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長談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哈佛大學被告上法庭;中國高考成績一定...

2020-12-06 芥末堆

不久前,北京宣布高考改革方案並在國內引起爭議,而哈佛大學因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首次被告上法庭也在美國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和媒體的討論。我們邀請到了關注此事的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徐令予老師,在編輯部用1個小時的時間從哈佛招生官司談起,比較並評論中美兩國高等教育、人才選拔中的一些問題。

今天我們要講的話題是關於哈佛大學被告上法庭和有關中美兩國高等教育上面的一些問題的分析和評論。

哈佛大學最近被一個稱為SFFA這樣一個組織,又稱為學生公平入學組織,告上了美國波斯頓的地方最高法院。哈佛大學被告這不是新聞,但是哈佛大學這次真的要到法庭上,與原告對簿公堂這件事情才是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在美國的媒體上掀起一波很大的風浪。事情的原因是這麼開始的,一個自稱為學生公平入學的組織說,哈佛大學在大學入學申請的問題上歧視亞裔學生。美國實際上這些私立大學對亞裔學生的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早就大家知道,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什麼地方。這個組織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力量很大。它花了四年的時間,從2014年開始和哈佛大學不斷的爭奪,最後拿到了哈佛大學從2009年到2015年一共六年的16萬大學生申請的所有數據,從大數據裡面看出一些大問題來了。這些大數據拿到以後,原告方的組織又請了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經濟學方面的教授,也是一個權威,對這些數據做了一個分析,然後寫了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有168頁,這樣一份報告在今年5月份呈上了法庭,這才使哈佛大學真正受到了嚴重的壓力。

在這份報告裡面,我們看到了清清楚楚的數據,哈佛大學是怎麼在大學入學申請方面歧視亞洲學生的?他們的歧視。按照這份報告可以看到是有三斧頭砍在亞洲學生的頭上。怎麼三斧頭呢?

他們對於亞洲學生的申請,在評估這些學生的時候,他們入學申請哈佛大學的評估是按照四方面來評估,最後得到一個綜合分數,哪四個方面,一個是學業成績,第二方面是課外活動方面的成績,第三方面是體育競技方面的水平,第四方面是個性素質,學生的個性和素質。然後按照這四方面再計算出一個綜合分數,按照這個綜合分數來決定學生的入學。從這份報告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件事情,哈佛大學的歧視亞洲學生就在對亞裔學生的個人素質的評分打得很低,他們在打分數的時候甚至都沒有見過這些申請的學生。這些亞裔的申請學生,哈佛大學他的回答是說,我雖然沒有見過這些學生,但是我從他呈上的申請表寫的入學申請,他講的個人的經歷方面,我從這方面能夠看出他的個性和素質,但是人家有反駁,說大量的數據證明,這些亞洲學生在申請的時候,他們的高中老師在申請過程中間,給他們做訪問,做交談的時候,他們的評分並不比任何族裔要低。為什麼你在個性的分數上面打得比其他族裔要低很多?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哈佛大學在他的綜合分數計算的時候,進一步歧視亞裔學生,你個性分數已經打低了,那麼按照一個學生他的學業成績,他的課外活動,還有它的近期水平,然後再加上個人素質,你應該計算出一個綜合分數,但是奇怪了,哈佛大學並沒有一個數學公式或者一套算法來得出一個綜合分數,而是主觀的給定一個綜合分數,明明亞裔學生在學習成績上面遠遠高於其他的族裔,在其課外活動或者其他方面,包括個人素質都跟人家相同的時候,綜合分數它就是把亞裔學生又打低一小節。這是第二斧頭砍在亞裔學生頭上的。

第三件事情更奇怪了,綜合分數是一樣的,他錄取的亞裔學生人數又是最低的。就是說不管你怎麼計算,我就是把亞裔學生的入學率壓得最低。有數據可以看出,在錄取率上面亞裔作為一個小組,他的錄取率是最低的。

這三斧頭砍在亞裔頭上,這個報告講得清清楚楚,都是數據。所以這份報告呈上法庭以後,哈佛大學才真正背後一涼,這齣了大事情。而且這個組織就是學生公平組織,它還有更厲害的一招,它不僅是用大數據分析,看出哈佛大學在入學申請對亞裔學生的歧視,還有更嚴重的就是它還抓到了一個內部的秘密文件,秘密文件產生在2013年,哈佛大學內部有一個機構叫OIA是一個對於學校學術評估的這樣一個機構。

這個機構做了一件事情,實際上從2013年它內部就對大學申請和這些數據,做了一個分析和評估。他們已經知道了這裡面出了大問題了。就是說對亞裔學生,這個歧視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來看兩張圖表,第一張圖表。

在這張圖表上你可以看到,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族裔的學生,虛線代表了學業成績,錄取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實線代表了學生申請的時候平均成績。你們從這個表上可以看到亞裔學生的那條線,他的入學申請的時候的平均成績都要高於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學生的最後被錄取的學生的平均成績。你看這個多不公平,也就是什麼意思?作為一個亞裔學生,你如果只要是皮膚是非洲裔的或者是拉丁裔的,你就已經被哈佛錄取了。這個我不是講一個段子,確實有人這麼做的。有學生就明明是一個亞裔,他是印度裔,臉比較黑,他把自己的履歷表改掉以後,說他是非洲裔學生,竟然他就進了哈佛大學了,竟然有這樣的故事產生,這個就說明了什麼事情,從圖1這張表上就看到亞裔學生確實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們僅僅從學業成績來看,確實是這麼一回事情。然後我們再來看第二張圖表,第二張圖表,實際上這張圖表就是2013年的那張秘密調查的報告,他們自己產生的圖表。

在這張圖表裡面它分成四項,這個就是不同的錄取模式來決定看看不同族裔的學生,他能夠有多少百分比進哈佛大學?你們看左邊一欄裡面,亞裔學生如果完全按照學業成績來決定錄取率的話,亞裔學生這個比例要高達43%。但是進一步如果我們把它按照體育競技的方面來考慮的話,算進去以後,亞裔的錄取率就降到了31%。然後再把個人素質這種很不客觀的、很主觀的因素放進去以後,亞裔學生的錄取率降到21%。真正的錄取率,亞裔學生從這張表格裡面就看到,最後亞裔學生佔總的錄取的學生從43%降到了18%。

這個表格來自是哈佛大學一個組織的內部調查報告。這個報告裡面就看出了對亞裔學生,如果我們從學業成績來評估,亞裔學生的錄取率應該遠遠高於它應該的錄取的比例。他們內部報告出來以後,送到了當時決定招生的辦公室的主任手裡。他看了以後,不作一語,在會上也不講,不做決定要繼續調查,還是我們應該做些改革,還是我們應該面對這個問題做些什麼交代,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報告拿到以後,大家都是一片譁然,就是說確實哈佛大學,他不僅是在內部,在入學招生上面對亞裔學生是不公平的。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他明知道這麼做,明知故犯,他不做一點變化,不做一點改革。

哈佛大學確實是這次讓原告方抓到了把柄,所以被送上法庭。哈佛大學這次被告上法庭,原告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意在何處?這是大家很有興趣的一個問題。我們要看一看這個組織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實際上所謂學生公平入學的組織沒有幾個人,它並不是代表亞裔利益的這樣一個利益集團。這個組織出面的一個人叫艾德沃德·布魯姆。我們把他叫做布魯姆先生,這位布魯姆先生,實際上告哈佛,為了大學的入學考試跟人家打官司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他在2008年的時候,就為一個白人的女學生跟德州大學打了一個官司,也沒有打出什麼名堂。在2014年的時候,他開始告哈佛大學的時候,他同時也為一個白人學生,跟北卡羅來納大學打了一個官司,也沒有打出一個什麼名堂。他這個人做了幾次這種事情,他以前代表的都是白人學生的利益的集團。他屢戰屢敗沒有成功,所以他現在想出一個新招來。這個就有點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他就用亞裔的問題來跟哈佛大學打官司,因為這個數據比較硬,他這樣把亞裔學生打在前面,拿到16萬學生的申請入學的數據以後,用非常硬的數據來跟哈佛大學打官司,他真正的目的在什麼地方?

白人替亞裔鳴冤:醉翁之意在平權法案

還是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他們非常不喜歡從60年代開始的美國有個所謂平權法案,又稱為AA,這個法案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說美國當時希望通過對一些少數族裔,一些比較困難的利益集團給予一些照顧。平權法案從60年代開始,但是平權法案經過那麼多年以後,很多大的學校,那種第一類大學招進了很多非洲裔的和其他少數裔的學生,他們覺得招的太多了,在白人利益集團裡面就一定不高興,反對平權法案。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美國的共和黨,政治上面比較右傾的集團,保守集團上臺以後,對於平權法案就想推翻重做,所以這件事情背後是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個政治背景,從哪裡看到,就在兩個星期以前,就我動身到中國來訪問的時候,美國政府公開出來站隊表態,說為這場官司站隊,站在原告一方,明確告訴波斯頓地方法院,你絕對不能把這場官司的案子撤掉,你不能撤案。因為哈佛不斷的給波士頓地方法院以壓力說要撤案。哈佛的理由有很多條,它是打官司打的有名的,它就要撤掉這個案,但是政府現在出面,政府站隊表態也不是第一次。實際上民主黨掌權的一段過程中間,民主黨經常做這個事情,在民事官司上面政府表態。

這在2007年以前,很少有政府做這種事情,就直接幹涉到民事法案上面。我們可以從數據上看到,2007年以前,只有十次這樣的案子都不到,但是2007年以後,特別歐巴馬上臺以後增加到200多次,政府在各種民事官司上面站隊表態,所以民主黨可以做初一,共和黨說為什麼我不能做十五,所以他現在也跳出來也站隊表態。政府在民事關係上站隊表態也分很多不同的等級,政府甚至可以說我加入到原告方一起告也可以的,但這次也沒走到這麼強烈的地步。他這次表態,說我支持原告方在入學問題上告哈佛大學,而且我告訴你,波士頓地方法院你不能輕易的把這個案子撤掉。所以政府表態以後,我們才更清楚地看到,實際上這個案子的背後是為了平權法案。就是說政府和現在的共和黨、一些共和黨裡面比較保守的一方,特別代表白人的福音派利益的,那些集團的利益人士,希望把平權法案推翻掉,至少不能在大學裡面再進行了。

平權法案究竟是怎麼講的?實際上平權法案,最高法院以前有一段文字,講高等學校怎麼來平衡族裔之間利益,入學的過程怎麼來衡量,幫助少數族裔進入到大學裡面,這段文字實際上是很繞口的,從英文上面是很繞口的。從中文上來說,它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就是你們在入學的時候,是不能把族裔的問題拿出來說事的。是不能這麼做的。

但是,它後面就加了一個但是,但是當為了一個大學裡面學生的多元化,多元化要保護,要發展,如果在多元化的過程中間沒有更好的辦法的時候,那麼才能去考慮族裔的這個因素。你看這段話是不是非常的繞口?這樣繞口的事情,美國的法律都是這麼寫的,就給律師有很多的空間,在這裡面來解釋法律。

現在原告方就說,亞裔在哈佛大學的數據你已經看到了,你就是拿族裔來說事,不給亞裔,應該有那麼多可以入學的,百分之四十幾被你把打壓成18%,你這個完全是用族裔來考量問題嗎?用族裔作為入學的因素,你這個就是歧視,實際上你們哈佛大學就是族裔歧視,不是什麼多元化。

哈佛大學就這麼說了,我沒有歧視亞裔學生。你們這個數據雖然拿了16萬的申請還是不全面,我還有很多數據你們沒有看到,你們不全面。還有我是為了多元化,我並不是為了族裔,並不族裔歧視,一個大學多元化是多重要,我完全不考慮族裔的因素,我怎麼實現多元化。所以美國政府最近站隊以後,哈佛大學完全不甘心,不示弱。馬上當天就出來了一個聲明,說我現在宣布有25個團體和高校站在我一邊支持我,裡面包括很多私立大學,還有幾個美國很重要的團體,一個好像叫NAAP,美國的有色人種團體這樣一個組織,這個團體在美國勢力很大的,有這種人多勢大的團體支持哈佛大學,不僅25個團體,還有529個各個方面的教育專家,特別是大學入學和申請方面的專家,一共529名專家加入到哈佛陣營,說哈佛的做法沒有什麼大錯的。為了多元化,為了大學的教育,哈佛沒有做錯事情,哈佛大學並不在這個事情上軟弱或退讓,而且繼續要求波士頓地方法院趕快撤案,這完全是無理取鬧!

最使我們奇怪的是,亞裔學生和亞裔利益集團在裡面的態度非常微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間,在這場案子上面,很多亞裔是站隊站在白人一邊,站在原告一方,當然是這樣的,因為為了要入學對吧?要更多自己的子弟或者自己要入學。但是在支持哈佛的團體和人員裡面,竟然有很多亞裔的學者和亞裔的學生。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支持哈佛大學呢?那麼為這個事情我又問了我的女兒,因為我的女兒和女婿他們都在哈佛大學畢業的,他們都是哈佛的本科畢業,而且我女婿還是哈佛的研究生畢業,然後他們兩個人又現在都在耶魯大學做教授。他們兩個當然都是亞裔了,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一些親身的體會。這中間也講一點我的體會和我的看法。

為什麼有些亞裔的學者和學生會站到哈佛一邊?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因素,就是說已經上船的人不希望有更多人爬到船上對不對?我已經上了船,因為這些都是專家學者,一般也都是哈佛和耶魯大學或者其他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或者在那邊做教授,他們已經是站在船上了,你船下的人,還在水裡面的人,他有點不顧他們對吧?這有一種可能,但是也不能全部從這樣的負面的方面來考量這個問題。

他們也有他們的一些道理。這中間有一個什麼重要的道理呢?應該想到。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支持了原告方面,亞裔這個集團會得到很多負面的結果。就是說第一,平權法案是保護我們有色人種的,當然主要是保護了非洲裔和拉丁裔族裔的利益。但是在很多其他地方也保護了亞裔的利益,如果我們就這樣輕易的放掉以後,從長遠來說,並不一定是亞裔的根本利益所在。首先,你一支持原告方去站在白人一邊,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族裔的人就會很不高興,而且產生很多矛盾,跟亞裔產生矛盾,我想這不是亞裔長遠利益所在。因為實際上這件事情你就可以看到是原告把亞裔作為一塊石頭,丟在非洲裔和拉丁裔的學生和其他人的頭上。有人在英文的媒體上經常用一個單詞說要把亞裔作為一個棋子打進去,希望在少數民族中間,亞裔不要摻和在非洲裔和拉丁裔中間,跟他們搞在一起,你們跟我們在一起,他們甚至有一個單詞叫whiten,就是白化,他們希望亞裔白人化,這個單詞,白化,用了很長時間了,這個過程也是很長時間了,實際上美國才一百多年,經常用白化這個單詞。美國以前實際上他們把愛爾蘭人、義大利人都是排斥在白人外面,都不把他們當白人的,以前包括猶太裔也是排斥在白人集團外面的。

但是這一百多年來,他們在入學問題上面,猶太裔以前也是受到很多歧視,哈佛對猶太裔的歧視,實際上跟現在對亞裔的歧視情況很相同的。所以他們說我們以後就是白人化,你們就像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猶太人,你們加入到我們來了,我們會考慮到你們利益的,對吧?實際上我覺得這個東西,想想要再三思。因為這裡面有個大的問題,亞裔皮膚眼睛和頭髮顏色總是跟人家不一樣,我們的文化上面在基因裡面打上很多深深的印記,我們要白化,除了你把皮膚去漂白,實際上其他東西很難白化。所以我覺得有些亞裔站在哈佛大學一邊,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然後哈佛大學還拿出一張表格出來,來,我們看看那張表格,這張表格上面,它的橫向的有五項,就是人數,美國的人數比例。第一列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各個族裔的比例,第二是耶魯大學,第三是史丹福大學,第四是MIT的。然後橫的,橫排第一排是白人,第二排是西班牙,第三排是非洲裔,第四排是亞裔學生。

你從這張表格裡面可以看到,亞裔學生在美國佔的人數比例才5%,而進入到哈佛大學的比例到17%,在耶魯大學裡面到17%,到史丹福大學有21%,在MIT裡面有25%,相對來說,亞裔整個來說,在美國進入到各個大學裡面的比例還是蠻高的,遠遠要高出他佔的人數的比例,而且可以看到,越是比較重視學業的大學,像史丹福大學還有MIT,這種學校亞裔學生的比例更高,像我一直工作的UCLA佔的比例更要高了,伯克利大學和UCLA差不多都要佔到40%。

所以從表上來看,哈佛大學講得也沒有錯,哈佛大學拿這張表格出來,說你們覺得不公平嗎?那麼你們看一看亞裔學生在我們學校裡面的比例,你們佔的人口比例是百分之五,現在你們入學的比例在新生的比例裡面要17%,你還說歧視,對不對?那麼支持哈佛大學的亞裔學者也有一組數字,他們說如果我們真的按照學業成績來考慮的話,確實沒有錯,亞裔學生可以增加到43%。但是你們知道不知道,如果這樣,以後哈佛大學會把體育競技和校友的關係考慮進去,這樣你的人數就會降低到31%,然後把個性素質再考慮進去,就會降低到21%。所以最後你入學的比例大概也就在20%。即使你把非洲裔、拉丁美洲裔的學生全部趕走,最後就是我們白人和亞洲裔來瓜分哈佛大學入學的人數的話,你未必真得到多少好處,你最多也就提高2到3個百分點,這樣是不是你真正的利益呢?這樣的結果以後你得罪了其他少數族裔,你幫助白人的入學率提高,它從現在43%就可以提高到60%以上,這真是我們需要的事情嗎?所以今天打這個官司,現在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兩邊的人爭論不休。這中間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怎麼看待平權法案,怎么正確的對待入學的問題?確實在這個數據面前,我們不能完全看數字。就說哈佛一定全部錯的。

美國人不講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政壇產生了偽精英

現在我們講了那麼多,告哈佛大學入學的組織和反駁原告的哈佛大學,他們講來講去講族裔,講多元化,兜圈子講來講去都沒有牽涉到一個重要的觀點上面,我們華裔和我們中國人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們老是不拿這句話出來的,就是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他們總是不談這個問題的。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入學考試上,就會少掉很多這樣的麻煩,但是我覺得他們不可能用這個辦法。這中間當然也有他們的各種考量,但重要的原因可能他們會覺得,考試,你們是亞裔的學生,我們肯定考不過你們。但是以後做出工作,做出創造性的成就,你們並不如我們,我們看看歷史,你們做出多少成績,我們為什麼就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結果難道真會做出很多以後科學各方面的成就嗎?

我覺得他們這樣的回答是不對的,是錯誤的。亞裔現在確實在科學文化上面做出了傑出的成績,但現在不能跟白人的來比較,這有很長的歷史的原因。不能說考試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錯的。我覺得考試還是一個很重要的來選拔人的一個辦法。考試有很多缺點,但是好像還找不到一個比考試更好的辦法。現在我們來考慮就是如果我們不用考試的辦法,他們的主要一個反駁的觀點就是說,考試好的人工作做的並不一定好,這就是一個沒有邏輯的說法。

確實,考試好的人成績好的人,以後工作不一定好。但是我們要知道,工作好以後做出成績的人,大多數都是以前成績好的學生。就是說一個成績都不好,學習讀書都有困難的人,你怎麼以後能夠在學術上做出傑出的貢獻,我覺得這個是很成問題的論點。我的一個好朋友,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的姬揚研究員,他就經常講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說讀書是最容易的,做出研究工作,做出傑出成績才是難的。你讀書都讀不好,怎麼可能做出傑出的研究成績呢?有很多人把這個東西搞混淆,就是說創造性要有創造性思維,確實要有創造性思維很重要,但是沒有基本技能的訓練,沒有基本的知識結構,你怎麼有可能做出創造性成績,這是這不太可能的。

就是說我們還是應該按照學業成績作為選拔,把最好的學生選拔出來。考試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應該做的現在不是說放棄考試,弱化考試,我們反而應該做的是強化考試,改善考試,改革考試,把考試的辦法改好,以前的考試辦法裡面有很多有問題的地方,我們應該把各級人才通過考試的辦法來逐步的選拔出來,然後加以培養,成為社會上面的精英人物。剛才已經講到問題不在考試,問題不在考試是錯的,而是怎麼改革考試,把考試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拔人才的一個方法。

以前錯在哪裡?錯在是一考定終身,這個是錯的,一考定終身以後,使得把考試、把高考好像作為目標,而不是把它作為選拔人才的辦法,這才是產生了錯誤的源頭。我們這個錯誤,也有我們以前中華文化長時期的一個影響。我們是一直採取科舉考試的一個民族。我們總是想把考試像科舉取士的辦法,實際上這已經是不對了,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再把考試當作是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這樣,一考我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以後就是飛黃騰達,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這是錯的。考試錯在這上面,不是考試是錯的。

我們要不斷的考試,高考以後作為一次選拔,我們一次選拔以後,以後還要不斷的考試選拔,你越是好的學校,我越要對你以後考試嚴格,而且我們要在兩年以後做一次考試,來看看你是不是應該留在好的學校裡面。還有要允許以前考試,第一次高考入學考試有點失誤的學生,給他們一次機會。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說我就覺得美國的學校裡面像我的母校,我工作的學校UC系統,它就採用一個很好的辦法。它採用一個什麼辦法,就是說我們高考入學兩年以後,任何在當時在美國的社區學校讀書,所謂社區學校讀書的高中生,就是說你不要任何要求,你可以在你的家庭邊上就去讀一個社區學校,價錢又便宜,又沒有入學要求,你去修滿你的學分。

然後他就說,他的法律上就寫明。這個法律是加州州法說,你只要在社區學校裡面,你能夠考你的班上,能夠做到百分之五的,最上面的5%的學生,我就保證你進入UC的任何學校裡面,包括伯克利、LA和聖地牙哥這一些很好的學校裡面,這樣就是說你給人家一次機會,而且不僅這樣,像伯克利這個學校真是非常好的學校,伯克利大學的計算機和EE這種系,到兩年結束以後,淘汰率基本上是50%,甚至50%以上,就基本上不讓你再念下去了,就是說高考一考你覺得不是定終身了,你進入了伯克利大學的EE了,你認為你了不起,但是兩年以後跟不上,他早就把你踢出去。踢出去以後,或者只好到其它學校去或者換系,就是說這個辦法,不是說考試不好,而是說不能一考定終身。

考試這是選拔,高考是選拔的第一步,我們就像要選拔登喜馬拉雅山的選手。你說第一關我把你選拔進來加以培養,你以後登不上喜馬拉雅山山頂,你拿了第一次選拔以後的一個證書,你到處去跟你的親友,你的學友說,我第一次選拔的時候到喜馬拉雅山,我通過的,我有個選拔證的,你這有多少意思嗎?你沒爬到喜馬拉雅山,那個基地都沒爬上去,更不要說你沒有爬到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了,你誇耀你第一次被選拔進去,你有意思嗎這樣做。

如果大家有這樣的心態,社會上都是這麼做的,我覺得高考走獨木橋那個情況就會好得多,所以要防止高考一考定終身和走獨木橋的,一方面要改良改革高考的辦法,還是要以考試為重,要改革考試,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斷的考試,我們在高中要考試,我們在進入大學以後要考試,然後我們在兩年以後要做一次總的評估,你是不是再繼續適合留在這個團隊裡面繼續進行培養,也要讓以前在其他學校的學生成績很好的,讓他進入到好的學校裡面進行培養,這個才是公平的。

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我跟人家開玩笑說,美國有些高校,不是說所有高校,就是說美國有些高校的這些做法,從某些角度來看,有些像逆向歧視。逆向歧視誰?逆向歧視你第一次高考成績好的。為什麼我舉個例子,像我女兒從哈佛畢業以後是進了醫學院,她那時候的同學很多在哈佛和耶魯大學畢業以後,考醫學院的時候沒有考取,很後悔的,為什麼沒有考取?因為它進入醫學院的時候要有兩個重要的考量,一個就是醫學院的全國統考,這個統考是所有人要考的。第二個重要評估就是你在大學裡面的GPA平均成績。另外進入哈佛、伯克利和MIT這種第一流大學的,因為它裡面的分數抓得比較緊,你的GPA就不容易高。你到一些中等的學校,甚至到地方大學,你的GPA就很容易到3.8以上,你到好的大學你只有3出頭,你這樣進醫學院很多給淘汰掉了。這個是逆向淘汰,有很多人說不公平,我覺得很公平,這個做法為什麼是公平?因為你想想,你經過第一次選拔,你說你是屬於很好的選手,對你做了很好的培養,有很多的資源投入到你的身上,最後你的統考不比人家高很多,然後不僅不高或者甚至差不多,你的GPA成績比人家低,我就當然刷掉你了,因為你不是以後很強的選手,因為這麼好多資源投在你身上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我覺得如果在以後的選拔,從研究生的選拔,從進一步工作的選拔上面做逆向歧視,就更會使得大家會考慮,家長你是不是還要去買幾千萬、幾百萬的學區房,你還要不要你的子女第一考就考清華北大復旦交大,你覺得你是不是這個料,還有這樣做你是不是真正划算?因為所有進好的學校或者你要進好的系,最終不是說你一考進以後,就給你很多待遇,給你很多權利,不是的,是讓你有好的環境,是繼續進行各級選拔和培養,你以後的路很長,你進入這樣的學校,你有意思嗎?如果這樣做法,我覺得從某個程度上能夠來幫助,能夠來解決一些高考裡面的困擾,而並不是廢除高考。

考試是對的,是以後要不斷的考試,考試的方法要改變。我這樣講並不是說美國的高考是對的,而是說美國它有很多各種不同的方案和做法,它是多元化的,有些東西要學習,有些東西我們要把它放棄,我們不能學習它很多錯誤的地方。它一些私立名校的一些做法上面就是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使得最後高校裡面很多私立名校裡面產生了很多人,我把這種過程,稱作是逆向淘汰產生了偽精英。今天美國政治上面產生的新選出這樣的一個總統,是什麼原因?從背後來說,我為什麼覺得這次選舉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偽精英在美國政壇上面太多了,他們霸佔了美國政壇,使得我們心裡很不高興。我覺得即使像川普這樣的上臺,也比這些偽精英可能還好一點,是這樣的因素產生了最近美國政壇上發生的一些變化。我覺得美國政壇的選拔比中國差很多,但是,我要講一個但是,但是我們中國在科學教育衛生這些領域上,我們的選拔,我們的考試方面,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的觀察可能不對,跟大家一起討論。

從我的觀察來說,在科學教育和醫學衛生領域,我們中美兩國比較來看,我們的精英團隊比美國的精英要差一截。而我們底層的工程師和我們國家的工程工作人員量多質好,是遠遠優於美國的科學、教育和醫學的底層。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說,我們有很多路要走,有很長路要走,中國文明要超越西方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必定不是放棄考試,而是要強化考試,改革考試,把更多的精英挑選出來。在科學、技術、教育、醫療、衛生,真正產生出國家文明需要的精英團隊,而不是產生偽精英。

我們各級選拔出來的精英,不是給他們特權,不是給他們好處,最多我們給他們點榮譽就夠了。從來最好的精英,是不需要金錢,不需要很多好處的。這只會害了他們。我老是跟我的朋友談,我覺得中國評出的那麼多科學院院士,給了他們太多的權力了。我覺得做得有點過分,這一點我覺得也不如美國的科學院士選拔和他們的做法。我舉一個例子,我最佩服的一個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大學也在我生活的城市洛杉磯,費曼,我最佩服他了。這個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評院士,給他一份證書寄給他,他把這份證書貼了郵票,原封退回去。他說,對不起,我不要做科學院院士,我沒有興趣,而且我也沒有時間。真正的精英,真正能夠做出大事業的人,他們怎麼會計較我是不是院士,還有我是什麼級別的,我是部級的,我是局級的,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是不重要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給了他們,把權力給了他們,把好處都給了他們,最大的壞處就是,使得很多真正在工作的年輕人的心態、心理都會扭曲掉,而且把資源配置也會扭曲掉,是非常不利於產生真正的精英團隊,產生出領導我們文明和國家前進的一個真正的精英團隊的。

談北京高考改革:點讚文理不分科

好,下面這是最後一部分,我們講了哈佛大學的案子以後,我們最近正好在討論北京高考的改革,我也談一些對北京高考改革的看法。首先我對北京高考有一個非常的贊同,我覺得要表揚一個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文理不再分科。

文理不再分科太重要了。我們不要再在高考的過程中間,在高考以前,在高中階段就把文理分科,這件事情做得太錯了。當然文理分科在50年代、60年代,當時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當時太缺乏技術人員,工程人員了,當時我們需要那麼多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要工業化,沒有辦法的事情,當時這種做法是完全對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第二個時代了,我們並不是再去跟在人家後面去抄襲人家,按照人家的辦法再去做工業化前期的工作,而是要做超越的事情,如果我們再把文理分科,這就不能產生出真正我們需要的一流的精英人才。錢學森之問,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我們後來就出不出那麼多的精英,出不出這樣的大的學問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總是覺得是文理太早分科。我老是用這樣的例子跟大家談,就是說文理分科就像把土壤的土和水分開,一棵樹,一朵花,他要在水和土壤多,溼潤的土壤裡面生活,你把土壤分開,你把水分開,用老話來說,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你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失去了人文的訓練,他就失去了大的視野,他失去了抱負、理想。而一個文科的人失去了應該的邏輯訓練和數理方面的培養,他就很難看清複雜的問題和複雜的要研究的一些對象。

文理的區別,是研究的對象,而不是研究的方法的區別。我們培養的是方法,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學生怎麼樣去解決各種各樣面對的問題,這些方法是不能分開文科和理工的。這是目標的不一樣,而不是方法的不一樣,現在的文科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需要很多的數學和大數據一些邏輯的分析。我老舉這個例子,我很佩服一個人,就是我們學校就是UCLA一個文科的教授,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嗎,賈雷德·戴蒙德,他寫過一本書,叫《槍炮、病菌和鋼鐵》,這本書就是他寫的。我非常佩服他,我見過他面。他就是一個文科的教授,但他總是用理科的思維,用數據用邏輯來分析在人文上面碰到的一些問題。他產生的一個地理決定論是我非常欣賞非常贊同的,因為很多原因,各個文明不一樣,是地理決定的,我非常贊同,因為他有很多數據,他有很多邏輯推理,你就覺得很贊同。所以這樣的大師他們就是文理合在一起的,不要把土壤和水分開。

再看我們另外一個例子,像于敏我也是很佩服的,于敏和鄧稼先,氫彈和原子彈的大師。他們就是文理都合一的。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1965年的秋天,當時氫彈製造攻關到了最緊張的關頭。于敏在華東計算所的計算出了一點苗頭,馬上用暗號告訴在北京的鄧稼先,鄧稼先趕快趕到上海的嘉定華東所跟他會合,兩個人很激動,一看數據一看模型覺得有苗頭了。兩個人激動地跑到外面,那時候在秋天稻田就在華東所的邊上,他們兩個人在一大片稻田上走,興奮得不能自已。然後回到宿舍,兩個人睡在一個宿舍裡面,兩個床上,那天月光如水,他們睡不著,太激動了。就說怎麼辦?好,那我們就背唐詩,他們兩個人一人一首唐詩,就一首一首背,背到快要天明,最後他們背了一首唐詩,就是那時候大家都喜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首唐詩。

1984年于敏和鄧稼先在一起

你想有這種胸懷的人,才能做出這麼偉大的成績,否則是不可能的,就是我覺得理工的學生一定要有好的人文的訓練,而人文的以後的工作者,一定要經過很強的理工方面的邏輯訓練。順便我講一點,我對崔永元這個人還是比較正面看的。我覺得如果崔永元他能夠受過很好的理工教育,他應該比今天還會做出更好的工作。我估計他當時就沒有受過很強的理工方面的教育。

美國有這樣一些學校,就叫文理學院,都是文理合一的學校,他們這些學校跟哈佛耶魯這種學校不一樣,但是完全不比他們差。他們就是重在素質教學,就重在人文和數理一起全面的培養,而且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這樣的學校培養了很多第一流的真正的精英。我覺得中國的高校也要有自己的這樣類型的學校,不一定全部一窩蜂去追求,要把自己建成一個大的研究型大學。實際上就是在美國,在西方也有兩個學派,一個是英美的學派,以前是重視這種小的學院,素質教學,人文和數理一起的,很加強的。還有是大陸的,以德國為主的,是研究型的大學,是一些大師在做研究,帶了一些學生,他自己的學生實際上就是博士研究生,然後在它的周圍產生一些大學,這樣形成一個研究型大學,這個兩條路,美國後來走了很多,最近100年,慢慢就偏過來學習德國的辦法建立,像哈佛和耶魯實際上開始的時候完全是一個collage,也是學習英國以前開始的素質教育,這樣的一個教育體系的,現在當然他兩方面都有。

我要講的就是希望中國的教育體系裡面應該有多元化,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多元的,我們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要都是一個方法去培養他們,訓練他們,不要都是一窩蜂產生一樣的學校,讓多種的培養方案一起競賽一起比較,可能這更有效一點。我希望中國能夠產生出更多的重在素質教育,重在文理的素質方面的教育,說穿了大學教育還是一個素質教學。大學不是培養某一個大師的地方,他還到不了那個地步。因為這還有很長的一段過程,要做學問還有很長的一個過程。

所以這個是我對北京高考改革的表揚和我覺得贊同的一個方面。我們要培養一個綜合素質,人文數理兼有的學生,它的好處太多了。不僅是培養精英團隊,以後培養更高素質人才需要,就是培養一般人也是需要這麼做。

就是說以前我們老是宣傳是這樣宣傳的,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合格的建設者,我要加一點我自己的看法,以後有了人工智慧,各方面真正要建設,工作的人並不是需要很多,我們也要培養很多合格的高素質的消費者。如果一個人他沒有很好的人文的教育,那麼他都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消費者,消費什麼?我們出去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聽一場好的音樂會,我們看一張好的畫,如果沒有經過好的素質培養,他都看不懂,他都不能享受。那不是很可惜的嗎?

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我們還要培養合格的消費者。這樣我們從學校出來以後,我們的人生才會飽滿,才會幸福。就像我老跟人家說,你去看一個球賽,你去聽一場音樂會,你如果沒有經過樂器的訓練,你如果自己小時候沒有踢過足球,你看得懂嗎?你看得好嗎?我在小學中學一直踢足球的,我到大學還是在足球隊,在復旦裡面還是校隊。我現在看起足球就比人家懂得多,為什麼?因為有過自己的訓練,這個告訴大家一個什麼事情,就是說我們培養一個全面的人才,對國家對文明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提高整個一代人的素質。他能夠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同時他退休了或者還沒有退休以前,他都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高素質的消費者,文明國家就上了一個臺階。

我們不知道下面會怎麼變,人工智慧產生了千年大變局,我們都不知道以後怎麼變,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怎麼來應萬變?什麼是不變?不變就是我們培養高素質的人文理工人才,我們就要培養這樣的人才。不管以後怎麼發展,如果有這樣素質的人,那麼不管人工智慧不管以後又會出什麼新的東西出來,我們都會走得比較穩步,可以走得比較高,走得比較遠。

最後我還是要講到我有點不同意北京高考的就是,它在三門考試的分數是數學語文和外語。一共每門150分,加起來450分。我覺得外文分數放150分我覺得太過分了。外文根本沒有這麼重要到要算成150分。第一是非常不公平的,對少數邊遠地區的學生,對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我就是從一個蘇州東山一個山村走出來的學生,我的普通話我的外語的發音就比人家差很多,因為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在山區生活,不像大城市,它跟各種語言各種音調的人交流,他的語言能力天然比人家高一點。我們山村出來的人,我的普通話講得很差,為什麼?我的語調就學不來,因為小時候在山村長大,所以你把外文放在150分,你對邊遠地區,你對山村的學生,你對困難的家庭的學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們就沒有外教,沒有辦法付很多錢,跟外教一起生活,甚至暑假到外國人的家庭裡面去生活。他的外語的口音,他的講法肯定是不如城市裡面家庭條件好的,這是第一不公平,你這樣做不公平。

第二你沒有必要。你說你外文有這麼重要嗎?以後人工智慧發展,你覺得會講幾句英文有什麼重要嗎?你覺得聽英文也重要嗎?你看不懂外語資料嗎?你帶一個這種軟體什麼講英文什麼聽英文都不成問題,對不對?你這個必要性不存在。

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我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講過語言跟邏輯思維的關係。中國學者,包括西方有些學者認為語言跟邏輯是有關係的。就是說漢語或者其他語種的人,為什麼他們不太成功?因為他們的數理邏輯發展不起來是跟語言有關係,但是這種說法,有很多論文,我查過很多論文,也有很多專家,第一流專家,有個專家就在我們UCLA,我專門去訪問過他,他就否定這種說法,從腦子裡面的結構的分析來證明,講漢語或者講不是西方語言的,數理邏輯上面不會比人家差的,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至少是不成相關性的,所以我們不要擔心,早一點訓練外文就會提高思維,提高數理邏輯?這沒有關係的。一個好的語言受過訓練了,他的數理邏輯不會比人家差的,很好一個例子,我們的于敏他沒有出過國,他的數理邏輯比人家差在哪裡? 我們的楊振寧在物理學家裡面他是很高層次的,他的語言母語是漢語,對吧?他的物理的成就高,是可以在物理學家裡面,在最高一個層次裡面可以進入到最前面的10名或者20名裡面的這樣的物理學家,對吧?我剛才講的像費曼,他們都是10個20個裡面這樣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差在哪裡?

所以把外語放到三門考試裡面,甚至150分,我非常不同意,我希望能夠改進。希望中國高考裡面把外語的分數要放低,這第一不公平,對山區農村和窮困家庭的學生不公平。第二沒有必要。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一定要在高考的成績裡面把物理放進去,並不是因為我是物理出身,我就老是要講把物理放進去,不是這麼回事情。物理沒有用。物理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說是最沒用的東西。最有用的是化學,或者更有用的是生物或者計算機,都沒有錯。但是在訓練學生中間物理很有用。所有好的化學家,好的生物學家,都應該受過很好的物理教育。因為物理從原理上面告訴人家怎麼思考,怎麼思維,怎麼抽象思維,怎麼做模型,這些訓練,它是化學生物都需要的。我有時候跟人家開玩笑,當然是物理學系的學生,我說化學只是物理的一個應用而已,而生物是化學的一個應用而已。物理不懂。至少要有一個物理的基礎,你才能化學和生物學得好才能往上爬。

所以我建議要把物理的分數放得高一點,至少不能把物理放掉,在高考分數裡面。這是我對北京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當然主要我還是贊同的,就是說要文理不分科。

但是高考分數才佔60%,我也基本上不同意的,我覺得還是高考分數應該更重要一點,高考還是重要的。但是我們要改革考試,而不是說我們要強化考試,同時我們要改善考試,這是我總的一個看法。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作者徐令予,原標題《學者長談哈佛招生官司和北京高考改革:不講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讓美國政壇產生了偽精英!中國高考成績一定要把物理放進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科工力量;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科工力量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17歲考入哈佛,打破百年哈佛傳統,中國物理天才少年尹希為何留美?
    尹希出生於1993年是一位九零後,他的父母都是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的尹希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他的父母還親自為他定製全面具體的培養計劃,就讓他在一開始就領先同齡人很多。
  • 你知道哈佛大學在中國內地每年招多少人嗎?
    你知道哈佛大學在中國內地每年招多少人嗎?先看一組數據:據說,哈佛大學是沒有固定分數線的,不像中國大學錄取學生時那樣依照高考分數。美國的大學更看重學生的平時成績,但是硬性要求肯定是有的,參考最近幾年哈佛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來看,被錄取的學生基本上SAT2300+,託福113+或雅思8+比較普遍,而且personal statement必須要非常出色。當然成績不是最主要的,然而,作為國際學生如果沒有一個幾乎完美的成績一定不能引起招生官注意。
  • 哈佛大學與當代高等教育——德裡克·博克訪談錄
    您曾擔任哈佛校長達20年之久, 請問您從一位勞工法學教授成功轉型為一位大學校長的經驗, 對中國的大學校長有何啟示?答:某一位特定的美國大學校長的經驗很難說對中國的大學校長有什麼啟示。尤其是哈佛又是一所很獨特的大學, 世界上可能很難找到一所與哈佛類似的大學。如果去考察很多所美國大學的校長的經驗的話, 倒是有可能對中國的大學校長有某種借鑑的作用。
  • 盤點NBA球星「高考」成績,在中國他們能上什麼樣的大學?
    一年一度的高考來了,作為能夠改變很多人一生的重要機會,考生們是興奮又緊張,所以為了輕鬆一下,我們也來盤點下NBA球星的高考成績,看看如果在中國,他們能上什麼樣的大學呢?美國的高考成績和咱們相同,美國高考也是以分數論英雄,不過他們的標準是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這是如今美國入學的標準化考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前,SAT的滿分是1600分,而如今是2400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NBA球星們的高考表現吧。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
  • 紐西蘭八所大學接受中國高考成績直申
    你可曾想過,一份滿意的高考分數可以助你邁入國內高校的殿堂,其實它也可以幫你叩開海外名校的大門,享受一段與眾不同的大學時光。目前,歐美國家的許多學校都在逐步接受中國高考成績,而在紐西蘭,這片南半球純淨的國土上,林立的八所大學全部接受中國高考成績用於本科課程的申請。
  • 國內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學錄取,狀元卻被11所大學拒絕,原因何在
    近幾年來,中國的高考成績雖然得到了很多外國高中的認可,但只有少數,同時,高考成績只是一個參考指標,成績高低不能決定外國高中是否錄取你,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比想像中高,那樣的話,大學入學考試的狀元被拒絕也是很自然的。
  • 美國大學首位華人校長 解讀「美國高等教育」
    晶報訊(記者 熊奇俠)一個年輕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喝了「洋墨水」,拒絕了哈佛教席的召喚,成功打破了美國高等教育界阻礙華裔領導人上升的「玻璃天花板」,50歲時連根拔起,回歸祖國,創建香港科技大學……他就是吳家瑋。日前,《吳家瑋回憶錄:紅墨水》《吳家瑋回憶錄:玻璃天花板》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 李中清:教育公平 高考最佳
    李中清:這本書我們主要的結論就是中國的高考制度對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是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現在國內很多人都在批評高考制度,當然它有很多不好的方面,但是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第一,高考相對客觀;第二,因為它相對客觀,所以缺乏條件的人就有可能通過高考進入大學,這樣就保持了學生社會來源的多樣性。前幾個星期我在內地開了一個重要的學術會議,是關於財富積累的。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山東中醫藥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
    這意味著高考學子們可以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優質的原汁原味的全球最優眼視光專業國際教育,實現與全球頂尖美國教授的面對面學習。這還不夠,山東中醫藥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醫學院採取本科生雙學位培養模式,學生在山東中醫藥大學、美國太平洋大學學校註冊學籍,是兩個學校的校友,在讀期間還可出國進行1年以內短期學習。
  •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考多少分能錄取?網友:好激動但…
    今天,一則關於劍橋大學認可中國高考成績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據報導,近日,世界級名校劍橋大學宣布接受中國高考成績。據該校官網信息,劍橋大學在「入學要求」裡明確指出,中國高考是劍橋大學認可的考試。千裡挑一劍橋大學官網上對中國申請者的入學要求顯示,該校認可中國學生的高考成績。此外,劍橋大學也將參考學生的高中會考成績,但表示僅僅會考成績是不夠的。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然而在美國若干所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哈佛、普渡大學、邁阿密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學習、觀察數年後,既感到收穫多多,也體會到想像與現實的差距。 按照第一點目標,中美之間在科學傳播上的差異不在於各自是否提供了足夠的科普供給,而在於這種供給呈現的方式,一如中國社會的其他服務都要服從於集中管理一樣,中國的科普供給也自然符合從上而下統一安排的節奏,通過行政手段來調動機構和個人的參與。
  • 郝平:珍惜和保護中美人文教育交流合作成果
    非常高興北京大學能夠與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本次論壇。特別感謝各位專家學者、政要和嘉賓的參與。剛才,王毅國務委員、基辛格博士及各位嘉賓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刻論述,我們在大學工作的這些同事深刻感受到大學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應該說中美兩國具有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礎,大學發揮著重要作用。
  • 英國百年名校承認中國高考成績,高考並非是唯一條件,你知道嗎?
    說到中國高考,可以說是改變很多普通人命運的考試,也是中國最為公平的一次考試,當然高考也是千家萬戶關注的焦點,而中國的大學就是以高考成績為錄取標準,也受到各種各樣的質疑,被很多人認為是「應試考試」。但無論如何,你能否認高考的價值與意義嗎?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餘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製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後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絡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6月17日,雙方在北京舉行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座談會。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Julia Chang Bloch)在會上表示,無論國際關係如何變幻,教育交流都是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溝通。    張之香1942年生於山東煙臺,父親張福運是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第一個中國人,曾任中國海關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 TikTok與亞馬遜合作,川普政府被告上法庭
    Alexa技能將允許用戶在TikTok應用程式上探索並創作視頻。據了解,川普日前籤署行政令,要求字節跳動公司在90天之內出售或剝離該公司在美國的TikTok業務。2、中美間航班數量將增加一倍!美交通部呼籲中方率先放開更多航班8月20日消息,美交通部近日發布公告,中美將各自允許其國內航司將兩國間的航班總數量從此前的每周4班增至每周8班,立即生效。
  • 「美」張之香:穩住中美關係最後一根支柱
    當前中國學生在美國不受歡迎的氣氛,導致來美國的中國學生增長速度下降,而美國的競爭對手則趁機樂享其成。其次,美國的競爭力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國際學生流入。今天,美國擁有世界領先的高等教育系統,部分原因是我們不僅從中國而且從世界其他地區吸引人才。因此,我認為對中國留學生採取限制措施是短視的。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