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的最高峰。
內斯託斯河(Nestos)從裡拉山脈流出,匯入薩索斯島(Thasos)附近的愛琴海。在內斯託斯河的滋潤下,古希臘色雷斯地區(Thrace)的阿布德拉城邦(Abdera)逐漸繁盛起來。它曾一度作為色雷斯和奧德裡亞王國(Odrysian Kingdom)內部貿易的主要港口。
公元 4 世紀以後,阿布德拉城邦就衰敗了,收縮成雅典衛城。今天我們只能在這裡看到古城遺蹟的斷壁殘垣,和考古學家們忙碌的身影。
然而,公元前460年左右,阿布德拉城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如流星划過天空,光芒閃耀,震驚世人。
他是原子論的開山鼻祖,唯物主義哲學創始人,甚至被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就是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
德謨克利特誕生於一個貴族家庭,然而貴族的家世並沒有鎖住他的翱翔之心,他周遊列國,去了亞洲,甚至據說已經到達印度和衣索比亞。他也到訪了埃及,並在那裡住了四年,不斷學習先進知識,他對埃及數學的成就非常讚賞。
回到家鄉後,德謨克利特就開始孜孜不倦地研習哲學。他走訪了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併購買他們的書籍,其中原子哲學的先驅勒皮普斯(Leucippus)對他的影響最大。
當時的希臘哲學脈絡已經發展到紛繁複雜的程度,各路先賢橫空出世,自立學派。有最古老的探索宇宙本源的米利都學派;有萬物皆數、以數為尊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有以人為本的智者學派;有強調事物發展變化的愛菲斯學派;有兼綜各家的多元論學派;當然還有研究形上學的埃利亞學派。
其中埃利亞學派的芝諾以詭辯之術蜚聲古希臘,其十大悖論奇特巧妙,看似違反常識,但又邏輯自洽。於是乎,希臘諸賢向芝諾發起哲學論戰,在你來我往、激烈交鋒之後,仍是互相都無法駁倒對方。
在五花八門的理論中,德謨克利特最為欣賞勒皮普斯的學說,兩人都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相信一切都是自然法則的結果。在勒皮普斯的指導下,德謨克利特終於找到了自己思想的基石。
德謨克利特的理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它們在物理上是不可再分割的,但在幾何上卻不是。
這是對芝諾「阿克琉斯追龜悖論」的絕妙詮釋,如果說泰勒斯是哲學的開創者,畢達哥拉斯是數論的開創者,那德謨克利特就是物理的開山鼻祖。
他還繼承了多元論學說,將多元論學派的「水火土氣」四大宇宙基石,發展為「不可分割的原子」。
他的觀念中,宇宙有無數個原子,原子之間有空隙,這些空隙讓原子可以運動,並且原子過去、現在、將來都在不斷運動。「間隙與運動」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對巴門尼德和芝諾「萬物不動」、「存在不可能為虛」等論點的絕妙回應。
更令人驚訝地是,德謨克利特已經意識到原子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
今天我們知道,由於原子核(包括質子+中子)及核外電子的差異,導致原子的半徑、重量和性質都有不同。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依原子序數、核外電子排布情況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來排列的,它深層次地反應出氫、氦、鋰、鈹、硼等每個原子的結構是不同的。
德謨克利特還認為,宇宙最初只是由混沌中翻騰的小原子組成,直到它們碰撞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單元——最終形成了地球和宇宙的一切。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雖有缺陷,但已經超越時代,他深刻揭示出宇宙並非無限可分的,在他的哲學世界中,原子是最小粒子,是無法破壞,沒有生命的。原子一直在運動,並將永遠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今天知道現代科學中的「原子」是可以繼續分割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其實該對應「夸克」、「電子」等基本粒子模型,但是由於原子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就約定俗成地把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與現代科學的原子劃上了等號。
德謨克利特也是幾何學的先驅。
我們只能通過在其他著作中引用他的作品(《論數字》、《論幾何》、《論關聯》、《論映射》和《論非理性》)來了解這一點,因為德謨克利特的大部分作品在中世紀都沒有流傳下來。德謨克利特是最早觀察到底面積和高度相同的錐體體積是圓柱體積三分之一的人。
根據德謨克利特的觀點,對真理的認識是困難的,因為感官的感知往往是主觀的,通過感官的印象,我們無法得到真理,我們只能通過智力來解讀感官的數據,才能掌握真理,因為真理是隱藏在深淵之中的。
下面這張圖是15世紀Barocci用希臘語抄錄的德謨克利特詩句。
德謨克利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唯物主義精神,加上博採眾家之長,終於將一個較為真實的世界還原在人們面前,成為了原子論的開山鼻祖。
德謨克利特的成就,是前蘇格拉底哲學中最輝煌的時代。但由於德謨克利特的思想太過超前,導致後來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不看好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即便後來學者難以理解德謨克利特的成就,但仍舊對他的思辨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
亞里斯多德說道:「類似的批評適用於我們的所有前輩,只有德謨克利特是個例外。其他人沒有一個人深入到問題的表面之下,也沒有一個人對問題進行過徹底地審視。然而,德謨克利特似乎不僅仔細地思考了所有的問題,而且從一開始就用他獨特方法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