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人類尊嚴的問詰

2021-01-08 三聯生活周刊
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人類尊嚴的問詰 2013-01-16 16:49 作者:王星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與自信兩個條件。」這是蘇格拉底的名言,當年蘇格拉底為它付出了鮮血。在蘇格拉底所處的古希臘,「自尊」還不是一個可以用現代英語的「Self-esteem」(自我評價)來定義的時候。

如同20世紀英國倫理哲學家黑爾(RichardM.Hare)謹慎指出的那樣,當處於現代的我們試圖以現代語彙去理解古希臘的心智時,必須銘記被現代語境直白化的某些詞語在古希臘可能具有更複雜因而也更神聖的意味。在蘇格拉底的詞彙表中,「self」很可能同時包含「ego」(自我)各種後來分解到拉丁語中的主格、屬格、賓格、與格乃至奪格的種種變形,而「esteem」很可能會是一個在蘇格拉底看來過於宏大的詞語:即便不考慮我們是否有能力,也應首先問詰我們試圖評價的對象究竟是什麼。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以「尊嚴」(Dignity)這一概念籠統了蘇格拉底嫡傳弟子柏拉圖對於人類在天地間地位的猜想,也許我們今天對於「自尊」的認識已經與蘇格拉底的定義有所偏差,但言及相關的「自信」與「自知」,我們仍不得不認同美國學者塔納斯(著有《西方思想史》)對蘇格拉底的讚譽:「他的談話與思考均帶有一種智力與道德上的自信,這種自信雖然紮根在他心靈深處,卻是建立在極為自知的基礎上——正是由於這一事實,他才有能力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普遍存在的、以神聖的真理本身為基礎的一種真理。」

問詰檢驗和自由意志

現代人回首古希臘那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接踵登場的年代,很容易為它罩上一層「黃金時代」的光暈。然而早在蘇格拉底誕生4個世紀前,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已經在感慨:「唉,假如我不是生在現今第五代的話,那該多好啊!因為現在正是黑鐵時代,這些人完全墮落了。」


1930年,奧地利維也納,弗洛伊德在家中看稿件

赫西俄德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塔納斯認為,體系龐雜的古希臘神話為古希臘哲學「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基礎;希臘哲學不僅在最初出現時,而且在柏拉圖哲學發展到頂點時也帶有其神話世系的明顯痕跡。」最早的古希臘哲學被後人稱為「自然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不過,早期古希臘哲學家們在某種程度上堅持源自荷馬的觀念——相信存在一種非個人的命運在各種變化中保持世界的平衡,亦即有一種道德秩序在支配宇宙。

但「荷馬準則」本身也發生過變化。美國比較神話學家坎貝爾(JosephCampbell)說,甚至在荷馬時期,古希臘人的神話感覺力就已經發生非常重要的變化:「更為泛靈論的、神秘主義的、重視大自然的母權神話已經服從於奧林匹亞的父權神話,而這種父權神話的特徵則是:更為客體化的、超驗的、相互連貫的、英雄的、支持自治的。」

「父權」的確是適合形容蘇格拉底所處時代的詞。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69年、歿於公元前399年,前半生正逢大名鼎鼎的伯裡克利主政。在史籍中,伯裡克利被記載為雅典奴隸主民主政體的完善者,同時也是變「提洛同盟」為「雅典海上帝國」的強權者。依照普魯塔克(羅馬道德學家、歷史學家,著有《傳記集》)的記載,屬於「智者派」的達曼教授伯裡克利政治學。「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紀古希臘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主導學說是:所有的認識都是主觀的,真正的客觀是不可能的;承認個人才智有限將是一種解放,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會設法使自己的思想憑藉自身的力量成為主宰、為自己而不是為一些虛幻的絕對存在服務。

智者派中最負盛名的是普羅泰戈拉,他的名言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句話經常被後人簡化為響噹噹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掩蓋了其中蘊含的道德相對主義的危險。正如塔納斯指出的,儘管智者派促成了古希臘從神話時代到實踐理性時代的過渡,但是對所有價值觀的極端懷疑態度造就出一種沒有是非觀念的機會主義。學生們得到的傳授是:「如何設計出表面上似乎有理的論點,實際去支持任何主張。」

這種道德崩潰的間接後果卻造就出蘇格拉底的「問詰法」(Elenchos)。在柏拉圖筆下那個「沒有節制和正直,相反到處充斥著港口、船塢、城牆、貢金以及諸如此類的廢物」的雅典,蘇格拉底試圖用另一種方式去探索道德語詞或它們所蘊涵的更為可靠的定義。

蘇格拉底宣稱:「沒有用批判檢驗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經過全面而徹底的論證和深思後,蘇格拉底提出自己的基本假設:如果有什麼事物是善的或美的,是因為該事物分有善或美的一種原型本質,人類可以通過哲學來發現和認識這些永恆的共相。「美德即知識」、「看護好你的靈魂」。他認為,只有在靈魂提升的過程中,人類的尊嚴才不致獨立無助,才能找到某種更為基本的東西,作為自信與確信的堅實後盾。

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人仍普遍抱有這樣的觀念:高層次道義上的美德只有對那些出生高貴的、至少出生於相對富裕家庭的人來說才是可能的。在出生於20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沃拉斯託斯(GregoryVlastos)看來,蘇格拉底對於人類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拒絕了這一看法,認為「無論對手工業者還是有閒貴族而言,靈魂的提升都是一種強制的要求和一種可能性。他重新定義了諸種美德和美德本身,由此使美德不再是某個等級的特徵,而成為人類的普遍特性」。在黑格爾看來,蘇格拉底代表了一種更高的主體性原則,但由於當時古希臘人的「自我意識還沒有脫離它的靜止的風俗習慣和它對風俗習慣的固定信賴而回復到自身……即個人對於他的特定存在的局限性感到滿意,並且還沒有理解到他的自由的自我之無限制」,所以蘇格拉底所倡導的新原則被原本無處展開的個人私利利用,最終破壞了希臘的倫理生活。

公元前2世紀時西塞羅曾讚譽:「蘇格拉底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呼喚下來,把它放在城邦、引進家庭,用它省察生活和道德、好與壞。」不過,說這番話時,西塞羅是把蘇格拉底當作「政治哲學之父」來看待的。時至20世紀,邁爾(HeinrichMaier)說:「蘇格拉底為之奉獻一生的所謂哲學不是形上學、不是倫理學,也不是修辭學。它根本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科學,而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可以說,蘇格拉底前的古希臘哲學,更多聚焦於自然。一直到公元前5世紀中葉,位於希臘的雅典迎來了它的全盛期。同時,西方哲學史上的蘇格拉底時期也到來了。一、智者派首先是以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智者派開始拋棄對宇宙的思索,將哲學重點轉移到對倫理的探索上。他們關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活和行為,以及人作為政治動物所具有的性質。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所以房子再大自己也只能安居於一隅,人類只有滿足于越少的事物,就會越像神明一樣接近智慧與完美。3.一個好將軍的優點中,除去所有必須得品質,就只有這個將領是否讓他所指揮的士兵獲得幸福。一個優秀的將軍不僅是會打仗,更要有充足的人格魅力,他的存在必須要讓他的士兵能夠上下齊心協力。
  •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希臘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是師生關係。柏拉圖曾師從蘇格拉底8年時間,直到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柏拉圖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自稱思想「助產婆」的蘇格拉底怎麼會直接告訴柏拉圖答案呢?
  • 心靈秘密的探索者弗洛伊德夢的理論
    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內容相當豐富,我們前兩次講了夢的性質,也就是夢是人的願望的達成。和夢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在講他的方法之前,先批評了古代人釋夢的方法。他稱之為非科學的方法。弗洛伊德的方法是,凡是夢中所出現的象徵都必須加以分析,這些象徵關係極複雜,必須把每個象徵的來源是什麼搞清楚,才能給出意義。但是它也不同於所謂密碼破譯法。這是古代釋夢書中的方法。它給一些象徵規定一個固定的意義。弗洛伊德說,「比如我夢到一封信,還有葬禮,我就去解夢書中查,發現解夢書裡規定,信代表煩惱,葬禮代表約定」。他稱這種釋夢的方法是機械性的。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共同點這兩個人處於軸心時代,這個時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黃金時期。人類走了幾千年到今天,在遙遠的古代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個源頭性的文化起點。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
  • 蘇格拉底之死: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麼不選擇逃走?
    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成就,像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蘇格拉底性格溫和,但蘇格拉底之妻卻脾氣火爆,她經常對蘇格拉底大喊大叫。每當妻子發火時,蘇格拉底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雖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不好,但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賢內助。蘇格拉底喜歡四處奔走,他的妻子獨自打理家庭生活,辛苦撫育三個孩子。
  • 人類自我認知的三次革命:從日心說到弗洛伊德
    當然,這種可能必須感謝信息與通信技術,下圖極有可能是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由美國「探險者6號」衛星在1959年8月14日拍攝。這張照片展示了太平洋中心地帶的陽光照射區及其雲量。當衛星飛越墨西哥上空時,這些信號被發送到了位於南角的夏威夷追蹤站。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蘇格拉底的智慧
    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的,正是這個人,以其學說影響世界,以其智慧,啟示後人。  蘇格拉底不像那時詭辯派人士到處在希臘諸邦週遊演說,而只是在雅典,或在集市中,或在體育館裡,人們都可以聽到他的聲音。某日,有人對他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到德爾斐神廟去問過神了,神這樣說。」蘇格拉底聽後覺得不可思議,他覺得自己並不聰明,但神怎麼會亂說呀!
  • 《蘇格拉底之死》
    於是,對於一些蘇老師認為自己沒搞明白的事兒,他就出去問別人。但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真的是交通靠走、通訊靠吼。蘇老師想和別人聊天,就只有一個辦法,面談。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夠讓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缺點是交流的氣氛未必友好。
  • 「基因編輯嬰兒」之問:法律如何防範科技對人類尊嚴的威脅?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曾於2018年4月14日在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演講時發表過相關觀點,我們將部分重點內容摘錄於下,以供參考: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最大的考驗:是選擇堅持人類控制技術的文明發展史,還是要改變人類文明史,讓所謂的無機生命代替有機生命。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人類大概是這世界上最渴求對話的生物了吧。我們會自我進行對話,會和其他人對話,會和神明對話,也會和大自然對話。人類可以說是,無時無刻都在對話。但是,我們的對話喚醒了我們什麼呢?打卡進入工作場所裡,我們對話;趕著鐘響的最後一刻進入教室裡,我們對話;在晚餐開動前回到家裡,我們對話。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作為一個哲人,蘇格拉底較之他的人民更清楚看到雅典社會的弊病。為了拯救雅典和人民到處奔走呼號。正如蘇氏所說,如今我一貧如洗,兩袖清風,這就是一心侍奉神道的結果。這個神道就是知識分子的良知,正是他要承擔和應盡的社會責任。而蘇格拉底的一腔熱情卻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反而加劇了雅典人對他的誤解和憎惡,並最終被判極刑。他在判決的最後說道,現在我們各走各路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
  • 蘇格拉底的11個小故事
    1、蘇格拉底的悍妻蘇格拉底本身相貌非常醜陋,但娶了一個漂亮潑辣的女人,動不動就會遭她無禮謾罵。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衝衝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後,又出外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
  • 蘇格拉底為什麼去死?很多人都誤解了他
    他改變了哲學的焦點問題,將人們的關注點由解釋世界轉向解釋人類,即「認識你自己」。正如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所說,蘇格拉底是「把哲學從天上拉下來,將她置於人類的城市,將她帶到人們的家裡,並迫使她問及有關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惡問題的第一人」。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蘇格拉底曾與一個青年辯論「什麼是善行」,蘇格拉底問青年「你知道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嗎」,青年人答道當然知道,接著蘇格拉底問:「虛偽、欺騙、偷盜、奴役他人是善行還是惡行」,青年回答「當然是惡行」,緊接著蘇格拉底說,將軍在作戰時欺騙敵人也是惡行嗎,這時青年人陷入矛盾,最後蘇格拉底通過不斷地追問和引導,找到「善行」的共性,歸納出「善行」的普遍概念。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天眼第一也照樣被維摩詰居士懟
    一次,婦人背著瓶子到了河邊,邊走邊哭泣,深感人生痛苦無望而想結束生命。萬般無奈之時,正好遇到尊者,尊者問:「為何要這樣呢?」她說:「我常受虐待,也沒有衣食住處,感覺生不如死,人生沒有任何意義!」現在有些悲觀主義者,也常說人生沒有意義,想一死了之。其實,經常說這些負面的語言不太好,我們應當了知人生是很有意義的。
  • 「請」弗洛伊德解讀《綠皮書》,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請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對人類的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人類的行為主要不是受意識,而是受到無意識掌控的。因為無意識自己都難以接受,為了不讓無意識影響我們的日常,弗洛伊德發現人類會建立各種防禦機制來抵禦無意識的幹擾,以避免體驗無意識深處的痛苦感受。而有一種防禦機制,也是比較原始的防禦策略叫分裂。
  • 原來蘇格拉底是這樣教學生的
    恰好蘇格拉底與這個年輕人相遇,便與他展開了對話。蘇格拉底問:「你說你想領導一座城邦,那麼你一定知道「民主」是什麼意思了?」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了。」蘇格拉底接問:「既然你知道「民主」的意思,那麼「民眾」的含義想必你也很清楚了?」你年輕人答:「沒錯!」、蘇格拉底問:「那麼請你解釋一下什麼叫民眾?」
  • 奇葩鍛造工坊之美國法學院:被蘇格拉底問哭
    CD先生顯然沒有AB先生好命,G教授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層層深入,把法官判決的推理過程抽絲剝繭的問開來。CD先生招架不住就要跪地求饒時,G教授才又悠悠的望向座位表,開始尋找下一個受害者。每個被提問的受害者都是面若死灰,而看到G教授再次瞟向座位表的時候,都會展露出劫後餘生的狂喜。剛剛這一過程就是法學院最經典的上課方式,蘇格拉底詰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