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之死》

2021-02-13 華電法學會

對於蘇老師的一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五個字:提問、追問、卒……

蘇老師是個樂於思考的人,他認為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完美的解答。
蘇老師是個非常謙遜的人,他認為自己給出的答案往往並不完美。 蘇老師是個特別較真的人,他認為無論對方樂不樂意,都得要把話說完整。 於是,對於一些蘇老師認為自己沒搞明白的事兒,他就出去問別人。但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真的是交通靠走、通訊靠吼。蘇老師想和別人聊天,就只有一個辦法,面談。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夠讓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缺點是交流的氣氛未必友好。跟蘇老師面談的氣氛友好不了,在雅典城裡,這個白鬍子老頭沒事兒就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問人生意義、宇宙本質、正義內涵這類一不能吃、二不能喝的問題。你應付他不行,隨便說兩句也不行,你不說清楚,他能一路跟著你。你說煩不煩? 蘇老師的結局大伙兒都知道,他被判死刑。被多少人判的呢?500人。而且判了兩次,第一次的票數是280∶220,挺接近的,對吧?這說明當時的蘇老師還沒有惹人生厭到民憤極大的程度。可是第一次被判死刑之後,蘇老師有臺階不下,嘴上還不饒人。於是,有了第二次審判,票數是360∶140。

是的,蘇老師就是被他的街坊鄰居們用票活活投死的。

在蘇老師被羈押期間,他的學生克裡同為蘇老師安排好了越獄的計劃。按克裡同的計劃,蘇老師幾乎可以大搖大擺地從監獄走出去。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蘇老師竟然不同意。他說:「對於一個被控有罪的人來說,即使他確信對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刑罰也是不正當的。作為雅典公民,我應當是一個忠於雅典法律,恪盡公民義務的人。」蠢萌的蘇老師真有個性! 
     拒絕逃走還不算,在被審判的時候,蘇老師還跟雅典的老大伯利克裡結結實實地吵了一架。按照蘇老師另一位學生色諾芬的記錄,這一架吵得極具學術價值。因為在吵的過程中,蘇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存在一種所有國家都應當遵守的「不成文法」,它不是人類創造的,而是神為所有人制定的。看到差距了吧,一般人罵人基本上是問候對方的各位親屬,蘇老師罵人則提出了一個到現在仍是重要理論問題的概念——自然法。

 蘇老師是最早把正義作為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研究的人之一。他把包括正義在內的道德看作一種知識,而知識是人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蘇老師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則和秩序的,不僅自然界存在著規則和秩序,社會、民族、個人之間也都有規則和秩序。而且,這些規則和秩序不是人類制定的,而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蘇老師把這些規則和秩序稱為「整合秩序」。 這個整合秩序是一個超越人類、包含萬物的範疇。在這之後,研究法哲學的學者們把這個整合秩序稱為「自然法」,而研究哲學的學者們則把這個整合秩序稱為「理性」。蘇老師認為,存在一種對於實在法而言不變的標準,通過運用理性,可以發現這些不變的標準。

蘇老師要做的是把這套標準找出來,之後用這套標準來指導人類所有的行為。後來的學者認為,蘇老師的這個嘗試,是要建立一套以客觀上得到證明的價值理論為基礎的實質性倫理體系。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萌死你不要命」的精神。

另一方面,自千百年來,圍繞蘇格拉底之死進行的類似「雅典民主的缺陷」、「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的張力」等問題的討論從未停止過,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他用自己的死成就了雅典法律的活,也給我們生動地詮釋了那句法律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逃監是毀壞國家和法律的行為,如果法庭的判決不生效力、被人隨意廢棄,那麼國家還能存在嗎?逃監是蔑視法律的行為,是踐踏自己立下的契約,是最下賤的奴才幹的勾當。如果我含冤而死,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於惡人的蓄意。如果我無恥逃亡,以錯還錯、以惡報惡,毀傷的不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國家。」

蘇格拉底提出了法律是國家與各個公民之間的契約,如今如果只是因為法律認為的一項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從,那麼他就是違反這個契約。通過同擬人化的法律作想像中的對話時,蘇格拉底讓自己相信,服從法庭的判決而死是他的責任。蘇格拉底對於法律的信仰,也帶著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信仰法律?法律為什麼能被信仰?我們企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來對現代法律信仰有新的認識。[1]

參考文獻:[1]黃瀟筱.法律信仰的悖論——由蘇格拉底之死想到的[J].法制與社會,2009(10):42-43.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成就,像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蘇格拉底性格溫和,但蘇格拉底之妻卻脾氣火爆,她經常對蘇格拉底大喊大叫。每當妻子發火時,蘇格拉底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雖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不好,但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賢內助。蘇格拉底喜歡四處奔走,他的妻子獨自打理家庭生活,辛苦撫育三個孩子。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1787年,法國畫家雅克·大衛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創作了《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是一位與耶穌、孔子齊名的人物。我想,這句話作為對蘇格拉底的評價就差不多夠了。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個民眾法院以361票對140票,判處蘇格拉底服毒自殺。罪名有兩個:不敬神靈和毒害青年。
  • 蘇格拉底為什麼去死?很多人都誤解了他
    在西方文明史上,有許多人的生可能都會為人們所稱讚歌頌,但只有兩個人的死會讓所有人扼腕嘆息至今。他們一個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十字架上的耶穌,另一個就是自願喝下毒酒赴死的蘇格拉底。我們每次提起蘇格拉底之死,都有這樣一個認識:蘇格拉底當時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和「腐蝕青年思想」三個罪名判處死刑的,而且蘇格拉底曾經有過逃亡的機會,但是他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接受判決、自盡而死。
  • 【大家】蘇格拉底如何證明靈魂不死?
    生的反面是死。生與死決不相容,靈魂與死決不相容。故靈魂不死。作者:李皖,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職業報人, 業餘寫作。著有《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等書。蘇格拉底是微笑著、帶著希望赴死的,因為他想通了那個大問題。他證明了死亡不是終結,靈魂永遠不死,所以走向死亡,或許是走向了一個更好的所在。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在蘇格拉底在世時他對老師愛慕又虔誠,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曾又蘇格拉底積極伸冤平反,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以樸實精煉的筆墨著重刻畫了這位古代西方聖人的言行舉止,又體現出了當時的希臘的歷史和人文情況,並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列「古希臘三大史學家」。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東西方聖哲,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孔子與蘇格拉底那兩位東西方巨人都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些呢?蘇格拉底和孔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常有人將他比做西方的孔子。兩人出生的年代很接近,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於公元前479年去世,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69年,在孔子去世10年後了出生,公元前399年去世。他們兩個人都是偉大教師的典範,儘管分處東西方,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不少共同之處。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上,最早開通私人講學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兩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
  • 初中作文名人勵志素材之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故事1:始終樂觀的蘇格拉底   古希臘的大哲學者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裡。儘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 毒死蘇格拉底的到底是什麼?毒芹泡製的毒藥
    他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而他的死,更是一個謎團……在今天看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是悲壯的,他為了自己的信仰,喝下毒藥,從容赴死。但你知道,他是喝什麼毒藥死的嗎?幾千前的希臘人,會採用什麼毒藥來行刑呢?
  • 作文素材之蘇格拉底名言警句錄
    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 或: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為什麼是那麼無知。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從蘇格拉底看如今教育的缺陷
    他大可不必服毒自盡,至少可以同意離開雅典,藉以此免於一死。然而,如果他這樣做,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他重視自己的良心與堅持真理,更甚於生命。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雅典衛城市政廣場,蘇格拉底花費許多時間與人談話,時而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時而與人進行溫和的討論。
  •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蘇格拉底可以說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
  • 尼採論蘇格拉底:這是一位專門蠱惑年輕人的辯證法大師
    但也許正是因為蘇格拉底喜歡辯論的作風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雅典人認為蘇格拉底在用他那神乎其技的辯證法技巧蠱惑年輕人,黑的他能說成白的,死的他能說成活的,這樣的人即便你說的有道理那也是極易引起大家反感的。蘇格拉底雖然死了,但柏拉圖繼承了他的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開闢了新紀元。正是由於蘇格拉底強大的影響力,西方哲學史才將他的出現作為一個分水嶺,稱他以前的哲學為前蘇格拉底哲學。當大家都在吹捧蘇格拉底的時候,尼採出現了。尼採這個人就是這樣,喜歡唱反調:蘇格拉底不就是那個心中隱藏著一切惡習和情慾的賤民嗎?在尼採那裡,蘇格拉底的地位瞬間從天上掉到地上,又被踩上兩腳。
  • 讀蘇菲:蘇格拉底,成天在街上晃悠聊天的哲學家
    有人質疑柏拉圖是否在書中透過蘇格拉底來闡揚自己的哲學,但這種質疑意義不大。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近2500年來對西方思想家產生啟發作用的,事實上是柏拉圖描繪出的蘇格拉底。據說,蘇格拉底長著獅子鼻、眼睛凸、肚子大,但性情「極為和藹可親」。
  •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沒有任何傳世著作,卻仍然被後人尊敬
    蘇格拉底最廣為人知的一項活動,就是在雅典的集市上和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人討論哲學問題,或者說,用各種問題詰問他們,並且質疑他們的答案。蘇格拉底通過不停地提問,迫使對方去尋求解答,接著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出漏洞,讓對方了解到,自己並不像自己所宣稱的這麼有智慧。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本身就是一個很出色的辯士,只是他與智者學派的辯士們不同,差別在於蘇格拉底相信有客觀的知識。
  • 西方思想奠基人:蘇格拉底——一個活在傳說中的人物!
    蘇格拉底被指控腐蝕雅典青年。他被送上法庭,並被判處死刑,他喝了毒藥。儘管有機會逃脫,蘇格拉底還是接受了陪審團的判決,毫無反抗地死去。《繪畫:蘇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斯·大衛著,1787年。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古老寓言故事,講的是一群盲人第一次被介紹熟悉一頭大象。一個摸象牙,一個摸尾巴,一個摸肚子,一個摸大腿。
  • 蘇格拉底的智慧
    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的,正是這個人,以其學說影響世界,以其智慧,啟示後人。  蘇格拉底不像那時詭辯派人士到處在希臘諸邦週遊演說,而只是在雅典,或在集市中,或在體育館裡,人們都可以聽到他的聲音。某日,有人對他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到德爾斐神廟去問過神了,神這樣說。」蘇格拉底聽後覺得不可思議,他覺得自己並不聰明,但神怎麼會亂說呀!
  • 譚立東:崇高的蘇格拉底其實只是貴族武士們的代言人
    我說蘇格拉底是貴族派的代表人物,大家肯定不相信。因為蘇格拉底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有錢的貴族,但我前面已經說了,貴族只是從事衛生職業的人士的通稱,而蘇格拉底就是一個再傳統不過的雅典武士。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區別在於。柏拉圖的祖先因為好運氣是戰爭中的領導者,而蘇格拉底只是一個普通英勇的戰士。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在「聖船」來回的三十天裡,雅典城中要保持絕對潔淨,不許有刑殺之事發生。就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蘇格拉底的朋友、學生,包括柏拉圖在內,積極地準備營救他,錢、逃跑路線、逃亡地等萬事俱備,只要蘇格拉底一點頭,立刻就可以順利潛逃。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