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論到底是誰提出的?

2021-01-19 reeslu的沉澱與結晶

在化學緒言課上,我們了解到「道爾頓和阿伏伽德羅提出的原子論和分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提出原子論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


提出分子學說的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


對於這個結論,有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看法:「老師,我小時候看過一些科普書籍,裡面說原子論最早是由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來的。為什麼現在改成道爾頓了?」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


遠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等人認為萬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構成的,並把這些微粒叫做『原子』。


我們在學習哲學時講「樸素的唯物主義者」時,也確實提到過這位最早提出「原子」學說的希臘學者,原子的英文單詞「atom」也是由希臘文ατομ(原意「不可分割」)演變而來。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最早提出原子論的德謨克利特才是原子論的最早提出者呢?


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札記和片段」部分,簡要地寫著「化學中的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所以近代化學的始祖不是拉瓦錫,而是道爾頓)」。臆測性的哲學原子說雖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可是原子學說成為顛撲不破的科學理論,卻是在十九世紀初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進行實驗,並通過嚴格的邏輯推導而建立起來的。科學的原子論指導著化學走出了雜亂的、看不出內在聯繫的、僅屬描述自然現象的階段,進入了現代化學的新時代。(以上文字摘自袁翰青 應禮文老師合編的《化學重要史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後面很多事實也來自於此)

那道爾頓又是通過什麼實驗和怎樣的邏輯推導,建立近代原子論的呢?


這首先要從很多中學生都有所了解的道爾頓分壓定律說起。「在任何容器內的氣體混合物中,如果各組分之間不發生化學反應,則每一種氣體都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容器內,它所產生的壓強和它單獨佔有整個容器時所產生的壓強相同。」簡單來說就是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於各組分氣體分壓力的和。

道爾頓不僅是一位化學家,也是一位氣象學(同時他還是色盲症患者和發現者)。他出版的第一本科學著作就是《氣象觀測論文集》。他一生中連續記錄氣象現象達五十六年,直到去世前一天。


在觀測氣象的過程中,他開始研究空氣的組成,並由此總結出氣體分壓定律,推論出空氣是由不同的顆粒混合組成的。


道爾頓由此出發,通過研究分析沼氣(主要成分為甲烷CH4)和成油氣(主要成分為乙烯C2H4)的組成。他發現他們均含碳氫兩種元素。如果這兩種元素氣體中的碳素含量都定為一份的話,沼氣(甲烷CH4)的氫元素含量恰好為成油氣(乙烯C2H4)氫元素含量的兩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於其它有關的化合物中(比如我們熟悉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這時,道爾頓發現了倍比定律。


「如果甲乙兩種元素能互相化和而生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則在這些化合物中,與一定質量的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的質量,互成簡單的整數比。這就是倍比定律。唯有原子學說才能解釋倍比定律,否則為什麼不同的化合物中,元素含量之比都恰巧為正整數呢?因此,倍比定律的發現成為確立原子論的重要基石。」


道爾頓進一步的推論,不同元素的原子應當有不同的大小和質量。在當時還沒有實驗方法能測定原子的大小和質量的情況下,道爾頓根據德國化學家裡希特發現的當量定律,分析了大量化合物的組成,以氫的原子質量為1,測出了二十種不同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在1803年在曼城學會的論文宣讀中,他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張原子量表。


儘管道爾頓當時測得的原子量與現在通用的原子量相比,還有比較大的誤差,而且他還把一些現在認為的分子當做原子給出了原子量,但是他的研究,確定了原子量是原子的重要特徵這一重要的科學觀念,從此以後,化學科學真正走上了定量研究的階段。


隨著科學家們對化合物組成的更細緻深入的定量研究,道爾頓的原子學說不斷得到修正和發展。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上過高中的同學一定對這個名字超有印象哈哈哈)以法國科學家蓋呂薩克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為基礎,引入了「分子」的概念,對道爾頓的原子論進行了補充,進一步完善了關於物質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的理論基礎。


這就是我們化學裡最重要的基本觀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反應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不發生改變,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構成分子的原子之間的重新組合」

縱觀道爾頓原子論的提出,我們就會發現這離不開象道爾頓這樣的科學家對現象、實驗事實的認真觀察與數據測定以及在此之上的分析與思考


追溯在道爾頓之前的化學家,懷疑派化學家波義爾以實驗和事實為依據,用嚴謹的邏輯推理為方法和手段,使得化學脫離了醫生、冶金家和煉丹術士的經驗之說,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波義耳著作《懷疑派化學家》


拉瓦錫對空氣成分分析的精巧實驗,也為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裝置復原圖


在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之後,貝採裡烏斯等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了許多新元素,準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這又為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此化學學科的發展就像一棵大樹,蓬勃生長起來。

門捷列夫以及他發表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隨著現代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利用放射性射線轟開了原子的大門以後,科學家又陸續發現了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並在此之上通過各種實驗研究提出了經典量子力學與現代量子力學,嘗試解釋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原子內部是怎樣的?原子之間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形成分子的?他們有些什麼樣的規律?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觀察分析之上的。有些理論被提出來,有的又被推翻或者修正了,因為有新的實驗事實被發現和觀測到了。


這就是近現代科學發展的歷程。


所以,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說德謨克利特還有中國古代的墨子以及印度的呔陀都只是提出了「樸素的原子論思想」的哲學家,只有道爾頓才是真正的提出了近代原子論,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學科基礎的科學家了吧?


科學,不僅僅是一個個觀念和說法,更是一種我們認識和了解世界的方式。

記得有一次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一個問題:

「什麼是科學?」

其中有一條高贊的答,看著有點知乎式的抖小聰明,但深入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

那個答案是:「我錯了。」


其實詮釋這個答案的最佳故事,就是原子結構發現的系列故事,下次有機會再寫寫。(上面有一幅插圖已經劇透了故事梗概)





相關焦點

  • 原子論的提出只是一種假說?
    研東西,究古今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什麼是原子論                                                      原子論德謨克利特探討了物質結構的問題,提出了原子論的思想。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虛空的性質是空曠,原子得以在其間活動,它給原子提供了運動的條件。
  • 原子論是化學的偉大進步
    在牛頓的力學體系建立之後,當時的科學家又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進行完善推演,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原子論。提出原子論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但是,當時的大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反對原子論,因此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一直未被很多人所接受。進入中世紀之後,也有少數的人曾相信原子論。
  • 原子論學派
    原子論學派 2013年12月16日 12: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化合物定組成定律與原子論
    化合物定組成定律與原子論(The 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s and Atomism)18世紀末期,歐洲化學界對化合物的組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化合物有固定的組成,另一方則認為化合物的組合可變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四元素說和原子論的來歷
    就為了到底誰才是最基本的這個元素,這個問題爭論開來,後來有一位哲學家叫做恩培多克勒,他就說,別爭了,這四種元素都是最基本的元素,並且首次建立了四元素並存的哲學體系,還出了一本書,叫做論自然,他說土氣。是老師柏拉圖說了這麼多面體就代表基本元素啊,那現在是不是就缺一個元素,於是亞歷士多德靈機一動,就提出了以太那一種元素,以太,就代表了精緻和永恆,就是沒有物質的空虛,這就是最早以太這個詞的來源,你看以太影響了人類多少年啊,一直到20世紀,麥可遜莫雷實驗做完之後,在科學界才算是勉強承認這以太不存在。
  • 動新聞|從原子論到核電站的漫漫長路
    300多年提出,他認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是構成宇宙最小的粒子,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郵票的左側是德謨克利特,右邊則是原子論的圖片約翰·道爾頓把原子學說從推測轉變為科學概念,1803年,道爾頓整合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在他的著作《化學哲學新體系》中提出了原子論。
  • 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揭秘原子論
    他由此提出了關於原子的著名論斷:①物質是由具有-定質量的原子構成的,原子不能再分,也不能自生自滅;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質量和形狀都完全相同;③每種物質都是由它自己的原子構成的,單質是由簡單原子構成的,化合物是由為數不多的簡單原子構成的,化合物的質量等於組成它的簡單原子的質量總和。道爾頓的原子論同過去的原子論相比,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古老原子論
    亞里斯多德發展了四元素說,提出了第五元素。就是這個。1803年,道爾頓在德謨克利特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的基礎上,(爵爺居然又出現了,真是永遠繞不開的牛頓啊),提出了原子說。道爾頓的原子說認為化學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構成,他認為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同種元素的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質和質量各不相同,原子質量是元素基本特徵之一。
  • 「原子論」的創始者——德謨克利特
    他是「原子論」的創始者,由原子論入手,他建立了認識論。他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整個世界的本質只是原子和虛空。原子不可分割,並不完全一樣。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一個自然的原因,這個原因原本即存在於事物的本身。並在哲學、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他都有所建樹。
  • 原子論的確立
    它們所以有形態、顏色、味道等許多的不同,那是因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大小、形狀及排列方式不同。這個猜想真還想到了最要緊之處。它的出發點是唯物的,就是要沿著事物本身去尋根究底。與此同時,我國戰國時期也出現類似的思想,墨翟就提出物質微粒說,他稱之為「端」,而在《墨子》中已論述到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 原子論的開山鼻祖,唯物主義哲學創始人——宇宙並非無限可分
    他是原子論的開山鼻祖,唯物主義哲學創始人,甚至被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就是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德謨克利特誕生於一個貴族家庭,然而貴族的家世並沒有鎖住他的翱翔之心,他周遊列國,去了亞洲,甚至據說已經到達印度和衣索比亞。他也到訪了埃及,並在那裡住了四年,不斷學習先進知識,他對埃及數學的成就非常讚賞。
  • 「原子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起源的影響
    「原子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形態,也是觀照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作為古希臘哲學第一個成型的理論體系,從醞釀、雛形、質疑、矯正、修補到完善,耗費了當時哲學家(無論是歸屬於這一流派者,還是反對者)絕大部分心力,雖然其中確有樸素性和直觀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個典型的個案記錄和呈現了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曲折進程和可能達到的高度,並且對後世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 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
    在他之後,有人提出:萬物的本源是火。也有人認為是萬物的本源是「邏克斯」,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則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數。 當然,也不乏至今聽起來都特別有哲理的認識,那就是普羅泰戈拉所說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
  • 科學網—道爾頓的原子論與「新化學」
    1801年他提出,在氣體混合物中,每一種氣體的行為都獨立於其他氣體,彼此之間不受影響。而且,在同樣溫度下,氣體混合物的總壓強是每種氣體單獨存在時的壓強之和。 看起來,只是同一種氣體的組成粒子才互相排斥。為了說明氣體的各種物理性質,似乎得假定各種物質都是由同樣大小的基元構成的。道爾頓進而推測:液體、固體跟氣體物質一樣,可能都有某種最小組成單位。
  • 解答李約瑟提出的世紀難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
    背景知識院士李約瑟提出的世紀謎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本文嘗試解答此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科技落後於世界的時間段為:明萬曆到清乾隆的二百年間。古希臘自然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比較古希臘哲學側重於對物質結構的認識,較為典型的有原子論,而且後期原子論的發展已經很接近於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基本思想了,就連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創立者道爾頓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原子論得益於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思想。
  • 有關美的「天上人間」:德莫克裡特的原子論和蘇格拉底的時代
    壹 德莫克裡特和他的原子論德謨克利特出生於希臘東北色雷斯的工商業城市阿布德拉,他年輕時曾到雅典學習哲學,後來又長期週遊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長達十幾年的豐富遊學經歷,讓他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德老在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等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畫家、雕塑家和詩人。
  • 德謨克利特根據留基伯學說創立原子論學說,成就和聲名掩蓋了老師
    留基伯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學說的奠基人。他認為原子在虛空中作漩渦運動而產生萬物。他說:「沒有任何事物的產生是無緣無故的,萬物的產生都有其根源,都是必然的。」留基伯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隱士式的學者,他是米利都人,在戰亂中逃亡到德謨克利特所居住的地方。德謨克利特恭恭敬敬地向這位一無名望二無地位的老師學習「原子論」,師生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倩。
  • 原子論受到挑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一直往下細分嗎?
    這種方法應用到整個世界中去,則被稱為原子論。它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微小的、不可改變的部分組成的。我們所理解的變化和通量只是在宇宙機器中轉動的齒輪——這個宇宙機器是一個巨大但最終可以被理解的機制,它受宇宙法則的支配,由更小的單位組成。幾個世紀以來,試圖確定這些單位一直是科學和技術的焦點。
  •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繼阿那克薩哥拉「種子說」後的另一大天才創造。種子說認為,萬物起源於種子,在宇宙開端,所有的種子混沌一體,在「努斯」的驅動下,漩渦狀的運動把種子分離開。再有不同質量的種子互相結合,形成我們面前的宇宙。德謨克利特認為,或許「種子」不是有無數個,而是只有一個。西方人喜歡叫作「始基」,始基必須是不可再分的,他們在空虛中運動,這種運動僅受機械規律的約束。
  • 《新原子論及其應用研究》中英對照版問世
    本報訊 我國化學物理學家曾雄飛經47年探索撰寫的《新原子論及其應用研究——油氣成礦爆炸地質動力學理論》一書,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協會翻譯完成。中英文對照版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