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讀完《蘇菲的世界》,讓人感覺到了哲學的偉大,它是一種思想,是了解一件事從開始到結束的發展規律。毛澤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創立了新中國;愛因斯坦理解了哲學思想,提出來萬物相對論……
我一直不喜歡哲學,因為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不切實際的學問,而且生澀難懂,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從來就不了解哲學。「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我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從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了解了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特色,沉迷於永恆的形式,亞裡斯多德希望用感官親身體驗世界的決心。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系統地涵蓋各種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就著「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文西等進行了一次融匯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
而在一本小說裡,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裡。
看完《蘇菲的世界》也許有人思考,在我們剛剛長大時,是否為做個好人個壞人而苦惱火過?是否在進入社會後,對做某件事的成功失敗而搖擺不定,時常感到不快樂?
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聰明人一般按照祖輩經驗來做人做事,懵懂人可能胡衝直裝處處碰壁。中國最早的哲學來自道教,說世界是有木、火、土、金、水組成,比起西方的宇宙物質論要早的多;道教的陰陽八卦圖說萬物相對相生,為此形成了中醫看病時陰陽,五行看病法,竟比獲的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早了幾千年;周易裡乾為陽代表男性,說男子身體像太陽,要自強不息;坤為陰代表女性,說女子想大地包容萬物,孕育生機,柔順包容,剛柔並濟才能和諧的理論比西方社會哲學要高明的多。
總之《蘇菲的世界》無疑給我們中國的很多不暢銷的哲學著作敲了鍾,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自身都認為「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並以自己能用艱澀的語言描繪為榮。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哲學理論只能專供教科書使用或大學生寫論文時作為抄襲的「寶囊」,卻不能普及和推廣,那麼哲學理論的創造又有什麼意義呢?《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裡,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甚至多麼平凡。
有人懷疑哲學的意義就像許多人曾經試圖證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嘗試用理性去解釋他。但是如果你滿足於這樣的證明或理論,你就會失去你的信仰,同時也會失去你的宗教熱情。因為重要的並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實,而是對你而言,它是否真實。中世紀的一句格言「我信,因為荒謬」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這話的意思是:正因為它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如果基督教所訴求的是我們的理性,而不是我們的另外一面,那它就不叫做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