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蘇格拉底做出妥協逃到國外,對後代文化有什麼影響?

2021-01-14 老燕隨說歷史

假設蘇格拉底做出妥協逃到國外,對後代文化有什麼影響?

生命對一個人的意義不用多說,它是做其他一起事情的基礎。但蘇格拉底的選擇頗有些不同,在十分便利地條件下逃到國外去,保全性命是很多人認為可行的方法,但蘇格拉底認為他的逃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那麼假設他沒有堅持,活下去,會對後代文化有什麼特殊的影響嗎?

首先蘇格拉底是一個很受重視的人,不論喜歡或者不喜歡他,他在城邦中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有相當的重量的,他的所作所為和言語都會被人們所關注、所重視。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在做事說話之前,都會考慮到對公眾的影響,更不用說像這樣生死攸關的大事情了。

他被判處死刑的原因有很多,有表面層次的也有比較深層次的,他的死並不像一個簡簡單單的罪犯一樣,蘇格拉底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甚至沒有做出褻瀆神靈或者出賣城邦的任何事情。他被判處的罪名沒有不可撼動的依據,那麼一個完全理論化甚至有可能是情緒化的判決,在不成熟的判決體制內是很有可能出現的。他明明知道是這樣的情況,依然不放棄自己的觀念,去法庭上辯駁。是因為他深愛著城邦,並且想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維護他認為存在的法律權威,他想證明是人的錯誤而不是法律的錯誤,同時也擔心沒有人能再繼續教育民眾。

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希臘的制度被後代借鑑了許多。他用自己的性命來維護法律,如果這麼重要的的思想家逃避法律,必然會對這種制度遭到影響。如果一個裁縫不肯穿他自己做的衣服,一個廚師不肯吃他自己做的菜。人們肯定會對這項事情大加懷疑。這項事情想要推廣壯大,也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制約力了。

蘇格拉底是一個知識量和知識面都很寬闊的人,他非常善於跟別人辯論,往往都能取得勝利。雖然這一生有過很多學說言論,但蘇格拉底並沒有留下一本書籍,後代人們對他主要的了解都是根據他的兩位學生的描繪。他的妥協和讓步會讓人們對他的認識產生變化,為何平日裡一個倔強不屈,性格很是鮮明的一個人,在面對審判的時候變得這樣怯懦。肯定對他其他的言論的可靠性、可信程度,有所動搖。

從那個時候到現如今,對蘇格拉底的評價都沒有完全的一致,有的人認為他是聖賢,他的思想學說十分的創新,對後代起了不能缺少的作用。詆毀他的人也有很多,各種觀點各種言論從來不會缺少在對蘇格拉底的討論上。在討論的同時,人們重新審視制度,不斷地重新對各項知識進行反覆思考,也推動了文化的進步,並且也只有在深入長久的思考過程中,人們才會對蘇格拉底的言論有一些真正正確的認識。

他的倔強會讓人產生不解,究竟是多大的力量才可以讓人不惜用上性命也要維護?作為一個文化剛起步時代的人物,他做出了一個示範,那就是追逐真理應該比苟活下去更為可貴和重要。這一點也是逃無所不能帶來的。

這樣看來他在法庭上飲毒身亡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了,體現了他自己的不妥協不讓步,一個有底氣有追求的學者形象沒有遭到更改。如果當初沒有做出這個選擇,那麼對後代的文化一定會造成很負面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每個穩定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和中心目的。但是,因為每個文化在形成時期所受的影響不一,所以會形成各異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
  • 從老子和蘇格拉底相比,看中國文化相比西方的優勢
    #傳承國學#老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道德經》同《易經》一起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50歲左右時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他真正的老師,他和老子比相差很遠。所以,今天我們用老子與蘇格拉底進行比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會幫你搞定這個問題。 掌握蘇格拉底提問法,你將能看穿問題的本質,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真相。什麼是蘇格拉底提問法?通過連續地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通過理性思考,發現謬誤、拓寬思路、獲得啟發、找到真相的過程,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原本就存在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裡奇教授在簡短的介紹中定義了什麼是蘇格拉底方法(以及它為什麼會經常被人們誤解),然後他將方法分解成多個具體的組成部分,並提供了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它的技巧。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蘇格拉底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的典範。
  •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如是說
    你聽過蘇格拉底怎麼解釋愛情麼?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可以說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西方文化裡相當於中國的孔子,他同樣沒有留下著作,他的學生柏拉圖把他教授弟子時說的話整理後寫成了著名的作品《理想國》,為眾人所熟知。那麼,蘇格拉底是怎麼理解愛情的呢?柏拉圖問:老師,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說:你到麥田走一次,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但你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而且只可以摘一次。
  • 真實的蘇格拉底,有哪些您不知道的故事
    蘇格拉底,我想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就像我們都知道孔子一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作為西方三聖,至今仍被看做是哲學的喜馬拉雅山,領受著無上的崇拜。他們的思想影響了整個西方文化基因,進而影響了全世界。那麼,真實的蘇格拉底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哪些您不知道的故事呢?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稱之為「德性「,德性原指事物的本性,在這裡特指人之為人的本性。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而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清晰確定的知識。所以蘇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的結論。在他看來,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無人有意作惡」。行善還是作惡,關鍵取決於一個人的的知識。
  • 古董地圖與蘇格拉底悖論
    印刷術被認為是西方文明史上對人類追求知識最有革命性的發明之一。有經濟學家估算,印刷術的普及使得歐洲擁有印刷術的城市比其它城市的發展要快接近68% 。從15世紀到18世紀,歐洲各地印製了大量的書和圖紙,很多歐洲城市都因為知識的自由流動而成為了世界上新的思想、文化、科技、藝術和社會形態的中心。
  • 毒死蘇格拉底的到底是什麼?毒芹泡製的毒藥
    他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而他的死,更是一個謎團……在今天看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是悲壯的,他為了自己的信仰,喝下毒藥,從容赴死。但你知道,他是喝什麼毒藥死的嗎?幾千前的希臘人,會採用什麼毒藥來行刑呢?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今天要比較這兩個人,任何兩個人放在一塊需要有可比性,實際上是把中西兩種文化進行比較,看看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共同點這兩個人處於軸心時代,這個時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黃金時期。人類走了幾千年到今天,在遙遠的古代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個源頭性的文化起點。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何被稱希臘三賢 他們的思想有何特點
    「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在古希臘文學、藝術、哲學領域做出的非凡貢獻至今影響著世界範圍內的文學藝術發展方向。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靈魂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
  • 蘇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學家,通過諷刺式的演講,反對哲學的形式
    但是首要的原則是,我們可以認為,對話越早,記錄越真實;對話越晚,柏拉圖就越有可能只是把蘇格拉底這個人物當做蘇格拉底去討論哲學 了自己的代言人。柏拉圖的主要對話每一篇都著重討論一個哲學主題,例如真理、美、正義、美德、勇氣、友誼、虔誠、統治藝術的本質。學者們說明,典型的柏拉圖早期對話都可以按結構分成三個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哲學思考從此刻才開始。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為我們進一步剖陳了他的心靈世界,談到了他對公民道德和責任的理解。特別講了對法律的尊重,論證了「以錯還錯」、「以惡報惡」、「惡法亦法」,為什麼審判不公,他也不能做出逃跑這等不當行為。正如《政治思想導讀》一書中所說:「這些主張都能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口中發現,沒有一絲新意,有新意的是爭論使用的詞彙發生了轉移。」我們來看看蘇格拉底是如何說服克裡託,並證明自己不能逃走的。首先,蘇格拉底假設自己為了逃避法律的譴責而逃跑。
  •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蘇格拉底可以說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
  •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希臘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是師生關係。柏拉圖曾師從蘇格拉底8年時間,直到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柏拉圖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自稱思想「助產婆」的蘇格拉底怎麼會直接告訴柏拉圖答案呢?
  • 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從此,孩子會對父母的說教、打罵做出逃避行為,比如不聽、不學、甚至是選擇離家出走等行為。第三,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孩子們對於世間萬物都抱有一顆好奇的心,遇見自己不能理解的、讓自己覺得好奇的事物都會選擇去探索。這個時候,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而去阻止他們的探索行為,甚至訓斥他們,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從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 蘇格拉底為何被民眾處死?
    他說,他覺得自己身屬的城邦有如一匹高頭大馬,由於太大難免慵懶,需要一隻牛虻來驚醒,於是忙碌奔波。但是,他始終只願做一隻私下的牛虻,從不肯置身公眾之中,他知道民主的公眾意味著什麼(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30e1—31d1)。民主政制的法庭接受了有人對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的控罪,表明蘇格拉底「私下」教育青年犯下的是政治罪。如今的我們以為,在有自由民主的地方不會有政治罪。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成就,像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蘇格拉底性格溫和,但蘇格拉底之妻卻脾氣火爆,她經常對蘇格拉底大喊大叫。每當妻子發火時,蘇格拉底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雖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不好,但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賢內助。蘇格拉底喜歡四處奔走,他的妻子獨自打理家庭生活,辛苦撫育三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