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多選用木材?原因竟然是這個!

2020-11-27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現存至今的故宮、應縣木塔等都是中外聞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奇蹟。

圖註:巴特農神廟

圖註:羅馬萬神殿

而西方建築卻大不一樣,我們知道,西方的建築多為石構,從巴特農神廟到羅馬萬神殿,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西方石頭建造技藝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拱券技術的發展。

拱券技術

拱券技術早在公元前第 4千紀已在兩河流域出現,以後在巴比倫、亞述、印度、羅馬應用並有所發展。拱券是一種建築結構。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尖形拱券則為哥德式建築的明顯特點,而伊斯蘭建築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複葉形和鍾乳形等多種。

拱券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晚,但其後經歷了空心磚梁板、尖拱、折拱幾個發展步驟,到西漢前期也已經發展完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已經擁有石料建築技藝的中國古人不用更堅固的石頭做建築材料呢?

猜想1

中國石料不夠充足?

建築學家劉致平曾在其著作《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中提到過此說法:「我國最早發祥的地區——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築甚少。」

圖註:阿房宮復原圖

推翻1

建築用材並不一定是就地取材

對於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來說,大興土木從外地往京城匯集物資的事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杜牧《阿房宮賦》說「蜀山兀,阿房出」——秦朝在陝西鹹陽建造阿房宮,而木材卻是千裡迢迢從四川運過去。《史記》中也有:「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的記載。因此自然環境等地理因素,或許會對建築材料的選擇有一點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猜想2

中國在石質建築方面的技術不過關?

圖註:趙州橋

推翻2

隋代趙州橋——拱券技術的完美應用

《史記》中也曾記載:「鄒子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往親師之。」再加上無數磚石佛塔、帝王陵寢······可見,中國在石質建築的技術方面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兩個合理的猜想都被推翻,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我們不妨試著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社會環境思想觀念

圖註:梁思成古建築手稿——武則天明堂

社會環境

中國歷來世俗壓過宗教,人權大於神權,而西方神權發達,教堂等建築都是宗教場所,作為給神的「居所」,需要「永恆」的材料:石料。然而石料建成大型建築往往需要幾百年,但是中國的皇宮卻是實打實給人住的,等不起,因此木構建造方便快捷省時省力讓木材成了建築首選(如:中國古代最大的木構建築武則天明堂,建造時間只用了不到一年。)不僅在古代,在建築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木結構建築的快捷性也是鋼混建築遠遠無法企及。XlamDolomiti公司就曾僅用1個月時間就建造完成10層高樓。

思想觀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圖註: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曾寫到:「······但更深究其故,實源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

照梁先生的意思:在中國人眼中,建築就和衣服、車子差不多,持的都是「用的時間長了,大不了換一個唄」的心理,壓根沒想讓它能存在多長久。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自然規律,建築也是一樣。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取材最方便、施工成本最低的木頭,同樣脫穎而出。

圖註:梁思成冒著生命危險繪就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的手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活人住的」和「死人住的」是不一樣的——活人的生活順應自然規律,但死後還是希望能永恆。所以,為求「死後長存」,陵墓就用更容易保存的石頭,這種心理跟西方人建教堂、神廟是同源的。

因此長此以往,人們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磚石冰冷,適用於陰宅;而「木」象徵著生,適合活人居住。此外,木材還擁有天然的優勢,固碳節能,養生親人。在《詩經 巧言》中,古人就曾把君子比作木,對木賦予深遠的寓意和高度的讚揚——「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之。」

綜上所述,木材作為中國古代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必然並非偶然,木材的種種優點也明顯優於鋼材。當今的建築世界裡,鋼混建築佔有著高額的比例,這不僅增加了地球的負擔,還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人們急需改革當前的建築業,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靈感。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木結構建造科技的發展能夠足以支持木材擔當現在及未來的建築重任,開拓出一篇建築史新篇章。

- END -

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搞石構建築
    縱觀世界史上的一些偉大建築,西方的基本上都是石構建築,像古羅馬的鬥獸場,埃及的金字塔,還有彰顯克裡特文化的科諾索斯宮殿,邁錫尼文化的獅子門,泰倫衛城,帕提儂神廟等等,都是石構建築,具有很好的觀賞性,而中國史上的建築多以土木結構為主,那我們的古人先賢為什麼不搞石構建築呢?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材料最核心的材料是木頭。每一座中國古建築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不管是牢靠的榫卯結構,還是極具審美的鬥拱,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 除了木材料以外,中國古建非常典型的特點是建築結構,大部分中國建築所採用的結構可以被稱為梁柱式結構。中國傳統的建築是靠木材的柱將整個空間支撐起來,靠梁將整個房頂撐穩定。整個內部的建築空間,相對會比較的自由和開敞。
  • 為何現代海市蜃樓出現古代建築,裡面還有古裝人,原因驚人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海市蜃樓,相信有點科學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海市蜃樓,其實這是一種光學現象,可是,最近有人發現,在現代社會出現的海市蜃樓,竟然發現了古代的建築,而且在建築裡面還有古裝人物在走來走去,而原因讓所有的人無話可說,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的古代建築奇觀:龍遊石窟!被人們成為地下的金字塔!
    1992年在中國浙江省龍遊縣小南海鎮的四個當地人通過抽水泵將當地的一個有無底池塘之稱的積水池塘抽乾,發現裡面竟然是幾個精美的人造石窟。令人稱奇的是,這個石窟內的立柱與石窟是一個整體,這意味著這個石窟是在一整塊巖體鑿出來的,考慮到這些石窟如此巨大,這個工程即便放在當今也是難以完成的,更奇怪的是這些開鑿出來的石頭在當地竟然難以尋覓,它們到底到哪裡去了呢?這個石窟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在裡面說話時幾乎聽不到任何混響,有專家表示:這可能是由於石窟牆壁的紋路類似於錄音棚吸音牆的緣故。
  • 「老廠家」建築模板木方木材加工廠
    建築模板木方老廠家隨著木材被大量的使用,現如今很多領域已經逐漸的開始使用進口建築木方和模板,因為其在建築的時候,表現出了更大的作用,從而讓建築行程進行的更加順利。但是在購買建築木方模板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已經發現了,材料的質量參差不齊,其實在購買的時候,只要認準[老廠家]就沒有錯,就能夠輕易的購買到適合的建築模板木方。建築木方的初體驗(規格尺寸及應用)
  • 揭秘古代宮女與太監對食,皇帝竟然默許了?沒想到是這個原因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新爺話古今,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帶來古代的那些事兒,咱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咱們也都知道所謂亂世出英雄,那個時候的中國戰火紛紛,人們都渴望這一個和平,然而只要有侵略者,就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因此人們更加渴望太平盛世的出現
  • 驚豔:這個80層摩天大樓要用全木材建造
    用木頭來建造摩天大樓,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不過不少建築公司都開始嘗試了。今年早些時候,劍橋大學和建築公司PLP Architecture共同設計了一座80層、300米高的摩天大樓,這完工後會是倫敦第二高建築,其最大的特點是,建築材料為木頭。
  • 古人鑽木取火用什麼木頭?竟然一年四季用的木頭還不一樣
    鑽木取火的發明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傳說的主人公是燧人氏,據說最初的靈感來自於鳥啄燧木出現火花,於是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為什麼兒童實木家具多用松木?
    上次在知*平臺看到有人提問,兒童家具為什麼用松木,各答主洋洋灑灑幾千字,都沒講到重點,今天還是來給大家深挖一下這個問題。還有進口的歐櫸木也是做兒童家具的一種常用木材。櫸木和國外進口松木儘管性能要好,但價格也比較高,這類型的兒童家具並不多,買家在市面上難以選到價格合適的相關材質的產品。國內松木家具木材本身確實性能比不過國外的各種松木,但是便宜啊,也夠用了。
  • 揭密中國古建築如何抗震:木結構建築"以柔克剛"
    作為建築材料,木材與泥土具有富於韌性、加工靈活、組合方便的優點。在防震方面,主要依靠木結構。學者程建軍認為,木材是一種質輕、力學性能好的建築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較容易變形,但在一定程度內又有恢復變形的能力。
  • 古代文明建築奇蹟消失之謎!你知道幾個?-古代,建築,文明,消失,歷史...
    古代文明七大奇蹟,是西方世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愛琴海希臘地區)的七處壯麗的人造景觀。這些建築物和雕像,以其宏偉規模、藝術美感或獨特的建造方式,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成就,令世人嘆為觀止。可由於地震、火災、人為損壞等原因,這些建築奇蹟大多已湮沒在時間長河中。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紀念日,我們就來說說古代這些文明建築奇蹟是消失的。
  • 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傳統木構撐起了中國古代造物文明的大傘,也是上千年傳統手工的集大成者。面對這傳承千年的木構遺產,建造技術和建造產物都需要革新,以一種新生的姿態投入當代大眾的生活。作為純天然的材料,溫潤木材與身俱來具有一種親近感,可與我們的皮膚直接接觸。在五行中,人本屬木性,從原始時代到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木頭始終是人類最重要的伴侶。此外,木材有很多特性和功能,它帶著天然的香味,有時更具有一定的藥性。螺旋木塔當然,木頭更曾代表了中國最高的工藝集成,在現代建築侵入之前,大部分工藝都和造房子有關,而造房子大部分是用木頭來建造的。
  • 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的山寨建築?
    老實說,誰也不知道這些山寨建築建設者的腦子裡具體在想啥。但是如果以小人之心隨便揣度一下,竊以為中國山寨建築盛行的根本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種:一是權力膨脹的象徵。這類情況以各地模仿美國國會大廈、白宮以及天安門的政府大樓為代表。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秤用16進位,而現代的秤卻用10進位?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算術教育都是十進位,「逢十進一」是每個人算術時都了解的基礎規則,後來了解到原來還有二進位、八進位、十六進位等不同的算法,於是,我們開始學習這些不同進位之間的換算,難免心中會產生疑問:為什麼中國古代用16進位,現代人卻用
  • 讓木結構回歸當代建築
    但建設和木材的關係真的是如此簡單嗎?這是一個無解的生態災難閉環嗎?  其實不然,環顧世界,北美、中歐、北歐發達國家包括日本都森林茂密,而且目前還在大力推廣木結構建築。為什麼這些國家大量運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森林卻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而且能向全世界大量出口木材?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軟木再生林的「循環利用」。
  • 中國農村這種樹,木材稀罕,不會生蟲,腐爛,曾賣到數千萬一噸
    中國農村這種樹,木材十分稀罕,它不會生蟲,不會腐爛,是做成家具最好的木材,曾經在歐洲一代十分流行,甚至作為中國古代的皇室專用木材,比紫檀木,金絲楠木甚至是花梨木還要珍貴,在近些年來,它的價格慢慢開始暴漲那個,甚至到了數千億一噸!
  • 沙漠的沙子為什麼不能用於建築用砂?
    我國沙漠覆蓋的範圍挺廣的,沙漠總面積有70萬平方公裡,如果是加上戈壁面積的話,一共能佔中國陸地國土面積13%,我們最熟知的沙漠有塔克拉瑪幹沙漠、騰格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既然都是沙子,為什麼人們不就地取材用沙漠的沙子來建造房子呢?為什麼阿聯每年還要重金進口建築用砂呢?如果不能替代建築用砂的話,這兩種沙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每一座都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州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有「一裡長橋一裡市」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