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曾哥的長夏茶館。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邪惡的科學實驗。
這件事發生在1939年,
地點是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家孤兒院,
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為什麼有些人會口吃,
同時也想從中找到治療口吃的方法。
這項研究的發起人是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詹森教授,
他本人也是一個嚴重的口吃患者,
小時候也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
後來他在愛荷華大學學習了心理學,
並且成為了一名言語病理學家。
詹森5~6歲的時候,
還是個說話流利的男孩,
但是有一天老師跟他父母說他有口吃的毛病。
從那以後詹森講話就變得很猶豫,
後來就真的變成口吃了。
通過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研究,
詹森教授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大膽的觀點,也就是:
兒童口吃的原因是由於後天環境造成的,
比如父母或老師的不當行為,
會導致和加重小孩口吃。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
詹森開展了這個後來被稱為「怪獸研究」的實驗,
實驗的對象,
就是孤兒院裡的兒童。
在這個實驗裡,
實驗人員通過強制性的幹預,
讓一些本來說話正常的兒童造成了語言障礙,
其中有人真的變成了口吃患者;
更嚴重的是,
實驗對這些兒童造成的心理創傷比他們的語言創傷更加厲害,
並且伴隨了他們一生。
這個實驗的主要實施者是詹森教授的一名研究生,
當年只有23歲的瑪麗·圖德。
1939年1月17日,
瑪麗和其他五名研究人員,
隨身帶著黑板和錄音機等實驗設備,
開車沿著密西西比河兩岸的懸崖,
來到了孤兒院。
瑪麗從孤兒院中挑出了22名兒童,
最小的5歲,
最大的15歲,
其中有10個兒童是口吃患者,
另外12人口語正常。
這些兒童被分成兩個實驗組和兩個對照組,
我們就叫它A1和B1、A2和B2。
實驗的方法分為積極療法和消極療法,
所謂積極療法,
就是鼓勵孩子們自由表達,
不管他原來是口吃還是流利,
這個療法後來被證實可以改善口吃。
而消極療法,
則是告訴孩子們,
你們要小心說話,
否則會加深口吃或者患上口吃,
這個療法帶來了災難。
這個實驗最大的道德問題就出在A2實驗組這裡。
這6個兒童都是口語正常、表達流利的兒童,
但是研究人員卻告訴他們:
根據我們的判斷,
你們已經開始出現說話結巴的症狀了,
你們必須要採取行動來防止自己口吃。
你們最好不要說話,
只有在你們覺得自己可以流利表達了,
你們才可以開口。
否則你們就會像某某某那樣,
患上口吃的毛病。
另外,
瑪麗告訴孤兒院裡的老師,
她是來幫孩子們提升語言能力的,
因此也沒有一個孩子知道這是一個科研實驗,
自己實際上已經成了小白鼠。
瑪麗每周都會來一次孤兒院,
與這些孩子每人進行45分鐘的交談,
她會不斷強化自己對孩子的幹預,
比如時不時打斷孩子的發言之類。
然後她很快就發現了實驗帶來的改變,
在這6個人中,
5歲的諾瑪在一個月後就變得沉默寡言,
並且經常會用胳膊捂住眼睛,
而在一個月前她還是個愛說話的小女孩。
另一名15歲的女孩也更少說話了,
她通常會一邊掰手指一邊吞吞吐吐。
每個孩子們的自信心都受到了打擊,
他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有一個男孩還拒絕在班上背誦課文。
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在12歲的瑪麗·科拉斯克身上,
她的語言能力極速退化,
說話開始結巴,
同學們都嘲笑她。
她變得孤僻、脾氣暴躁,
幾乎不與任何人說話,
常常一個人躲在骯髒昏暗的閣樓上掉眼淚。
她的唯一一個好朋友,
也是另一個被試對象,
這個叫朵麗絲的小女孩,
也被實驗改造成了羞於表達的人。
這個實驗持續到1939年5月份才結束。
到了8月份,
瑪麗·圖德把自己的實驗論文交給了溫德爾·詹森教授,
但是詹森並沒有發表這篇論文,
也沒有在一生中的任何著作裡提到它。
畢竟,
在孤兒身上進行實驗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聲名鵲起的言語病理學家,
根據這個實驗獲得的結論讓他堅定了自己的理論,
也總結出了一套治療口吃辦法。
在多年以後,
溫德爾·詹森自己的口吃也好了,
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學術權威,
但是孤兒身上的人生悲劇還沒結束。
就在實驗結束沒多久,
孤兒院的領導很快就發現,
這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嚴重下滑,
於是就聯繫了溫德爾·詹森教授。
教授又派瑪麗·圖德來到孤兒院,
這次他們試圖通過積極療法對孩子們進行反向治療,
但是效果並不好。
第二年春天,
13歲的瑪麗·科拉斯克終於忍受不了孤兒院的環境,
偷偷跑了出去,
又被警察找到,
最後送到了一家更嚴格的女子學校。
從始至終,
孤兒院方面和這些孩子們都不知道這是一個實驗,
社會上也只有少數幾個行業人士知道這個秘密實驗。
直到2001年這件事才被媒體披露出來,
人們認為在那些孩子們眼中,
這些研究者無異於一個怪獸,
於是為這個實驗起了一個外號:
「怪獸研究」。
愛荷華大學為這個實驗做出了公開道歉。
但是這時候離溫德爾·詹森去世也已經過去了36年,
當年他去世後,
有成千上萬人寫信來表達紀念。
三年後,
愛荷華大學還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語音和聽力中心,
至今仍然是領先的學術機構。
而瑪麗·圖德這時候已經是一個85歲的老太太了,
她即將度過內心充滿掙扎的一生。
實際上,
自從她把論文交給詹森教授之後,
詹森教授就有意在疏遠她,
恐怕是擔心她的這段經歷會影響到自己的權威形象。
她也因此沒能在行業內獲得什麼地位。
但是當年的22個被試兒童中,
有13人還在世,
其中就包括前面我們提到的那個逃跑的小女孩瑪麗·科拉斯克。
長大後的科拉斯克,
有過一段美好的婚姻,
她的丈夫一直都在鼓勵她,
她的口吃現象逐漸不見了,
他們還生了三個孩子。
科拉斯克也快要忘記孤兒院裡的事了,
但是在1998年底,
她的丈夫去世了,
然後她又開始口吃起來了,
她的孤僻和暴躁又回來了。
她常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
拒絕與別人溝通。
這個表現就像她在孤兒院一模一樣。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創傷觸發。
當科拉斯克看到報導後,
她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命運被人改寫了。
她提筆給瑪麗·圖德寫了一封信。
儘管這封信裡有許多的拼寫錯誤,
但是瑪麗·圖德還是能感受到她的絕望。
在信中,科拉斯克這樣問瑪麗:
你結婚了嗎?
你有孩子嗎?
你覺得他們都微不足道嗎?
為什麼要在孤兒身上做實驗?
我們遭到命運的拋棄,
已經承受太多了。
現在我什麼都沒有了,
是你偷走了我的生命。
當然,
受到傷害的不只是瑪麗·科拉斯克一個人。
2007年,
當年的7名孤兒在經過六年漫長的訴訟之後,
獲得了愛荷華州政府提供的總計120萬美元的賠償,
此時距離這個「怪物研究」實驗已經過去了68年,
誰也無法找回他們流利的一生了。
我是曾哥
我們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