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讀《蘇菲的世界》,第十二封信主要談的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生於雅典,他說「鄉野的樹木不能教我任何東西」,有生之年的大半時間是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度過的。有時候他與人閒談,有時候他會連續好幾小時站著思想、發呆。
雖然人們認為他是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但他生前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關於他的生平,主要是透過他的學生—帕拉圖的著作《對話錄》來了解的。
有人質疑柏拉圖是否在書中透過蘇格拉底來闡揚自己的哲學,但這種質疑意義不大。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近2500年來對西方思想家產生啟發作用的,事實上是柏拉圖描繪出的蘇格拉底。
據說,蘇格拉底長著獅子鼻、眼睛凸、肚子大,但性情「極為和藹可親」。他和人交談時,並不像傳統的學校教師那般講課,他仿佛是一個無知者,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最後,使他的對手不得不認清是非對錯,承認自己理論上的弱點。這種方法被後人稱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產婆。他也常說他的工作就像為人接生一樣,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蘇格拉底與那些詭辯學家生在同一時代,和他們一樣,也比較關心個人與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對於大自然的力量比較不感興趣。
但和詭辯學家們不一樣的是,蘇格拉底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智者」,他也不像詭辯學家一樣,為賺錢而教書。他稱自己為「哲學家」,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因為知道自己所知的十分有限,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真理。
公元前399年,這為常年在街頭與人閒談的蘇格拉底,被控以「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的罪名,在五百名陪審團員的投票之下,以微小票數之差被定罪。本來,他可以請求陪審圖手下留情,或至少可以同意離開雅典,藉此免於一死。可是,蘇格拉底說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他重視他的良心與真理,更甚於生命。
「為什麼蘇格拉底非死不可?」後面的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們不斷地問這個問題。
也許是在市區廣場的中心,蘇格拉底不斷用反諷式提問,讓某個有頭有臉的人覺得顏面盡失而產生的嫉恨吧。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引導人們運用本身的常識來找到自己理論的謬誤而打敗自己,這種談話,就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種方式不是人人都有心量能夠接受的。
蘇格拉底曾說:「雅典就像一匹鈍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蠅。」人類是怎樣對付牛蠅的,你可以告訴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