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民科普課堂」人類大腦和顱骨獨立發育

2020-09-03 寧波抽屜

人類的大腦約為猿的3倍,這不完全是因為人腦與猿腦結構進化不同所致,例如,人會說話或製作工具。正如蘇黎士大學人類學家最新研究表明的那樣,人腦在進化過程中的這些變化與顱骨的變化沒有相互關係,而是獨立發育。

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人類大腦和顱骨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人的大腦就像水族館中的魚一樣漂浮在充滿液體的顱骨中,並幾乎完全充滿。大腦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複雜的結構,也是調節人機體功能的器官,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大腦半球表面呈現不同的溝或裂。溝裂之間隆起的部分叫腦回。科學家希望通過人與黑猩猩的對比研究,找到大腦與顱骨之間的關係。

瑞士蘇黎士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何塞·沃倫用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來分析人和黑猩猩的成像數據。兩種成像技術的結合,使他能夠一方面量化大腦溝裂與腦回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另一方面量化顱骨縫隙之間的空間關係。分析結果表明,人腦和顱骨結構之間的特徵空間關係與黑猩猩的特徵空間關係明顯不同。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大腦和顱骨同時進化,但彼此基本獨立。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人類與複雜的認知任務,例如語言、社交行為、思維方式或手動敏捷度相關的大腦結構在進化過程中已顯著變化,這在人類特徵性的額葉變化中變得非常明顯。但是大腦內部的這種重組,對平行於顱骨的重塑沒有影響。研究發現起決定性的是兩條腿直立行走,為了改善頭部在脊柱上的平衡,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顱骨底部的脊髓開口已經向前移動。諸如此類的顱骨變化對大腦結構的發育沒有影響,而步態直立對人類大腦結構變化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與黑猩猩的最大不同。(記者顧鋼)

(責編:李軼群、許曉華)

來源:人民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猿大腦發育差異在哪?人腦神經元發育速度更慢—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人類腦部相當多區域原本具有與我們的靈長類動物親屬非常相似的分子特徵,但是,人類從黑猩猩和其它大猿分化以來,人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這種分化背後的遺傳和發育過程,一直以來都未得到充分理解。 研究人腦的科學家認為,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培育而成的腦類器官(大腦樣組織),為實驗室的腦發育演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 「科普」人類的出現
    我們可以從露西的脊柱和顱骨的連接方式得知,她是用兩足直立行走的。人類古生物學家的先驅之一瑪麗.利基(Mary Leakeey)也發現了兩個南方古猿的化石足跡,這是當初他們走過火山爆發散落的灰燼時留下的。露西,比現代人個頭稍小,大腦和現代黑猩猩差不多大小,所以,即使我們遇見她,我們很可能也會把她當成一個黑猩猩。200萬年前,非洲東部出現了另一個類人物種,我們稱之為「能人」。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揭靈長類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關鍵進程
    據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董瑞豐)中國科學院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完成一項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發生的工作,為研究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一生中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這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隨著傳統工業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以「全球科技城市」為主題的城市更新計劃,開始大力整治河流汙染和開展河流綠化。此後的「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工程,以及後續的商業開發,讓紫川煥然一新,從市民避而不談的汙水溝,一躍成為市民歡聚的「城市會客廳」。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當中 #大腦和心臟的恩怨,猶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文藝復興讓人類第一次打開大腦這個黑匣子管家順著時間脈絡,梳理了「大腦中心論」和「心臟中心論」綿延2000多年的歷史糾葛。最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啟,讓「大腦中心論」最終勝出,成為現在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在進入「lotska」之後,他們每天只會醒來一次很短暫的時間,而且只需要吃一點點硬麵包,就能度過一整個冬天。人類不會冬眠?不,基因決定了你有冬眠的能力人們對於人類能不能冬眠這個問題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人類並非冷血動物,不能冬眠。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人類其實是具有冬眠的「潛能」。因為從基因的角度上看,我們似乎具備冬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最終,直到這些專家親眼看到「湯鎮小孩」,一些類似發現漸漸浮出水面,大家的態度才開始慢慢改變。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已經承認了「湯鎮小孩」確實是人猿,並且認為大腦尺寸大小並不能作為判斷是否是人類的唯一標準。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對人腦進化有卓越貢獻的人類學教授 Dean Falk將「湯鎮小孩」稱為「二十世紀人猿發現史上最重要的幾大發現之一。」
  • peek顱骨修補影響兒童發育嗎
    顱骨修補手術中,修補材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目前臨床使用的材料當中,聚醚醚酮PEEK材料是一種新型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十分優異,逐漸成為顱骨修補材料的新趨勢。那麼peek顱骨修補影響兒童發育嗎?  PEEK材料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新型材料,是不會影響兒童的發育的。
  • 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我們為什麼沒有人類意義上的機器呢?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太空飛行會改變人類心臟細胞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稱,太空飛行會改變人類的心臟細胞,但回到地球後,大部分心臟細胞會恢復正常,這些發現有望幫助理解太空人的心臟為何會變化以及如何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以往研究發現,太空飛行會降低太空人的心率和血壓,並增加心臟泵出的血量,但相關研究都在動物或整個人體組織或器官上進行。
  • 他們可能走在了製造「超級人類」的路上
    同一年,在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敵對國——德國,一位叫漢克斯·伯格的醫生,第一次在人類的大腦上發現了一種體徵信號——腦電信號。通過腦電信號,可以將大腦裡的活動轉換成電子信號進行讀取,至此,人們找到了從神秘的大腦裡獲取信息的渠道。那時,漢克斯·伯格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基於他的發現,幾十年後,世界各地的頂級實驗室會探索一種叫「腦機接口」的東西。
  • 顱骨修復對大腦有什麼幫助
    顱骨缺損是神經外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患,生活中因為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或者是本身的顱腦疾病而行開顱手術治療造成顱骨缺損的病例有很多。顱骨缺損後是會對機體有許多不良影響的,所以應該及早進行顱骨修復。   那麼顱骨修復對大腦有什麼幫助嗎?
  • 人類和蒼蠅:對大腦的發育和功能採用非常相似的機制
    儘管在物理上有很大的不同,但研究發現,蒼蠅,小鼠和人類的大腦在它們的形成方式和功能方面相似。數據表明,構成昆蟲和哺乳動物大腦發育的遺傳機制非常相似,但這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其中有人認為它為哺乳動物和昆蟲提供了單一祖先的證據,而另一些人認為它可以支持大腦獨立進化多次的理論。
  • 智商與大腦發育相關,與腦體量無關
    21世紀被稱為腦和意識的世紀,科學家依然對情緒、精神、智力等大腦高級複雜功能的認知甚少,有關「腦容量越大人越聰明」這般言之鑿鑿的定論也一直在坊間流傳。腦容量究竟是什麼?以什麼單位計算?腦容量大小真的與智商相關嗎?  顱骨內腔容量就是腦容量  顱骨內腔容量大小,即我們所說的腦容量。
  •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
    通常哈欠都被跟「困」「無聊」掛上鉤,其實不是這樣的。打哈欠是人的一種本能。孕中期當你還是個胎兒時你就已經會打哈欠了。儘管其原理還未知,但目前認為這跟大腦的發育有關。早在公元四世紀,希波克拉底首先將打哈欠描述為一種排出「濁氣」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大腦的氧氣流動,被視為是發燒的「報警器」。
  • 一部「最強大腦」的八季簡史,是如何練就的?
    可以說,「腦力天梯榜」以及對元認知概念的引入,讓選手之間的每一次競爭都充滿了緊張和刺激,全程「無尿點」。科學的多維面孔科學性,是《最強大腦》節目邏輯自洽不可動搖的基礎。如果說節目的可變項是不斷升級的挑戰和出自民間的「大神」選手,那麼其不變項無疑是對科學性矢志不渝的追求與捍衛。如何在表現科學性上做文章,是每季《最強大腦》必須面對的母題。而在第八季《最強大腦》中,我們看到了對科學性的「三位一體」表達。各種極富挑戰性的項目,是激發科學興趣的載體。
  • 基於特殊大腦植入物,盲人可「恢復視力」?
    雷鋒網註:盲人能夠通過受到動態刺激的大腦刺激來「看到」M、N、U 和 W 等字母在古早時期,人類以打獵為生,視覺系統也因此不斷進化——當人類盯著靜態的風景時,大腦不會出於興奮狀態;當獵物在視野中運動時,視覺皮質會因為接受信息而「被點亮」。
  • 計算神經科學家,大腦黑箱的「電工」?|「神經漫遊」EP.4
    」是一檔由神經現實團隊聯合主持的節目,我們試圖通過跨學科視角探討大腦、認知和心智,以及科技、醫學和哲學。接下來的每個月,「神經漫遊」都將保持更新。我們期待討論的話題包括:記憶和學習,決策,時間感知,腦機接口,腦科學的倫理問題等。與此同時,我們也將努力嘗試不同的內容形式,例如訪談、專訪和特輯,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加豐富的收聽體驗。Stay tuned.
  • 「腦機接口禮服」長啥樣?1024 個獨立電極,機器學習與定製晶片加持
    在被譽為是賽博朋克史詩的《攻殼機動隊》中,全身「義體化」的公安 9 課隊長草薙素子的形象令人難忘,電影中對於腦機接口技術與人類自我意識核心「Ghost」之間關係的探討也讓我們無限回味。回歸現實,在「宇宙網紅」Elon Musk 的大力推廣下,我們對腦機接口技術也不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