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看如今教育的缺陷

2021-01-08 寄奴觀天下

「雅典就像一匹鈍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蠅。」

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經過五百名陪審團成員的投票後被定罪。他大可不必服毒自盡,至少可以同意離開雅典,藉以此免於一死。然而,如果他這樣做,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他重視自己的良心與堅持真理,更甚於生命。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雅典衛城市政廣場,蘇格拉底花費許多時間與人談話,時而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時而與人進行溫和的討論。蘇格拉底與人談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無意於指導別人,而是給人的感覺是想從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良好印象。蘇格拉底不同於傳統的說教,而是平等地進行討論。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開始與他人交談時,表現得仿佛一無所知,不斷地提出問題。借著假裝無知的方式(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使得他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因此,與蘇格拉底的談話經常使人當眾出醜,成為眾人的笑柄。蘇格拉底逐漸成為有頭有臉人物的眼中釘肉中刺。

蘇格拉底常說他的談話藝術與接生婆為人接生一樣,他要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源自內心,而不是來自於別人的傳授。唯有內心所悟,才是真正的智慧。

心平氣和的討論是否比耳提面命的說教更加有效?每個人的認知和閱歷不同,你眼中的「正能量」,別人是否認可有未可知。我們的教育按理說不能只有一套標準答案!被禁錮的思想,會逐漸失去活力,終究會於國於家不利!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為何被民眾處死?
    (卷一,2.64)色諾芬反駁了對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的指控,但沒有否認蘇格拉底勸勉青年追求治國齊家的德性——換言之,色諾芬沒有否認蘇格拉底搞政治。色諾芬承認,蘇格拉底從事的教育是政治教育。蘇格拉底並非要教育人民大眾,而是僅僅教育少數人——教育他們懂得何謂「王者」的德性。用現在的話說,蘇格拉底顯得是要做「帝王師」。在法庭上為自己申辯時,蘇格拉底承認自己的確在搞政治。
  • 四大文明古國:蘇格拉底教育思想
    網絡配圖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中心是自我認識。他認為,人最重要的活動是對自我及其主觀世界的認識。因為在蘇格拉底看來,人是有思想的個體,人的一切行為是由理智來確定的。智慧能夠控制人的行為和活動。進而,蘇格拉底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人格完警的教育。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包括啟發法、問答法。他不把自己以為是真理的東匹用概念、原理的形式表示出來,而是用問答的方式,破除受教育者的已有定見,使對方在他一間一管、步步趨近的引導下自覺地接受他的說法。這種被後人稱作「蘇格拉底法」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能力,形式活潑,效果較好,對以後西方教育影響較大。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在蘇格拉底在世時他對老師愛慕又虔誠,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曾又蘇格拉底積極伸冤平反,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以樸實精煉的筆墨著重刻畫了這位古代西方聖人的言行舉止,又體現出了當時的希臘的歷史和人文情況,並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列「古希臘三大史學家」。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之間有什麼聯繫?來看看哲學家的智慧吧!
    為什麼產婆這個詞語能和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聯繫起來呢?來看看其中的故事吧!蘇格拉底,眾所周知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關於蘇格拉底的一些東西我們了解的可能不是太多,很多人大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或是高中的哲學課本中接觸到這位偉大的聖人。也有可能在許嵩的歌詞中聽到過「蘇格拉沒有底」。今天我們所要說的是蘇格拉底在教育學上的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產婆術」的提出者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之死》
    另一方面,自千百年來,圍繞蘇格拉底之死進行的類似「雅典民主的缺陷」、「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的張力」等問題的討論從未停止過,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他用自己的死成就了雅典法律的活,也給我們生動地詮釋了那句法律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逃監是毀壞國家和法律的行為,如果法庭的判決不生效力、被人隨意廢棄,那麼國家還能存在嗎?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成就,像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蘇格拉底性格溫和,但蘇格拉底之妻卻脾氣火爆,她經常對蘇格拉底大喊大叫。每當妻子發火時,蘇格拉底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雖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不好,但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賢內助。蘇格拉底喜歡四處奔走,他的妻子獨自打理家庭生活,辛苦撫育三個孩子。
  • 蘇格拉底「產婆術」考點整理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產婆術」在教育學裡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接下來就帶著大家一起整理一下蘇格拉底「產婆術」的相關考點。1.「產婆術」是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也是他探討倫理哲學的研究方法,又叫「問答法」。2.產婆術主要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傳承國學#老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道德經》同《易經》一起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50歲左右時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和老子比相差很遠。所以,今天我們用老子與蘇格拉底進行比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傳統社會規範失去了對人們的束縛力,孔子痛心於傳統禮制的淡化,所以極力維護。
  • 蘇格拉底的名言,你知道嗎?
    蘇格拉底說:無知的人是沒有資格行善的。因為行善沒有加上智慧,往往只是以善良之名行罪惡之事。善良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奸詐狡猾的壞人。而是那些數量龐大、缺乏常識、缺乏智慧的好人。 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神。」每個人都知道生活只要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總是寥寥無幾。
  • 蘇格拉底思想,他只會產婆術嗎?還是會更多?
    關於蘇格拉底有很多的故事,而今天我們只談他的思想。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治國人才,而一個合格的治國者,就必須接受好的教育,有才有德有知識。看起來很睿智的蘇格拉底還是困在治國的這一階層,只能說,蘇格拉底是智慧的,但又是有局限的。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他的教育教學使命和目標是為雅典可持續發展培養優秀的政治人才。4.他的施教場所是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稱 「理智助產術」、「精神助產術」,是後世常用教學方法「問答法」的前身,體現了啟發性教育原則。西方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蘇格拉底。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孔子。
  • 真實的蘇格拉底,有哪些您不知道的故事
    哲學助產士—蘇格拉底討論的話題蘇格拉底討論的範圍相當廣泛,涵蓋方方面面,並且第一次將探索的中心朝向人本身,而不是世界。比如人的知識是怎麼得來的?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虔誠?什麼是美德?什麼是正義與非正義?什麼是勇敢與懦弱?什麼是誠實與虛偽?你有什麼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麼徵服自己的無知?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當時,在專業辯士門下鍛鍊修辭之術是年輕貴族教育必要的一環,這是成為政治家必需的辯論術。青年們從智者派那裡學習相對主義的思維,掌控演講的方法——哪怕是出於私利的政策也可以包裝得讓人難以察覺。智者派的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共通於所有人的絕對真理,這就是相對主義。智者派的高爾吉亞則教授青年們:「正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即蘇格拉底"助產術"精神教育法,這位老師將這種方式引入小學教育,很高效地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一些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些迷惑,什麼是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是蘇格拉底在教育他學生的時候所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像產婆一樣,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通過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
  • 假設蘇格拉底做出妥協逃到國外,對後代文化有什麼影響?
    假設蘇格拉底做出妥協逃到國外,對後代文化有什麼影響?生命對一個人的意義不用多說,它是做其他一起事情的基礎。但蘇格拉底的選擇頗有些不同,在十分便利地條件下逃到國外去,保全性命是很多人認為可行的方法,但蘇格拉底認為他的逃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那麼假設他沒有堅持,活下去,會對後代文化有什麼特殊的影響嗎?首先蘇格拉底是一個很受重視的人,不論喜歡或者不喜歡他,他在城邦中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有相當的重量的,他的所作所為和言語都會被人們所關注、所重視。
  • 凡說習慣:腦袋空白,學學蘇格拉底的提問
    (圖片來源:pixabay)今天介紹問的高手「蘇格拉底」。如果你看過蘇格拉底道德的故事,你會發現蘇格拉底問的方式,正是科學家嚴謹的研究態度,如今推崇的批判性思維。故事結論:道德是知道道德的人,才能作出道德的事。怎麼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