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們為什麼無法消除偏見?因為它是態度的一部分

2021-01-09 九霄心理

你是否曾經清醒的覺察過自己的偏見?

大部分人很難清醒地覺察自己的偏見,因為人們在對事物產生某種態度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緒影響。無論是愉悅的情緒還是痛苦的情緒,都不可避免地使認知判斷偏離了客觀事實。對於同樣一個人,他身邊的朋友對他會有不同的評價。為什麼同一個人,會產生不同的評價呢?究其根本是認知偏見,使得人們無法客觀至少無法完全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因此,人們是無法消除偏見的。本文偏見指的是非顯著意義,通常大家理解的偏見指的是顯著意義上的偏見。

態度與偏見

當事物與你產生聯繫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個態度。就如同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來說,你看到了這篇文章,因此與之建立聯繫,進而產生態度。人們只會對與自己相聯繫的事物產生態度,這裡的聯繫指的是廣義上的聯繫。當你拿起一本書,拿起一隻杯子,那麼你就與之產生了聯繫。當你瀏覽文章,閱讀資訊,同樣與之產生了聯繫。哪怕是你看不見,摸不著,當你在思考宇宙時,宇宙便與你產生了聯繫。

只要跟事物產生聯繫,就會產生態度。並且遵循這樣一個原則:與你聯繫越緊密的事物,你越容易產生偏見。比如父母對孩子的偏見,戀人之間的偏見等等。「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典型的偏見。這裡的偏見,不是大家理解的顯著意義上的偏見。所謂顯著意義上的偏見,指的是通過簡單的判斷,就能夠知道某一觀點不符合事實的情況。這裡的偏見既包含了不符合事實的情況,也包含了不完全符合事實的情況。

比如,你對某個人的評價只有10%符合實際情況,那麼你的評價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偏見。如果你對某個人的評價有80%符合實際情況,那麼你的評價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相對客觀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哪怕你的評價只有20%不符合實際情況,你仍然是存在偏見的。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偏見,所以在認識論中會有「逼真性」的理論。

情緒記憶對偏見的影響

情緒是有記憶的,某個人曾經對你好,那麼現在你對他會有更加積極的評價。如果某個人曾經傷害過你,那麼你現在對他的評價就會非常的消極。無論曾經對你是好是壞,你都無法十分客觀的評價對方,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偏見。對於其他事物同樣如此,但凡能夠觸發你情緒記憶的事物,同樣能夠影響你的判斷。比如一首歌曲,讓你聯想到開心的或者悲傷的過去,進而產生情緒上的變化,那麼對這首歌曲就會產生偏見。或是偏愛,或是偏厭,都屬於你對這首歌的偏見。

情緒記憶具有延伸線,這使得人們哪怕對於非直接相關的事物,同樣會產生偏見。比如你因為某件事而討厭某個人,那麼你會因為這個人而討厭他做的所有事。哪怕是在大家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一句話,但是只要這句話出自你討厭的那個人,你就會厭煩這句話。事實上,你厭煩的並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厭煩說這句話的人。這種情況就屬於顯著意義上的偏見了,因為你並非出於理性的、客觀的認知所做出的判斷。

態度的產生與個體的認知水平、三觀、生活目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情緒記憶等相關,可以說是態度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最重要的體現。在這其中,情緒記憶又對態度產生了較大影響。事物對個體產生的情緒影響,包括喜怒哀樂在內的一切情緒變化,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如果事物能夠給個體帶來積極情緒,那麼個體就會產生肯定的態度;相反如果事物給個體帶來消極情緒,那麼個體就會產生排斥的態度。

如何讓自己的判斷更接近「客觀」

正如上文所講,我們無法掌握真理,只能夠無限接近於真理,這就是認識論中的「逼真性」。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客觀的評價事物,只能夠無限接近於客觀的評價某一事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判斷,更接近客觀呢?

1、站在此時此刻分析問題

為了避免由於過多的聯想所產生的情緒記憶,要時刻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分析問題。無論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也不要去管未來會發生什麼,只需要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分析問題,就能夠儘量避免產生偏見。因為大部分的偏見,要麼是來自過去的經驗,要麼是對未來的預判。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夠客觀的反應事物當前狀態。只有站在此時此刻的角度,才能夠更加客觀地分析問題。

2、站在問題本身考慮

很少人能夠做到站在問題本身考慮問題,總是不可避免地摻入其他因素。就像你批評某一說法,並不是批評這個說法本身,而是批評提出這個說法的人。同樣一句話,如果是出於你喜歡的人之口,那麼你可能會無比認同。因此,只有站在問題本身考慮問題,才能夠讓我們更加客觀,避免產生太多的偏見。

總而言之,偏見無法被消除,它本身就是我們態度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減少偏見,以更加客觀的態度認知世界,卻難以消除偏見。

相關焦點

  • 從魔法世界裡的「泥巴種」說起:歧視性稱呼背後的偏見心理學解讀
    在偏見心理學領域,「替罪羊」指的是那些因為人們的偏見而受到歧視或破壞的群體。比較典型的案例,在米蘭敕令發布之前,被羅馬人所驅逐和迫害的基督徒,二戰時期,遭到反猶主義者「大清洗」的數百萬猶太人等。04 洞察、接觸、立法:消弭偏見的若干途徑關於偏見,戈登·奧爾波特的論述還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學、社會結構、文化歷史等數個層面。如此大費周章地解讀「偏見的本質」,其根本目的在於想要儘可能地消弭偏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消除「偏見」這一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因素。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偏見的部分指的是,當一個助手在和你對話時,大部分人會更習慣這個助手的性別是女的。因為人們期待 " 她 " 比男助手更加順從、體貼。至於道理的部分,基於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在說話時男性普遍更直接,女性普遍更婉轉;男性普遍更武斷 ( assertive ) ,女性普遍更配合 ( supportive ) 。
  • 《這才是心理學》:尊重科學與事實才是思考及判斷一切事物的基礎
    前幾天剛剛讀完一本心理學讀本,書名就叫《這才是心理學》,其內容給我帶來了重要的啟示,所以我也想把它分享給大家。作者告訴我們心理學其實是屬於科學範疇內的一門學科,由於人人都能隨口說出一些自認為是心理學常識的東西,因此人們錯誤的以為心理學遠不及科學那樣嚴謹。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後浪 2020年10月出版 ⊙林 頤 戈登·奧爾波特的著作《偏見的本質》誕生於1954年,從那時開始,它的影響力一直在擴大,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權威經典。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
  • 可以解釋人們在生活中不斷重複的事情的7個心理學現象
    如今的人們每天都過著常規化的生活,幾乎每天都要重複著一些行為和對話。但事實上,有那麼一些我們所熟悉,所經歷和常見的事情是可以用一些心理現象解釋的,而且有那麼一些事情並不是那麼的良好。而今天,么哥將要為你介紹,可以解釋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做的事情的7個心理學現象。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用戶調研定性和定量數據都可以通過活動獲取,不同的活動側重點不同,比如焦點小組會更偏定性,因為主要是觀察和訪談居多;而問卷訪談則有利於獲取定量數據,因為無法觀察用戶。在產出的載體上,用戶調研一般會依賴於文字媒介,比如某些詞條出現的頻率,通過聚類分析法、親和圖進行定性分析並得出結論。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偽科學?
    一般而言,「真實」是某種觀點的一個有用特性;它為我們心靈和思想的鬥爭提供了一些競爭優勢。但是,「真實」並不是使觀點成立或傳播的唯一標準。當信念為相信它們的個人或社會提供某些有用的功能時,它們才會持續存在。當你深入思考時,一些奇怪或錯誤的信念所導致的結果往往就顯而易見:人們相信快速致富的計劃,因為他們確實很想快速致富;人們相信能帶來奇蹟的治療方法,因為他們非常想讓身體好起來。
  • 在什麼樣的社會裡,人們更可能持有偏見?
    在同質化的文化中,仇外心理和巫術在功能意義上等同於針對群體的偏見。 美國這個或許有著地球上最為複雜和多元的社會的國家,為大量偏見和紛爭提供了成熟的產生條件。差異數量眾多且可識別。服飾、品味、意識形態上的衝突無法提供幫助反而會催生摩擦。
  • 社會的偏見真的有待消除
    其實這個是為了消除社會對左撇子的偏見而成立的一個節日,也是由一群左撇子的人成立的哦!今天我們來談一談社會偏見這個事情,有多可怕。首先從左撇子和右撇子來說,我們大多會對左撇子持有異樣的目光。為啥?因為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我們覺得他們是真的不一樣。吃飯的時候會特別注目他們,寫字的時候也會特別注目他們。
  • Science新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也能學會偏見
    選自Scienc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晏奇至少從口號上來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人人平等」,但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離這一目標還相去甚遠,部分原因是因為世界並不是平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頭腦裡都還存在著偏見。現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機器已經開始具備了學習能力,那麼它們在學習各種技能的同時也會學會人類的偏見嗎?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偽科學?人類喜歡依賴心理捷徑
    一般而言,「真實」是某種觀點的一個有用特性;它為我們心靈和思想的鬥爭提供了一些競爭優勢。但是,「真實」並不是使觀點成立或傳播的唯一標準。當信念為相信它們的個人或社會提供某些有用的功能時,它們才會持續存在。當你深入思考時,一些奇怪或錯誤的信念所導致的結果往往就顯而易見:人們相信快速致富的計劃,因為他們確實很想快速致富;人們相信能帶來奇蹟的治療方法,因為他們非常想讓身體好起來。
  • 英國112歲長壽老人告訴你:對待憂慮的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因此,態度決定人生高度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雞湯。它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來源於背後的邏輯。讓我們簡單剖析一下邏輯閉環和適用條件,幫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也揭示了心理學的來源。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戈登奧爾波特是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被稱為當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學之父。本書出版之前,大家都以為偏見只是某些品德有缺陷的某些個體才有的信念,但奧爾波特卻以大量研究數據和雄辯的論述揭示了偏見是人們認知機制正常運作的副產品,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信念。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這個時候就有用了,它首先會給你緩解壓力。心理學讓你很快的作出分析,我哪裡出問題了,我的情緒為什麼這樣低迷,我該如何的對症下藥,我該如何的緩解壓力,我該如何的調整好我的心理狀態,我該如何判斷我的心理出問題了,要不要去看醫生?據統計,學習了心理學的人,一般收入更高,身體更健康,生活的更加輕鬆。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那為什麼伊莉莎會對初次見面的達西產生如此嚴重的偏見呢,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見面,45秒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且這個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是好還是壞都是很難再去改變人們已經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它會在以後的判斷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錨定效應」。
  •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對動物的態度從不理性
    相比於各執一詞、似乎永遠無法互相說服的爭辯,美國人類-動物關係學家、西卡羅萊納大學心理學教授哈爾·赫爾佐格的這本《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Why It Is So Hard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Animals)要通達平和得多。
  • 對話進化心理學領袖戴維·巴斯
    您對如此大量的文化的研究是否是想讓為了讓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結論更具可驗證性嗎?研究設計難道不是駁斥進化心理學僅僅是猜測的最佳方法嗎? 巴斯:在我1989年的研究之前,幾乎沒有系統的實證研究曾經根據進化原理檢驗過關於人類的預測。我知道心理學有並且仍然有很強的反生物學偏見。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當問題變成「一年後拿走150美元,還是13個月後拿走180美元」,人們幾乎一邊倒地樂意為了多賺30美元而多等一個月 。當然,現時偏見不只是實驗中的現象,它在真實世界也無處不在。尤其是在美國,人們為了退休而存的錢少得驚人——哪怕他們賺的錢應付日常開銷後尚有結餘,哪怕他們只要定期上繳一些錢,便可在將來享受公司提供的額外退休補助。
  • 如何對待不完美研究|從圖靈獎得主「捲入」罵戰看AI「偏見」
    這是因為AI根據過去簡歷的關鍵詞來識別,而這些簡歷中,大部分求職者為男性,女性相關的數據太少,從而導致AI誤以為沒有這類關鍵詞的女性簡歷不那麼重要。張軍平:把人類、大熊貓識別成大猩猩,在阿拉斯加犬和哈士奇的識別中,只識別照片的背景,有雪地就是阿拉斯加犬,這些都是AI偏見的案例。
  •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為什麼我國騙婚的男同性戀那麼多?該不該結婚
    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對同性戀也越來越寬容,這也是一個基本趨勢。英國就是同性戀合法化的領跑者,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法律上承認了同性婚姻,這其中也包括了中國臺灣。3、為什麼很多人歧視同性戀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一部分人歧視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