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讀《蘇菲的世界》
第七封信中提到的最後一位哲學家是安納薩格拉斯(公元前500—公元前48年)。他是我們所知的第一個住在雅典的哲學家。他生長於小亞細亞,四十歲時遷居雅典。他後來被責為無神論者,被迫離開雅典。他曾說,太陽不是神,而是一塊紅熱的石頭;別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類;月亮自己並不會發光,它的光來自於地球;還解釋了日蝕現象。
和前面談到的哲學家們不同。安納薩格拉斯既不認為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每一樣事物都是由一種基本物質(如水、氣等)變成的,也不相信土、氣、火、水能夠變成血液和骨頭。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大自然是有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的,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即使最小的部分中,也含有其他每種事物的成分在。
這種觀點在當時可能很費解的。但對於看慣全息技術的現代人而言,理解起來卻毫不費勁。現代的鐳射科技可以製造的「鐳射攝影圖」。一張汽車的鐳射攝影圖,如果被切割成一片一片的,我們從任何的一片局部的畫面,都可以看到整輛汽車的圖像。
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都有整體的存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皮膚細胞,都包含著人的整體信息。這一細胞不僅會包含皮膚的特徵,也會顯示眼睛的形狀、頭髮的顏色等各種身體特徵。還有一個說法是:人體小宇宙,人體是整個宇宙的縮影。
安納薩格拉斯稱呼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為「種子」。
前面的恩培竇可裡斯認為「愛」和「恨」是大自然的兩種力量。「愛」使事物聚合,而「恨」則使他們分散。安納薩格拉斯也認為「秩序」是一種力量,可以創造動物與人、花草與樹木等。他稱這個力量為「心靈」或「睿智」。
在這裡,安納薩格拉斯的表述要更源頭一些。「愛」與「恨」顯然都是心靈的東西。如果說「愛」是睿智的表現,那麼「恨」顯然就不睿智了。
看完這第七封信,再去看書中蘇菲的想法。我發覺我已經並不在意蘇菲是如何想的了。就像書中所談到的那樣,我們開始試著用自己的常識來看待世界,而不是從別人那兒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