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法世界裡的「泥巴種」說起:歧視性稱呼背後的偏見心理學解讀

2020-12-04 櫻汐筆談

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泥巴種」作為非魔法師家族出身者的代名詞,在不同場景中多次出現。

馬爾福與赫敏爭吵時,語帶輕蔑地說:「沒人請你發表意見,你這臭泥巴種!」這一帶有侮辱性的稱呼讓赫敏的好友羅恩大為光火,抽出魔法棒,想要讓馬爾福嘗嘗鼻涕蟲魔咒的厲害。在此前的魁地奇賽場上,馬爾福稱呼赫敏為「泥巴種」時,差點被格蘭芬多的球員們暴揍一頓。

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彙,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大的情緒衝擊呢?

根據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的觀點,諸如「泥巴種」之類的詞彙,是「偏見」的表現形式之一,其本身帶有貶低、侮辱等歧視性色彩,會使那些被劃歸這一群體者感受到被嘲弄、被排斥等消極情緒,有時還會引發群體隔離、暴力衝突,甚至是戰爭等惡性後果。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戈登·奧爾波特就對社會生活中的「偏見」現象十分關注。當時的西方社會中,不同族裔、宗教之間的矛盾不斷,「猶太佬」「愛爾蘭佬」等歧視性標籤大行其道,不僅傷害了少數族群的情感,還造成了社群群體間的分裂,其負面效應不容小覷。

結合長期的社會觀察,以及在心理學領域的深厚積澱,戈登·奧爾波特寫成了《偏見的本質》一書,從感知-認知、習得過程、社會文化與歷史等多維度出發,深入解讀偏見背後的心理學動因。

從第一次出版至今,《偏見的本質》已成為偏見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是目前偏見研究中引用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

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奧爾波特的許多觀點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對於我們了解偏見的本質,進而採取相應措施,儘可能消弭偏見,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正如心理學家Fiske所說:「當我們中的許多人正要為自己的新發現而驚喜時,卻發現奧爾波特早已在那裡等我們了。」

01 從語言攻擊到種族清洗:無處不在的偏見

在羅琳打造的魔法世界裡,血統純正的魔法師群體對麻瓜出身魔法師抱有的偏見,不單單表現為以「泥巴種」為代表的言語貶斥。

那些嫁給「泥巴種」的魔法師,往往會遭到家人、朋友們的冷落、排擠,一些所謂的「純血叛徒」被形容為「和泥巴種一樣壞」,伏地魔控制魔法部後,在報紙上大肆宣揚「泥巴種」的糟糕之處,還頻頻對他們進行嚴酷的審訊。

魔法世界固然虛幻,在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社會裡,「偏見」同樣無處不在,並引發各種各樣的負面行為。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將這些負面行為按危害程度由輕到重分為五類:仇恨言論、迴避、歧視、身體攻擊和種族清洗。

其中嚴重者如西方歷史上,持不同宗教觀念者曾被視為十惡不赦的「異教徒」,以「女巫」之名被獵殺、施以火刑者並不少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造成了成千上萬家庭的悲劇。

除了族裔、宗教等領域的偏見,性別、工作、身份、膚色、外貌等任何特徵,都有可能成為偏見的觸發點。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偏見往往是「隱形」的,或是「禮貌的偏見」,會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

奧爾波特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加拿大社會學家瓦克絲分別用「格林伯格先生」和「洛克伍德先生」的名義,向數家酒店和度假村寄出預訂信件,結果,有93%的度假村願意為洛克伍德先生提供住宿,願意為格林伯格先生提供住宿的卻只有52%。

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僅僅是預訂人的姓氏不同,就有如此大的差異,其原因很可能在於,店員們傾向於將格林伯格先生納入不受歡迎的群體(格林伯格是猶太人的常見姓氏之一),認為其品行不端、吵鬧不停的概率更高,於是就簡單粗暴地將虛構的格林伯格先生拒之門外。

各種文學作品、影視劇中,「偏見」有時成了故事線的推動者,還可能間接加深人們對特定人群的偏見與歧視。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猶太商人夏洛克被刻畫成一個奸詐、貪婪,又心腸狠毒的形象,是「引證《聖經》為自己辯護的魔鬼」。小說《飄》裡,白人莊園主蓄養惡狗,專門用於咬黑奴等情節,使這部作品被部分讀者打上了「種族歧視」的標籤。

02 預先判斷與刻板印象:偏見背後的心理學

哲學家查爾斯·蘭姆曾經說:「人是一束偏見的集合體。」事實上,在不同時代與國度之中,每個人都難逃「偏見」的束縛,在無處不在的偏見背後,隱藏著兩個典型的心理過程:預先判斷與刻板印象。

預先判斷,有時又被稱為「範疇化」,是指人類出於本能,對經驗世界進行概括性的泛化、概念和分類,用於指導我們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

從現實角度來說,由於我們每天所面臨的大小事項繁雜,提前進行粗略分類是很有必要的,這也符合「最少努力原則」。就像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會先按症狀為他們做初步診斷,我們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也會預先給他/她所屬的群體貼上「標籤」,以作為後續行動的初步指引。

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過度簡化的非理性情形,這時就有了所謂的「刻板印象」,即與客觀事實偏離的概括性判斷。比如時至今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猶太人仍然被看作是「殺死基督的人」,卻選擇性忽略了在當時參與這一事件的還有彼拉多、羅馬士兵等人。

一般來說,人們形成刻板印象的途徑有二:一是過往的經驗。某位工廠主在招聘員工時,由於他之前遇到的幾個墨西哥裔員工十分懶散,於是就一刀切地不再聘用墨西哥裔員工。一位在和律師打交道時,有過不愉快經歷的人,逢人便說「律師通通都是大騙子」。

二是家庭、學校、社區等周圍環境,以及大眾傳媒的耳濡目染。一個義大利小男孩的母親與波蘭鄰居關係糟糕,於是就在心裡將「波蘭人」和「壞人」畫上了等號,在和同學吵架時,會告訴老師「我被波蘭男孩打了」,其實對方和他一樣,都是義大利人。

預先判斷、刻板印象雖然有存在的合理性,能夠使人們的思考過程變得更為簡潔,同時又對思維的差異性構成阻礙。因為我們會很容易忽略個體的差異,而只去關注有失偏頗的「普遍性」,偏見就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滋生。

03 「替罪羊」:挫折感所引發的特殊偏見形式

《偏見的本質》一書中,除了預先判斷和刻板印象理論,戈登·奧爾波特還提到了一種特殊的偏見形成機制:挫折感-「替罪羊」理論。

「替罪羊」一詞,源於《聖經·舊約》中的宗教儀式,在祭司的主持下,信徒們對著選中的山羊進行懺悔,進而象徵性地將自身罪孽轉移到山羊身上。

在偏見心理學領域,「替罪羊」指的是那些因為人們的偏見而受到歧視或破壞的群體。比較典型的案例,在米蘭敕令發布之前,被羅馬人所驅逐和迫害的基督徒,二戰時期,遭到反猶主義者「大清洗」的數百萬猶太人等。

公元3世紀時的基督教哲學家德爾圖良曾經不無憤慨地說:

他們將每一次國家的災難、人民的不幸都歸咎於基督徒。如果臺伯河湧向了城牆,如果尼羅河沒能灌溉入田野,如果天色不再變化或大地開始震動,如果發生了一場饑荒,如果暴發一次瘟疫,他們將立刻哭喊道:「應該將基督徒送入獅口!」

因為深植於內心的敵意和不滿,羅馬人將所有的罪愆都推到了「替罪羊」,也就是當時的基督徒身上,大有幾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

之所以有「替罪羊」的出現,有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投射」過程。

人們在替罪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恐懼、憤怒、愧疚和邪惡等,但無法真正從內心接納這種強烈的挫敗感,於是就找「替罪羊」作為靶子,讓他們代自己受過,以換取內心暫時的平衡。正如哲學家保羅·薩特所言:

「他(反猶主義者)所懼怕的不是猶太人,而是他自己——自己的意識、自由、本能、自己的責任、孤獨、變化、社會和世界——除了猶太人的一切。」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則認為,「替罪羊」是人們試圖壓抑「弒父情結」所致,更深層次的是性壓抑和「死本能」在發揮作用。無論是出於哪種心理動因,悲催的「替罪羊」們由於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或者被日益邊緣化,或者成為仇視、侵略的對象。

在現代社會中,「替罪羊」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在社交媒體上,一樁案件公布之後,人們會第一時間根據所看到的有限信息,指認某個人或機構為「罪魁禍首」,對其進行瘋狂的輿論攻擊。雖然在不少情況下,真正的作案者最後被證實另有其人,但在當時,人們激烈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於是「替罪羊」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譴責與謾罵。

04 洞察、接觸、立法:消弭偏見的若干途徑

關於偏見,戈登·奧爾波特的論述還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學、社會結構、文化歷史等數個層面。如此大費周章地解讀「偏見的本質」,其根本目的在於想要儘可能地消弭偏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消除「偏見」這一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因素。

戈登·奧爾波特認為:理解其「本質」有助於消解「偏見」,了解「人類偏見的本質,這個問題是基本的,因為不知道敵意產生的根源,我們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我們的智識去控制它的破壞性」。

換句話說,洞察偏見的形成機制,看清偏見背後隱藏的心理過程,有助於我們有效分辨哪些是偏見,哪些是由於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觀念衝突。而要真正消弭偏見,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在社會層面上,制定法律有時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對於種族、就業、性別等領域的歧視和偏見,以法律條文的形式進行約束,是保障各個群體平等權益的重要方式。雖然立法本身並不能完全杜絕偏見,但完善的法律會讓加深人們的反歧視認知,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對於個體來說,特別是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寬容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通常來說,一個更加包容開放、注重鼓勵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對陌生事物有更強的好奇心和寬容度,而不是一味順從父母的權威,全盤吸納父母的偏見觀念。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會更容易根據具體的情形,糾正原本存在偏差的刻板印象。

接觸,也是人們改變偏見的良好途徑。彼此隔絕的處境是滋生偏見的沃土,接觸有助於打破幻想,促使人們以更加客觀的態度審視其他族群。電影《綠皮書》中,黑人鋼琴家唐雪莉和白人司機託尼,在一場公路旅行中,對彼此的認知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最後不僅瓦解了對彼此的偏見,還成為了一對好友。

在歷史上曾長期為偏見所困的猶太人,在處理偏見上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借鑑。他們曾遭受無數的白眼、歧視,其子女在申請大學入學時,被拒絕的概率也遠高於其他族裔,但猶太人通常會選擇投遞更多的申請書,以爭取到更高的錄取率。在無法徹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不放棄自我的努力,在「偏見」這條荊棘之路上,用實實在在的成就,來獲得與對方更加平等的競爭地位,或許也是一種現實主義的選擇。

從洞察到立法,從接觸到寬容人格的養成,真正瓦解偏見並非一日之功,更何況,我們無法徹底消除所有偏見。但是,如果能夠通過多方努力,儘可能地減少偏見,也會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加多元與包容。

相關焦點

  • 美國法律禁用歧視性詞彙 「黑人」稱呼將成歷史
    資料圖:美國反種族歧視海報(圖片源於網絡)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西媒稱,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將不再使用「東方人」和「黑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  孟昭文在接受美國《國會山》日報採訪時表示,要感謝自己在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同事能夠理解,政府將不會再用「東方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指代亞洲裔美國人和其他族裔的人。  報導稱,「東方人」和「黑人」將分別由「亞洲裔美國人」和「非洲裔美國人」取代。
  • 外媒:美法律禁用歧視性詞彙 "黑人"稱呼將成歷史
    西媒稱,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將不再使用「東方人」和「黑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  由於這些詞彙已經過時,參議院一致通過了這項由華裔國會眾議員孟昭文提出的法案,這項改革將涉及1970年通過的美國法律當中的有關少數族裔的兩點內容。
  • 重讀《傲慢與偏見》:審視愛情與婚姻背後的3個扎心心理學真相
    簡·奧斯汀的小說基本以婚戀為主題,《傲慢與偏見》以犀利、幽默的對話,透過生活瑣事,折射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鄉鎮的生活與世態人情。 書中達西與伊莉莎白的愛情之路更是一波三折,背後揭示的心理學真相,現在看來,仍具有探討價值。
  • NASA突然發布公告:停止對外星物體歧視性稱呼
    美國宇航局在8月5日起將停止對一些外星天體採用歧視性的種族語言稱呼,比如早期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精美深空照片,還有太陽系中各顆行星上的地名,以及對潛在的外星生命命名等等,都將停止這些稱呼!NASA停用種族歧視性稱呼,真的只是為避免種族歧視嗎?
  • 既是讀心術又是心理學還是魔法
    ◎動機《不是讀心術 不是心理學 不是魔法》作者:(英)達倫·布朗譯者:毛燕鴻 朱朝暉新星出版社 2014-5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躲在老家的小黑屋裡,對著一本發黃的魔術書練習魔術。那本書的來歷,我已經忘記了。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當他對著鏡子裡穿著警服的自己笑,以為維護動物城的公平這個樸素的夢想近在咫尺。可是,當他想融入食草動物隊伍的時候,他們卻給了他巨大的偏見,給他戴上了「防咬」口罩。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食肉動物是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於是這成為尼克再也躲不掉的別人眼中的天性。於是,他收起了眼淚,偽裝成了別人眼中假裝強大和並不友好的食肉動物。
  • 《瘋狂動物城》:偏見無處不在,瘋狂的背後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迪士尼的作品總是充滿了對真善美的傳遞和描述。在大人們看來,總會覺得這些故事簡單幼稚,因為公主和王子最後總會幸福地生活在城堡裡。而《瘋狂動物城》卻打破了人們對於迪士尼動畫的認知。它將各種元素糅合在一百多分鐘的時長裡,有犯罪解密的元素,有政治鬥爭的元素,有懸疑罪案的元素,當然也有著迪士尼一貫的歡樂元素。它似乎更適合大人們觀看,因為《瘋狂動物城》瘋狂的背後,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 魔獸世界9.0法師專注魔法技能解讀 專注魔法技能機制介紹
    魔獸世界9.0法師專注魔法技能解讀 專注魔法技能機制介紹 發布時間:20-06-15 09:05 來源:NGA 作者:宸宮
  • 中國古代丈夫的八種稱呼,女人要學會換著叫
    許多外國友人都覺得中國漢字非常難學,中國漢字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同一種事物可能會有十幾種表達方式,另外有些字明明是一樣的,但是放在不同的語句裡面意思也就不一樣。另外我們也應該看看中國古代女人對自己男人的稱呼,是如何從「小資」一步步走向「重口味」的墮落史。
  • 地圖湃|寵物小精靈:遊戲地圖裡的真實世界與偏見
    地圖湃|寵物小精靈:遊戲地圖裡的真實世界與偏見 澎湃新聞 蘇顥雲 2016-10-1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
  • 盤點《哈利波特》裡可怕的魔法「傷亡」事件,網友:最後太嚇人!
    盤點《哈利波特》裡可怕的魔法「傷亡」事件,網友:最後太嚇人!圖片來自網絡,內容原創 禁止轉載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巫師世界並不是只有好玩的咒語和暢飲的黃油啤酒,這個世界其實是由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爭所主宰的。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
  • 數據告訴你,論文引文裡有多少性別偏見
    在某些情況下,引用者知道他們引文的作者性別,這時偏見是顯性的。但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知情,僅僅憑藉推斷猜測引文的作者性別,偏見則是隱性的。無論是已知或推斷性別,在引用文章時,偏見都有可能在其中起作用。在2009-2018年間,五種期刊上發表的31,418篇文章中,大約51%為MM,49%為W∪W。
  • 穿越魔法找到愛 在頤堤港的魔法世界裡快樂相聚勇敢愛
    冬季花園被打造成一個妙不可言的魔法世界,9 3/4站臺、霍格沃茨特快列車、霍格莫德村及對角巷等《哈利·波特》經典場景還原再現,為大家帶來一場獨特又難忘的冬日魔法之旅,成為哈迷們線下歡聚的網紅打卡新坐標,而且還受到北京衛視「網紅打卡地」欄目的特別報導,毋庸置疑,果然是這個冬季裡的帝都打卡聖地。
  • 《瘋狂動物城》:成人動畫裡的偏見與創傷性成長
    《瘋狂動物城》創意來源於《柳林風聲》,緣起於導演拜恩·霍華德想要構建一個由動物組成的「真實世界」。影片不僅保留了迪士尼的色彩,還試圖從擬人化的動物塑造,聚焦於社會的種族歧視與偏見,同時又給到觀眾無限的美好嚮往。 正如導演裡奇·摩爾說的:「我想最終朱迪領悟到的大概是一個人沒辦法讓世界更美好,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 麻雞世界裡,神奇的動物在哪裡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 上周末,《神奇動物在哪裡》終於在中國上映,麻雞(電影中對不會魔法的人的稱呼)世界的冬天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麻雞們不再縮著脖子疾步在冷風裡了,走在銀行門口,珠寶店外,或者戶外的泥土地上(據說前天土耳其挖掘工人真的從地底下挖掘出了一隻棕熊),都會忍不住多瞄兩眼:神奇動物學家紐特的舊皮箱裡,那些神奇的魔法生物有沒有出沒!
  • 心理學:人們為什麼無法消除偏見?因為它是態度的一部分
    究其根本是認知偏見,使得人們無法客觀至少無法完全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因此,人們是無法消除偏見的。本文偏見指的是非顯著意義,通常大家理解的偏見指的是顯著意義上的偏見。態度與偏見當事物與你產生聯繫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個態度。就如同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來說,你看到了這篇文章,因此與之建立聯繫,進而產生態度。人們只會對與自己相聯繫的事物產生態度,這裡的聯繫指的是廣義上的聯繫。
  • 理學門類——心理學專業解讀
    從行業發展來看,發達國家的心理學行業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在美國,每千人裡就有一位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已經成為美國最好的職業之一。目前,我國心理學領域還存在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的非職業化狀態,待遇相比於國外也差很多。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今天是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我一下子多了好多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的朋友,我的世界突然被打開了!我有了可以在線下去幫助別人的機會!我可以把我們的心理學讀書會延伸到生活,我們會在深圳成立工作室,很快我們就能有自己的心理社工基地,我的公益行為得到了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認可,將來我有機會參與導師的寫書工作,我可以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全國更多的人們!謝謝你們分享了你們的故事,我會竭盡全力,回報各位的厚愛。
  • 何炅自曝誤解陳冠希:放下偏見,才能看見真實的世界
    即使他不是這樣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偏見,讓誤會越來越深。 這就是心理預設的強大之處,你覺得自己的預言被實現,實際上只不過是你選擇性地把一部分事實解讀成自己想要的「真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