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腦電波:能測出你腦中的偏見

2020-11-27 前瞻網

3月16日,一項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JNeurosci)上的研究試圖探索腦電波與人腦中的偏見之間的聯繫。

是人都有好惡,但關於它什麼程度算是「偏見」或「歧視」,這個問題是主觀的。如果你更喜歡某種外表的人,這是否意味著你對不同外表的另一種人有偏見?

答案可能是「是」。

這涉及到一個「隱性偏見」的概念。有理論認為,人們存在內隱態度(隱性偏見),這來源於人們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自我報告,但仍會對個體的某些行為產生潛在影響。

比如,有理論認為,人們具有保護內群體的動機,因此往往對內群體成員(「我們」)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對外群體(「他們」)的評價是消極、負面的。

格林沃爾德(A.G.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一種內隱聯想測驗就是以反應時為指標,通過一種計算機化的分類任務來測量兩類詞(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繫的緊密程度,繼而對個體的內隱態度等內隱社會認知進行測量。

內隱聯想測驗在生理上是以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該模型認為信息被儲存在一系列按照語義關係,分層組織起來的神經聯繫的結點上,因而可以通過測量兩概念在此類神經聯繫上的距離來測量這兩者的聯繫。

具體而言,格林沃爾德(1998)的花-蟲內隱聯想測驗發現,"花+褒義詞"的聯合明顯快於"蟲+褒義詞"的聯合,這表明"花+褒義詞"的聯合與被試的內隱態度更一致,被試對花的態度更為正向。

如今,科學家們希望利用測量腦電波的強度,為「偏見」提供科學上的證據。

腦電波測出「偏見」?

腦電波是當你大腦前部的神經元有節奏地一起放電時的一種活動模式。當人們做決定時,腦電波會突然出現,但目前還不清楚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研究報告的作者說,這些數據可以揭示你是否即將做出一個有偏見的決定。

圖:腦電波強度(左)與偏倚決策相關(右)。圖源:Grabot和Kayser, JNeurosci 2020

在實驗之前,研究人員主觀地判斷參與者是否對選擇圖片或聲音有偏見。

研究人員Grabot和Kayser使用腦電圖來監測成年人在做決定時的大腦活動。參與者看到一張圖片,聽到聲音,兩者有著一毫秒間隔,然後決定哪一個先出現。

在第一次刺激出現之前,阿爾法波的強度揭示了參與者的決定。

研究人員解釋,實驗結果表明,較弱的阿爾法波意味著抵制這種偏好;更強的阿爾法波表明會屈服於這種偏好。

儘管數據是真實的,但有評論文章稱,不無諷刺的是,在科學家們對圖像的解釋中也可能存在隱形的「偏見」,實際上這些信號可能是出於其它的未知原因。

「神奇」的阿爾法腦電波能改善學習?

阿爾法腦電波屬於四種基本腦波之一。1908年奧地利醫學家漢斯·伯格博士第一個發現它,並稱之為阿爾法波(ALPHA)。

每一種腦電波都有其相對應的不同的大腦意識狀態。比如,德爾塔腦波(DELTA)只在深睡時出現,塞他腦波(THETA)在淺睡時出現,阿爾法腦波在初睡或初醒時出現(即半睡半醒時),此時身體處於放鬆狀態,並有自覺的警覺意識。倍他腦波(BETA)在清醒時出現,伴有需努力能夠達到的注意力集中。

由於大腦在人們思考、有靈感時會產生阿爾法腦波,近年來,有不少理論稱,阿爾法腦波與人們的創造力、學習能力、工作效率有關,甚至因此誕生了一種阿爾法腦波音樂,號稱能夠讓人靜心、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開發大腦、激發潛能等。

不過,費馬AI在2018年就發文批駁稱,即使有創造力思維時,大腦發出阿爾法腦波的概率較高,但這並不等於人們有創造力的時候只產生阿爾法腦波,也不能反向推斷稱大腦發出阿爾法腦波的時候人們都有創造力。

阿爾法腦波的頻率處於8~12Hz,低於正常人類的聽覺響應範圍20Hz-20000Hz之間,屬於次聲波。

次聲波能夠被身體器官感知到,與人體器官的固有頻率相近(人體各器官的固有頻率為3-17Hz,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12Hz,腹部內臟的固有頻率為4-6Hz),當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人體器官容易發生共振,引起人體功能失調或損壞,血壓升高,全身不適;頭腦的平衡功能亦會遭到破壞,人因此會產生旋轉感、噁心難受。

因此,所謂的阿爾法腦波音樂並沒有人們所期望的種種功能。不過,純聽音樂還是可以的,在聆聽輕音樂等特定音樂時,人們往往能夠產生內心平靜,得到情緒安撫,因此而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還是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20.com/news_staff/can_alpha_waves_reveal_the_bias_in_your_brain-246311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302000725902.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瘋子的猜想「缸中之腦」
    "缸中之腦"是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它包括幾十個用於測量被試對認知偏見的免疫程度的問題。比如:這四張卡片是從一副卡片中隨機抽出的,每張卡片的一面是數字,另一面是字母。你的任務是回答:為了檢驗以下陳述是否正確,你需要將哪個卡片翻過來?該陳述為:「如果一張卡片的一面是A,那麼另一面是4。」 你只能將那些能夠檢驗這個陳述的卡片翻過來。
  • 根深蒂固的偏見
    為什麼人會那麼固執己見,甚至不惜刻意無視反面證據,而是極盡所能地去收集所有可用的證據,去證實自己的偏見,其執著常常超乎想像。近兩年那些被打敗的傳武大師們,為自己找理由時真是發揮了驚人的想像力。去年的雷雷大師被打得鼻青臉腫是怕內力傷了對手,所以沒敢發功。今年的馬大師說自己已經把拳頭「放」到對方臉上了,按規矩對手已經輸了,因為對方不懂規矩,才導致自己30秒內三次被擊倒。
  • 你的細胞年齡多大了? 怎樣才能測出細胞的年齡?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的細胞年齡多大了? 怎樣才能測出細胞的年齡? 演藝明星的年齡是商業機密,而人體細胞的年齡卻是科學裡的機密。 但是你知道嗎?你身體裡的細胞並不都是和你一起出生的。血液裡的中性白細胞可能是昨天才出生的;舌頭的味蕾細胞大約是十天以前出生的;肝細胞   原標題:你的細胞年齡多大了? 怎樣才能測出細胞的年齡?     演藝明星的年齡是商業機密,而人體細胞的年齡卻是科學裡的機密。
  • 算法習得並強化了人類偏見嗎?如何測量、分析算法中的偏見
    例如隨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算法的出現,人們發現本應毫無偏見的計算機也習得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偏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不同性別用戶發布的圖片內容不同,導致視覺語義標註中也存在性別偏見,如在廚房中的人物總是被識別為女性。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發現算法不僅準確複製了訓練數據中的性別偏見,甚至還在下遊應用任務中放大了偏差(Zhao et al., 2017)。
  • 看《瘋狂動物城》各個角色如何在「偏見」中逆襲
    爸爸媽媽說「幸福就是知足常樂, 不嘗試新的事物, 就絕不會失敗」「你想讓世界更加美好嗎, 做個種胡蘿蔔的農民最好了」「成為警官對你來說非常難, 甚至是不可能的」「還從來沒有兔子做過警察」等等;同村的狐狸吉迪恩說「你覺得兔子能當警察嗎, 別忘了自己就是只種胡蘿蔔的蠢兔子」。
  • 你認為AI對你會有偏見嗎
    你認為AI對你會有偏見嗎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於 2019-10-18 16:44:29 近日,麻省理工的博士生在兩項獨立研究中發現,雖然機器擅長識別人工智慧生成的文本
  • 偏見的謀殺:你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2000年4月20日,中國臺灣屏東縣高樹國中,十五歲的少年倒在廁所中,渾身浴血,再也沒能醒過來。這個名叫葉永鋕的少年,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溫柔孝順,善良體貼,但卻也因此被同齡人貼上了「娘娘腔」的標籤,在本應安心學習的校園裡飽受欺凌,直至身死。
  • Science新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也能學會偏見
    於本周發行的新一期 Science 期刊上就刊登了一項有關的研究結果,其表明人工智慧也能習得人類的種族和性別偏見。機器之心在這裡編譯了 Science 網站上對於該研究的介紹以及該報告的摘要和部分結果,相關原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閱。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偏見的部分指的是,當一個助手在和你對話時,大部分人會更習慣這個助手的性別是女的。因為人們期待 " 她 " 比男助手更加順從、體貼。至於道理的部分,基於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在說話時男性普遍更直接,女性普遍更婉轉;男性普遍更武斷 ( assertive ) ,女性普遍更配合 ( supportive ) 。
  • 用黑科技去探究人類的大腦,解讀歧視與偏見,窺探人性的本質
    ,我們的神經元會產生生物電,那麼生物電位的變化能夠被腦電圖這種儀器給測量出來,它能夠測量出生物電電位變化發生的時間,以及電位波動的幅度。那麼再回到偏見與歧視,這個話題,歧視與去人性化在資源匱乏的時候會更加的突出,因為只要把外群體視為低人一等,則能夠更合理化內群體對資源的佔有和對外群體的不公待遇,那麼偏見與歧視也就已經孕育而生了。再回到這個研究,那麼這些科學家就想看非人性化是否能夠在大腦中被發現。具體來說,他們想看看人們對黑人的面部識別過程會不會因為資源的有限而受到影響。
  • 如果你的對象是戀愛腦你能接受嗎?
    有一天我在家想要拿一個橙子吃,不過發覺那個橙子是爛的,但是我心想,能吃就別浪費,結果剛吃完就肚子疼。所以說東西爛了就要扔掉,不由得你舍不捨得。——熱評《不舍》舊人不提,舊情不憶是對現任最起碼的尊重你能接受自己的對象是戀愛腦嗎?
  • 受孕幾天能測出
    受孕幾天能測出?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受精卵在著床之後,受精卵的外層滋養層細胞產生一種蛋白質分解酶,溶解和它接觸的子宮內膜,孕卵就埋入子宮內膜的功能層中,此時合體滋養細胞會發育伸出許多細胞突起,呈均勻的絨毛狀,稱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能測出有沒懷孕其實也就是能不能測到這種激素的存在。那懷孕多久可以測出來?
  • 笛卡爾:用「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找到「本我」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
  • 武漢啟智天下教育揭秘:「左右腦測試」 中的腦科學
    2017年10月中旬,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個小測試刷屏了:回答幾道問題,就能測出你的左右腦年齡。【圖為測試效果截圖】細心的網友發現,幾次測試選擇一樣的答案,結果卻不相同。從事腦研究和全腦啟智的武漢啟智天下教育表示,「腦力測試」如此流行,其原因其實還與對大腦的許多未竟之問有關,其中,一個值得廣泛討論的觀點便是:左右腦分工明確。據武漢啟智天下教育介紹,「左右腦分工明確」的理論大約來自1961年「裂腦」實驗。
  • 許佳:《傲慢與偏見》不是瑪麗蘇小說
    有人可能會覺得《傲慢與偏見》只適合未婚的年輕人讀,覺得故事是關於年輕人的愛情,你怎麼看這個觀點。你覺得成年人來讀這個故事,跟青少年時期關注到的會有什麼不一樣?許佳:我前面說了,小時候是把《傲慢與偏見》當作愛情小說讀的。但是長大之後你再去讀,特別是這一次出於翻譯的原因,非常細緻地去琢磨,就會發現此「愛情」和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小說中的「愛情」非常不同了。
  • 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對pMFC敏感性的研究。圖源:《自然·神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