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原子論源於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
460- -約前370)的學說。在牛頓的力學體系建立之後,當時的科學家又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進行完善推演,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原子論。
提出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
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
但是,當時的大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反對原子論,因此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一直未被很多人所接受。
進入中世紀之後,也有少數的人曾相信原子論。但是中世紀歐洲在這些「科學
問題」上,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在起主導作用。而且「大自然厭惡真空」的教條又非,常符合人們的常識。因此原子論- - 直處於死寂狀態。
原子論的發展
西方文藝復興之後,自然科學的研究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以牛頓力學體
系的建立為標誌,自然科學進入了一個輝煌的發展時期。由於法國學者伽森第等人的努力,德謨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論在17世紀得以復活。然而,此時原子論者感興趣的方向已經不是設想原子如何組成世界,而是如何在原子論的基礎上建立起物理學和化學的基本理論。
一群天才橫溢的科學家開始了原子學說的研究,笛卡兒( 1596-1650,曾譯笛卡爾)、博斯科維奇、塞諾特、玻意耳( 1627- -1691)、拉瓦錫等紛紛對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道爾頓的貢獻
在近代原子論的建立中,英國偉大的科學家道爾頓( 1766- 1844)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通常被看成是科學原子論之父。他把玻意耳、拉瓦錫的研究成果,即化學元素是那種用已知的化學方法不能進-步分析的物質,同原子論的觀點結合起來。
他提出,有多少種不同的化學元素,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原子;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在質量、形態等方面完全相同。他還強調查清原子的相對重量」以及組成-個化合物「原子」的基本原子的數目極為重要。關於原子組成化合物的方式,道耳頓認為這是每個原子在牛頓萬有引力作用下簡單地並列在- -起形成的。在化學反應後,原子仍保持自身不變。
儘管現代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原子本身的物理不可分和萬有引力將原子連接在一起的觀點,但是道爾頓對原子的定義卻被廣泛地接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