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當有人面對杜尚的小便池這樣問我時,我應該如何回答?我說,這裡包含了一場爭論,一個問題,一段歷史,一出鬧劇,等等。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

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說,它美在哪裡?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雕塑,圖源網絡

幾乎所有人面對看不懂的藝術,都會發問:告訴我,它美在哪裡?

我是那種不斷被人追問這一問題的人之一,因為我是所謂的藝術理論家,做藝術批評。也就是說,我是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希望告訴觀眾,藝術意味著什麼。或者通俗說,如何看懂藝術。

的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製造了藝術和公眾的對立,結果是,越是讓人不懂的,就越是藝術;相反,看得懂的可能就不是藝術。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在我看來,現代主義藝術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容易懂的。有誰會看不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圖片的複製版嘛!夢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爾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畫,這會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藝術,比如,抽象藝術,也容易懂。康定斯基就說得很明白,那是自發的塗抹,是隨性的發現,原本就存在於調色板中。當然,他後來專門解釋說,裡頭有「精神性」在。另一個畫家克利,強調兒童的天真純樸,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為這樣才會發現「真我」。他們的作品不難懂呀,憑什麼還要去發問:美在哪裡?

歸根究底,是因為問者內心有一個關於美的標準,眼前作品與其標準不符,所以才嚴重地發問。可是,你有標準,我又如何回答?不符合你之標準的,你不懂,剩下的,其實都是討好你眼睛的東西,結果你懂了。問題是,如果藝術只涉及討好,還研究藝術幹嘛?人們還去從事藝術創作幹嘛?藝術魅力,不正好表現在對可能的表現力的探索上嗎?所以,我建議,面對不懂的作品,最好先不要這樣發問,之後,理解才有可能產生。

1922年,著名報人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人們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成見庫之中,每天被各種成見所包圍。他慎重地說,由於個人經驗有限,人們絕大多數的知識都來自媒體的宣傳,來自道聽途說,來自由來已久的解釋,結果是,所有這些疊加起來,就構成了超越個體的流行偏見。

這麼多年過去了,李普曼的結論竟然一直沒有被推翻,成見庫就像無處不在的基因,不斷地塑造著人們日常交流的信息形態與內容,讓他們在各種場合不停地吵架,還自以為掌握了絕對真理,一副捨我其誰的先知姿態。

所以,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當他們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我說,它美在哪裡?我就會想,我的解釋真的有用嗎?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在他那本著名的《藝術與錯覺》中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對於藝術缺少基本常識的人,藝術對他們來說只有「像」和「不像」之分:像的,是藝術,越像,越是藝術,反之,不像的,就不是藝術,儘管如何「像」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也需要常識。正因為如此,「栩栩如生」才是描寫藝術的常用語,「畫龍點睛」成為了論證藝術不朽的傳說。

比如,當有人面對杜尚的小便池這樣問我時,我應該如何回答?我說,這裡包含了一場爭論,一個問題,一段歷史,一出鬧劇,等等。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

還是回到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的答案吧,他告誡說,美就是難呀!我懷疑他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文/楊小彥)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美是什麼?——「蘇格拉底論美」之課堂筆記
    至於說他會成為笑柄,那要看討論的結果如何。他會怎樣說,我倒不妨告訴你。希 說吧。蘇 他會這樣向我說:「你真妙,蘇格拉底,但是一匹漂亮的母馬不也可以是美的,既然神在一個預言裡都稱讚過它?」 你看怎樣回答,希庇阿斯?一匹母馬是美的時候,能不承認它有美嗎?怎樣能說美的東西沒有美呢?希 你說的對,蘇格拉底,神說母馬很美,是很有道理的。
  • 蘇格拉底論美和藝術
    蘇格拉底論美和藝術 2015年07月20日 11:00 來源: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他認為蘇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識「這一口號把知識當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導致理性被看作是萬能的原則,卻忽視和否定了人的直覺和本能。因此,必須拋棄蘇格拉底式的傳統理性主義,重估一切價值。3 蘇格拉底的方法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婆,他將自己的方法稱為「助產術「。不同的是,他所實施的對象是男人而非女人,是靈魂而非肉體。
  • 有關美的「天上人間」:德莫克裡特的原子論和蘇格拉底的時代
    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們致力於從「數」中發現美的規律,而赫拉克利特開始從事物矛盾對抗中探究美的現象,到了一個世紀後德莫克裡特這一代人,更關注於人本身對於美的感受。——這標誌古希臘人從自然哲學看待美學問題的階段之後,開始探究人與社會本身,從中探求美和藝術的本質。
  •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精神助產術」,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啟發
    在他的對話者提出了一種定義之後,蘇格拉底就舉出一些事例,揭露這個定義在運用於這些事例時顯得不恰當或不充分,於是對方只得承認自己的定義不當或有錯誤,並不得不提出新的定義。蘇格拉底則盤根究底,繼續從各方面來揭示這些定義仍然是不適當的,這樣討論就會不斷升華;同時迫使對方承認自己對於美德是什麼並沒有弄清楚,即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對此還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 蘇格拉底「會飲」的真相
    他們一直討論到天亮,其他客人則早已靠在長椅上睡著了。說法一:柏拉圖的描述那天晚上的情景,大約30年後由蘇格拉底得意弟子柏拉圖在一篇稱為《會飲》的長篇對話錄中描寫出來(可能大部分是憑猜度而寫成)。今天座談會這個字眼,意思是就一個嚴肅問題舉行的討論或會議;但是在古時的雅典,這個字的意思只是「把酒談天」。柏林圖記述的那次座談會,也許比當時大多數座談會嚴肅得多,也更近似今天的座談會。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稱 「理智助產術」、「精神助產術」,是後世常用教學方法「問答法」的前身,體現了啟發性教育原則。西方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蘇格拉底。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孔子。蘇格拉底學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把它稱為「歸納法的論證」。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一天,蘇格拉底和一個名叫攸昔德謨斯的青年討論正義與非正義問題。
  • 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會幫你搞定這個問題。 掌握蘇格拉底提問法,你將能看穿問題的本質,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真相。什麼是蘇格拉底提問法?通過連續地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通過理性思考,發現謬誤、拓寬思路、獲得啟發、找到真相的過程,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原本就存在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這是一種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找正確答案。蘇格拉底式的探究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蘇格拉底式探究的領導者並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用多年學習所獲得的事實和真理,來填滿大部分被動學習學生的空虛思想。正如教育學院的人會說,蘇格拉底老師不是「講臺上的聖人」。
  • 史學家簡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歷史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70年為了把這件事與他那個時代的其他偉人相提並論,雕刻家費迪亞斯大約死於430年。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死於公元406年,伯裡克利死於429年,修昔底德死於公元399年。雅典創造了非凡的藝術和紀念碑,人們會因此而記住她。美,包括個人的美,是至關重要的。它與善良聯繫在一起。
  • 悖論溯源:蘇格拉底將自以為是者推入兩難困境漩渦
    據說,德爾斐神廟的祭司傳下神諭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為了驗證神諭,蘇格拉底向他在公共場合遇到的任何人提問,特別是那些自詡有智慧的人,例如政治家、詩人和手工藝匠人。他主要關心倫理問題,例如什麼是德行,什麼是勇氣,什麼是友誼,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等,並且開始提問時總是很謙謹:「請教一下……」。
  • 蘇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學家,通過諷刺式的演講,反對哲學的形式
    提到蘇格拉底,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一位有名的哲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蘇格拉底終生生活在雅典,他既不演講也不著述。不僅不著述,他還反對以任何形式記載哲學,因為他認為文字會扼殺哲學精神。哲學對蘇格拉底來說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兩個或多個尋求真理的人之間的交談。
  • 譚立東:崇高的蘇格拉底其實只是貴族武士們的代言人
    於是他到處與人討論什麼是正義、勇敢、美之類的概念。蘇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歐提德謨斯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歐提德謨斯: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提起西方大思想家蘇格拉底,人們自然會想到和他有關的許多傳奇故事,比如蘇格拉底相貌醜陋,不修邊幅,經常光著腳板,在大街、廣場上走來走去,經常和別人探討一些高深的問題,像美德、誠實、正義、勇敢、友誼等。在生活態度上,蘇格拉底頗像中國大思想家莊子,他們兩人的生活心態都比較超脫,鄙視功名利祿,嚮往追求一種本真、自由的生活方式。只是莊子更喜歡欣賞大自然,蔑視禮樂道德。
  • 《蘇格拉底之死》
    他認為:存在一種所有國家都應當遵守的「不成文法」,它不是人類創造的,而是神為所有人制定的。看到差距了吧,一般人罵人基本上是問候對方的各位親屬,蘇老師罵人則提出了一個到現在仍是重要理論問題的概念——自然法。 蘇老師是最早把正義作為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研究的人之一。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到學生想弄明白卻又弄不明白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用言語完善去表達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如果學生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不要反覆再舉例教他了。這句話集中的表現了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蘇格拉底提出的「產婆術」早幾十年。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精神的助產士,但最終,人必須依靠自己去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克裡希那穆提說過類似的話,你必須做自己的明燈。你不可能依賴任何人,不能借別人的光,無論那個人是誰,上帝還是救世主。所以我說,蘇格拉底沒有學說,這才是他真正的智慧,一如克裡希那穆提。
  • 從蘇格拉底看如今教育的缺陷
    然而,如果他這樣做,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他重視自己的良心與堅持真理,更甚於生命。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雅典衛城市政廣場,蘇格拉底花費許多時間與人談話,時而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時而與人進行溫和的討論。蘇格拉底與人談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無意於指導別人,而是給人的感覺是想從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良好印象。
  • 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假如我們讀了《理想國》之後再去讀《蒂邁歐》開篇,看到它說「蘇格拉底,我們昨天討論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理想的城邦是什麼樣子的?」而這個理想的城邦所指的就是《理想國》裡討論的結果。所以,柏拉圖的《蒂邁歐》是與《理想國》放在一起進行構思的。根據這樣一個線索,特拉敘魯斯將36部作品分成了九個四聯組,這是目前大家最能接受的一個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