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蘇格拉底做出妥協逃到國外,對後代文化有什麼影響?
生命對一個人的意義不用多說,它是做其他一起事情的基礎。但蘇格拉底的選擇頗有些不同,在十分便利地條件下逃到國外去,保全性命是很多人認為可行的方法,但蘇格拉底認為他的逃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那麼假設他沒有堅持,活下去,會對後代文化有什麼特殊的影響嗎?
首先蘇格拉底是一個很受重視的人,不論喜歡或者不喜歡他,他在城邦中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有相當的重量的,他的所作所為和言語都會被人們所關注、所重視。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在做事說話之前,都會考慮到對公眾的影響,更不用說像這樣生死攸關的大事情了。
他被判處死刑的原因有很多,有表面層次的也有比較深層次的,他的死並不像一個簡簡單單的罪犯一樣,蘇格拉底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甚至沒有做出褻瀆神靈或者出賣城邦的任何事情。他被判處的罪名沒有不可撼動的依據,那麼一個完全理論化甚至有可能是情緒化的判決,在不成熟的判決體制內是很有可能出現的。他明明知道是這樣的情況,依然不放棄自己的觀念,去法庭上辯駁。是因為他深愛著城邦,並且想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維護他認為存在的法律權威,他想證明是人的錯誤而不是法律的錯誤,同時也擔心沒有人能再繼續教育民眾。
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希臘的制度被後代借鑑了許多。他用自己的性命來維護法律,如果這麼重要的的思想家逃避法律,必然會對這種制度遭到影響。如果一個裁縫不肯穿他自己做的衣服,一個廚師不肯吃他自己做的菜。人們肯定會對這項事情大加懷疑。這項事情想要推廣壯大,也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制約力了。
蘇格拉底是一個知識量和知識面都很寬闊的人,他非常善於跟別人辯論,往往都能取得勝利。雖然這一生有過很多學說言論,但蘇格拉底並沒有留下一本書籍,後代人們對他主要的了解都是根據他的兩位學生的描繪。他的妥協和讓步會讓人們對他的認識產生變化,為何平日裡一個倔強不屈,性格很是鮮明的一個人,在面對審判的時候變得這樣怯懦。肯定對他其他的言論的可靠性、可信程度,有所動搖。
從那個時候到現如今,對蘇格拉底的評價都沒有完全的一致,有的人認為他是聖賢,他的思想學說十分的創新,對後代起了不能缺少的作用。詆毀他的人也有很多,各種觀點各種言論從來不會缺少在對蘇格拉底的討論上。在討論的同時,人們重新審視制度,不斷地重新對各項知識進行反覆思考,也推動了文化的進步,並且也只有在深入長久的思考過程中,人們才會對蘇格拉底的言論有一些真正正確的認識。
他的倔強會讓人產生不解,究竟是多大的力量才可以讓人不惜用上性命也要維護?作為一個文化剛起步時代的人物,他做出了一個示範,那就是追逐真理應該比苟活下去更為可貴和重要。這一點也是逃無所不能帶來的。
這樣看來他在法庭上飲毒身亡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了,體現了他自己的不妥協不讓步,一個有底氣有追求的學者形象沒有遭到更改。如果當初沒有做出這個選擇,那麼對後代的文化一定會造成很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