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偏見會較少嗎?

2020-09-09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科學家的偏見會較少嗎?》,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脫離了自己研究領域和同行評議的約束,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觀點來自本能和直覺,來自選擇性觀察和片面經驗,因此也像普通人一樣會產生偏見。但是因為有科學家身份的加持,這些偏見在傳播中會被另眼相待,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科學家的觀點一定有證據和邏輯支持,所以其危害性比普通人的偏見要大得多。

文/孫欣

實驗室的婚育問題

2018年2月,我休完7個月的產假,重新回到實驗室。小寶寶在家,由配偶帶。我每天需要泵奶帶回家,在哪裡泵是個小小的難題,洗手間太不方便了。回到實驗室第一天,秘書問我,是否需要哺乳室?我喜出望外,說當然要的。她指給我看一個小門,告訴我需要用的時候就來問她拿鑰匙。從此以後我每天帶著吸奶器,午飯後拿了鑰匙去哺乳室。這個房間很小,有一張摺疊床、一把椅子、一個床頭桌、兩個插座,然而這對需要泵奶的新媽媽已經足夠了。

後來系裡請做了父母的教職員開座談會,是Athena SWAN評選的一部分。Athena SWAN憲章於2005年制定,旨在提高和重視英國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醫學領域女性的參與和貢獻。如今,英國要求所有申請國家醫學研究經費的大學院系必須申報Athena SWAN獎,銅獎以上才有申請經費的資格。這個憲章從2015年開始擴大覆蓋面至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商業和法律。我所在的院系,Athena SWAN的負責人是一個為人直爽的女教授,粗聲大嗓,在走廊的一頭說話,另一頭的牆壁都嗡嗡地響。她在英國讀博士,在美國做博後,又來到牛津成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組。這個會有十來個人參加,唯二的男性都來自我的實驗室。其中一個剛做爸爸兩年,每天在實驗室和家庭之間奮力尋找平衡;另一個馬上要做爸爸,又興奮又緊張,很想知道生孩子帶孩子到底是怎麼樣的。有的新媽媽說:感覺產假回來以後被架空了,以前自己的工作分配給了別人。有的說:合作者(中老年男性)以為產假是放假,自己生完孩子第三天,還在流血不止,就收到合作者要求她匯總數據的郵件(這個經歷我也有過)。還有人說: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遇上突發的急事,只好請24小時帶孩子的保姆,價錢是200英鎊一天。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女性在艱難奮鬥幾年以後,工作和生活都漸漸回到了正軌。所有人一致同意新父母最需要的是近距離方便接送的託兒所,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有大學的全面改革,當然無法辦到。在系裡懷孕做媽媽的女老師都說哺乳室非常必要,有人說懷孕後期特別疲倦的時候就靠有哺乳室可以小睡一下。系裡在哺乳室添置了一臺微波爐,方便使用者消毒奶泵,讓人覺得事情總是在一點點變好。可是就是這樣一間一次只供一個人使用的小屋子,也會有閒言碎語。有人說:這屋子說不定會被用來偷情呢。好在這樣說的人,也輪不到他們做出什麼決定。

如果實驗室得到一筆經費招聘合同制的研究人員,最後人選由實驗室主要負責人決定,但這並不表明實驗室負責人可以按自己心意隨意挑選求職市場上「價廉物美」的研究者。如果一個實驗室要招人,參與這一過程的人都要接受人力資源部門的培訓,告知哪些問題可以問,哪些問題不可以問。無論男女,婚育計劃都屬於不能提問之列。好幾個同事都是加入以後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才知道他們是單身還是結了婚。

人事部門負責決定薪酬的等級,不能用比較便宜的工資僱用有較高學歷者或資深研究者。人事部門也會引導面試者避免自己潛意識裡的偏見,針對應試者的衣著、談吐、國籍、族裔、性別,及性格的外向或內向。理想的研究者面試應該只關注應試者是否有能力開展工作,而不是別的。人事部門的預培訓看似都是套話,其實很有必要,因為有不少人在科研之外也另有一套關於世界上各類人的看法,通常都是偏見,有些老教授甚至偏見擺在明處,可能因為從來沒有人反駁過他們。我就親耳聽過一位老教授(女性)大談特談如何從女性應試者的著裝判斷她們的性格和成就,好像她談的是DNA轉錄法則一樣確定不移的事。

進入大眾語境的科學家的偏見

在學術界,針對女性和其他少數族裔的偏見一直存在,偶然會進入大眾語境。2005年,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一個私人性質的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宣稱科學界和工程界的高級職位缺少女性是因為女性忙著帶孩子,不願意像男性一樣全心撲在事業上;他還說男生和女生在中學階段體現出來的數學和科學成績差異是基因決定的而不是社會環境決定的。當時在場的一半聽眾是女性,反響可想而知。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校長丹尼斯·丹頓說:「哈佛校長公開做出這樣的言論,令人震驚。」此事後不久,勞倫斯·薩默斯辭去哈佛校長一職。公開的性別偏見言論只是他辭職的一個原因,但是,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無獨有偶,著名的DNA發現者詹姆斯·沃森,也曾發表言論說深色皮膚的人性慾更強,可能是因為黑色素的合成與性衝動有關。他也說過黑人與白人的智商測試成績差距是遺傳原因。他的言論一經公開立即引起了科學界到公眾的廣泛而聲勢巨大的抗議,導致他在冷泉港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26年統治結束。管理層解除了他的職位,收回了他的榮譽頭銜,力圖將冷泉港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與沃森完全切割開來。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DNA雙螺旋的發現過程中還有第三個人的參與,也就是羅莎琳德·福蘭克林。沃森和克裡克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偷看了她做出的數據,才推斷出了雙螺旋結構。遺憾的是,福蘭克林過早因病去世,與諾貝爾獎無緣。分享了DNA 雙螺旋諾貝爾獎的人也是近些年來才承認了她的貢獻。沃森卻一直極力忽視和貶低福蘭克林的貢獻,曾在他自己的《雙螺旋》一書中批評福蘭克林絲毫不注意自己的女性特質,不愛打扮,從來不用口紅。

2018年,美國路易斯維爾芭蕾舞團收到了一封憤怒的電子郵件,指責他們廣告單上的劇照宣揚同性戀,說芭蕾舞團是「撒旦的玩偶」,要求他們停止向每家每戶派送舞團節目的廣告單。這封郵件來自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一名教授羅伯託·伯利,他也是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研究》的主編。伯利用個人郵箱發送了這封郵件,但是郵件被貼到網上以後,他的職業身份很快曝光,美國心臟協會立即解除了他的總編職位,他在大學的教職則得以保留。他在自己負責的最後一期《循環研究》中發表了長達10頁的離別致辭,大談雜誌在他做主編的10年裡如何得以繁榮發展,並專門寫了一個「祈禱」部分,其中寫道:「我祈禱分隔科學與宗教的牆終將被推倒,我祈禱人們終將認識到生物學其實是神學。」他還呼籲讀者拒絕進化論,相信超自然力。對此,美國心臟學會的回應是:「期刊編者按僅代表其個人觀點,與學會無關。」

這幾位學術界的重要人物,因為傳播自己的偏見而被業界和更廣大的公眾狙擊了,付出了一點代價。這些倒下的大佬並無悔意,可能唯一遺憾的是錯過了位高權重之人隨便說什麼都最多只被一笑置之的「好時光」,進入了偏見會被公開批評和糾正的「新時代」。但是對他們所持的偏見指向的對象來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還是要克服許多由他們這種人造成的困難。如果沒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偏見,這些困難本可不存在。

並不只有這幾個重要人物滿腦子偏見,只是剛好被發現。認為女性和少數族裔不適合學術圈的大有人在。我認識的一位化學系的女教授,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績卓著。她曾經笑著提起過有次出席有政界和商界人士參與的晚宴,一個男人在喝酒交談時過來跟她這桌上所有男性教授握手打招呼,唯獨很自然地跳過了她,好像沒看見她也坐在那裡一樣。

在公眾的心目中,科學家是科學的執行者、代理人,科學法則的人形化身。科學提倡「用事實說話」,所以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科學家持有的偏見較少。這可能也是一種偏見,雖然是偏向科學家的偏見。

公開說出來的偏見不是人們飯沒吃飽心情不好或思想火花走火入魔,它是一株株根深蒂固的野草,地面上看不過是幾片草葉,地下的根系其實交織成網,斬不斷理還亂。科學家成長和工作的環境並非真空,他們也受周圍環境和個人經歷的影響。在有同行評議監督的學術話語圈,科學家的自省可能發揮一定作用,規範在研究論文裡使用謹慎的措辭。脫離了自己研究領域和同行評議的約束,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觀點來自本能和直覺,來自選擇性觀察和片面經驗,因此也像普通人一樣會產生偏見。但是因為有科學家身份的加持,這些偏見在傳播中會被另眼相待,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科學家的觀點一定有證據和邏輯支持,所以其危害性比普通人的偏見要大得多。

何為「正見」?

育齡女性親身經歷過或聽說過的事情,過去很少為男性所了解,即使有點了解,他們也不太在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的主體是佔盡優勢地位的人群——西方白人男性。在英國,1974年之前的牛津大學,38個學院中只有5個招收女生,女性只佔本科生總數的16%。自1974年起,牛津傳統的全男學院開始陸續允許女生的加入,學院管理層不得不急匆匆改造大量的洗手間供女生使用。牛津最後一所全男學院聖貝奈堂開始招收女性學生是在2015年。到2016年,牛津的本科生中女性比例達到了45%。2017年,英國有13萬女生被大學錄取,男生只有10萬。可以推測,在不久的將來,女生在所有領域從初級到高級的階段都會跟男性平分秋色,甚至壓倒勝出。

從另一方面來說,男性的參與率和貢獻率將要一路攀高的領域是家庭,越來越多的男性正在積極參與到育兒和家務勞動中去。學術界的男性,配偶常常是同行,丈夫和妻子都得兼顧工作和生活,不可能要求一方為另一方犧牲。學術界日常工作時間靈活,男性只要有心,完全能幫得上忙。男性過去在家萬事不管,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現在女性也要工作和實現自我,照顧家庭不是必選項,男性如果不想放棄家庭的安穩快樂,就必須投入到家庭勞動中來。照顧孩子分擔家務的男性越來越多,偏見就會越來越少。「在家帶孩子很輕鬆」這種話,只有沒帶過孩子的人才說得出。

本系Athena SWAN負責人女教授的丈夫是一名物理學家。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以後,因為他不需要一天到晚在實驗室或辦公室待著,美國產假又短,他自告奮勇承擔白天在家帶孩子的工作。帶了兩周以後,他哀嘆:「還是做研究輕鬆多了。」這種感受可以說是所有學術界媽媽的心聲。更多的學術界爸爸通過艱苦育兒能跟媽媽們共情以後,才可能理性討論年輕人在學術界發展面臨的挑戰,不再把男性和女性的成就和困難對立起來。我們實驗室的一位合作者、布裡斯託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保羅·馬丁教授曾經接受《自然》雜誌的採訪,講他20多年來如何跟同是科學家的妻子照顧和教育兩個女兒。他說,有的同事認為男人不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這是女人的事。恰恰因為如此,他才需要把一切說出來——困難,同情,挑戰,很少被其他男性談及的感受,以及孩子長大成人的欣慰。他的大女兒只有三四歲時,他會帶她去「倫敦果蠅俱樂部」跟其他研究果蠅的科學家開會,後來他翻到了女兒當時畫在某些論文上的果蠅,百感交集。

有「偏見」,就有「正見」。在學術界的聘用和發表體系中,何為「正見」?在理想情況下,有志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從進入學校接受研究訓練開始,他們的天賦才能和成就會一直接受系統的評估。做學生的時候是導師組,之後是評審自己論文和經費申請的人,同事同行。然而只憑才能和成就說話,就真的公平嗎?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之所以敢於在一半聽眾是女性的場合說出女性在工程和數學領域佔有的高級研究職位不如男性多,是因為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持有的是「偏見」,而是「憑成就說話」的「正見」。這個「正見」的基礎非常薄弱,只是他的個人觀察。如果是任何一個學生在階段報告中做出一個這樣的從現象到機理的飛躍,肯定會被導師組共同批評。

具備了一定的基本邏輯和公平理念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哈佛校長在哪裡犯了錯誤。傳統的社會角色分工和生理懷孕育兒職能決定了女性在照料家庭和育兒上比男性投入更多時間,這是她們進入高級研究職位的一個障礙,並不是她們先天能力差,更不是她們活該就得照顧家庭。如果男性和女性分擔同樣的家務和育兒時間,假以時日,學術界的女性的才能和成就都能達到與男性相當的水平。

因為人類的本能,偏見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是也因為人類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觀全面的見解會與偏見一起產生和傳播。儘管十分緩慢,系統性清除學術界偏見,尤其是針對由於社會經濟原因處於不利地位的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工作已經在推行了。學術界中的人受到過系統的批判性思考訓練,不僅應該領先抵抗無所不在的偏見,更應該積極解釋得出正確見解的方法而不是純粹灌輸。這個過程與其說是為了惠及更廣大的人群,不如說是學術界中人對自身局限性的時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

相關焦點

  • 你認為AI對你會有偏見嗎
    你認為AI對你會有偏見嗎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於 2019-10-18 16:44:29 近日,麻省理工的博士生在兩項獨立研究中發現,雖然機器擅長識別人工智慧生成的文本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偏見的部分指的是,當一個助手在和你對話時,大部分人會更習慣這個助手的性別是女的。因為人們期待 " 她 " 比男助手更加順從、體貼。至於道理的部分,基於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在說話時男性普遍更直接,女性普遍更婉轉;男性普遍更武斷 ( assertive ) ,女性普遍更配合 ( supportive ) 。
  • 算法習得並強化了人類偏見嗎?如何測量、分析算法中的偏見
    雖然算法在提高決策準確性方面表現出了相當大的潛力,但在某些情況下,算法可能會對特定社會群體(如女性、黑人)施加不公平對待。例如隨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算法的出現,人們發現本應毫無偏見的計算機也習得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偏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不同性別用戶發布的圖片內容不同,導致視覺語義標註中也存在性別偏見,如在廚房中的人物總是被識別為女性。
  • 或許該從排除「隱性偏見」開始
    現在閉上你的眼睛,想像一位科學家。你想到的是一位男性嗎?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自身的一些感受或需求也會引起偏見。 第一,痛苦和挫折會引起偏見,當我們遭受挫折的原因令人膽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轉移敵對方向。第二,現實群體衝突理論認為一旦大家為稀缺資源競爭,就會出現偏見。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
  • AI的偏見:機器就是絕對理性的麼?
    但人工智慧一定公平嗎?不,絕對不是。人們很難定義什麼是公平的人工智慧。以下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定義:對於社會歧視影響下的特定任務,如果給定的人工智慧模型能夠輸出獨立於敏感性參數(例如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信仰、殘疾等)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工智慧模型就是公平的。本文將討論人工智慧偏見,與之對應的真實例子,及其解決方法。
  • AI存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科學家給出證據
    科學家給出了證據&nbsp&nbsp&nbsp&nbsp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當你在電影評分網站給剛看完的電影評完分後,網站後續給你推薦的影片風格會與你看完的電影類似。舉個更常見的例子,當你在購物網站搜索過某樣物品後,第二天推薦頁面上顯示的都是類似款。
  • 美國百人會發聲明:譴責種族偏見,鼓勵華人發聲!
    當地時間7日,百人會會長吳華揚在年會上宣讀聲明,譴責正在美國不斷蔓延的、針對美籍華人帶有種族偏見的刻板定性,表示將繼續爭取美籍華人的平等權利。(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和釗宇 攝)百人會會長吳華揚在該會舉行的年會上,宣讀了這一聲明。當地時間7日,百人會在紐約曼哈頓舉行2019年年會暨成立30周年慶典。
  • 根深蒂固的偏見
    我們通常會厭惡所有顛覆自己三觀的觀點,即使明白那極可能是我們拓展思維邊界的契機。為什麼人會那麼固執己見,甚至不惜刻意無視反面證據,而是極盡所能地去收集所有可用的證據,去證實自己的偏見,其執著常常超乎想像。
  • 世界偏見地圖大全-中文版
    偏見地圖很好地嘲諷了偏見,性很強,偏激者則認為,其強化了偏見,製造了爭議,甚至要求作者進行改正。據悉,這份世界偏見地圖由保加利亞攝影師 Yanko Tsvetkov 製作,從各個國家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他們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美國人眼裡,中國就是一個大超市,蒙古都是野蠻人,豐田最能代表日本,印度是各種咖喱,可憐的泰國成了妓院,而越南則是墓地 (因為戰爭的緣故嗎?)
  • 反科學思維的心理根源:認知偏見、思維慣性等
    1.認知偏見從原則上說,科學研究應該遠離派別之爭。畢竟,科學研究是通過驗證關於自然界運行原理的各種假說來得出結論的。以鼠海豚為例:根據它的外表和水棲特性,這種動物應該是魚。但是,科學家卻多方搜集證據,打破了這個成見。觀察它的骨骼結構,發現它沒有魚鰓。此外,它還與其他溫血陸地動物有許多共同基因。
  • 阿爾法腦電波:能測出你腦中的偏見
    是人都有好惡,但關於它什麼程度算是「偏見」或「歧視」,這個問題是主觀的。如果你更喜歡某種外表的人,這是否意味著你對不同外表的另一種人有偏見?答案可能是「是」。這涉及到一個「隱性偏見」的概念。有理論認為,人們存在內隱態度(隱性偏見),這來源於人們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自我報告,但仍會對個體的某些行為產生潛在影響。
  • Science新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也能學會偏見
    選自Scienc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晏奇至少從口號上來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人人平等」,但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離這一目標還相去甚遠,部分原因是因為世界並不是平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頭腦裡都還存在著偏見。現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機器已經開始具備了學習能力,那麼它們在學習各種技能的同時也會學會人類的偏見嗎?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對方說偏見一定非理性,事實上甚至很多種族主義者能夠給出詳實的研究調查,無比理性與客觀,但這難道就不是偏見了嗎?同樣的,對方說偏見一定是負面評價,而許多粉絲對自家偶像的片面吹捧也被稱為「吹捧式偏見」,由此,正面的評價也可以是偏見。 回到您方的問題本身,「辯論有利於培養思維」,我無法告訴你這是不是一個偏見,因為需要經過考究和論證,也許是,也許不是。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認知偏見與錯誤啟示——啟示指的是我們藉以判斷與預測的捷徑或經驗法則——的整個概念,多少可以算是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兩人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出來的。兩位社會科學家最初在以色列開展研究,後來搬到了美國。之前提到的「聯合國成員中的非洲國家比例」實驗就是他們做的。特沃斯基於1996年逝世。
  • 偏見的謀殺:你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人們在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甚至偶爾會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對其他群體的反感。」言語上的偏見尚且算是相對溫和的行為範疇,也是大多數人所選擇的表達厭惡的方式。因為,你已經感知了善意的溫暖,便會對殘酷的惡意更加敏感。迴避「如果偏見的程度更為激烈的話,那麼就會導致個體對受偏見群體中成員的迴避。」
  • 它只是看出了你的偏見
    (圖自 Faception)但是,人工智慧就真的可以客觀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數據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社會學講師 Jenny Davis 並不同意:人工智慧並不是真的純「人工」。機器學習的方式就和人類學習的方式一樣。我們從文化中提取並吸收社會結構的常態,而人工智慧也是這樣。
  • 看了鄭淵潔才知道,沒有偏見的成人世界,就是「童話王國」
    我們身處一個充滿偏見的社交時代,不僅僅是對大齡女性的偏見,針對性別、職業、地域、星座等方面的偏見也是無處不在。偏見如此深刻地內化到我們的日常思維之中, 以至於一直以來很多人習以為常,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然而偏見會妨礙我們的認知升級與個人成長。發現自己的偏見是智慧的開端,擺脫自己的偏見是自由的源泉。
  •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說,它美在哪裡?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有誰會看不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圖片的複製版嘛!夢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爾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畫,這會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藝術,比如,抽象藝術,也容易懂。康定斯基就說得很明白,那是自發的塗抹,是隨性的發現,原本就存在於調色板中。當然,他後來專門解釋說,裡頭有「精神性」在。另一個畫家克利,強調兒童的天真純樸,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為這樣才會發現「真我」。
  • 那些困擾博士後的種族和性別偏見
    這是根據一項新研究得出的,該研究發掘了生物學中種族偏見以及物理學中性別和種族偏見相結合的證據,強調了科學中各種偏見的普遍性質以及重要的學科差異。首席研究員通常獨立地審查博士後申請,這與研究生入學或教師聘用決定不同,後者通常是由委員會做出的,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消除偏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