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蘇格拉底如何證明靈魂不死?

2020-11-24 騰訊網

[摘要]身體有了靈魂,就有了生。生的反面是死。生與死決不相容,靈魂與死決不相容。故靈魂不死。

作者:李皖,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職業報人, 業餘寫作。著有《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等書。

蘇格拉底是微笑著、帶著希望赴死的,因為他想通了那個大問題。他證明了死亡不是終結,靈魂永遠不死,所以走向死亡,或許是走向了一個更好的所在。

楊絳在八十八歲高齡時,翻譯了這一段,即《柏拉圖對話錄之一:斐多》。證明有100頁,一步一步清清楚楚。但過一段時間,我就會失憶,忘掉其中一些步驟。所以,這裡做一個簡縮本,爭取幾頁紙能把這個論證講清楚。等忘記的時候,拿出來翻翻,立即復憶。

蘇格拉底的思考,是一個很好的哲學範例。在哲學歷史上,類似證明不斷出現,其實都可以化成這樣幾頁紙的證明。經過這樣的簡縮之後,對其中的邏輯鏈,可以看得更清晰。這些證明,有些可以很容易地推翻,有些很不容易推翻——當然,也不容易就此就肯定它。

蘇格拉底的證明,有多處問題。所以,這也是個很好的哲學練習題:你能不能看出其中的問題,能看出來多少?尤其是,能不能給這些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是很考驗人的。不誇張地說,你若是能把所有問題都找出來並且都找到了答案,那麼,嗯,你是這個世界上最智慧的人,沒有之一。

1、人不應該自殺

因為天神是我們的主子。就像你管的牲口,擅自把自己毀滅,你會如何?你會生氣,假如你能懲罰它,你必懲罰它。

天神比我們高明。聰明的人,會選擇與主子在一起,傻子才會逃離。

2、一輩子追求哲學的人,臨死自然是輕鬆愉快的。

死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死的狀態就是肉體離開了靈魂而獨自存在。

哲學家不會把自己貢獻給肉體,不在意甚至瞧不起吃喝、情慾、衣飾等享樂。

哲學家關心靈魂,追求真理、智慧。

肉體會擾亂靈魂,誤導靈魂,人的感覺接觸不到實質,探求事物真相全靠靈魂用心眼觀看。肉體的貪慾讓人遠離真理的探求。

死亡讓靈魂脫離了肉體,由此,靈魂脫離了肉體的愚昧,變得純粹。

對愛靈魂的人來說,死是好事;愛肉體的人,才把死看作頭等壞事。

(圖註:《蘇格拉底之死》,大衛,1787年作)

3、一般人認為,肉體一死,靈魂也就消滅了。人死了靈魂還存在,如何證明?

若轉世回生的說法(活人是由死人轉世回生的)能證實,則靈魂的存在就有充分根據。

一切東西都有相反的一面,如高貴是低賤的相反、公正是不公正的相反、睡是醒的相反。

相反的一面,從對立面產生,而且只能從對立面產生。比如,睡產生於醒,醒產生於睡。

同理,生是死的反面,從生中產生死,從死中產生生。

另一種證明:假如生死不是循環,到頭來,一切東西便都會成了死的,此結局將不可避免。顯然,這狀況不合乎事實。

附帶的證明:認識是記憶。假如這個命題是對的,有前生的說法就多了一個證據。因為生前有認識,所以認識是記憶才是可能的。

4、「認識是記憶」的證明。

一個人記得的事,一定是他從前已經知道的事。

由從前知道的事得到認識,就是記憶。

認識一件東西,附帶著認識到了與之不相同的旁的東西,是記憶的一個特徵,比如,一個情人看到心愛的人經常彈的琴,會從心眼裡看到這隻琴的主人。

相像和不相像的東西,都引起記憶;相像的引起記憶,會把眼前所見與記憶所見比對。

「相等」就是這麼回事。沒有誰見過絕對的相等(抽象的相等),卻能認識到絕對的相等。這是認識是記憶的一個證據。

幾塊木頭和木頭、石頭和石頭相等,它們有些方面相等,有些方面其實不相等。可是絕對的相等、抽象的相等,是完全相等的。

這樣那樣東西的相等,和抽象的相等不完全一樣,總還差著。如果有人看到一件東西,心想「這東西我好像曾經見過,可是不一樣,還差著點兒,比不上。」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人從前準見識過那另一件東西,所以照他看,像雖像,卻是比不上。

那麼,我們一定是早已有了相等這個概念,所以看到相像的東西,就覺得像雖像,卻不是概念裡的相等。

相等這個概念是從種種感覺裡得到的。我們開始看、聽或運用任何感覺的時候,我們已經從不知什麼地方,得到這個相等的概念了。

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一生出來就有,那麼,在我們有感覺之前,早已有了相等的概念了。

所有概念,如絕對的相等,絕對的美、絕對的善,以及公正、神聖等等,凡是我們稱為「絕對」的東西,出生前都已經有了。

所以,出生以後,所謂學習知識只是記起原有的知識,認識就是記憶。

我們早就有了各種抽象概念,證明了我們的靈魂在我們出生之前早就存在了。

5、靈魂在出生之前已經存在,這是前半截論證。後半截論證是,人死了靈魂還存在。

之前,我們已經證明:一切生命都是從死亡裡出生的(生是死的反面,從死中產生生)。把兩個結論合在一起,證據就齊全了。靈魂得重新生出來,所以人死之後靈魂還得繼續存在。

枝節問題:靈魂會不會被一陣大風吹散?它是不是個易散的東西?

混合的東西易變、易分解,不複合的東西始終如一,永不改變,這是最可能的情形。

抽象的實體是永恆不變的,如絕對的相等、絕對的美、真正的本質。

可見的東西變化,不可見的東西不變。

人的肉體變化,人的靈魂呢?

靈魂憑肉體觀察的時候,被肉體帶進了變化無定的境界,糊裡糊塗,像個醉漢。靈魂獨自思考的時候,就進入純潔、永恆、不朽、不變的境界。

靈魂像那神聖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永不改變的。肉體像那現世的、多種多樣的、不明智的、可分解的、變化無定的。

靈魂不易被吹散吹滅。

純潔的靈魂,死後去了純潔的地方,那看不見的神聖的不朽的世界,與天神們一起。受了汙染的靈魂,死後還迷戀著肉體,又給拖回到這個看得見的世界中。

貪戀什麼就將轉世成什麼(這與佛報說很像——李注)。如,一味貪吃,變成豬;專橫兇暴,來生變成狼;恪守社會道德的,變成蜜蜂或投生為人。

「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性,走各自的道兒」。「惟獨愛好智慧的哲學家,死後靈魂純潔,才可以和天神交往。

6、論證靈魂永遠不死。

首先,若承認這個前提:至美、至善、至大等絕對的東西是存在的,則靈魂永遠不死可證。

一件東西美,原因是這件東西沾到了些絕對的美。

至於它美的別的原因,我都不理會,比如顏色可愛、形狀好看。因為顏色、形態等東西,使我迷惑不解。

我只一口肯定:美的東西,因為它有美,所以成了美的東西。

同理,大的東西,因為大。小的東西,因為小。

大的本質就是大,不可能是小,大小不相容。

具體的事物,相反相生,如死產於生。抽象的概念,正面決不能成為反面。

相反的概念互相排斥,不並存。

如單數不是雙數;三是單數,三不容納雙數的概念,三與雙數決不相容。

身體有了靈魂,就有了生。生的反面是死。生與死決不相容,靈魂與死決不相容。故靈魂不死。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對靈魂存在且不朽的證明
    柏拉圖在《斐多》篇中記述了蘇格拉底在臨死前的一段對話,其中就有關於靈魂存在的證明。蘇格拉底在這段對話中是從一些十分簡單的原理出發,最終證明靈魂存在並且不朽的。首先,蘇格拉底對各種概念進行了闡釋和辨析。但是在這裡,蘇格拉底又指出,在對不同事物的比較中,大小、多少等概念並不屬於物體本身,而是由人們在內心中形成的一些評判標準決定的。這些標準有很多,比如長度、高度、數額等。他舉例說道,我們都知道十比八多,但十比八多的原因是二嗎?——顯然不是,因為二本身是無法被用來充當比較標準的。之所以會認為十比八多,乃是因為數額的大小。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因蘇格拉底不擅經營,沒有固定經濟收入,他們一家人一直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雖然格拉底有不少有錢有勢的學生或朋友,如克裡同、柏拉圖、費多、刻比斯等,但蘇格拉底幾乎從來不接受朋友、學生們的資助。所以,直到蘇格拉底被判入獄,他和妻兒始終過著接近赤貧的生活。中國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論也;朝聞道,夕死可也。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1787年,法國畫家雅克·大衛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創作了《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是一位與耶穌、孔子齊名的人物。我想,這句話作為對蘇格拉底的評價就差不多夠了。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個民眾法院以361票對140票,判處蘇格拉底服毒自殺。罪名有兩個:不敬神靈和毒害青年。
  • 《蘇格拉底之死》
    可是第一次被判死刑之後,蘇老師有臺階不下,嘴上還不饒人。於是,有了第二次審判,票數是360∶140。是的,蘇老師就是被他的街坊鄰居們用票活活投死的。在蘇老師被羈押期間,他的學生克裡同為蘇老師安排好了越獄的計劃。按克裡同的計劃,蘇老師幾乎可以大搖大擺地從監獄走出去。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蘇老師竟然不同意。
  • 美國科學家依據量子力學證明靈魂不死 但靈魂去了哪裡?
    原標題:美國科學家依據量子力學證明靈魂不死 但靈魂去了哪裡? 科學家利用儀器發現人是有靈魂的,但靈魂去了哪裡?科學家至今無法回答。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蘭薩教授依據量子力學證明靈魂不死的全新論述被全球媒體廣泛報導,受到人們普遍關注。 (fotolia)科學家研究出有靈魂存在,但是死後靈魂去了哪裡?科學家至今無法回答,然而有人透露了答案。
  • 蘇格拉底為什麼去死?很多人都誤解了他
    ……當然,蘇格拉底最為出名也最讓人心生疑惑的還是他的死亡。「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所去的哪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神」是蘇格拉底面臨死亡宣判時說出的千古名言。但是他選擇了放棄,反而一心求死。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蘇格拉底當時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現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將來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個有利於被告人的表決規則的影響下,蘇格拉底放棄了這樣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他的死,當然不能簡單地歸咎於雅典陪審制度。
  • 西方思想奠基人:蘇格拉底——一個活在傳說中的人物!
    我們還知道,當蘇格拉底到處問一些尷尬的問題時,他身後總是跟著一些富有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給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其中一個年輕人就是柏拉圖。我們知道如何對待蘇格拉底,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柏拉圖,但也正是因為柏拉圖,我們才會有如此多的疑問。蘇格拉底的生平有三個主要的來源:歷史學家色諾芬,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當然還有哲學家柏拉圖。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不同於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坤鵬論不少朋友很好奇蘇格拉底是如何在對話中擊敗對方的。坤鵬論認為,他最主要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定義法,另一個是三段論。今天,就借《高爾吉亞篇》中的實例介紹一下三段論。一、什麼是三段論?蘇格拉底時代希臘的邏輯都是演繹邏輯。何為演繹邏輯?簡單講,就是只要前提為真,結論就為真。
  • 譚立東:崇高的蘇格拉底其實只是貴族武士們的代言人
    我尊敬你們、愛你們,但是我將服從神而不服從你們」。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我說蘇格拉底是貴族派的代表人物,大家肯定不相信。因為蘇格拉底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有錢的貴族,但我前面已經說了,貴族只是從事衛生職業的人士的通稱,而蘇格拉底就是一個再傳統不過的雅典武士。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區別在於。
  • 靈魂的重量:第一個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科學實驗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無法證明「靈魂」的存在,但也無法否定「靈魂」的存在。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現代科學儀器探測不到的,並不能證明不存在,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儀器還不夠先進。他們認為,「靈魂」的存在是一個「信」的問題,信則有,不信則無。他們認為這個觀點是最公正的。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可是,為什麼我們會不願意與自我對話呢?菲利普斯在其著作《蘇格拉底咖啡館》描述著他如何運用這個咖啡館,使得社會各個階層——例如:街友、監獄受刑人、販夫走卒、老人、教授……等等——進行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對話。我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這些參與其中的人,越來越明白與接近真實的自我,並開啟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契機。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蘇格拉底所強調的人的主體性地位必須與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相區分。智者學派過度高揚個體,否定和貶低了普遍性、真理的確定性,從而走向了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則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2 德性即知識「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何被稱希臘三賢 他們的思想有何特點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在演講中,裡奇教授談到了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儘管這種方法在最近幾十年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它仍被認為是西方教學傳統的基礎。裡奇教授鼓勵大家創造性地重新使用蘇格拉底方法,並將其作為一個相關框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來。今天,我們就專注於介紹蘇格拉底式的方法,並再現裡奇教授關於這一主題的演講內容。
  • 作文素材之蘇格拉底名言警句錄
    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 男人活著全靠健忘,女人活著全靠牢記。 唯有理智最為可貴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並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
  •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沒有任何傳世著作,卻仍然被後人尊敬
    蘇格拉底最廣為人知的一項活動,就是在雅典的集市上和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人討論哲學問題,或者說,用各種問題詰問他們,並且質疑他們的答案。蘇格拉底通過不停地提問,迫使對方去尋求解答,接著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出漏洞,讓對方了解到,自己並不像自己所宣稱的這麼有智慧。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本身就是一個很出色的辯士,只是他與智者學派的辯士們不同,差別在於蘇格拉底相信有客觀的知識。
  •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精神助產術」,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啟發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精神助產術」,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啟發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注重對人的理性思維作自覺的反思,這是蘇格拉底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尋求的普遍性定義以及他的辯證的對話,都要求用比較嚴格的邏輯規範和清晰的語言來表述。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正如《政治思想導讀》一書中所說:「這些主張都能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口中發現,沒有一絲新意,有新意的是爭論使用的詞彙發生了轉移。」我們來看看蘇格拉底是如何說服克裡託,並證明自己不能逃走的。首先,蘇格拉底假設自己為了逃避法律的譴責而逃跑。
  • 歷史名人雕塑藝術品精雕展;簡述蘇格拉底的一生
    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於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他還把自己比作一隻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在蘇格拉底在世時他對老師愛慕又虔誠,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曾又蘇格拉底積極伸冤平反,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以樸實精煉的筆墨著重刻畫了這位古代西方聖人的言行舉止,又體現出了當時的希臘的歷史和人文情況,並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列「古希臘三大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