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桌子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ID:zzdshg
01
這兩天,何炅早年和陳冠希的一段往事火了。
早年何炅做過一檔音樂節目,節目請來了當時最紅的歌手陳冠希,但這位當紅的偶像歌手,卻讓一向以脾氣好著稱的何炅對他有很大的意見。
因為在採訪的時候,陳冠希一直衝著何炅笑。
有時是神情有些不屑地笑,有時是低頭摸著鼻子偷笑,鼻子裡還會忍不住笑出聲音,並且沒完沒了地笑了一整期,這讓何炅覺得他十分的不禮貌。
出於主持人的基本素養,何炅沒有當場表露不滿的情緒,而是強忍著錄完了一整期節目。
節目結束後,何炅還是沒忍住,找到陳冠希說了這樣一番話:
「陳先生,您是很火,但是對我來講,你只是我今天的一個來賓,我尊重你,但我覺得你也要尊重我的工作。不管怎麼樣,你還是應該認真地聽人家講話,就算你跟我不熟,你一直在那邊笑也是不對的。」
陳冠希聽完之後告訴他,我今天一直笑是因為你一直管我叫「Eason」。
Eason是陳奕迅的英文名,而陳冠希的英文名其實是叫「Edison」。
何炅這才明白,原來問題還是出在了自己身上。
其實,我們如何去看待別人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比如說何炅在接觸陳冠希之前就擔心陳冠希不好相處,所以他看到陳冠希在笑的時候,就覺得他不尊重自己。
繼而印證自己之前的擔憂,陳冠希不好相處。
即使陳冠希沒有笑,而是一直不說話,很嚴肅,何炅也會印證自己的擔憂,覺得他很冷酷,不好相處。
如果何炅沒有對陳冠希說出那番話,沒有把誤會弄清,那麼他就會一直覺得他不好相處,然後陳冠希就真的變成了他設想中不好相處的人。
你看偏見就是如此可怕,其實不僅僅是何炅正在犯這樣的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畢淑敏曾經說過一個很精彩的故事:
當時她從西藏趕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渾身是土、看起來很可憐的人要搭車。
她想讓他上來,但是司機不肯,然後畢淑敏和他聊了一下,感覺他不像壞人,就讓他上來了。
她和司機坐前面,那個人坐後面,司機對畢淑敏說,他們車隊的一個老師傅,曾經被一個人殺死了。
那個人化裝成可憐人騙取了他的同情,上車之後殺死了他,搶了他的車,還把他甩在了沙漠上。
所以,從那之後他都堅決不搭任何陌生人了。
聽完這番話之後,畢淑敏再去看那個搭車的人,眼神完全變了,充滿了戒備。
她一直盯著那個人,看到那個人在靠近她的行李,似乎要偷她的東西。
為了不讓他得逞,於是她和司機商量加快了車速,顛簸的道路上,搭車的人在後車廂裡被撞來撞去,但他一直不肯離開她的提包。
眼看搭車人「賊心不死」,最後他們兩個決定給他來個急剎車。
果然,搭車人被甩了出去,狠狠撞在了車廂的前擋板上。
到站後,那個搭車人也到家了,他剛準備走,畢淑敏表示要他等一下,她要查一下提包裡有沒有少東西。
然而,她進了車廂才發現,他的行李被那個搭車人很好地綁在一起,行李沒有少一樣。
車開得那麼快,男人依舊在顛簸中幫她綁好了提包。
原來他不是賊,而是想要表達感激,用生命在幫她護住行李。
男人走的時候,她又覺得對方的背影高大起來。
一開始她覺得這個人很可憐,然後她看這個人的樣子都是可憐巴巴的,然後司機說了他可能是賊,然後她去看那個人的眼神又變了,最後誤會解清,她最後又覺得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人吶,一旦提前做了預設,認定他是一個好人或者壞人,其他細節通通都會佐證自己的觀點。
即使他不是這樣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偏見,讓誤會越來越深。
這就是心理預設的強大之處,你覺得自己的預言被實現,實際上只不過是你選擇性地把一部分事實解讀成自己想要的「真相」罷了。
02
還記得我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時候,認識一個女同事,她長得很漂亮。
長得漂亮的女孩就會面臨更多的流言蜚語,承擔更多的偏見,很多同事暗地裡都說她私生活混亂,因為他們看見每天都有不同的車來接她下班。
公司裡的同事大多對她敬而遠之,非常排斥她。
後來有一次我幫朋友轉賣車子,恰好被她看到了,推薦我們去了一家接收二手車的店面。
我這才知道,她男朋友做的就是買賣二手車的生意,之所以每天換著車去接她,是因為這裡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過來賣車。
可笑的是那些同事,他們首先對這個女孩有偏見,然後看到有不同的車來接她證實自己的偏見,最後完成了對一個女孩評價的閉環。
其實我和那個女孩有接觸過,她是一個很好的人,完全不是他們講的那樣。
這個女同事無端被人惡意揣測,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背負了好幾年的罵名,然而她其實什麼也沒做。
這個漫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仔細看這段對話,你就會覺得其實非常搞笑。
在這些人的心裡,已經自動把美國孩子歸類為更高級的那一類,所以不論他們怎麼做,教授都能找到理由誇獎他們。而中國孩子不管怎麼做,得到都是批判。
就像那句話一樣: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
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是人的心裡已經先做出了這種預設,才會在看到國外的月亮的時候,下意識覺得好像比中國的月亮「圓」了一點。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證實性偏差」:
就是你一旦相信一個事實,就會下意識地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選擇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並且排斥那些和你觀點相悖的現象,從而得出一個符合自己意願的事實或真相。
就好像當你在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哪怕對方對你施以援手,你都覺得他是在嘲諷你。
當你喜歡某個人的時候,眼裡也全是對方美好的一面。哪怕對方說了挖苦你的話,你也會下意識覺得對方應該是在鼓勵你。
因為大部分人所作出的判斷不是基於事實和證據,而是基於自己內心的情緒。
我們太容易基於片面信息、基於偏見,去評判一個人的品行,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支配, 可是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放下情緒,卸掉偏見,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更寬廣、更真實的世界。
03
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我們再來答一下。
假如要從以下四個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人類。你會選擇哪一位?先來看看他們的基本條件。
候選人A:篤信巫醫和佔卜,偷偷養了兩個情婦,嗜好吸菸喝酒。
候選人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讀大學時因吸食鴉片差點被開除,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煙不離手。
候選人C:曾是國家戰鬥英雄,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不談女色,只偶然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酷愛讀書,懂藝術,有專著出版。
候選人D:相貌英武,年輕時積極投身革命,曾參與刺殺清政府要員,其「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激勵了許多有志青年。
單看這些個人信息, 你是不是要決定選誰了呢?
別著急,我們來公布答案。
候選人A,是美國總統羅斯福。
候選人B,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候選人C,是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候選人D,是臭名昭著的賣國者汪精衛。
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否會令你感到意外?
但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要告訴你,我們可以先減少一些偏見,畢竟很多東西是很複雜的,在黑與白之間還有很長的光譜。
先入為主是個很強大的東西,當一個人腦子裡已經被預先植入一些概念時,你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因為你有了自己的思維定式。
這個錯誤在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
看到紋了花臂的大漢,就自動代入對方兇狠的樣子,繼而斷定他是個不太友善的人;
看到穿著洋裝的女孩,就自動腦補對方去強裝可愛的場景,繼而斷定她是個心理幼稚的姑娘;
看到形容憔悴的路人,就自動猜測對方遊手好閒的生活,繼而斷定他是個不思進取的人。
可是眼睛有時也會蒙蔽我們, 紋花臂的大漢,可能只是從事了紋身相關的職業;
穿著洋裝的女孩,可能只是出於喜歡洛麗塔的風格;
形容憔悴的路人,可能只是熬了一晚上才剛剛下班。
如果我們體驗過被人誤解的感覺,那麼一定知道這是個什麼滋味,偏見有時會比利劍傷人更深。
我常常會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的偏見?
說到底還是在某些人的眼裡,那些偏見,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全世界。
這些年有一個流行詞叫「選擇性失明」,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選擇性地忽略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的那樣:很多人以為他們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見。
人人都不喜歡偏見,可人人都會有偏見。
而避開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事情未明之前,選擇閉口不言,不要輕易下決斷。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但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哪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