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2021-01-19 十點讀書會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雅萱主播的領讀

◆ ◆ 


親愛的共讀小夥伴,昨天我們共讀完了「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一個」,明白了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對一件事,都需要有判斷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是否有腦子,對一個人真的很重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興階級逐步壯大,思想家們開始揭露教會的黑暗。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一起探究史賓諾莎時期的哲學思潮。


思想家們與教權之間的抗爭,究竟會是誰贏得最後的勝利呢?讓我們繼續共讀《蘇菲的世界》,今天推薦完成的閱讀任務是,完成本書的第19到22章(249-290頁)。



01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生命


一個哲學家必須幫助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生命。


史賓諾莎的主要哲學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恆的觀點來看事情。時刻提醒自己你只是整個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整個浩瀚宇宙的一部分。


史賓諾莎強調世間只有一種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動。


同樣,對於我們的發展與個人的成長而言,也可能會受到政治環境等因素的阻礙,可能會限制我們。


史賓諾莎指出,使我們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和諧的是我們內心的各種衝動。但如果我們認識到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就可以憑直覺理解整個大自然。


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使人們逐步意識到,世間萬物的演化,是遵循定律,而非以人格化的神的意志為轉移和運行的。


生日快來臨之際,艾伯特又穿了不同的衣裳跟蘇菲見面。


與上次的差別不是很大,但今天他身上幾乎沒有任何穗帶、蝴蝶結或花邊。艾伯特舒適地坐在沙發上,接著跟蘇菲講述史賓諾莎的哲學。


文藝復興後,歐洲掀起了理性主義的思潮。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是知識的泉源。但在十八世紀時,理性主義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嚴格。


當時有些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感官的體驗,我們的心中將一無所有。


亞理斯多德曾說:「我們的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這種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他們從感官的經驗獲取一切關於世界的知識。

 


02

妄下定論會導致迷信


在當時,經驗主義者認為,世界是不可認知的。


無獨有偶,在東方哲學中,也存在不可知論。最為典型代表的就是佛陀,佛陀認為人生就是一連串心靈與肉身的變化,使人處於一種不斷改變的狀態。


佛陀說:嬰兒與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沒有什麼東西是屬於我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我。


佛陀在圓寂前對弟子說:「世間複合之物必然衰朽,應勤勉修持以求己身之解脫。」


哲學家休姆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認知的事物。


他認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證實。他並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蹟,但他認為兩者都屬於信仰的範躊,與知識或理性無關。


休姆之所以不相信奇蹟,只是因為他從未體驗過任何奇蹟。奇蹟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但是我們不能宣稱自己已經體驗過自然法則。


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


休姆強調,「一件事情發生後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但是,一件事情跟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並不一定表示兩者之間必有關聯。


哲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們不要妄下定論。因為,妄下定論可能會導致許多迷信。


因此,我們也不要對未來的自己妄下定論。



03

天主在看著我們


在哲學家柏克萊看來,我們周遭的世界與我們的生命全都存在於天主之中。他是萬物唯一的成因,同時我們只存在於天主的心中。


靈魂的形成可能是因為我們本身對各種概念的認識,但世間存在另外一個意志造就這個「形體」世界的諸般概念。


柏克萊說,萬物都是因為這個靈而存在,這個靈乃是萬物中的萬物的成因。他認為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要更能夠讓人清楚地感知到。


天主密切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造成那些我們不斷體會到的豐富概念與感官體驗。因此,我們所看見、所感覺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


哲學家尼採曾說:上帝已死。其實,上帝或者天主這個概念是建立在虛無世界中道德的公共設施。在如今,這個公共假設已經隨著社會科技發展而逐漸土崩瓦解,消失殆盡。


結語:小夥伴們,今天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主要探究了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潮。哲學家們依然未脫離教權思想的束縛,圍繞著上帝這個概念進行哲學研究。明天我們將會揭開一個關於蘇菲和席德之間的秘密,敬請期待哦!


本期話題:作家木心《文學回憶錄》中有句話:凡宇宙觀糊塗,或者忽而偏向有神論,忽而偏向無神論,想說又不敢說,或者說不清,總是差勁的,不能算哲學家。


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相關哲學的思考。對於那些約定俗成的事物,你是否曾有過懷疑,試著用另一種方式去思考呢?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共讀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點讚、留言。閱讀好書,自我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




主播:雅萱,十點讀書籤約主播。寄語:我來自甘肅天水,作為一名廣播電視微波傳輸工程師,很高興在十點讀書遇見美好的各位!感謝各位的聆聽和鼓勵!希望將來我也可以成為溫暖人心的主播!


領讀人:江羅,專欄作者,曾因一篇考研心路文登上微博熱搜榜首,創造了數千萬次的閱讀量。新書《命運從未虧欠過你的努力》火熱上市。新浪微博@ 江羅1992;公眾號:江羅( ID:LF1992JL )



查看41本十點共讀書目合輯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共讀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每日「共讀籤到」哦~

相關焦點

  • 《蘇菲的世界》作者:我們依舊是自然的一部分
    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已被翻譯成64種語言,全球銷量4500萬冊,被譽為「二十世紀百部經典之一」,奠定了賈德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蘇菲的世界》中,喬斯坦·賈德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講故事手法,吸引了整個世界。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生命怎樣演化?人生意義何在?
  • 蘇菲的世界我的哲學老師
    說實話這本書真的深奧,就是到現在我還沒有理解蘇菲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第一次閱讀,一大堆富有哲學的名詞,一大堆匪夷所思的情節。以我當時的閱讀能力真的困難,初中就看了那麼一次。並從學校帶回了家。第二次閱讀,這時我一個人在家。倍感無聊,剛剛好桌子上靜靜地躺著一本孤獨的蘇菲的世界。我不忍心書就這麼荒廢了(其實是不忍心錢)。我又打開了它,有了高中的哲學基礎。
  • 哲學啟蒙之《蘇菲的世界》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關於哲學,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晦澀、難懂,但喬斯坦·賈德用一種簡潔、易懂的故事,介紹了人類的哲學史。喬斯坦·賈德是誰?他是挪威國寶級作家喬斯坦賈德,被評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蘇菲的世界》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距離現在已經有28年,至今全球銷量突破了3億冊。因為寫出了這部現象級的超級暢銷書,作者喬斯坦·賈德也獲得了超高的版稅。這位作家就從這裡面拿出了一大筆錢,以故事主人公蘇菲的名義,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挪威環境與發展獎項,叫「蘇菲獎」。《蘇菲的世界》的優秀之處在於它不僅是一本優秀的「哲學入門教材」,還是一本充滿了少女魔幻+偵探懸疑兩大元素的小說。
  • 如果你對哲學有興趣,《蘇菲的世界》或許是入門最好的選擇
    說起哲學,大部分讀者要望而卻步了,在你眼裡哲學可能和抽象、晦澀這些詞彙聯繫在了一起。當讀到《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時候,確實令我無比歡暢地,說歡暢,是因為這書,讀起來,我實在是沒把它當哲學書,一口氣就看完了。哲學很難嗎?哲學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嗎?
  • 你不用配得上我,現在的我很討厭自己!
    好的愛情會讓你變得更好,不好的愛情只會讓自己變得頹廢,明明之前的自己做的很好了,在長輩面前是聽話懂事的孩子,老師的面前是愛學習的好學生,同輩面前是開朗大方、招人喜歡的人,工作了以後是同事眼中能力強、性格好、有眼力見的同事,唯獨在你那裡我什麼都不是。
  • 喬斯坦·賈德談《蘇菲的世界》 哲學鼓勵人們永不停止地提問
    在車庫裡,我寫了好幾本書,除了《蘇菲的世界》,還有《紙牌的秘密》《聖誕的故事》和《西西莉亞的世界》。   「蘇菲」是智慧 而哲學就是「愛智慧」   北青藝評:您有兩個男孩,卻在《蘇菲的世界》裡寫了一個女孩的故事。
  • 名著導讀|《蘇菲的世界》最好的哲學啟蒙書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在翻開這本書前,你思考過這兩個問題嗎?、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寫著「世界從何而來」。蘇菲,這個14歲的小女孩,她像所有的青少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好奇,也有疑問。所以這封信成功引發了她的好奇心,她接受了「這神秘的課程」。
  • 當哲學遇上科幻與懸疑,不一樣的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
    書中的蘇菲和哲學老師是活在席德爸爸寫的書裡,而席德和他爸爸顯然是活在作者的筆下。那麼,在作者活著的世界外面又有沒有另一個世界呢?我想,作者也是這麼引導我們去思考的。後來,蘇菲和它的哲學老師發現了自己是活在別人的思想裡的,就想辦法逃了出來,而且他們成功了,並且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那麼,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是活在別人的思想裡,是別人的構想出來的東西呢?
  • 《蘇菲的世界》:成為優秀哲學家,你需要這個條件!
    ▲書的部分封面或許,你對這部作品早有耳聞,可因為它富有一些哲學意味而望而卻步。其實,這本書十分適合沒有讀過哲學課程的人。通過閱讀這部著作,你會發現其實哲學是很有趣的,它在追尋生命本身意義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度思考去了解世界。那麼,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想知道成為優秀哲學家的條件是什麼嗎?下面讓我們一同來探尋吧!莫名的來信
  • 你還在讀《蘇菲的世界》?哲學科普入門書籍推薦!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蘇菲的世界》這部小說被很多中小學生當作西方哲學史入門的書籍,因為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
  • 《蘇菲的世界》是本小說嗎?不,它其實藏著一個哲學世界!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介一本書,它就是喬斯坦·賈德所著的《蘇菲的世界》,乍一聽這個名字好像是一本小說,其實不然,它其實是一本哲學書,一本與讀者深入對話交流的書。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目前,已經有三十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再來說說《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講就是:本書是一部讓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並且還不會感覺枯燥。
  • 《蘇菲的世界》哲學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只有成功人士才能讀懂
    毛澤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創立了新中國;愛因斯坦理解了哲學思想,提出來萬物相對論……我一直不喜歡哲學,因為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不切實際的學問,而且生澀難懂,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從來就不了解哲學。「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教育的天堂,充滿了成年人不能理解的內容
    你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感到驚訝。——《蘇菲的世界》這是一部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20世紀100部經典作品之一,「1994年德國青年文學獎和優秀作品獎」。《蘇菲的世界》是用小說的形式來展示的哲學作品,這部作品通過一位哲學導師向一個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過程,揭示了西方哲學的歷史。有人說他們不明白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也許是晦澀難懂的哲學,但是這卻是通俗易懂的哲學,具體的讓筆者來為你介紹。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的喬斯坦賈德,是一位在大學裡教過多年哲學的老師,是一位鑽研哲學的著名作家。 本書是一本透過一名十五歲少女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哲學的小說,是一本帶著趣味而又不枯燥的小說,更是一本梳理古今哲學思想和發展史的小說。
  • 蘇菲 特納:我以為我很胖很醜!《權利的遊戲》珊莎驚爆憂鬱症!
    由於珊莎史塔克前期性格太驕縱,讓網友相當討厭她,便經常在網路上砲轟蘇菲·特納,讓當時年僅17歲的蘇菲備感壓力蘇菲說,青春期少女多半都會有嬰兒肥,讓她經常會收到網友建議她「減肥」,或是說她皮膚很差等等。   「他們說的話,那時候我全部相信。我會覺得對呀,我就皮膚斑斑點點、我就是胖、我是爛演員。」   蘇菲無奈說:「不管是臉的角度、大鼻子,很多人笑我鼻子很大,這些都讓我無法專注在我的角色上,我更擔心的是『蘇菲』,反而不是『珊莎』。」
  •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蘇格拉底由於你太習慣這個世界,所以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奇。——《蘇菲的世界》哲學歷來是一個晦澀難懂的詞彙,而哲學學科歷來不是人們的「寵兒」。《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嘔心瀝血之作,使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西方哲學發展史,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哲學世界的魅力。作為一部新型的哲學小說,其中關於人的本源和人性的本質的解讀,可以讓讀者在哲學的世界中獲益匪淺。作者以小說的形式,描述了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可以稱作是一本披著小說外衣的西方哲學史。
  • 哈爾和蘇菲的戀愛養成,我見過最好的愛情,是相互成就和陪伴!
    這是一個魔法與科學同在的世界,在一個正面臨戰爭的國家裡,住著一名相貌平凡但心靈手巧的少女蘇菲,她在死去父親所留下的帽子店裡工作。一天,蘇菲在街上偶遇一個美貌的青年,他正是惡名遠揚的魔法師哈爾,而蘇菲愛上了他。當晚,荒野女巫突然來到蘇菲家,對她下了詛咒把她變成了90歲的老婆婆。
  • 【好久不見】還記得《綠光森林》裡的女主蘇菲嗎?她現在長這樣
    今天要講的不會太暴露年齡哈哈哈哈(傲嬌臉),相信很多90後都看過臺劇《綠光森林》噠,跟橘子君一起回憶一下我們女主蘇菲扮演者劉品言吧!《綠光森林》主要講述的是美麗善良的女孩蘇菲與遇見了王子威廉史賓賽(立威廉飾),在如童話般的綠光森林裡發生的浪漫愛情故事。
  • 讀蘇菲:存在就是被感知,現實世界為何是一場夢境
    作為愛爾蘭的一名天主教主教,柏克萊可能覺得當時的唯物主義潮流,會腐蝕基督徒們對上帝的信心,他研究哲學與科學,並利用經驗主義的邏輯對「物質世界的真實」提出了疑問,開創了「主觀唯心主義」。繼續讀《蘇菲的世界》。柏克萊最主要著作是1710年出版的《人類知識原理》。作為經驗主義者,柏克萊也認同我們對世界的知識由感官的認知而來。
  • 你人生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不你不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打卡,看完這本書,突然明白了這本書名的意義。你人生所有的問題,其實都來源於你不夠愛自己。 可是,當你學會愛自己,才會發現,原來世界真的很溫暖。很多時候,我總會覺得我不夠幸福,是因為我的生活不夠讓我滿意,我身邊的人有太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唯獨對於自己,總愛給自己找理由,但是又做不到接納自己,同樣對自己嫌棄眾多。以前總覺得內心強大是一個動詞,必須得在大問題前才能激發,現在才意識到:其實不是,內心強大一直體現在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