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2020-09-04 湖州抽屜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

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

鑑於此,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研究人員安德烈斯·卡帕斯和塔裡·沙羅特等人,此次假設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在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這個位置負責的是追蹤決策信息,並在應該改變決策時發出信號指示。

研究團隊將42名成人每兩人組成一組,並要求他們單獨判斷房產的掛牌價比顯示價格高還是低。之後,被試人員根據對自己判斷的信心下注——1—60美分不等。接下來,每名被試人員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儀,實驗人員再次向其展示相關房地產信息並提醒他們最初的判斷和賭注。隨後,他們看到了同伴對於相同房地產信息的判斷和賭注,這時他們被要求提交最後的賭注——顯示其對於自己初始判斷的信心。

研究團隊發現,當同伴的判斷確認了某被試人員的初始判斷時,該被試人會增加最後的賭注,並且最後的賭注與同伴的賭注相關。研究人員還確認了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的活動,調控了同伴的賭注對於最後賭注的影響,但是前提是二者的判斷是一致的。

這表明,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只在二人意見一致的情況下,對彼此的意見敏感,而在不一致的情況下,敏感性會下降,而這會導致確認偏誤。

總編輯圈點

人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這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確認偏誤」。當人已經做出某種選擇後,會本能地尋求額外證據證明自己選擇的合理性。如果新的信息與原有信息不一致,人會本能抗拒。自我駁斥太難了,心理學家找出了很多方法解釋這一機制。而隨著對大腦研究的深入,其實我們能發現,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行為,都是大腦的某個部位在「作祟」。如此看來,人類的「非理性」,其實就植根於我們的生物結構中,難以改變。

來源:人民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圖源:《自然·神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人腦識別「經典」只需300毫秒
    樂曲播放的總時長為400秒,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用腦電圖來跟蹤記錄參試者的大腦反應,並用瞳孔測量法來追蹤他們瞳孔直徑的變化。在大腦受到熟悉的旋律刺激進而激發起記憶時,人們的瞳孔會放大,隨後大腦皮質也會產生感應。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參試者聽到熟悉旋律100~300毫秒時,就會產生瞳孔和大腦皮質反應,這說明他們迅速識別出了自己的「懷舊經典」。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報告》期刊上。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新陳代謝是如何開始的?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北極海冰消融或加速病原菌傳播
    而這與衛星影像探測到的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的新航道打開有關。該研究結果為北太平洋從2002年以來的PDV大面積暴露和感染、病毒在各種海洋哺乳動物之間的傳播以及PDV暴露和感染在海冰消融後達峰,提供了證據。病原菌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傳播,可能會隨北極海冰的持續消退而變得愈加頻繁。
  • 美國女教授課堂剃光頭 給學生講解大腦結構(圖)
    美國女教授課堂剃光頭 給學生講解大腦結構(圖) 2015-04-22 14:16:02她為了讓學生了解大腦的各功能區,竟在課堂上霸氣地剪去頭髮,頂著大光頭在上面畫畫教學,「身教大於言傳」的霸氣舉動帶給學生印象深刻的一堂課。 課堂視頻上傳網絡後,迅速火遍全球,被震驚到的網友膜拜之餘調侃:「上完這麼『生動形象』的課,臺下的學生一定這輩子都忘不了老師教的解剖課知識了!」
  • 用黑科技去探究人類的大腦,解讀歧視與偏見,窺探人性的本質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來研究人們大腦中的偏見與歧視的,那麼這項研究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完成,並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頂尖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面的。
  • 性格和大腦結構有關
    來源 |  生物谷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形狀可以提供關於我們的行為以及發生精神健康紊亂風險的線索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人類大腦和顱骨獨立發育
    人類的大腦約為猿的3倍,這不完全是因為人腦與猿腦結構進化不同所致,例如,人會說話或製作工具。正如蘇黎士大學人類學家最新研究表明的那樣,人腦在進化過程中的這些變化與顱骨的變化沒有相互關係,而是獨立發育。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人類大腦和顱骨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人的大腦就像水族館中的魚一樣漂浮在充滿液體的顱骨中,並幾乎完全充滿。
  • 簡答丨02講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那些小問題
    在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小問題,其中有很多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將以簡答的方式做一個匯總分享
  • 回顧2020、展望2021丨中科院湖州中心揚帆再啟航
    回顧2020、展望2021丨中科院湖州中心揚帆再啟航 2021-01-11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腦的奧秘之人類為何普遍不喜歡大量的學習知識
    幾千年來,不乏許多哲學家探討過這個看似有點可笑的話題,這可能與人類大腦的運行原理有關。大腦的運行是根據大腦的結構出發,結構決定功能,高中化學的前言部分早已說得明明白白。讀者要是沒記住,這就應了人類普遍不喜歡學習大量知識這件事情。凡事皆有理,存在即合理。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1967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醫生保羅麥克萊恩為了了解看似隨機的大腦結構,將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大腦。他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個模型在筆者看來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作為一個粗略的組織原則來解釋所有的大腦結構。他首先注意到我們大腦中心的一部分,包括腦幹,小腦和基底核,與爬行類動物的大腦幾乎相同。
  • 【網警課堂】「斷卡」小知識科普
    【網警課堂】「斷卡」小知識科普 2020-12-03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雖然沒有棒球經驗,但是我們見過類似的擊打行為,看到棒球時,我們能將之前的知識快速遷移到這個場景下,而這是當前人工智慧不具備的。最近在《神經科學前沿》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來闡述人類大腦提取和處理信息的機制,更有趣。智能來自「偏見」?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當聽到「偏見」這個詞,很多人想到的是種族歧視,或者新聞媒體不成比例地選擇性報導,偏袒某一政治立場之類的事情。現時偏見和那些不一樣,它屬於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是一個龐大的集合,包含種種顯然根植於人類大腦的錯誤思維方式。維基百科上的「認知偏見列表」包括185個詞條,從觀察者偏差,到蔡加尼克效應,應有盡有。
  • 善惡是非 竟與大腦結構有關
    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類善與惡的起源和表現問題,也是哲學或宗教辯論的主題。但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在理解驅動善與惡的科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兩者似乎都與一種關鍵的情感特質有關,即同情心,這是大腦感知他人感受的內在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同情心是點燃我們內心同情之火的導火索,驅使我們去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研究還發現,暴力、精神病態以及反社會行為都缺乏同情心,這似乎是由於神經迴路受損造成的。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人的智慧,源於大腦。記憶、語言和情緒等複雜的生理現象均源自於大腦的一系列電生理活動,作為意識的載體,大腦使得人類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對外界的諸事諸物做出即時性的判斷和反應。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直至現在,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知仍極為有限。
  • 也許和他們的大腦結構有關
    大腦由軟組織構成,因此,死亡後數分鐘內就因為自溶(或者說自體消化)而開始分解。自溶通常從大腦和肝臟開始。隨後是腐敗,這是一個將組織變成氣體、液體和鹽的分子過程。科學家曾在某些潮溼、缺氧的環境中罕見地發現了仿佛「醃漬」過的古人大腦,比如2,600年前的黑斯林頓人的大腦,但考古記錄中的史前人類大腦寥寥無幾。
  • 超硬課堂丨男人一生會射精多少次?
    更多兩性方面的問題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kiki私人微信哦~精選推薦點擊即可瀏覽超硬課堂丨男人如何評估自身的硬度情況測評丨適合新手小白的爽米雙跳蛋超硬課堂丨進入前容易疲軟怎麼解決?超硬課堂丨男人如何判斷自己的精子健康關於GG膜你需要了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