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見證五千年文明歷程

2020-11-22 愛鄉寶

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舊石器時期

(原始社會)

約五十萬年前

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

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

用來遮風擋雨和躲避野獸追擊

▲山頂洞人遺址

新石器時期

(約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

南方潮溼地區從巢居

發展為架空的幹欄

已發現的最早遺蹟為7000年前的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

兼用榫卯和綁紮的幹欄式建築

▲後世的木匠工具

▲南方巢居的幹欄式建築

▲吊角樓也是幹欄式建築的一種

而北方的黃河中下遊黃土地區的房屋

則由半地穴居式發展為

地上的木骨泥牆圓形房子和方形房子

如西安半坡遺址

隨後才發展成

鄭州大河村遺址的那種

兩坡頂多間橫排房子

▲西安半坡村遺址復原圖

▲鄭州大河村遺址復原圖

先秦時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朝的城市遺址有距今4000多年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發現的

我國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築

▲二里頭遺址復原圖

▲玉門關遺址和一些土樓也屬於夯土建築

商代城址主要有

河南偃師屍溝鄉商城遺址

其中已出現宮城、內城、外城的格局

宮殿區內的主殿是迄今所知

最大的早商單體建築遺址

▲商城遺址平面圖

▲商城遺址復原圖

西周建築技術上

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發明

出現了半瓦當

此外還出現了鋪地方磚

和三合土牆體抹面

陝西岐山鳳雛的西周早期遺址

是我國已知最早

型制型制最嚴整的四合院建築

二進院落,中軸對稱

前堂後室,大門前有影壁

▲陝西岐山鳳雛村遺址平面圖

▲復原圖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局勢促進了

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

此時期建築規模宏大,組合多樣

屋頂很大,已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

類型大多以都城、宮殿、祭祀和陵墓為主

▲大坡式屋頂

▲秦漢時期住宅

▲高臺建築

到了漢末,佛教傳入中國

開始出現了佛教建築

祭祀建築是漢代重要建築類型

但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臺建築

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

最特出的特點是開始出現了木構樓閣

▲漢代祭祀建築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2—公元589)

這會社會發展較為緩慢

建築上也比不上兩漢時期的規模

但是由於佛教傳入後佛教建築發展迅速

高層佛塔、石窟、佛像開始出現

使漢代比較質樸的建築風格變得圓潤成熟

▲大同雲岡石窟

此外,魏晉時期的建築細節

有明顯的「胡化」現象

其中諸多石柱類建築都

流露出古希臘式的風格

▲江蘇南京南朝簫景墓石柱

▲河南鄭州始嵩嶽寺塔(始建於北魏)

隋唐時期

(公元581—公元907)

隋代建造了長安和洛陽兩座有

完整規劃、規模宏偉的都城

並且運用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

大體量的技術問題

還吸收了南方先進的建築技術

同時結合了北方粗獷元素

促進了建築的發展

▲東都洛陽遺址(始建於隋)

▲趙州橋遺址(始建於隋)

▲山東濟南四門塔遺址(始建於隋)

唐朝吸取了隋朝建築上的經驗

在建設上較為謹慎

為控制建築規模

訂立了法規《營繕令》

規定建築等級

體現出了尊卑貴賤

同時佛教建築也愈加成熟

▲(唐代)大明宮復原圖

▲南禪寺大殿(唐)

▲山西佛光寺東大殿(唐)

▲西安大雁塔(始建於唐)

▲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始建於唐)

宋遼金時期

(公元960—公元1227)

宋代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

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

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清明上河圖》中的木質橋

▲河北隆興寺(宋)

▲河北開元寺塔(始建於北宋)

元朝時期

元代建築的主要特點是放蕩不羈

多用原木作梁,外觀粗放

且多用白色琉璃瓦,頗具特色

但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緩慢

所以建築發展也比較緩慢

大多簡單粗糙

▲元大都布局復原圖

▲元代戲臺遺址(山西)

由於元朝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

導致元代宗教建築異常興盛

▲北京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

明清時期

(公元1368—1911)

明開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晚期

此時的建築上承宋朝的營造法傳統

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

建築規模宏大,氣象雄偉

明朝中期建築開始風格嚴謹

晚明則趨向繁瑣

▲山西皇城相府內明代建築

▲互助縣明代鼓樓

明代繼續大力修築長城

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牆體和

城關都用石磚砌成

▲明長城遺址

清代建築大體沿襲明代傳統建築

但建築方面更崇尚工巧華麗

善用琉璃瓦雕琢

▲北京故宮

▲頤和園佛香閣

▲清朝中期一品武官任贊的府邸(北京)

▲常家大院 清代傳統建築風格(山西)

總體來看,明清建築已經達到了

中國傳統建築的最高峰

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

▲1880年,清代建築

▲雲南省騰衝和順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徽派的清代建築群

綜合自:古典書城、文博圈|圖片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扶貧當扶智,用最低成本留住全國貧困地區20萬處瀕危文物》

鄉村裡面除了祠堂祖宅,還有許多傳統民居和文物古建,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同樣可以保護鄉土文化的根脈和生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繁重且複雜,但20萬處貧困地區市縣級瀕危文物的搶救工作,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大部分瀕危文物集中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在傳統的社會參與模式相對失效,政府財力不支的背景下,以村民眾籌共保的「為文物撐傘搶險行動」取得了普遍性的實踐成果,幾乎可以為任何一處瀕危文物完成撐傘搶救,希望這套模式能得到有關政府部門和全社會的大力推廣。我們有信心三年之內搶救下這20萬瀕危文物,為他們續命20年,未來一定有轉機。

如果你身邊有亟待修繕的瀕危文物和傳統民居,請填寫下方報名表,我們的工作人員將與您進一步溝通。

微關:古村之友志願者網絡,申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孕育階段
    回顧中國建築風水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六大階段:① 孕育階段;② 萌芽階段;③ 產生階段;④ 發展成熟階段;⑤ 總結整理階段;⑥ 挖掘更新階段。孕育階段 原始社會是風水學的孕育階段。追溯中國遠古先民們的居住規律,可以清楚地看到風水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1.以考古發掘考證風水的起源考察史前文化的發展規律,人類聚居地是逐步由森林走向草原,由高處走向低處。
  • 見證五千年文明的琮王現身《國家寶藏》,這期浙江博物館要搞事情
    可這五千年前看哪裡,有十分有爭議了,畢竟中國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城。這次《國家寶藏》又帶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答案:五千年前看杭州良渚!良渚文化是散落於江浙一帶的古老史前文明,距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但是由於消失太久,且被人們認識太晚,所以很多人對良渚並不了解。
  • 古代文明建築奇蹟消失之謎!你知道幾個?-古代,建築,文明,消失,歷史...
    古代文明七大奇蹟,是西方世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愛琴海希臘地區)的七處壯麗的人造景觀。這些建築物和雕像,以其宏偉規模、藝術美感或獨特的建造方式,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成就,令世人嘆為觀止。可由於地震、火災、人為損壞等原因,這些建築奇蹟大多已湮沒在時間長河中。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紀念日,我們就來說說古代這些文明建築奇蹟是消失的。
  • 中國古代可能出現過超級文明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司馬遷所作的《史記》,《史記》中記載了中國夏朝一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並且給出了夏朝從開國之主啟到亡國之主桀的統治者順序表,因此中華文明通常被認為是上下五千年。那麼,夏朝之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杭州8月19日電 題: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記者馮源  引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考古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
  • 華夏有五千年文明,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體系化的現代科學?
    華夏文明五千年其實是有相對局限的科學體系的,並且在科學和技術上也是持續領先世界幾千年的。更準確地講,華夏文明有科學體系但沒有發展出像西方一樣的現代科學知識理論體系。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其實回答起來相當困難,了解西方現代科學體系的發展,大家就應該知道為什麼了!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材料最核心的材料是木頭。每一座中國古建築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不管是牢靠的榫卯結構,還是極具審美的鬥拱,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 除了木材料以外,中國古建非常典型的特點是建築結構,大部分中國建築所採用的結構可以被稱為梁柱式結構。中國傳統的建築是靠木材的柱將整個空間支撐起來,靠梁將整個房頂撐穩定。整個內部的建築空間,相對會比較的自由和開敞。
  • 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貫通古今勾勒五千年科技成就
    叢書在全球化視野之下,結合國內外學術界全新研究成果,通過翔實的史料,近千幅精心選擇的插圖,深入淺出的語言和全面透徹的分析,勾勒了上起古代、下至當代的5000年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在天學、地理學、醫學、算學、農學、博物學等科學領域所做的獨特探索,在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技術領域對於人類文明所做的巨大貢獻,以及進入近現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這個理論卻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就算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文字說起來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而一種成熟的文字,最少也要經過2000年的研磨,這就說明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比它更古老的文字。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搞石構建築
    縱觀世界史上的一些偉大建築,西方的基本上都是石構建築,像古羅馬的鬥獸場,埃及的金字塔,還有彰顯克裡特文化的科諾索斯宮殿,邁錫尼文化的獅子門,泰倫衛城,帕提儂神廟等等,都是石構建築,具有很好的觀賞性,而中國史上的建築多以土木結構為主,那我們的古人先賢為什麼不搞石構建築呢?
  •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真的就比中國早?西方人說是古國就是古國?
    中國古代文明與那些埃及 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有區別,中國傳統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而前面那些文明多是石頭建設容易保存,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一個政權推翻另外一個政權,大都放火燒了前政權的都城,使得以前的建築難以保留下來,沒有保留下來不代表沒有存在過。這些年通話對紅山文化,良諸文化的不斷發現,中國的文明七八年前就出現了,在七八年前的大地灣就發現了最早的相當於混凝土的硬質地板。
  • 中國古代文明為什麼誕生在中原,中國二字又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喜歡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沒有文字記載的上兩千年和有文字記載的下三千多年合稱為華夏文明。為什麼叫華夏文明呢?華是指一種符號,也是指華山,華山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古代「花」和「華」是通用的,根據現代的考古挖掘發現,「廟底溝」文化,裡面的出土物品都是繪的花卉圖案,同一時期這些出土的陶器上繪製相同的花卉圖案,分布的範圍非常廣,而中心地區就是在現在的華陰市地區。所以後代的人就把那座山定名為「華山」,那個縣就叫華陰和華縣。這就是中華的「華」最早的來歷。
  •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核心是國家認同
    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最近出版了考古學、史學讀物《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作者以考古遺蹟、文物為切入口,通過對文明的幾大要素——都城、陵墓、禮制建築與禮器、文字的梳理和學術解讀,證明了一個核心觀點: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族屬建立的不同王朝,有著一致的國家認同,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不斷裂的文明史。
  • 從滿天星鬥到月朗星稀,上下五千年成了國人心中神聖的負擔
    國人對「上下五千年」似乎有一種執念,不證明華夏文明超過五千年誓不罷休,不承認一切認為華夏文明晚於西方的觀點。1、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從何而來?又中國史所包地域最廣大,所含民族分子最複雜,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評價,與其歷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則我華夏文化,與並世固當首屈一指。所以,上下五千年的說法起自黃帝,距今四千七百一十六年,約五千年。
  • 五千年文明的延續
    對抗自然災害、疾病,從中華文明記錄以來,就一直是抱團抵抗的歷史,從家庭、家族到民族和國家,在團結和集體的力量的對抗中,中華民族從衰落到復興,生存循環長達5000年的歷史,集體的智慧在危難時刻總是有效和成功的。
  • 為何說中國文明不是西來的
    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學發展,極大推進了我們對早期中國文明的認識。什麼是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是否獨立起源、中國文明如何起源、中國文明何以延續至今等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答案。   正名:何謂中國文明   1995年,巫鴻先生的《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一書在美國出版,反響強烈,有讚譽,也有批評。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你知道哪一個
    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實中國是最晚出現的。排在中國之前的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順序,而在於它們對其他文明的產生了巨大影響。已知人類最早出現的古代文明是在現今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之間產生和發展的兩河文明。他最早形成於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正式形成於約公元前四千年。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出現了王國,他擁有人類已知最早的契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法律典籍,人類最早的學校,人類最早發明六十進位計時的巴比倫時間。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這一次相當於從頭開始學習這部古代地中海的文明誕生史,《埃及、希臘與羅馬》全書將古代地中海地區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歷史、文學、建築進行了囊括總結,以藝術、建築等為媒介,講述古代地中海沿岸的文明興衰,探討西方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 考古專家:中國古代文明特色在農業起源過程中逐步形成
    趙志軍研究員在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做主題報告。 孫自法 攝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