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2021-01-20 艾德醫訊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

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

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在英國,幾乎五分之一的兒童在上小學時就超重或肥胖,而到初中時,這一數字已增加到三分之一。超重或肥胖的兒童更可能成為肥胖的成年人,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其健康狀況較差的風險也增加了。

先前的研究將超重與執行功能的各種衡量指標的得分較低聯繫在一起,這些指標是自我控制,決策,工作記憶(暫時保存要處理的信息)和對獎勵的響應等多項功能的總稱。從廣義上講,執行功能是指一組能夠計劃,解決問題,靈活推理和調節行為和情緒的過程。

為了檢查這種聯繫是否存在於兒童中,劍橋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所(NIH ABCD)招募的2700名9-11歲兒童的數據。 )學習。他們的研究結果今天發表在《大腦皮層》雜誌上。

研究人員特別研究了皮質的厚度,大腦的外層-我們所謂的「灰質」-並將其與每個孩子的體重指數(BMI)進行了比較。他們還分析了執行功能測試的結果。

研究小組發現,BMI升高與皮質平均(平均)厚度的顯著減少以及皮質前額葉區域(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區域)變薄之間存在關聯。在考慮了年齡,性別,種族,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出生體重等因素後,這種關係仍然存在。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測量執行功能的測試中,BMI升高與表現不佳有關。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的麗莎·羅南博士說:「我們發現肥胖兒童和健康體重兒童的大腦結構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

「重要的是要強調數據不會隨時間變化,因此我們不能說肥胖是否改變了這些孩子的大腦結構,或者他們的先天差異導致他們變得肥胖。」

NIH ABCD研究將跟蹤這些兒童的年齡,Ronan博士希望這將使他們了解大腦的結構差異是否隨時間變化以及它們與肥胖症的確切關係。特別是,它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控制孩子的體重是否會對他們的執行功能產生影響。

當研究小組使用腰圍和腰高比來衡量肥胖時,他們發現這些因素也與執行功能的降低有關,但是皮質厚度之間的聯繫更為複雜,某些區域的厚度降低了,而其他顯示厚度增加。

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的保羅·弗萊徹教授補充說:「這個獨特且開放的數據集使我們能夠檢查大腦結構,認知功能和體重之間的關係。」 「我們觀察到的聯繫表明,肥胖兒童的大腦和認知結構存在著非常真實的差異。這些發現對我們對兒童肥胖的成因和後果的認識有所幫助。」#清風計劃##健康真探社#

相關焦點

  • 西媒:肥胖改變大腦形態和結構 使肥胖者更難控制體重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西媒稱,肥胖可能與大腦的形狀和結構的改變有關,脂肪的堆積及其對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證明這一點。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4月23日報導,《放射學》月刊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更高的體脂率與大腦的差異性有關,例如腦灰質區域較小。肥胖是目前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肥胖的日趨普遍導致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
  • 美媒:研究顯示肥胖或影響兒童決斷和自控力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兒童肥胖可能與大腦結構的變化有關,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在解決問題時有困難的行為衝動的兒童。據合眾國際社網站12月9日報導,超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擁有較薄的前額皮層,這是大腦中與決策和解題能力相關的區域。
  • 白細胞端粒較短與兒童肥胖有關
    英國與法國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與非肥胖同伴相比,肥胖女孩與男孩的白細胞端粒明顯較短,這一發現突出了早發性肥胖對未來健康的潛在有害影響。研究報告2月2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臨床內分泌和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成人肥胖與較短的平均白細胞端粒長度(LTL)有關。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結果與另一組大數據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大腦區域與性染色體上基因異常表達的區域相關。在拉茲納漢看來,染色體與大腦結構之間的潛在聯繫尤其令人興奮。他說:「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性的生物學,也許這些通路將幫助我們理解,是什麼因素使一個人處於表現出自閉症譜系障礙症狀的危險之中。」
  • 研究表示:肥胖人群體脂越高腦容量就越小
    據國外媒體報導,肥胖與身體諸多有害影響有關,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肥胖還可能影響大腦結構,研究人員分析大腦掃描數據,發現體脂越高,腦容量就越小。他們指出,尤其是身體脂肪過多與灰質容量減少有關,灰質是包含神經細胞的大腦組織,位於大腦中心區域。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例如,一些研究發現,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與單語者的不同。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研究發現瘦人比胖人更聰明 和腦中灰質有關?
    7月14日消息,據每日郵報報導,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瘦人比胖人更聰明,因為後者大腦關鍵區域中的灰質和白質更少。此外,胖人更容易衝動和改變獎懲過程。研究人員稱,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何胖人通常會做出糟糕的飲食選擇,因為他們沒有控制自己心智的能力。
  • 肚子越大腦越小?研究:胖子腦灰質區域比常人小
    研究:胖子腦灰質區域比常人小) 根據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周三(9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多的腹部脂肪(例如啤酒肚)跟大腦萎縮可能有關連。
  • PNAS:中英文差異導致病患大腦結構不同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講中文和講英文的誦讀困難症患者,其大腦受損的區域是不同的。這一發現為搞清產生誦讀困難的神經學機制帶來了曙光,同時揭示了大腦處理兩種語言的本質差別。在美國和中國,大約有5%到10%的人患有誦讀困難。這些人無法將一個單詞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聯繫起來。在英語中,這種疾病導致了對組成單詞的字母的曲解或變調。
  • 美研究發現「島葉」是與菸癮有關的大腦區域
    美研究發現「島葉」是與菸癮有關的大腦區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10:29 來源:新華網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中一個名為島葉的區域受損後,菸民的菸癮就會消失。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她的這一結論對此前宣稱兩性大腦結構存在顯著差異的研究提出了質疑。埃利奧特教授稱,任何在男女大腦結構中尋找顯著差異的人都會感到非常失望。她指出,神經科學家目前還未發現男性或女性大腦中存在不一樣的迴路。埃利奧特在2010年出版了《粉大腦,藍大腦》一書。兩性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以由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解釋,而不是我們的DNA。
  • 腦電圖研究發現手寫和打字的大腦活動存在差異
    2017年van der Meer及其同事的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使用高密度腦電圖(EEG)來比較20名大學生在打字和畫圖時的大腦活動。之前的結果發現學習的最佳腦電波模式僅出現在受試者手寫的時候,受試者打字的時候卻沒有。新的研究是在該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了兒童和年輕人在繪畫、草書和打字之間的大腦活動差異。
  • 研究發現視覺差異在肥胖問題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外媒報導,現在正在發生一場全球健康危機,不過這裡要說的並不是新冠肺炎,而是肥胖問題。據悉,現在許多國家的肥胖率正在不斷上升,而人們顯然無力應對。截止到目前已經有不少的研究指出大量的因素在增加人們腰圍這件事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從含有大量卡路裡的食物到缺乏鍛鍊,但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們的眼睛可能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 肥胖人群體脂越高腦容量就越小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肥胖與身體諸多有害影響有關,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肥胖還可能影響大腦結構,研究人員分析大腦掃描數據,發現體脂越高,腦容量就越小。他們指出,尤其是身體脂肪過多與灰質容量減少有關,灰質是包含神經細胞的大腦組織,位於大腦中心區域。
  • 和左撇子相關的基因 還與大腦負責語言的區域有關?
    雖然當前科學家對左撇子的研究未能有效確定任何精確的「左撇子基因」,但能夠將其縮小至人類基因組中的特定區域,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左撇子行為特徵可能是胎兒大腦在子宮和身體微管中發育過程的副產物。英國牛津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研究員阿基拉·維貝格(Akira Wiberg)博士分析稱,我們發現左撇子測試者的左右腦語言區域的協調性更好。這對未來研究提出一個有趣的可能性,左撇子在執行語言任務時可能具有優勢,但必須記住這些優勢差異只被視為多數受調人群的普遍水平,但不是所有左撇子行為特徵都是相似的。
  • 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原標題: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新華網溫哥華10月15日電(記者馬曉澄)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口吃兒童大腦負責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內,其神經元集中的灰質比正常兒童少,這為未來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線索。
  • 多動症兒童擁有異常大腦功能模式
    ,他們大腦中前扣帶回皮層區域協助安排精神活動是超負荷工作的,運行得比其他兒童更為劇烈,表現為大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的內部掙扎,並且有可能效率較低。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在這個大腦區域的功能以及結構上是與眾不同的;這也許能解釋他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問題。       在美國,共有約兩百萬名兒童被診斷為多動症,這種病症從2003年開始愈加常見。
  • 360多名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灰質的遺傳結構 發現大腦發育和衰老的...
    大腦皮層是大腦中相對較薄、摺疊的外部「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都至關重要。關於影響大腦皮層表面積大小和厚度的遺傳基礎還沒有太多的發現,這兩者之前都被認為與各種精神疾病有關,包括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自閉症。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不過,記憶能力的下降可並不是衰老的「專利」,有損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因素很多,肥胖也是其中一個。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
  • 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大腦某個區域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
    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一組研究團隊在實驗猴身上進行了大腦意識的實驗,發現中央外側腦丘(central lateral thalamus)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區域。其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期刊——《神經元》(Neur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