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的結構在5億年前就已經確定?

2020-12-03 GET資訊

人的大腦是進化形成的最複雜的結構之一。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前腦進化主要是在哺乳動物身上發生的,而魚類和兩棲動物等較簡單的群體的大腦缺乏功能皮層。

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它控制著更為複雜的大腦功能,比如視覺和運動,以及語言、記憶和情感等更高技能。

神經科學系神經生理學教授Sten Grillner稱:「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羊駝的腦進化,這是現存脊椎動物的最古老的群體之一。

Karolinska Institunet。「在這裡,我們詳細研究了羊駝大腦,將神經生理分析與組織化學技術相結合。」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哺乳動物之前存在數億年的羊駝,也擁有詳細的皮層發展藍圖。

基底神經節及多巴胺系統——融合腦功能的關鍵成分。

研究人員還發現,lambard's皮層有一個視覺區域,其視覺領域的不同部分都有所代表。還發現了感官區和運動區。

格裡爾納教授說:「這表明大腦皮層的誕生需要至少3億年。」

「這反過來意味著,人類大腦的基本計劃是在5億多年前已經確定的,也就是說在羊駝之前,它們與導致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進化線上分枝。」

研究顯示,人類大腦的所有主要組成部分也都可以在羊駝大腦中找到,儘管每一部分的神經細胞都少得多。

他接著說:「這些燈塔大腦的重要部位,就像人類大腦中的關鍵部位一樣被養護和組織起來,是意想不到的。」

「這些發現對我們理解大腦是如何進化以及如何通過進化來設計大腦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原來是它
    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不是猿猴而是它!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幹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有機會分享多年來學習達爾文進化論、做科學研究的一些心得體會。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你可能已經看到一個圖像,偶爾被分享周圍,顯示一個人類神經元和一個模擬的星系團,並排;兩者看起來驚人地相似。 因此,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佛朗哥·瓦扎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阿爾貝託·費萊蒂花了幾年時間進行調查,以確定這些相似性是否比皮膚深。 他們在2017年《鸚鵡螺季季》中寫道: "星系可以聚集成巨大的結構(稱為星團、超級星團和燈絲),這些結構綿延數億光年。
  • 新研究揭示了大腦皮層的早期進化,可以追溯到5億年前
    圖片:Stefan Zimmerman對七鰓鰻(lamprey)腦的研究使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能夠將大腦皮層的誕生時間確定為大約3億年到5億年前,從而提供了關於大腦進化的新見解。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上。
  • 2.5億年前發現人類腳印?科學家:地球生命也許是一個循環!
    文/仗劍走天涯2.5億年前發現人類腳印?科學家:地球生命也許是一個循環!隨著人類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類對於自身的起源問題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在大多數的人眼中,生物都遵循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可是在人類之前,地球上難道就沒有出現過任何的生物嗎?達爾文的進化論真的能夠闡述人類的進化歷程,和地球生物的演變嗎?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1967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醫生保羅麥克萊恩為了了解看似隨機的大腦結構,將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大腦。他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個模型在筆者看來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作為一個粗略的組織原則來解釋所有的大腦結構。他首先注意到我們大腦中心的一部分,包括腦幹,小腦和基底核,與爬行類動物的大腦幾乎相同。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從牙齒的結構來看這個類人猿大概死於六歲左右。脊髓與頭骨的結合關節特別靠前,預示著這是個直立行走的個體。而顱腔的結構,比同年齡段的非人類動物要大,其表面也出現了人類大腦具備的特徵。隨著進一步研究,Dart 斷定這是一個現代人類未知祖先的化石——南非人猿。
  • 加拿大出土5.5億年前無臉蟲子化石,專家:竟是人類最早的祖先
    眾所周知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但是考古專家在發掘和研究了一個距今5.0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後,確定了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其實是一種呈蠕狀的5釐米長的蟲子。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前幾年國外考古專家,在加拿大落基山脈的布爾吉斯頁巖中採集到114個古生物化石標本。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因此,劃分、記錄和研究大腦的不同區域,以及探討不同腦區之間的相互聯繫,對理解人類大腦的活動及功能至關重要。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多層次的方法研究了大腦的組織結構。他們通過雙胞胎樣本(n=1113)確定了人類大腦的兩個組織軸,並且這兩種組織軸都存在與皮層厚度的遺傳相關性,這表明這些軸在人類中是受遺傳基因驅動的。
  • 俄羅斯挖出史前古物,2.5億年前的晶片,意味著史前文明存在?
    如今任何帶有自動化、智能元素的產品都需要靠一塊晶片來充當「大腦」的作用,我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更是如此。那麼人類最早一塊晶片是在什麼時候問世的呢?7年前俄羅斯有一項考古發現試圖將晶片的歷史拉回到2.5億年前,這是怎麼回事呢?據了解,當時有一位漁民在海岸邊作業時發現了一塊較大的石頭,他仔細觀察後發現該石頭表面竟然印有類似晶片的痕跡。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11:03:54 來源: 確認過眼神呦 舉報   一個澳大利亞與南非的國際合作研究顯示,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
  • 研究稱5億年前遠古病毒入侵讓人類具備高級思維能力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向人類注入「異化遺傳代碼」的古老病毒讓我們的祖先具備更高的推理能力。專家指出,人類意識可能是早期階段四腿物種感染某種古老病毒,一系列基因代碼進入人類基因,從而對後期人類進化的大腦意識發生改變。
  • 生命起源已困擾人類百年,科學家:5.5億年前的它是人類始祖
    因此,無論是結構相對複雜的人類,還是結構相對簡單的微生物,都遵循著相同的生存和循環機制。生物學家據此推測,數億年前,人類和結構交叉的微生物可能都是由同一祖先創造的生命體。為進一步證實這個觀點,科學家們研究了人類和細菌的遺傳方式。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他們體內的遺傳機制都差不多。相反,它有力地證明了人類和細菌之間很可能存在共同的生命源。
  • 回答500年前達文西的疑問,揭示人類心臟未知的秘密
    ,即排列在人類心臟內表面肌肉纖維的複雜網狀結構的功能,並揭示了這些肌肉的形狀對成人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影響。雖然達·文西當時的推測有些淺顯,但數百年過去了,人類對於理解心臟內部結構及運作,仍然充滿了未知。現在科學研究已經知道,在胚胎心臟發育過程中,心肌細胞增殖形成向心腔內突起的網狀心肌小梁。這些在人類心臟內表面覆蓋著的複雜肌束網絡,與平滑的大血管內皮細胞不同,比如雙心室的心內膜表面排列有肌小梁的有孔網絡,並延伸到腔內。
  • 大腦神經元的結構跟可觀測宇宙有著驚人的相似
    物理學家與神經外科醫生合作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合作出星系大腦理論的一項研究,雖然這一開始聽起來像是一個玩笑話,但義大利研究人員已提出了一個真正的星系大腦論述,他們表示可觀測宇宙的結構與人類大腦的神經元網絡驚人地相似。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宇宙尺度的超級大腦?大腦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結構驚人相似
    宇宙,人類未來最後的探索邊疆。當我們注視著電子環繞的原子模型時,是否會注意到它與現觀察到行星系統的相似之處。儘管從量子學角度來說,電子環繞(實則應為概率電子云)的簡化原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原子是不準確的,但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相似之處或許正是激勵人類揭示奧秘的關鍵。
  • 英國發現一顆2600年前的大腦,內部結構清晰,專家看後:它是活的
    大腦無疑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它擁有複雜的結構,但同時也極其脆弱,任何一點損傷都可能對人體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然而在2008年,英國科研人員在倫敦以北的赫斯靈頓村挖出了一顆2600年前人類的頭顱遺骨,這本來不算什麼大新聞,可是當人們將這顆頭顱解剖開後,卻驚異地發現裡面的腦組織居然仍舊保存完好。
  • 鯨魚大腦9公斤,人類大腦1.5公斤,為什麼卻是人類更聰明?
    鯨魚大腦更大,可以達到9公斤,人類大腦只有1.2到1.5公斤,但卻容納了860億神經元,鯨魚大腦需要達到36公斤,才可以擁有和人類一樣多的神經元。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以往科學家們認為所有動物大腦的基本結構都一樣,但現在科學家們又通過將大腦溶解在某種特殊溶劑中進行研究。這種溶劑可以毀壞細胞,但卻可以保留細胞核,通過數顯微鏡某個倍數視野下的神經元細胞核數量,可以準確地計算大腦所擁有的神經元。據計算,人類大腦可擁有860億神經元,而大腦皮層可以擁有160億神經元。
  • 《自然》:回答500年前達文西的疑問,揭示人類心臟未知的秘密
    在 8 月 19 日《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重磅研究中,由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人工智慧分析了 25000 個心臟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以及相關的心臟形態和遺傳數據,闡明了李奧納多·達·文西 500 年前提出的問題,即排列在人類心臟內表面肌肉纖維的複雜網狀結構的功能,並揭示了這些肌肉的形狀對成人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影響。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它由海馬體一類的「古老」腦區和「新生」腦區共同組成,「新生」腦區包含了一個具有六層結構的「新皮質」,新皮質僅出現在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之中。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具有典型的分層結構的大腦皮質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非鳥類的爬行動物中出現,比如蜥蜴和烏龜。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都起源於大約生存在3.2億年前的同一個祖先。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個祖先有一個三層的小皮質,因為今天在哺乳動物的海馬體和現代爬行動物的所有皮質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構:這些三層的皮質很有可能和它們共同祖先的皮質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