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的「天上人間」:德莫克裡特的原子論和蘇格拉底的時代

2021-01-08 睡前讀畫

就蘇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們來說,其所開啟的時代正代表希臘哲學從天上到人間一次轉型:從研究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構成等自然哲學命題,轉而關心現實生活中國家和人們的命運,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和社會倫理問題,讓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這對後來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雅典學院》中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儘管與大名鼎鼎的蘇格拉底生於同一時代,但德莫克裡特(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的智慧並沒有被前者的光芒所掩蓋。

在拉斐爾的《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中,因壁畫左下部有一扇門,這位德莫克裡特的右腿沒有被畫出來。

若是套用德老本人的觀點,在我們視覺的「感性認識」中,這個形象是殘缺的,但若是我們動用自己的「理性」,便能夠感受到在這扇煞風景的門(教皇為什麼非要在這裡開一扇門呢?)背後,有一具完整的身軀。想必他老人家看見拉斐爾對自己這麼處理,也是不會生氣的。

拉斐爾《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中的德莫克裡特

況且,擅長使用對比色彩的拉斐爾為他穿著了一件醒目的金黃外套,讓唯一不能完整出現於畫中的他,仍然不能被觀眾忽視。

我們拉開視線,來瀏覽下拉斐爾畫面中的色彩處理:畫面上方包括穹頂、藍天以及阿波羅和雅典娜的白色塑像,偏重於冷色調,而畫面下方這一群古希臘-羅馬先賢們則偏暖色調,他們膚色各異,身著五顏六色的外套,像是從附近的染坊中剛走出來,不同對比色的衝撞,既突出了人物的個性,也容易使觀眾的視線集中到人物本身。

而其中引人矚目的金黃色,被安排給畫面左右兩側的兩位人物,一位是德老,另一位是畫面右下角背對著觀眾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天文學、地理學家——託勒密。

《雅典學院》中的託勒密
巴門尼德和西帕提亞

若是你注意到了這明亮的黃色,還會發現站立於畢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之間的巴門尼德,他也身著耀眼的金黃色上衣,你的視線順著德老與巴門尼德身軀這條斜線延展,就會發現臺階上、位於畫面中央偏右的位置,有一位正注視著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老者(他的身份還不能確認),也身批金黃色的袍子(這種袍子在古希臘被稱作「希瑪申」或者「基同」,用植物面料或軟羊皮製成)。

——這四團明亮耀眼的黃色,從德莫克裡特、巴門尼德到這位站立的老人,以及右下角的託勒密,構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狀,讓畫面顯得穩重和肅穆。

壹 德莫克裡特和他的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出生於希臘東北色雷斯的工商業城市阿布德拉,他年輕時曾到雅典學習哲學,後來又長期週遊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長達十幾年的豐富遊學經歷,讓他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德老在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等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畫家、雕塑家和詩人。而在所有這些成就之中能讓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對原子唯物論學說的貢獻。

德莫克裡特的「原子學說」繼承於他的老師留基伯(約公元前 500—約公元前440年),在他們之前的思想家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善於從自然界、生物界來認識世界,他們則首先將人類的認識集中在了物理界,由留基伯和德莫克裡特等人提出的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由原子構成,這標誌著物理學誕生,成為近、現代西方科學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達利反映原子彈爆炸的超現實主義畫作 約1946年

德謨克利特指出,在原子的下落運動中,較快和較大的撞擊著較小的,產生側向運動和旋轉運動,從而形成萬物並發生著變化。由於構成各個物體的原子們,在數量、形狀和排列上不同,從而造成事物的不同。儘管他們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但這些觀點無疑直接影響了近代的科學原子理論的創立。

貳 德老的美學貢獻:感性與理性

在原子論的基礎上,德莫克裡特首次提出了「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區分——這是德老在美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他認為從事物中不斷流溢出來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覺和思想就是這種「影像」作用於感官和心靈而產生的。他利用這一「影像說」,提出出了人的「感性」認知,而到了微小的原子領域,人們就無法利用「感性」去認識,需要用到「理性」這種認知工具。

由此,德莫克裡特的美學思想基於赫拉克利特等前人「文藝模仿自然說」的觀點上,更遞進了一步。他肯定感性美,但更重視理性美,認為通過理性得來的知識是真實的。他強調道德內涵,推崇理性。因此,文藝作品所描繪的對象不應該只是生物性的人,還是社會的人;文藝作品應該描寫好人、好事,反對虛假的描寫。

他曾說過:「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就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那些穿戴和裝飾看起來很華麗,但是可惜它們是沒有心的。」

他的這些思想也給藝術創作提出了規範,他提倡藝術家不僅要準確模仿人的身體,而且模仿人的才智、行為和心靈。此外,德老還強調藝術家的天賦,他認為藝術家應具備主觀的研究條件,需要具備天才、靈感和語言能力,這也指出藝術家在創作中應有的主觀能動性。

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們致力於從「數」中發現美的規律,而赫拉克利特開始從事物矛盾對抗中探究美的現象,到了一個世紀後德莫克裡特這一代人,更關注於人本身對於美的感受。

——這標誌古希臘人從自然哲學看待美學問題的階段之後,開始探究人與社會本身,從中探求美和藝術的本質。

有關這一拐點式的學術思想的轉變,人們常用另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的學術時期,被稱作是「前蘇格拉底時期」。

叄 蘇格拉底與他的弟子們

還記得在前一篇文章中,在介紹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4——前480年)的美學思想時,我列舉了與他同一時期東方的道家創始人老子(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與老子的「道」有些類似。

同樣,當人們在提到蘇格拉底(約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在學術、教育方面的影響時,也常常用東方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作為類比,儘管前者的活動時期晚於後者幾乎一個世紀。

與孔子的《論語》類似,蘇格拉底的學術著作,也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載整理而流傳下來。在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中,這兩位弟子也均出現了。

來看看拉斐爾眼中的蘇格拉底長成什麼樣:

蘇格拉底與色諾芬
亞歷山大與安提西尼

這位歐洲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大人物是一位禿頂的中年大叔,他身著綠色長袍(基同),正掰著手指與幾位聽眾爭辯,那神情如此認真,就像一位發現被發現短斤少兩的菜販,正在討要一個公道。

與蘇格拉底爭辯的對象包括頭戴金冠、身披甲冑的徒孫亞歷山大大帝和另兩位弟子:安提西尼與色諾芬(約前440年左右-前355年)。

亞歷山大曾師從亞里斯多德,他先後統一希臘全境、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並徵服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個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其所徵服疆域面積約600萬平方公裡,超過當時中國的戰國七雄領土總和)。

與年輕俊美的亞歷山大及色諾芬相比,蘇格拉底的另一位弟子安提西尼顯得有些蒼老,他是犬儒學派的創始人,其主要思想是主張棄絕財富、家庭,重返「自然」狀態,以追求幸福為人生的唯一目的。

在他右側的色諾芬對這場爭論有些走神,他正扭頭注視著大廳中央的師弟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和師侄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3月7日)。

《雅典學院》細部2

實際上,在整幅《雅典學院》出場的50多位學術、思想界明星中,青年拉斐爾心中只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才是最耀眼的兩位大咖,他甚至將自己崇拜的兩位大師的面容給了這師徒二人——據說柏拉圖的形象來自達.芬奇、而亞里斯多德是以米開朗基羅為原型。

這兩顆當仁不讓的巨星,就像如今被聚光燈包圍的T臺上的時尚姑娘們一樣,他們雄赳赳、氣昂昂地從遠方走向觀眾,此刻的身影佔據著整個大廳最中央的位置,一位手指著天,另一位手掌向著地,似乎心中藏著萬丈長虹。

《雅典學院》中的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達.芬奇的素描自畫像

肆 後蘇格拉底時期的美學思想

佔據T字舞臺正中央的柏拉圖而亞里斯多德,分別手持一件道具——那是他們的代表作,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

有關這兩人一手指著天,一手向地,有人認為是暗示「唯物」和「唯心」兩種不同哲學思想。

儘管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而我認為也許還存在一種解釋:就蘇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們來說,他們所開啟的時代,正代表了希臘哲學從天上到人間的一次轉型。從研究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構成等自然哲學命題,到關心現實生活中國家和人們的命運,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和社會倫理問題,讓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這也暗合了畫中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手勢。

蘇格拉底的偉大在於通過這種倫理哲學,引導了一種的新的生活態度。具體到美學的影響,蘇格拉底美認「美」是相對存在的東西,不承認有絕對的、永恆的美,他認為美就是「適合」。

他曾與人談論藝術如何表現外在的形式美,但他更關注的是藝術對人精神方面的描繪,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是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在的心靈狀態的藝術表現。他提出藝術家應該表現精神美,以及他對善、美的和知識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理性主義特徵,其廣泛的啟蒙意義一直成為西方藝術家所追求的理想。

而到了亞里斯多德,他繼承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從社會科學的觀點去看美學問題,成為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ietike techne)是西方美學的開山之作,也是美學思想的系統體現。後來歐洲的古典主義,就長期將《詩學》視為圭皋。

關於「美」的本身,亞里斯多德認為,美是引起快感、愉悅的東西。而美感不是滿足身體欲望的快感,而是具有超越肉體欲望更高層次上的精神欲望的滿足。

在藝術摹仿說方面,他總結前人的觀點,認為藝術源於摹仿。摹仿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求知的本能,也是一種再造的能力。因為人的本性是求知,求知是最快樂的事情,因此從美的作品中的審美體驗能夠使人認知事物,並從中獲得愉悅的美感。不同的藝術形式,正是因為藝術家採用了不同的摹仿手段。

在柏拉圖看來文藝迎合了人類的欲望讓人墮落,他的「理想國」中並不歡迎詩人。亞里斯多德卻關注到文藝的淨化作用,他提出文藝相對一般哲學具有自身的功能,即起到宣洩情感,道德淨化作用。藝術摹仿人,也摹仿人與人的活動,人與人的關係。高尚與卑劣都會在藝術的摹仿或再現中得到表現,引發人們的認知性的恐懼與憐憫,從而讓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得到淨化。

這與柏拉圖對文藝的否定態度正相反,也是人類審美意識發展中的一次飛躍。

在通過三篇文章大致介紹了古希臘人的美學思想後,接下來我們將看看希臘藝術家們創作出了哪些藝術傑作。(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論美和藝術
    蘇格拉底論美和藝術 2015年07月20日 11:00 來源: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四元素說和原子論的來歷
    創生之比如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他們就把這個水,空氣和土壤看成是組成世界的主要元素,這三樣東西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講,那真是太重要了,到了古希臘時期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在咱們之前說過為啥叫前蘇格拉底,就是因為鑑於這個蘇格拉底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理論。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
  • 美是什麼?——「蘇格拉底論美」之課堂筆記
    蘇 他就會說:「從此所得出的結論就和你的原來意見相反了,自己葬了祖先,以後又讓子孫葬自己,這一件事有時候對於某些人是不光榮的;因此,把這件事看成在一切時境都是美的,此起我們從前所舉的年青小姐和湯罐的例,同樣犯著時而美時而醜的毛病,而且更滑稽可笑。蘇格拉底,你顯然對我老是不能答得恰如所問,我的問題是:美是什麼?」
  • 原子論到底是誰提出的?
    在化學緒言課上,我們了解到「道爾頓和阿伏伽德羅提出的原子論和分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說,它美在哪裡?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蘇格拉底雕塑,圖源網絡幾乎所有人面對看不懂的藝術,都會發問:告訴我,它美在哪裡?我是那種不斷被人追問這一問題的人之一,因為我是所謂的藝術理論家,做藝術批評。
  • 蘇格拉底前哲學派系:世界的組成是一種原子,還是多種元素
    如果要簡單地用哲學家來代表我們的哲學,蘇格拉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是西方古代哲學上的奠基人。 在蘇格拉底的那個時代,哲學家們主要研究「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也就是哲學裡說的「本體論」。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哲學家大概分為以下幾個學派。
  • 原子論的提出只是一種假說?
    研東西,究古今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什麼是原子論                                                      原子論德謨克利特探討了物質結構的問題,提出了原子論的思想。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虛空的性質是空曠,原子得以在其間活動,它給原子提供了運動的條件。
  • 化合物定組成定律與原子論
    化合物定組成定律與原子論(The 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s and Atomism)18世紀末期,歐洲化學界對化合物的組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化合物有固定的組成,另一方則認為化合物的組合可變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簡單介紹一下,軸心時代(雅斯貝爾斯,1949)指的是前800年-前200年間中國、印度、古希臘、以色列等地區幾乎同步出現了精神生命的終極覺醒,真正意義上的「人」出現了,繼之,真正的人的作品——文化經典,流傳下來了。一般認為「軸心時代」的概念1949年被提出,「軸心時代」既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思維的「建構」。
  • 原子論學派
    原子論學派 2013年12月16日 12: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原子論是化學的偉大進步
    在牛頓的力學體系建立之後,當時的科學家又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進行完善推演,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原子論。提出原子論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但是,當時的大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反對原子論,因此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一直未被很多人所接受。進入中世紀之後,也有少數的人曾相信原子論。
  • 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人類尊嚴的問詰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以「尊嚴」(Dignity)這一概念籠統了蘇格拉底嫡傳弟子柏拉圖對於人類在天地間地位的猜想,也許我們今天對於「自尊」的認識已經與蘇格拉底的定義有所偏差,但言及相關的「自信」與「自知」,我們仍不得不認同美國學者塔納斯(著有《西方思想史》)對蘇格拉底的讚譽:「他的談話與思考均帶有一種智力與道德上的自信,這種自信雖然紮根在他心靈深處,卻是建立在極為自知的基礎上——正是由於這一事實
  • 史學家簡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歷史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70年為了把這件事與他那個時代的其他偉人相提並論,雕刻家費迪亞斯大約死於430年。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死於公元406年,伯裡克利死於429年,修昔底德死於公元399年。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而在蘇格拉底這裡,真正完成了這個過渡,他明確提出:自然萬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並不是物質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內在目的,亦即「善」。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今天要比較這兩個人,任何兩個人放在一塊需要有可比性,實際上是把中西兩種文化進行比較,看看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共同點這兩個人處於軸心時代,這個時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黃金時期。人類走了幾千年到今天,在遙遠的古代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個源頭性的文化起點。
  • 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揭秘原子論
    18世紀末期,隨著天平等定量實驗工具的發明,化學從定性研究進入定量研究時代,在大量實驗數據積累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元素相互化合時,質量之間有定量的關係,為此先後有三個化學的基本定律被提出來。由此可見,在這兩種銅的氧化物中,與等量氧化合的銅的質量比為1:2,是一個簡單的整數比;同樣的,碳的兩種氧化物C0和CO2中碳和氧的質量比分別是3:4和3:8,和一定質量的碳相化合的氧的質量比恰好是1:2,也是一個簡單的整數比。為什么元素間的化合總是成整數和倍數的關係呢?道爾頓豐富的想像力使他敏銳地發現這不正是原子個數比的一種表現嗎?
  • 珠海天上人間KTV鬼唱歌事件
    珠海天上人間曾經是不可一世的夜總會,但如今卻煙熄火息的。據說這裡經常發生一些不乾淨的事件,很多在這裡的小姐都做不長,因為據說她們都碰見過靈異事件。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前蘇格拉底哲學 第七講 德謨克利特
    //前蘇格拉底哲學 第七講 德謨克利特//\\\\\\\\\\\\\\\\\\\\\\\\the pre-socratics lecture 7 Democritus.我們已經通過西方文明最早的哲學家,即前蘇格拉底哲學的思想,以完成我們探索的最後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