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我認知的三次革命:從日心說到弗洛伊德

2020-12-06 網易科技

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

(原標題:人類自我認知的前三次革命)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源於《第四次革命》一書,本書作者是信息哲學領軍人,牛津大學哲學與倫理信息教授,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主任,谷歌首席諮詢顧問盧西亞諾 · 弗洛裡迪。

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過去的三次科學革命無論是對外的還是對內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改變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同時,它們也修正了「我是誰」,即自我認識的概念。

過去,我們習慣於認為人類被上帝所眷顧,造物主將我們妥善地安置在宇宙的中心。這種思想曾一度頗為深入人心。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關於星體圍繞太陽旋轉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也許哥白尼並無意發起一場關於人類自我認識的革命,但是他的日心說不僅永遠取代了地心說,而且使人類開始重新認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及角色。日心說對人類的宇宙觀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開始將重大的科學變化與「revolution」一詞聯繫起來,「revolution」一詞也就有了「革變、變革」的意義。

自日心說(也可以稱之為哥白尼革命)誕生以來,我們就深受其影響。確實,這一學說意味著任何一項空間探索的重大成果都會從外部極大地影響人類的境況。這些發現讓我們能夠從太空將地球看成是一個渺小而脆弱的星體。當然,這種可能必須感謝信息與通信技術,下圖極有可能是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由美國「探險者6號」衛星在1959年8月14日拍攝。這張照片展示了太平洋中心地帶的陽光照射區及其雲量。當衛星飛越墨西哥上空時,這些信號被發送到了位於南角的夏威夷追蹤站。

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

在哥白尼革命之後,地球雖然失去了宇宙中心的榮耀,但人類仍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然而,達爾文於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帶來了第二次革命。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認為,所有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並在自然的選擇下不斷進化。這一次,「evolution」一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進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了人類並不是萬物之靈。與當初的哥白尼革命一樣,很多人對此感到恐懼。確實,至今仍有一些人抵制這一學說,尤其是在宗教領域。但大多數人已經繼續前進,即便有些人用「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依然保有中心地位」來安慰自己。

即使人類不再處於宇宙的中心,不再是萬物之靈,至少我們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一個能夠完全掌控自我思維的物種。「我們是意識領域的中心」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笛卡兒的著作,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解釋成: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不僅僅體現在天文學與生物學上,更體現在人類的精神上,因為人類具備有意識地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笛卡兒的學說使我們得以在哥白尼與達爾文的思想的衝擊下稍事喘息。我們可以自誇自己還能掌握對思想與激情、情感與信仰等心理內容的絕對控制權。在心理學家看來,內省也仍然是一個探索內心世界的好方法。例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把內省當成是一種可靠而科學的方法論。從當時的觀點看,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魔盒,而內省則是打開這個魔盒的鑰匙。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徹底粉碎了這一假象,並帶來了第三次革命。他證明了人類的大腦是無意識的,並且屈從於抑鬱等心理防衛機制。今天,我們已經承認自己的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而大腦則常常會虛構出一些原因來解釋這些行為。我們知道自己無法像檢查硬碟一樣查閱大腦裡的內容;人們已經不再覺得自己擁有純粹且清晰的意識,而是承認我們的意識是不清晰的。

當然,對於精神分析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方法至今仍有爭議。但不得不承認,從人文角度來說,弗洛伊德對笛卡兒理論的顛覆具有一定的貢獻。「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相對於精神分析來說,你也許更願意使用當代神經科學這門學科來表示這一革命性的科學突破。不過重要的是,今天的我們已經願意承認自己並不是亙古不變地處於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革命),願意承認人類是自然萬物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達爾文革命),願意承認我們不能做到笛卡兒所說的對意識的絕對控制(弗洛伊德學說或神經科學革命)。

也許有人會質疑從自我認識的角度來解讀這三次革命是否有意義。畢竟,正是弗洛伊德本人首次將這看成是逐步重新評價人性的單一過程的一部分。也許他的這一論述有些自大,但他的推理思路卻無疑是可信的。這一推理對我們理解當今的圖靈革命不無裨益。今天,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聲稱自己的直覺是有洞察力的,因為我們正在經歷著第四次革命。在這次革命中,我們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得到重新定位。

《第四次革命》書封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作者:盧西亞諾·弗洛裡迪 責任編輯:王超_NT4133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一生33次陪跑諾貝爾,卻1次都未獲獎,因為愛因斯坦反對
    加拿大社會和文化專家杜弗蘭說:「弗洛伊德幾乎在他提出的所有重要理論上都犯了錯,歷史上沒有哪一位名人能在這一點上望其項背。」弗洛伊德曾33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卻一次都未獲獎,主要是因為愛因斯坦的反對,兩位大師展開互懟模式,令人錯愕。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人類簡史》:動物到上帝的三步,1認知革命,完成食物鏈登頂
    赫拉利在書中結合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從宏觀獨特的角度切入,系統描述了10萬年前到21世紀期間人類的發展歷程。本書主線明確,利用三大線索為讀者理清人類發展的脈絡,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
  •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第二章·自我心理學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學人是會說「我」的動物,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把自己視為一個對前所未知的世界(無意識)進行探索的人。他在複雜廣袤的精神領域中艱難前行,揭露至關重要的無意識的幼兒期願望,這些令他深深地著迷和激動。
  • 人類史三大革命之「認知革命」,人類登上食物鏈頂端的秘訣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人類史上的第一個革命「認知革命」。認知革命發生在大約是在7萬到3萬年前,或許是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的連結方式,又或者是其他什麼事情(真正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它使智人的產生了全新的溝通方式和思維方式。
  • 《人類簡史》認知革命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在整個課程的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我們近500年來所進行的科學革命,將會讓智人出現分化,一部分智人將藉助科技的力量,進化成神人。到那個時候,神人眼中的智人,就像智人眼中的尼安德特人一樣無知,屆時會不會再發生類似物種滅絕的事情,作者表示無法預測。但肯定的是,人類的歷史反覆證明,認知決定命運,下面的歷史會讓你經常想起這句話。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學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口誤、筆誤一類的狀況,比如將「會議現在開始」說成「會議現在結束」。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也會用於表現情節的走向和人物性格,比如德國文學家席勒在歷史劇《華倫斯坦》中有一段對話:奧斯塔維奧:(匆忙地說)到她那裡去。到她本人那裡去。奎斯登貝塔:到......奧斯塔維奧:(更正了自己的話)到公爵那裡去。
  • 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嗎?並沒有,日心說推翻的,其實是一個觀念
    關於日心說,地心說,我們小時候的教材,科普書籍,傳遞給我們的觀念,幾乎都是這樣——先進正確的日心說,推翻了錯誤落後的地心說,提出者哥白尼引發了天文學的革命,從此掀開了近代科學的革命云云。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跟人們觀測到的數據,並不吻合。因此,在哥白尼最初提出日心說的四五十年裡頭,人們並不接受日心說。直到六十年後,克卜勒用橢圓形軌道取代圓形軌道,日心說的數據才跟觀測高度吻合。再加上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木星原來有四顆衛星,這為日心說提供了很有力的證據。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推動了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為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心理的結構:意識、潛意識、前意識1.意識: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2.潛意識: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包涵了原始的衝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
  • 史上頂級物理學家最愛爭論的問題,400年引發了人類4次認知革命
    有人曾說: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第三次認知革命無爭論不學術,在牛頓之後,物理學界高手頻出,然而在隨後的200年裡,唯一能夠比肩牛頓的只有另一個英國的天才,他就是麥克斯韋,他和牛頓最像的地方莫過於數學超級好。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從這些數據就足以說明對手的「兇猛」,但是人類從來沒有因為恐懼而停止對癌症病因、疾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的探索。 腫瘤的治療包括三大金剛:外科治療、放射治療、藥物治療。而這三大金剛「組合」治療成為對抗這個頑疾的主要方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藥物治療也經歷了三次革命,腫瘤患者的生存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 72「積極意義」超越自我|如何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在與更宏大的人、事、物建立聯接的過程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超越自我的感覺,讓我們可以產生敬畏之情!這個過程讓我們構建了新的認知和拓展我們的生命體驗,讓我們不斷地激發自身的潛能成為更宏大、更美好的一個存在!可以說,追求自我超越就是我們的人生意義!
  • 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論儘管讓人「很討厭」,但他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
    他進行自我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自己的夢,他仔細回憶自己零碎的童年記憶和深層恐懼,而他父親的去世更加深了他自我探索的決心。弗洛伊德說:「在我之前,詩人和哲學家早就發現了潛意識,我只是發現了科學研究潛意識的方法。」他是更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那潛伏在水面下的、巨大的、不為人知的,也不為我們自己所知的部分。
  • 淺談人類簡史,帶給我們對認知能力的思考
    (二)三次革命,奠定了今天人類從食物鏈的底端,進化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真正的學習以及真正的改變,是認知水平的提升。書中描述大概在600萬年前,有一隻猴子生下了兩隻猴,然後這兩隻猴就慢慢的演化成人。7萬年前開始,發生了三次革命,這三次革命,奠定了今天人類從食物鏈的底端,進化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第一次革命,就叫做認知革命,這一次革命發生在7萬年前,智人進化出了一個大腦結構,這個結構叫前額葉,前額葉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這個功能就讓我們具備了想像力,讓我們能說看不見的東西了。今天一切的大規模協作,在大規模協作發生之前,都要有一個前期的策劃。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人類簡史》之認知革命:人類是如何從邊緣生物成為世界霸主的?
    除了學會使用工具,使用火,根本原因就在於認知革命。在距今大約7萬年前到3萬年前,智人的腦迴路忽然發生了改變,他們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全新的語言來溝通。其他動物的語言,只具備簡單的含義,而智人的語言,在不斷的進化,經歷了三個演變的過程。
  • 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思想」,其一為日心說,其二改變人類生物觀
    在科學史上,曾經發生兩次影響深遠的革命,一次是哥白尼領導的「日心說」革命,一次是達爾文領導的「物種起源」革命。十六世紀,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首次向人類闡述了地球不在太陽系中心的理論,並且證明了這個理論。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支配著人的行動。2.弗洛伊德新的「三部人格結構」說(1)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是原始的潛意識的本能,是基本的驅力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發動衝動,尋求表達和直接滿足而不考慮願望是否有現實可能性、社會接受性和道德性。
  •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引發科技革命的科技需求,可以和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一般而言,它與人類文明的前沿特徵有關,與科技革命的判斷標準有關。 (1)基於人類學的科技需求分析 人類從誕生起就生活在地球的自然環境裡。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四個要素:物質、能源、信息和空間,當然人體是基礎。關於這四個要素和人體自身的科技需求,可以作為討論科技發展的一種歷史邏輯和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