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願景已經存在。
你應該聽說過全息投影。所謂全息投影是指將物體保存成三維圖像的技術。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宇宙是這樣的,我們眼中的一切和感知都是幻覺。我們只是這個超全息投影圖像的一部分。
1982年,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情,在巴黎大學的一個物理實驗室裡,科學家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我們朝相反的方向發射基本粒子,比如說電子,它們可以在運動時相互交流!
它們彼此之間有多遠?無論相距10釐米10億公裡,它們總是知道對方的動作方式。這反映在當一方因幹擾而改變方向時,其合作夥伴也會改變方向。奇怪的是,它們之間的交流幾乎不需要時間間隔。這與愛因斯坦的理論背道而馳:任何通訊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因為超過光速會突破時間限制。
這一駭人聽聞的現象,吸引了許多試圖用複雜方式解釋宇宙的物理學家。當代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科學思想家大衛·玻姆提出了一個大膽、直接、簡單的觀點:這一發現意味著客觀實在不存在。雖然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它只是一個幻覺,一個巨大而詳細的全息圖!
為什麼玻姆會做出如此驚人的假設?讓我們拋開一切先入為主,謙卑地坐在事實面前,追隨大自然的無限...........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全息圖。這是一種用雷射拍攝的三維照片,它在顯示圖像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全息圖的「形象」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物體的光波,對形象不存在,照亮這張照片可以使原來的物體出現。與普通攝影不同,全息圖存儲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一一顯示。有句俗話說「一張全息相片的價值等於一千張普通相片」。
圖像的立體效果並不是全息理論的唯一特徵。令人驚奇的是,全息圖的每個小部分都包含了整個照片的完整圖像。如果我們把一朵玫瑰花的全息圖一分為二,我們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玫瑰的圖像。如果我們把這一半分成兩部分,每一張照片將包含一個更小、更完整的圖像。只是這張小照片的圖像漸漸模糊了.......
這種「整體包含於部分中」的觀點值得深思。曾幾何時,我們總是認為,理解任何事物和現象,無論是筷子還是麥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們分解,研究它們的每一部分。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解剖由類似全息圖的結構組成的東西,我們將得不到部分,我們將得到更小的整體。
事實上,全息理論給我們帶來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仔細想想,你會發現我們生活的世界是這樣的:世界的每一部分都包含著整個世界!
例如:
當一根磁棒折斷成若干段後,每段磁棒的南北特性保持不變,每一段都是其整個棒的全息縮影,只是整個棒的比例縮小。
一個鏡子壞了以後,每個鏡仍然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使用,每個鏡子的碎片可以看作是整個鏡子的全息縮影。
我們身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是整個身體的全息圖。人類受精卵與它發育的各種細胞具有相同的DNA,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人的所有基因信息,克隆技術可以用一個細胞複製一個人..........
金尚,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
已出版心理學專著《走出原生家庭代際創傷》(海外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並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2020年入選全國首部《中國心理工作者人才庫》。
國內版《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即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