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
(原標題:人類自我認知的前三次革命)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源於《第四次革命》一書,本書作者是信息哲學領軍人,牛津大學哲學與倫理信息教授,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主任,谷歌首席諮詢顧問盧西亞諾 · 弗洛裡迪。
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過去的三次科學革命無論是對外的還是對內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改變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同時,它們也修正了「我是誰」,即自我認識的概念。
過去,我們習慣於認為人類被上帝所眷顧,造物主將我們妥善地安置在宇宙的中心。這種思想曾一度頗為深入人心。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關於星體圍繞太陽旋轉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也許哥白尼並無意發起一場關於人類自我認識的革命,但是他的日心說不僅永遠取代了地心說,而且使人類開始重新認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及角色。日心說對人類的宇宙觀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開始將重大的科學變化與「revolution」一詞聯繫起來,「revolution」一詞也就有了「革變、變革」的意義。
自日心說(也可以稱之為哥白尼革命)誕生以來,我們就深受其影響。確實,這一學說意味著任何一項空間探索的重大成果都會從外部極大地影響人類的境況。這些發現讓我們能夠從太空將地球看成是一個渺小而脆弱的星體。當然,這種可能必須感謝信息與通信技術,下圖極有可能是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由美國「探險者6號」衛星在1959年8月14日拍攝。這張照片展示了太平洋中心地帶的陽光照射區及其雲量。當衛星飛越墨西哥上空時,這些信號被發送到了位於南角的夏威夷追蹤站。
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
在哥白尼革命之後,地球雖然失去了宇宙中心的榮耀,但人類仍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然而,達爾文於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帶來了第二次革命。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認為,所有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並在自然的選擇下不斷進化。這一次,「evolution」一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進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了人類並不是萬物之靈。與當初的哥白尼革命一樣,很多人對此感到恐懼。確實,至今仍有一些人抵制這一學說,尤其是在宗教領域。但大多數人已經繼續前進,即便有些人用「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依然保有中心地位」來安慰自己。
即使人類不再處於宇宙的中心,不再是萬物之靈,至少我們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一個能夠完全掌控自我思維的物種。「我們是意識領域的中心」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笛卡兒的著作,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解釋成: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不僅僅體現在天文學與生物學上,更體現在人類的精神上,因為人類具備有意識地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笛卡兒的學說使我們得以在哥白尼與達爾文的思想的衝擊下稍事喘息。我們可以自誇自己還能掌握對思想與激情、情感與信仰等心理內容的絕對控制權。在心理學家看來,內省也仍然是一個探索內心世界的好方法。例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把內省當成是一種可靠而科學的方法論。從當時的觀點看,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魔盒,而內省則是打開這個魔盒的鑰匙。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徹底粉碎了這一假象,並帶來了第三次革命。他證明了人類的大腦是無意識的,並且屈從於抑鬱等心理防衛機制。今天,我們已經承認自己的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而大腦則常常會虛構出一些原因來解釋這些行為。我們知道自己無法像檢查硬碟一樣查閱大腦裡的內容;人們已經不再覺得自己擁有純粹且清晰的意識,而是承認我們的意識是不清晰的。
當然,對於精神分析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方法至今仍有爭議。但不得不承認,從人文角度來說,弗洛伊德對笛卡兒理論的顛覆具有一定的貢獻。「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相對於精神分析來說,你也許更願意使用當代神經科學這門學科來表示這一革命性的科學突破。不過重要的是,今天的我們已經願意承認自己並不是亙古不變地處於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革命),願意承認人類是自然萬物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達爾文革命),願意承認我們不能做到笛卡兒所說的對意識的絕對控制(弗洛伊德學說或神經科學革命)。
也許有人會質疑從自我認識的角度來解讀這三次革命是否有意義。畢竟,正是弗洛伊德本人首次將這看成是逐步重新評價人性的單一過程的一部分。也許他的這一論述有些自大,但他的推理思路卻無疑是可信的。這一推理對我們理解當今的圖靈革命不無裨益。今天,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聲稱自己的直覺是有洞察力的,因為我們正在經歷著第四次革命。在這次革命中,我們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得到重新定位。
《第四次革命》書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