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就像一匹鈍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蠅。」
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經過五百名陪審團成員的投票後被定罪。他大可不必服毒自盡,至少可以同意離開雅典,藉以此免於一死。然而,如果他這樣做,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他重視自己的良心與堅持真理,更甚於生命。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雅典衛城市政廣場,蘇格拉底花費許多時間與人談話,時而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時而與人進行溫和的討論。蘇格拉底與人談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無意於指導別人,而是給人的感覺是想從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良好印象。蘇格拉底不同於傳統的說教,而是平等地進行討論。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開始與他人交談時,表現得仿佛一無所知,不斷地提出問題。借著假裝無知的方式(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使得他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因此,與蘇格拉底的談話經常使人當眾出醜,成為眾人的笑柄。蘇格拉底逐漸成為有頭有臉人物的眼中釘肉中刺。
蘇格拉底常說他的談話藝術與接生婆為人接生一樣,他要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源自內心,而不是來自於別人的傳授。唯有內心所悟,才是真正的智慧。
心平氣和的討論是否比耳提面命的說教更加有效?每個人的認知和閱歷不同,你眼中的「正能量」,別人是否認可有未可知。我們的教育按理說不能只有一套標準答案!被禁錮的思想,會逐漸失去活力,終究會於國於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