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理論百度百科解釋: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20世紀70年代山東大學生物系張穎清教授將全息運用在生物學上,他在人體的第二掌骨側發現了一個微針系統,其穴位分布規律恰似人體的縮影,遠端是頭穴,近端是生殖穴。他首次提出「全息胚」概念,認為任何一相對獨立部分在功能和結構上既是整體的組成單元又能全息地反映整體的生物特性。自此「全息理論」診療方法遍地開花。有面部全息、耳穴全息、手掌全息、足療全息甚至瞳孔全息等等。現代的原始點、陰陽九針等療法亦有全息之痕跡。其實面診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闡述,《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第四十九》「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周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岐伯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黃帝內經靈樞外揣第四十五》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老祖宗早就通過仰觀俯察、術數推衍得出內外互通、天人相應的道理。「有諸內必形之於諸外」,中醫的望聞問切從來都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我國西漢時期作品《淮南子·說山訓》中「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講的不過也是見微知著的全息的道理。
全息元是在物體和宇宙當中,結構功能和物質與周圍的部分具有相對獨立的邊界的相對獨立部分。這裡不再展開細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召喚度娘。學習針灸的人都知道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全息診斷治療學》作者鄭衛東教授研究全息易象針灸三十年,他講課時曾提出全息八總穴「頭顱太衝求,面口合谷收,頸項尋列缺,腰背委中走,心胸取內關,肚腹三裡留,少腹三陰交,四肢對應取」。這八個穴位就可以把我們人體上的頭顱、面口、頸項部、腰背、心胸、肚腹、少腹以及四肢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肢部一級全息元(a)下肢陰面打開的內臟投影圖(b)下肢陰面合攏,陽面向外的體表投影圖。本圖摘自氣貫八極的360圖書館
(a)上肢陰面合攏,陽面向外的體表投影圖(b)上肢陰面打開的內臟投影圖。本圖摘自氣貫八極的360圖書館
在指導針灸取穴時鄭教授提出全息對稱律。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前後對稱、交叉對稱和內外對稱五種對稱方式。個人感覺有點像細胞在照鏡子。另外他詳細闡述了正向全息外的兩極全息及倒向全息。兩個相鄰的全息元總是對立的兩極連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兩個全息元上相似程度最大的兩極總是相隔最遠的,比如頭穴和頭穴之間相隔總是最遠的。兩極全息是任何一個整體都可以分成兩個全息元,這兩個全息元呈近似對稱的分布。以地球為例,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在這兩個半球的全息元上,物質組成相似程度較大的兩極從溫度這個角度去考慮,熱——溫度高的都靠近赤道,這就是相距最近;冷——北極和南極都是冷的,都是冰天雪地,但是這兩極又相距最遠。因此說物質組成相似程度較大的全息元,總是相距最近又相距最遠。這就是兩極全息的含義。倒向全息和正向全息律是頭尾相接、方向相反、排列相同,這個給我們臨床上取穴和解釋一些傳統中醫理論提供了捷徑。
我們都知道,一片葉子或者一小塊根可以培養出一個完整的植株,說明一片葉子裡面含有整個植株的信息。我們也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就像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相干的兩片葉子,沒有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沒有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人。所以不要忽略蝴蝶的翅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我們眼睛平時見到的東西只是宇宙大時空中極細微的一個點,有限而偏頗,生物全息理論是從極小處落腳,告訴我們局部與整體的相關性。宇宙是一個整體,人身自有小宇宙。人身是一個整體,細胞、器官都自有小人身。細胞相互影響,人也是。所以佛教有「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歷代聖賢語諄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