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2020-12-03 每日甘肅網

原標題: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新華網溫哥華10月15日電(記者馬曉澄)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口吃兒童大腦負責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內,其神經元集中的灰質比正常兒童少,這為未來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有研究發現成年口吃者的腦部結構和正常人不同,但由於口吃的形成大多在兩到五歲之間,因此無法確定這種不同是長時間口吃造成的,還是在兒童時期就已形成。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掃描了28名5歲到12歲兒童的大腦,其中一半兒童患有口吃,另一半兒童正常。結果發現,口吃兒童大腦額下回部分發育異常,其中的灰質比健康兒童少,而這一區域被認為是控制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它負責將大腦理解的語言和聲音結合轉化為語言表達。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德裡克·比爾指出,考慮到口吃的特徵是重複第一個音節或延長某個字音,可以假設口吃是語言運動控制機能出現問題。這項研究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研究者將試驗口吃治療如何影響灰質數量,以便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原標題: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口吃兒童大腦負責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內,其神經元集中的灰質比正常兒童少,這為未來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有研究發現成年口吃者的腦部結構和正常人不同,但由於口吃的形成大多在兩到五歲之間,因此無法確定這種不同是長時間口吃造成的,還是在兒童時期就已形成。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掃描了28名5歲到12歲兒童的大腦,其中一半兒童患有口吃,另一半兒童正常。
  • 構建中國人大腦語言區研究的理論體系
    他和同事蕭慧婷博士,聯合北京解放軍306醫院的金真教授,對北京玉泉小學四五年級的正常兒童和有閱讀障礙的兒童進行的對比研究表明,在進行中文閱讀時,閱讀障礙兒童發生功能異常的腦區與此前的拼音文字閱讀障礙者明顯不同,這一變化是中文閱讀障礙者所特有的。
  • 兒童口吃為哪般?
    事後,很多人認為片中的國王之所以會口吃,和他的童年時期的口吃有很大關係。由此引起了人們對兒童口吃這一問題的關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兒童會口吃呢?這個問題曾經引起過科學家的重視,他們也先後通過研究,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
  • 第306醫院專家解讀大腦語言區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
    動詞聯想任務狀態為屏幕顯示例如「衣服」等分類名詞,要求被試聯想相應的動詞並組成詞組,如「穿-衣服」、「洗-衣服」等並默讀出來,每個名詞在屏幕上持續顯示2 s並緊隨1 s顯示注視點以保持被試注意力,要求被試在此段時間內完成圖片命名任務。任務時間段內以假隨機方式連續顯示5個名詞,詞庫中共60個名詞。靜息狀態屏幕顯示符號「####」 30 s,囑被試注視屏幕並保持靜息狀態。
  • 揭開英語難說之謎:中國人大腦語言區與老外不同
    專家認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區。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對大腦各區域所司職能的了解,最初是通過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獲得的。
  • 中國人大腦有獨特的語言區
    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障礙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獨特的語言區。
  • 功能磁共振成像用於腦語言區定位的研究進展
    動詞產生任務通過讓被試根據呈現的名詞產生與之相關的動詞來激活語義加工網絡及表達性語言中樞,其顯示顳葉語言區的靈敏度低於額葉語言區。動詞產生任務通常包括視覺呈現動詞產生和聽覺呈現動詞產生,前者主要激活語義加工網絡和語言表達功能區;後者除激活上述區域外,還可激活感覺性語言區。
  • PNAS:與成年人不同,兒童使用兩個大腦半球來理解執行語言功能
    我們都知道,在慣用右手的健康成年人中,語言區及語言中樞偏向分布於大腦的左半球(LH)。然而臨床中發現,在很小的孩子中,對任一半球的損害同樣可能導致語言發育延遲或功能缺失,這引發了一種猜測:幼兒時期語言區尚未建立成人的橫向化模式,且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由兩個半球平等地參與完成語言功能。
  • 運動員丘腦和皮層灰質密度高於常人
    該研究選取了年齡在13-17歲之間、國家健將級別、平均訓練年限達到10年以上的優秀跳水運動員12名(男女各6名),同時選取了在性別、年齡、體重、人數等人口學因素上進行了嚴格匹配的中學生進行對照研究,結果發現,優秀跳水運動員的大腦結構與普通人之間的確有所不同,他們在雙側丘腦和左側運動前區(BA6)上的灰質密度顯著高於普通人。
  • 研究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後導致了大鼠皮層出現腦室旁灰質異位;圖C顯示對B中方框標示區域進行放大觀察可見該區域中的細胞具有神經突起樣的結構(箭頭所示);圖D顯示Rcan1通過調控Flna mRNA的表達參與神經元的遷移。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Rcan1缺乏引起神經元遷移缺陷並引發腦室旁灰質異位》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鈣調磷酸酶調節蛋白Rcan1在大腦皮層的發育以及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造成口吃的神秘原因是什麼?
    當時有研究人員報導稱,口吃患者大腦中的血液流動有些異常。而在此後的20年間,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口吃的確與大腦有關。「目前,我們對口吃的了解正在迅速增加,就像一場『知識大爆炸』。」亞路斯表示。不過仍有許多問題尚未弄清。神經科學家已經觀察到,口吃患者的腦部與常人相比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但還無法確定這些差別是否就是導致口吃的原因。
  • 研究表明:「口吃」與腦神經通路異常有關
    彭聃齡介紹說:「人類對於口吃這一特殊語言障礙的關注從公元1世紀左右就開始了。但什麼原因造成了口吃,至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粗略地說,口吃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性口吃,另一種是獲得性口吃。兒童期開始出現並持續到成年的口吃稱為發展性口吃,約佔成人總人口的1%~3%;而獲得性口吃主要是由藥物、精神創傷或腦損傷等因素引起的。」
  • 一項研究口吃的實驗,為什麼會被告上法庭
    這項研究的發起人是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詹森教授,他本人也是一個嚴重的口吃患者,小時候也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後來他在愛荷華大學學習了心理學,並且成為了一名言語病理學家。從那以後詹森講話就變得很猶豫,後來就真的變成口吃了。通過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研究,詹森教授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大膽的觀點,也就是:兒童口吃的原因是由於後天環境造成的,比如父母或老師的不當行為,會導致和加重小孩口吃。
  • 「我、我、我……」孩子口吃怎麼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有研究顯示,如果得到正確的治療和指導,約80%的兒童口吃狀況能消失。但另一方面,口吃的自然恢復和長期性受基因的影響,而基因與環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了解兒童慢性口吃的危險因素,對高危兒童進行早期幹預和正確輔導,避免環境中的促發因素,對兒童口吃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 口吃的矯正只是改變表達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倒是被忽略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口吃是分為兒童和成人兩個領域的,這兩種口吃的起因、症狀和矯正方法都是非常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兒童口吃多為模仿暗示以及生理病變造成的,而成人口吃絕大多數和心理和性格有關,或是遭受重大打擊,少部分是因為外傷或疾病導致的。
  • 肚子越大腦越小?研究:胖子腦灰質區域比常人小
    研究:胖子腦灰質區域比常人小) 根據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周三(9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多的腹部脂肪(例如啤酒肚)跟大腦萎縮可能有關連。
  • 香港學者破解大腦之謎 助內地兒童掃除語言障礙
    香港學者破解大腦之謎 助內地兒童掃除語言障礙     譚力海團隊發現,有兩條基因和一個間隔區與語言障礙問題息息相關
  •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Flna的突變是導致人類罹患腦室旁灰質異位症的重要遺傳因素。  該研究進一步顯示,敲減Rcan1的表達會引起Flna的表達下調。此外,在敲減Rcan1的神經元中過表達Flna可以挽救細胞的遷移缺陷。這項研究工作的結果表明Rcan1可以通過調控Flna的表達參與神經元的放射狀遷移。Rcan1-Flna信號通路的異常可能是引發腦室旁灰質異位的一種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大腦功能區並不專一
    不過,這些不同的刺激都會輸入到大腦的相應區域來分析處理。咖啡濃香由嗅覺皮層專職,而一聲長笛則是聽覺皮層負責。科學研究證明,大腦特定功能源於大腦的某一區域,因此大腦被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如感覺區、記憶區、語言區、識字區和運動區等。無疑,大腦分工是由基因預先確定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的功能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它們也會不顧其基因決定,接管一些本不由其負責的功能。
  • 美媒:研究顯示肥胖或影響兒童決斷和自控力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兒童肥胖可能與大腦結構的變化有關,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在解決問題時有困難的行為衝動的兒童。據合眾國際社網站12月9日報導,超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擁有較薄的前額皮層,這是大腦中與決策和解題能力相關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