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木結構回歸當代建築

2020-12-01 新民晚報

  ◆ 餘迅

  現在我們談起城市,已經很少把現代建築和木材聯繫在一起。作為建築師,最近女兒米之的一幅題為「人與城市」命題創作畫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畫面的背景是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樓,左邊背景畫面中出現了一臺大吊車和忙碌的工地;前景右側描繪了一片樹林被砍伐後留下的木墩,左側黑壓壓的人群正向城市湧去……

  在這幅普通的兒童畫中,人、城市和木的關係在畫中特別醒目。米之的畫可能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直覺,即人口增長將促使城市膨脹,而城市建設又將毀壞自然中的樹木。但建設和木材的關係真的是如此簡單嗎?這是一個無解的生態災難閉環嗎?

  其實不然,環顧世界,北美、中歐、北歐發達國家包括日本都森林茂密,而且目前還在大力推廣木結構建築。為什麼這些國家大量運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森林卻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而且能向全世界大量出口木材?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軟木再生林的「循環利用」。

  現在,中國市場上流行的「紅木家具」,大多取自材性緻密堅硬的「硬木」,這些木材之所以名貴、為人推崇就是因為它們生長極為緩慢,物以稀為貴。硬木生長雞翅木成材需100年以上,酸枝木需300年,紫檀木則需500年。而相形之下,軟木生長比較迅速,包括大家熟知的松、柏、杉等一般二三十年就能成材。在筆者提到的上述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建築用的工程木主要採用生長迅速的軟木。

  事實上,木材的使用並非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木材是否源自再生林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利用可持續的再生林來建設我們的城市,再生林木材用得越多,我們的環境就會越好。

  作為建築師,解決問題,承擔社會責任無可推卸。筆者在國外考察了不少木結構設計的案例,同時,在國內也做了相應的嘗試,試圖尋找打破城市建設、建築設計以及室內設計向自然、向森林單向索取的桎梏,為米之的童心之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現代工程木木造就地標建築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有一棟名為Brock Commons的學生公寓,是由2013年「加拿大國家資源部」支持的兩個高層木結構示範項目之一,目的是促進加拿大的木材產品設計和生產。 

  整棟建築由Acton Ostry建築事務所參與設計建造,以木材、鋼筋和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建造而成,高53米,共18層,設有小型公寓、單元房、自修室和娛樂休閒室,能為404位學生提供住宿,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木構建築。筆者今年3月參加加拿大木業協會的考察,在這棟建築中遇到了很多快樂而自豪的學生。

  而說起整棟建築的設計營造過程,也是行業內的標杆之一。

  整個項目採用了重木混合結構:底層混凝土結構,其上是16層重型木結構,核心筒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大量採用「正交膠合木」樓板(CLT)和膠合木樑柱和平行膠合木(PSL)柱等現代工程木產品,外牆為預製輕鋼牆板,從外觀來看,簡約、時尚,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在整個設計階段,BIM公司收集了來自其他顧問的設計信息,使得綜合三維虛擬模型不斷更新,由此製作出一個帶有極其詳盡和精確的建築信息的模型,包含所有組件和建築系統。信息化的虛擬設計模型,也在施工階段的可視化、多專業協調、碰撞檢查、工料估算、四維規劃和排序、可施工性審核、數位化製造現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由於設計施工一體化的設計管理和全預製,施工過程相當迅捷、乾淨、有序。你可能很難想像,現場施工僅有9名工人,平均5到10分鐘就能安裝一根柱子,6到12分鐘製作一片CLT木樓板。自預製構件運輸到施工現場日起,主體結構的施工用時不到70天,比計劃整整提前了4個月。

  不只是施工「輕快好省」,木結構有著天然的自重輕、柔韌好、抗震性能好的優勢。結構除了高層,還可以運用在大跨度建築和橋梁。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就是由隈巖吾設計的木結構建築。

  同時,木結構幹作業的天然屬性,又十分適合建築工業化和裝配化的產業趨勢。在鄉村振興、文旅建築中也可大有作為。2014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坂茂以採用可回收材料和社會貢獻聞名, 他十分鐘情於木結構建築。2013年,他在瑞士打造的蘇黎世傳媒集團辦公大樓就是一棟「純木建築」,是瑞士最大的全木結構的建築。憑藉對於木結構爐火純青的駕馭能力,在他的手筆中,東方軟式極簡與西方硬式框架結構,融合成一種獨特美感。而因為木材本身的特質,建築似乎也有了溫暖的生命氣息,散發著返璞歸真的味道。由此,整棟建築成為當地一抹不可忽略的風景。

  打破單向索取桎梏

  其實,坂茂設計的蘇黎世傳媒集團辦公大樓,現代亮麗的玻璃幕牆外表下,卻用了中國老祖宗的活兒——卯榫結構,只是這些現代卯榫完全由數控工具機加工而成。

  縱觀歷史,我國是曾經的木結構建築大國。這個「大」既體現在規模上,更蘊含於文化中。 我國黃土高原曾經森林繁茂、野獸出沒。豐富的木材造就了華夏文明和燦爛的木結構建築文化,其中,就成就了卯榫結構這一項精湛的木工技藝。

  但是,「楚山禿,阿房出」,千百年來,我們對自然曾是「單向索取」的關係。從大尺度的時間範圍來看,從上古時代到農業時代對木材的過度開發,其結果就是現今荒蕪的黃土高坡。這還是由觀念造成的,我國的傳統觀念推崇硬木,認為只有硬木才「上檔次」,但由於硬木生長極為緩慢,又缺乏循環利用的意識,事實上造成砍一棵少一棵的事實,從而造成事實上的「單向索取」模式。

  而現在,木結構的設計和建造在沉寂了近一個世紀以後,在中國有重新興起的趨勢,當然,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軟木成為了現代木構建築的主要應用材料。

  比如,筆者設計的現代木結構展示亭,上月已在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落成。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已成為現代木結構的一個主要的培訓基地,主要以培訓輕木結構建築技術和施工為主。所謂輕木結構,就是利用工業化生產的再生林規格木產品來建造的三層以下的木結構建築。為了迎頭趕上國際上重木結構在高層建築、大跨建築最新發展,筆者和交大木構設計所受加拿大木業協會委託,設計了這個重木結構示範亭(圖四 江蘇建院重木示範亭)。這個示範亭雖然很小,經費也有限,但結合了國際上流行的膠合木樑柱(GLT)、正交膠合板樓板(CLT)和釘連接單向(NLT)等重木結構技術,其中,懸掛的膠合木樓梯成為設計的一大特色。而且,所有連接件都採用了隱形的歐洲EUROTEC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從設計師到協會講師都親手參與了示範亭的建設。

  作為一個木構大國,以再生林軟木為主材的現代工程木在國際建築業的發展也引起了國內建築界的高度興趣。汶川地震災後由加拿大政府援建的都江堰市向峨小學,是中國第一所全木結構建築小學。上海西郊賓館意境園項目,再次體現木結構作為建築形式的優越。與其說意境園項目讓木結構綻放美感,不如說木結構美感讓意境園項目得以升華。

  從數據上,我們也不難發現,植樹造林,不僅解決了建材枯竭、環境破壞、空氣汙染問題,在創造健康和可持續環境、節約能耗、促進健康方面的優勢也是不言而喻的。美國每年種植的林木是砍伐量的兩倍,森林覆蓋面積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至現在增長了約30%。加拿大也有每砍伐一棵,種植三棵的規定。作為森林資源大國的日本,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近50年來其森林蓄積量淨增長1.6倍,近年來日本政府也開始推動本國木材的利用。歐洲有著悠久的經營多用途森林的傳統,大多是利用本地樹種營造的半天然人工林,其砍伐速度目前也低於森林資源的增長速度,通過再生林的循環利用,在固碳放氧的同時,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達到經濟和環境的相互促進的良性生態閉環。

  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建築施工總量在全球居於首位,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啟用以軟木為主要材料的現代工程木木結構,將其融入到現代建築設計營造中,是對循環利用、環境保護和人文健康都大有裨益的解決方案。

  試想,在米之畫中的高樓如果不是鋼筋混凝土大樓,而是循環利用的再生林現代工程木建築,那將會是一座座「固碳豐碑」。若城市遍布著再生林木結構高樓,那我們的天空必然是藍的,水必然是綠的。

  (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自加拿大木業楊懿煜先生,特表感謝)

相關焦點

  • 揭密中國古建築如何抗震:木結構建築"以柔克剛"
    作為建築材料,木材與泥土具有富於韌性、加工靈活、組合方便的優點。在防震方面,主要依靠木結構。學者程建軍認為,木材是一種質輕、力學性能好的建築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較容易變形,但在一定程度內又有恢復變形的能力。
  • 福布斯生活|「木構復興」展重塑千年絕美建築,建築師王灝:木構建築...
    螺旋木塔當然,木頭更曾代表了中國最高的工藝集成,在現代建築侵入之前,大部分工藝都和造房子有關,而造房子大部分是用木頭來建造的。「你可以想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裡,大部分的物理遺產都與木結構有關,比如故宮或一些園林建築。」王灝解釋說,「它可以進行工業化發展,可以預製化,和我們當代的工業化進行無縫拼接。
  • 第五屆全國高校木結構設計競賽收官及第六屆木結構新進展論壇召開
    邀請賽雲端合影 擔任本屆競賽評委的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Frank Lam教授、同濟大學何敏娟教授、南京林業大學黃東升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徐洪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劉傑教授、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許瀅教授級高工
  • 木結構工業建築中的丁、戊類廠房內任意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
    單選題木結構工業建築中的丁、戊類廠房內任意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離分別不應大於( )m和( )m。 A、40,50  B、50,60  C、40,50  D、50,60 【正確答案】 B【答案解析】 木結構工業建築中的丁、戊類廠房內任意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離分別不應大於50m和60m。實務教材第二篇第六章第一節。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摘要】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圍繞幾個基礎理論問題,出現「三重回歸」現象,即辯證唯物主義回歸、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回歸、新共產主義理想回歸。我們應及時、準確並系統地觀察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向,這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 多高層木結構抗震性能的研究與設計方法綜述
    此外,隨著近十年來材料技術的發展,諸如正交膠合木(cross laminated timber, 簡稱CLT)等新型工程木產品的誕生使得建造多高層木結構建築成為可能。為了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了解決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長的問題,木材不能局限於以往三層及三層以下的低矮建築,近些年,多高層木結構建築取得了快速發展。
  • 花費4.7億,一根鋼筋都沒用,這木結構大樓太可了
    放眼全球,混凝土和鋼材一直是建築結構材料的首選但近十年來,木結構又重新成為熱門的建築材料木材本身是一種可再生資源除了無汙染外其自然的花紋和色彩更贏得了很多設計師們的青睞挪威 SR 銀行的新總部就是一個全木結構的建築佔據了街區的整個三角地段雖是歐洲最大的木製建築之一
  • 挪威建世界最高木結構大樓 18層用了3500立方米木材
    挪威小鎮布魯蒙德爾(Brumunddal)在去年開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不同於近些年建築設計行業所流行的傳統建築材料外框+原木內部結構,而是真正的用木材代替了鋼筋混凝土材料,是名副其實的木屋。這個大號「木頭房子」總高85.4米,一共18層,每一層大約有640平方米,矗立在風景如畫的湖邊,是一幢包含公寓、酒店、餐廳、泳池和辦公空間的綜合建築。
  •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應縣木塔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最高的木塔,體現的我國古典建築美學與建造技術的完美結合。塔在東漢時期由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建築風格相融合,最終超越了翠堵坡那樸拙的外形,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寶塔,尤以樓閣式塔為「中國塔」的發展主流。
  • 全木大廈丨一根鋼筋都沒有,這就是木結構之美
    ,但近十年來,木結構又颳起了一股風潮,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的木材,以其無汙染的優勢和其自然的花紋和色彩更贏得了越來越多設計師們的青睞。 挪威 SR 銀行的新總部就是一個全木結構的建築。
  • 建築結構的形式及運用有哪些?
    有這樣一個問題:是結構決定了建築,還是建築決定了結構?從建築物設計流程來看,建築決定了建築的結構。建築結構設計必須符合建築設計的要求,必須滿足建築藝術能夠表達基本架構。形象的比喻來說,建築是人的外表,結構是人的骨架。但從原則來講,建築結構決定了建築。
  • 當代十大建築駿豪•公園廣場華麗面世
    當代十大建築駿豪•公園廣場華麗面世 ——駿豪•公園廣場6A級寫字樓租賃信息發布會盛大落幕
  • 《木結構用膠黏劑膠合性能基本要求》制定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臨沂優優木業股份有限公司、滿洲裡綠源木製品開發有限公司、山東千森木業集團有限公司、太爾膠粘劑(廣東)有限公司、優沃德(北京)粘合劑有限公司、漢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永特耐木膠貿易有限公司、佛山陽光逸採塗料科技有限公司、廈門明紅堂工藝品有限公司、河北奧潤順達窗業有限公司、北京森美家園商貿有限公司、雲南良辰木業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築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你可能不知道的建築抗震小知識
    為了防止突如其來的地震給人類生活造成的破壞,採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築形式是我們目前可以用來提高災害防治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徑。在地震多發地帶的日本,近年來每年新建木結構住宅佔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基本維持在45%左右。木結構建築是怎樣做到滿足他們對於抗震性能的需求的呢?
  • 西寧木結構房屋抗震鑑定官網推薦
    西寧木結構房屋抗震鑑定官網推薦3、後續使用年限50年的房屋(C類建築)的抗震鑑定要求與現行*標準《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達到相同的設防目標,應按《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的要求進行抗震鑑定4、灰砂磚砌體的房屋應按《蒸壓灰砂磚砌體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20:90的要求進行抗震鑑定池州廠房抗震檢測鑑定中心物對於抗震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在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必須進行抗震設計建築情況下建築物應當進行抗震鑑定
  • 雲南騰衝有座全國罕見,400多年木結構古建築群,可惜六扇門被毀
    雲南騰衝有座全國罕見,400多年木結構古建築群,可惜六扇門被毀,想起離開騰衝的那天,我興奮地與人交談,那天只是想在離開之前嘗嘗當地人舌頭上的早餐——騰衝的餌絲,沒想到卻欣喜地發現了一塊寶地。遇見最美的事故,不能錯過的福緣,特別是當我得知文昌宮是雲南省和全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明清木結構古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我急忙與有關部門聯繫,批准進入拍攝,文昌宮目前正在修復中,沒有對外公開,一進門,正面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上面是古色古香的青石拱門,工作人員告訴這是"泮池又名泮宮","泮宮的池"的意思,泮池在明代以後的建造中並不少見,形狀為半圓,不含畫意
  • 《當代國際MOMA樓頂被指違規加蓋》·違章建築已基本拆除
    本報訊 萬菁 實習生吳芬 黃芳 黃慧妤 新法制報記者戴平華報導:11月4日,本報以《當代國際MOMA樓頂被指違規加蓋》為題報導了南昌市新建區「當代國際MOMA」小區1#樓還未交房,部分頂樓業主便在樓房頂層加蓋違章建築,原本7層的樓房變成了8層樓一事。報導刊發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 「原創」談聞一多「建築美」在當代自由詩體環境下的狹隘性
    談聞一多「建築美」在當代自由詩體環境下的狹隘性《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於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中國老一輩詩人深受其影響,而當代新詩人,特別是草根詩人,似乎對此並不買帳。
  • 讓建築回歸人類本身!未來健康建築雛形已現,將迅速崛起!
    此時的城市逐漸開始擺脫「工業附庸」的地位,自身具備了一套內在性原則,開始回歸生活,回歸到本地社群的屬性,一切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都是城市需要:美食、酒吧、品茶、咖啡館、畫廊、公園、學校、博物館、俱樂部、沙龍等舒適性設施、活動與服務,這些元素組合形成豐富且多樣的場景,賦予城市生活以體驗、價值、意義與情感共鳴,城市空間的營造所呈現出的生活邏輯變得越來越重要。
  • 當代張鵬:地產企業再往後發展要熵減 別熵增
    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在科技+數字賦能人居煥新的環節,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指出,現在地產企業講牢記使命不忘初心,那天讓我講通州萬國城,我就直接回歸產品,好在當代一直是專業的產品主義者,我們願意把自己在科技、數字怎麼和建築空間結合跟大家一起做一個分享,先說一個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