呢?
猜想1
中國石料不夠充足?
建築學家劉致平曾在其著作《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中提到過此說法:「我國最早發祥的地區——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築甚少。」
圖註:阿房宮復原圖
推翻1
建築用材並不一定是就地取材
對於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來說,大興土木從外地往京城匯集物資的事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杜牧《阿房宮賦》說「蜀山兀,阿房出」——秦朝在陝西鹹陽建造阿房宮,而木材卻是千裡迢迢從四川運過去。《史記》中也有:「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的記載。因此自然環境等地理因素,或許會對建築材料的選擇有一點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猜想2
中國在石質建築方面的技術不過關?
圖註:趙州橋
推翻2
隋代趙州橋——拱券技術的完美應用
《史記》中也曾記載:「鄒子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往親師之。」再加上無數磚石佛塔、帝王陵寢······可見,中國在石質建築的技術方面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兩個合理的猜想都被推翻,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我們不妨試著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社會環境和思想觀念。
圖註:梁思成古建築手稿——武則天明堂
社會環境
中國歷來世俗壓過宗教,人權大於神權,而西方神權發達,教堂等建築都是宗教場所,作為給神的「居所」,需要「永恆」的材料:石料。然而石料建成大型建築往往需要幾百年,但是中國的皇宮卻是實打實給人住的,等不起,因此木構建造的方便快捷省時省力讓木材成了建築首選(如:中國古代最大的木構建築武則天明堂,建造時間只用了不到一年。)不僅在古代,在建築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木結構建築的快捷性也是鋼混建築遠遠無法企及。XlamDolomiti公司就曾僅用1個月時間就建造完成10層高樓。
思想觀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圖註: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曾寫到:「······但更深究其故,實源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
照梁先生的意思:在中國人眼中,建築就和衣服、車子差不多,持的都是「用的時間長了,大不了換一個唄」的心理,壓根沒想讓它能存在多長久。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自然規律,建築也是一樣。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取材最方便、施工成本最低的木頭,同樣脫穎而出。
圖註:梁思成冒著生命危險繪就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的手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活人住的」和「死人住的」是不一樣的——活人的生活順應自然規律,但死後還是希望能永恆。所以,為求「死後長存」,陵墓就用更容易保存的石頭,這種心理跟西方人建教堂、神廟是同源的。
因此長此以往,人們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磚石冰冷,適用於陰宅;而「木」象徵著生,適合活人居住。此外,木材還擁有天然的優勢,固碳節能,養生親人。在《詩經 巧言》中,古人就曾把君子比作木,對木賦予深遠的寓意和高度的讚揚——「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之。」
綜上所述,木材作為中國古代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必然並非偶然,木材的種種優點也明顯優於鋼材。當今的建築世界裡,鋼混建築佔有著高額的比例,這不僅增加了地球的負擔,還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人們急需改革當前的建築業,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靈感。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木結構建造科技的發展能夠足以支持木材擔當起現在及未來的建築重任,開拓出一篇建築史新篇章。
- END -
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