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2021-01-18 中國科學技術館
腦科學研究的實驗模式
對pMFC敏感性的研究。圖源:《自然·神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

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

鑑於此,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研究人員安德烈斯·卡帕斯和塔裡·沙羅特等人,此次假設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在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這個位置負責的是追蹤決策信息,並在應該改變決策時發出信號指示。

研究團隊將42名成人每兩人組成一組,並要求他們單獨判斷房產的掛牌價比顯示價格高還是低。之後,被試人員根據對自己判斷的信心下注——1—60美分不等。接下來,每名被試人員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儀,實驗人員再次向其展示相關房地產信息並提醒他們最初的判斷和賭注。隨後,他們看到了同伴對於相同房地產信息的判斷和賭注,這時他們被要求提交最後的賭注——顯示其對於自己初始判斷的信心。

研究團隊發現,當同伴的判斷確認了某被試人員的初始判斷時,該被試人會增加最後的賭注,並且最後的賭注與同伴的賭注相關。研究人員還確認了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的活動,調控了同伴的賭注對於最後賭注的影響,但是前提是二者的判斷是一致的。

這表明,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只在二人意見一致的情況下,對彼此的意見敏感,而在不一致的情況下,敏感性會下降,而這會導致確認偏誤。

人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這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確認偏誤」。當人已經做出某種選擇後,會本能地尋求額外證據證明自己選擇的合理性。如果新的信息與原有信息不一致,人會本能抗拒。自我駁斥太難了,心理學家找出了很多方法解釋這一機制。而隨著對大腦研究的深入,其實我們能發現,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行為,都是大腦的某個部位在「作祟」。如此看來,人類的「非理性」,其實就植根於我們的生物結構中,難以改變。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科普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其它相關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
  • 用黑科技去探究人類的大腦,解讀歧視與偏見,窺探人性的本質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來研究人們大腦中的偏見與歧視的,那麼這項研究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完成,並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頂尖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面的。
  • 性格和大腦結構有關
    來源 |  生物谷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形狀可以提供關於我們的行為以及發生精神健康紊亂風險的線索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當聽到「偏見」這個詞,很多人想到的是種族歧視,或者新聞媒體不成比例地選擇性報導,偏袒某一政治立場之類的事情。現時偏見和那些不一樣,它屬於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是一個龐大的集合,包含種種顯然根植於人類大腦的錯誤思維方式。維基百科上的「認知偏見列表」包括185個詞條,從觀察者偏差,到蔡加尼克效應,應有盡有。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人的智慧,源於大腦。記憶、語言和情緒等複雜的生理現象均源自於大腦的一系列電生理活動,作為意識的載體,大腦使得人類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對外界的諸事諸物做出即時性的判斷和反應。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直至現在,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知仍極為有限。
  • 也許和他們的大腦結構有關
    大腦由軟組織構成,因此,死亡後數分鐘內就因為自溶(或者說自體消化)而開始分解。自溶通常從大腦和肝臟開始。隨後是腐敗,這是一個將組織變成氣體、液體和鹽的分子過程。科學家曾在某些潮溼、缺氧的環境中罕見地發現了仿佛「醃漬」過的古人大腦,比如2,600年前的黑斯林頓人的大腦,但考古記錄中的史前人類大腦寥寥無幾。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1967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醫生保羅麥克萊恩為了了解看似隨機的大腦結構,將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大腦。他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個模型在筆者看來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作為一個粗略的組織原則來解釋所有的大腦結構。他首先注意到我們大腦中心的一部分,包括腦幹,小腦和基底核,與爬行類動物的大腦幾乎相同。
  • 善惡是非 竟與大腦結構有關
    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類善與惡的起源和表現問題,也是哲學或宗教辯論的主題。但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在理解驅動善與惡的科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兩者似乎都與一種關鍵的情感特質有關,即同情心,這是大腦感知他人感受的內在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同情心是點燃我們內心同情之火的導火索,驅使我們去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研究還發現,暴力、精神病態以及反社會行為都缺乏同情心,這似乎是由於神經迴路受損造成的。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11:03:54 來源: 確認過眼神呦 舉報   一個澳大利亞與南非的國際合作研究顯示,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
  • 最新研究稱抑鬱症患者自殺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徵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雲(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後,黃雲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
  • 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據外媒報導,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 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 。
  • 神秘的人類大腦——盤點和人類大腦有關的「重口味」博物館
    許多醫學研究人員和公眾都爭先恐後地想看看這位偉人的大腦。除了對天才大腦的好奇,人們也開始關注大腦的生理功能和運作模式。目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比較了男性和女性大腦的解剖結構,發現大腦自然分為性別。例如,只有男性的左腦有調節語言功能的黃棕色或紅棕色斑點,而女性的大腦兩側都有這樣的斑點。因此,女性的語言天賦高於男性。
  • 阿爾法腦電波:能測出你腦中的偏見
    是人都有好惡,但關於它什麼程度算是「偏見」或「歧視」,這個問題是主觀的。如果你更喜歡某種外表的人,這是否意味著你對不同外表的另一種人有偏見?答案可能是「是」。這涉及到一個「隱性偏見」的概念。有理論認為,人們存在內隱態度(隱性偏見),這來源於人們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自我報告,但仍會對個體的某些行為產生潛在影響。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人類大腦的結構在5億年前就已經確定?
    人的大腦是進化形成的最複雜的結構之一。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前腦進化主要是在哺乳動物身上發生的,而魚類和兩棲動物等較簡單的群體的大腦缺乏功能皮層。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它控制著更為複雜的大腦功能,比如視覺和運動,以及語言、記憶和情感等更高技能。神經科學系神經生理學教授Sten Grillner稱:「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羊駝的腦進化,這是現存脊椎動物的最古老的群體之一。Karolinska Institunet。
  •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2020-11-2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腦地圖:腦部結構及主要功能
    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的大腦皮層都很發達,是思考、感覺、記憶、語言和運動的中樞。相對於大腦皮層的高度發達,邊緣系統(包含原皮質和舊皮質)則被驅逐到了大腦深處。從進化角度上看,這裡是比較古老的大腦。 邊緣系統主要是指位於大腦皮層下一些連接鬆散的結構,包括扣帶回、杏仁核、伏隔核、海馬體等,它形成了圍繞腦幹的一圈環狀結構。
  • 揭示大腦灰質遺傳結構
    聯盟,數百名成像基因組學研究人員,根據大腦成像和遺傳數據了解大腦結構、功能和疾病。研究人員對5萬多人的核磁共振掃描和DNA進行了研究,以確定影響大腦結構的306種基因變異,從而闡明遺傳學如何導致個體大腦皮層差異。基因變異或變化是使我們獨一無二的微小基因差異。一般來說,有些變異會導致頭髮顏色或血型的差異,有些與疾病有關。然而,數百萬個基因變異中的大多數都缺乏已知的定義。這就是為什麼精確定位與皮質大小和結構相關的基因變異是一件大事。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這部作品以其非凡的預見性,挖掘前因後果的洞察力,以及步步深入的縝密推斷和分析,成為推動社會改造的強大力量,促使有關偏見的研究迅速發展為熱門的學科課題,並且成為美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做出決策時的一個經常參照。 先來回顧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