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口吃」與腦神經通路異常有關

2020-12-05 科學網

 

[科學時報 潘希報導]不久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實驗神經病學》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首次在口吃者的行為異常和神經通路異常之間建立了聯繫,並首次提出了基於腦功能實證研究的口吃雙通路理論。該理論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口吃的病理機制,而且為口吃的診斷和幹預提供了理論參考。日前,《科學時報》記者採訪了負責這項研究的彭聃齡教授和盧春明博士。

 

什麼引發「口吃」?

 

「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口吃者清楚地知道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由於不自主的重複、拖長和停滯而說不出來。

 

彭聃齡介紹說:「人類對於口吃這一特殊語言障礙的關注從公元1世紀左右就開始了。但什麼原因造成了口吃,至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粗略地說,口吃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性口吃,另一種是獲得性口吃。兒童期開始出現並持續到成年的口吃稱為發展性口吃,約佔成人總人口的1%~3%;而獲得性口吃主要是由藥物、精神創傷或腦損傷等因素引起的。」

 

19世紀中葉前,人們曾認為,口吃可能與舌頭和喉部肌肉的運動異常有關。此後,神經生理領域的相關發現,使研究者開始推想口吃可能是由言語中樞的機能障礙引起的。近20多年來,研究者採用腦磁圖、磁共振成像等新技術對發展性口吃的腦功能障礙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發現了一些與口吃有關的局部腦功能和腦結構異常,並使研究者推測發展性口吃可能與言語功能相關腦區之間的動態關係異常或它們之間的通路連接異常有關。但這還僅限於推測,沒有找到直接的實驗證據。

 

盧春明說:「口吃是一種言語產生的障礙。言語產生過程可以分成計劃和執行兩個階段。以往,研究者常常將這兩個階段分開研究。這不僅影響到對口吃病理機制的認識,而且阻礙了口吃的臨床診斷和矯治工作。相反,我們的研究同時考察了計劃和執行這兩個階段,並在言語的認知過程和神經通路異常的神經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我們首次進行了這種研究,這在國外也還是沒有的。」

 

這項研究採用了基於磁共振的模式識別和結構方程技術,考察了12名口吃者(實驗組)和12名不口吃的人(控制組)在完成三項圖片命名任務時的腦活動。通過任務之間的比較可以揭示口吃者異常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的神經基礎。

 

模式識別分析的結果顯示,口吃者的異常言語計劃主要與雙側額下回和殼核(基底神經節一部分)有關,而異常言語運動主要與右側腦島和小腦,左側運動區和角回有關。基於以上腦區的異常活動,研究者提出了一種神經鑑別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有效區分口吃者和非口吃者,包括嚴重口吃和輕微口吃。

 

「我們的研究發現,口吃者在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過程中都存在缺陷。結構方程分析揭示了由以上腦區組成的兩條平行的神經通路:基底節—皮層和小腦—皮層。兩者分別參與了口吃者的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異常。」盧春明說,該研究在口吃者的行為異常和神經通路異常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並首次提出了基於腦功能實證研究的口吃雙通路理論。

 

「我們的研究還沒有在神經通路異常和口吃之間建立因果關係,因此仍無法揭示發生口吃的根本原因。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將來的研究不僅要促進口吃神經病理機制的認識,還要能夠對口吃症狀進行更加合理的解釋,比如口吃與情緒和人格的關係等。

 

此外,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推動口吃矯治方法的發展也是我們未來的目標之一。」彭聃齡進一步補充。

 

關注1000多萬口吃者

 

人口學調查是研究口吃發生概率和相關數據的基礎性工作,但我國目前尚無這方面的研究。根據國外的人口學調查顯示,大約有1%~3%的人群存在口吃。以我國13億人口計算,大約有1300萬人正在受到口吃的困擾。

 

「嬰幼兒從學說話開始就可能出現口吃。最近,我們接觸到一些2~3歲就有口吃現象的兒童。根據國外人口學調查,大概有5%左右的兒童會出現口吃,其中80%的口吃兒童會自己康復,剩下的20%一直持續到成年。」盧春明說。

 

盧春明曾經接觸過一名初中生,他從小學開始就有口吃,但當時家長不重視,到上了中學後,周圍同學開始嘲笑他,他自己在課堂上也不敢出聲,使口吃越來越嚴重。「口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非常大。一是外顯的行為症狀,口吃者面部表情非常痛苦;一是內在的心理體驗,長期的口吃會產生心理挫折感,有的人伴隨著行為障礙,比如社會退縮、社交焦慮等。」盧春明說。

 

彭聃齡說:「口吃是關係到人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實際上,一個不口吃的人很難想像到口吃給人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一生發展帶來的苦惱和困惑。醫院沒有口吃科,口吃者『求助無門』,但社會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卻很少。我國至今幾乎沒有專門研究口吃的機構,更不要說專業進行矯治的機構了。」

 

在網絡上搜索「口吃矯正」,會查找到大量口吃矯正班。口吃者經過矯治,會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這些矯治都是基於矯治師的個人經驗,缺少現代科學實證研究的基礎,而且復發率較高或很高。這些矯治班收費又比較高,對許多口吃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許多人就中途放棄了。相比之下,國外對語言健康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很多大學都設置有言語障礙系,醫院有言語健康中心,有正規的言語障礙矯正師幫助口吃者進行語言矯正。

 

盧春明說:「外顯的症狀消失了,不等於口吃就康復了。我們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種新的口吃康復標準,也就是不僅要關注外顯的言語器官的運動,而且還要對內隱的言語計劃過程進行考察。此外,以往口吃的檢查只靠矯正師的觀察和經驗。而我們的研究提示,通過磁共振來檢查兩條神經通路是否不再異常會使診斷結果更加客觀。我們的這項研究對國內口吃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斷和康復矯治都非常有好處。」

 

彭聃齡和盧春明還呼籲,希望社會關懷口吃人群,推進口吃研究:「口吃者的智力都很正常,但他們苦於言語交流的障礙,找不到地方尋求幫助。如果1000多萬人都因為『口吃』而不能發揮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作用,那將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對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科學時報》 (2010-3-31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兒童口吃為哪般?
    心理學家曾對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兒童口吃症狀做了一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單語教育的孩子中,口吃率為1.66%,在說兩種語言的兒童中,其比率則為2.16%。而在被判定為嚴重口吃的孩子中,雙語者幾乎是單語者的3倍。最近美國非營利口吃基金會作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接受雙語教育的孩子通常會使用新的或長的詞彙,或更複雜的語法,或在一個句子中把兩種語言的詞糅雜在一起,這樣使他們的口吃也會變得更嚴重。
  • 研究揭示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月19日,《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
  • 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原標題:研究顯示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新華網溫哥華10月15日電(記者馬曉澄)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口吃兒童大腦負責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內,其神經元集中的灰質比正常兒童少,這為未來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線索。
  • 造成口吃的神秘原因是什麼?
    當時有研究人員報導稱,口吃患者大腦中的血液流動有些異常。而在此後的20年間,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口吃的確與大腦有關。「目前,我們對口吃的了解正在迅速增加,就像一場『知識大爆炸』。」亞路斯表示。不過仍有許多問題尚未弄清。神經科學家已經觀察到,口吃患者的腦部與常人相比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但還無法確定這些差別是否就是導致口吃的原因。
  • 研究表明:重度吸菸者伴有大腦結構與功能異常
    原標題:重度吸菸者伴有大腦結構與功能異常   繼此前的青少年網癮神經影像研究引起國際廣泛關注後,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影像團隊近期在吸菸(尼古丁)成癮的腦成像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癮生物學》雜誌。   吸菸是導致包括肺癌在內的許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普遍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 TNF-α-JNK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for relieving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Miz1-mediated suppression on TNF-α–induced JNK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ion」的文章,獲得了TNF-α-JNK 信號通路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 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關係的研究進展
    結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ERK1/2與骨質疏鬆的治療有關。JNK通路激活途徑:MEKK1-4、MLK1-3和DLK→MKK4、MKK7→JNKs。JNK可以激活不同的轉錄因子(AP-1,c-Jun,ATF-2,Elk-1,c-Myc,p53,Bad,MLK2)和一些Bcl-2家族成員。Li等和Young-SoolHah等人通過研究表明JNK通路在OB分化和生存中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在這項研究之前,研究人員似乎對Hippo信號通路參與調控腫瘤免疫原性並不清楚,在敲除LATS1/2的條件下,小鼠體內能夠誘導增強抗腫瘤免疫從而抑制腫瘤的發生,而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研究表明Hippo信號通路的失活能誘導部分器官的腫瘤發生,並且此前LATS1/2也被公認為是抑癌基因,而在坤良老師這篇Cell中LATS1/2又表現出具有抑制免疫原性的「癌基因」特性。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PDGF和PDGFR高表達可以促進膠質瘤細胞過度增殖,並抑制細胞凋亡。膠質瘤病理分級與不同FGFR亞型表達有關,隨著膠質瘤細胞惡性程度增加,FGFR-1水平降低,而FGFR-2水平增高。DHANDAPANI等的研究表明:bFGF可以誘導C6膠質瘤細胞分泌TGF-β1,刺激細胞過度增殖。此外,bFGF還可以促進VEGF的表達,調節內皮細胞活性,促進膠質瘤血管形成。
  • 口吃的矯正只是改變表達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倒是被忽略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口吃是分為兒童和成人兩個領域的,這兩種口吃的起因、症狀和矯正方法都是非常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兒童口吃多為模仿暗示以及生理病變造成的,而成人口吃絕大多數和心理和性格有關,或是遭受重大打擊,少部分是因為外傷或疾病導致的。
  • 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原標題:口吃兒童大腦語言區灰質少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口吃兒童大腦負責語言表達的關鍵區域內,其神經元集中的灰質比正常兒童少,這為未來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有研究發現成年口吃者的腦部結構和正常人不同,但由於口吃的形成大多在兩到五歲之間,因此無法確定這種不同是長時間口吃造成的,還是在兒童時期就已形成。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掃描了28名5歲到12歲兒童的大腦,其中一半兒童患有口吃,另一半兒童正常。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信號轉導與轉錄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種特殊的轉錄因子,當前研究表明膠質瘤和其他很多惡性腫瘤細胞中都存在異常信號轉導和STAT3的異常激活。
  • 【2020ASCO】楊衿記教授:原發性/繼發性MET通路異常最新診療策略
    MET通路異常需嚴格明確異常類型,MET 14外顯子跳躍突變和獲得性MET擴增方面有所突破  楊衿記教授: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的ASCO大會改以線上舉行,但肺癌精準治療領域依然不乏突破性的研究進展,例如MET通路異常方面。
  • 研究發現腫瘤鈣信號通路受高甲基化調控
    因此,異常的DNA甲基化通常被作為腫瘤診斷、分類和治療的重要分子標記。然而,腫瘤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疾病,尤其是在跨多種腫瘤類型的情況下,腫瘤DNA甲基化對基因表達的調控模式及規律並不十分清楚。鈣釋放激活鈣電流、鈣濃度變化、肌動蛋白網絡解聚是細胞增殖的首要條件。說明鈣離子在細胞癌變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 研究表明,阿拉斯加火山爆發與羅馬共和國陷落有關
    歷史記錄表明,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天空奇特的觀測,異常寒冷的天氣和廣泛的饑荒-一項新研究表明,阿拉斯加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原因。該論文周一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一個國際科學家和歷史學家小組利用對北極冰芯中發現的火山灰的分析,將地中海無法解釋的極端氣候時期與公元前43年阿拉斯加的Okmok火山的火山口噴發聯繫在一起。
  • 一項研究口吃的實驗,為什麼會被告上法庭
    【怪獸研究:一項邪惡的實驗】這件事發生在1939年,地點是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家孤兒院,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為什麼有些人會口吃,同時也想從中找到治療口吃的方法。這項研究的發起人是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詹森教授,他本人也是一個嚴重的口吃患者,小時候也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後來他在愛荷華大學學習了心理學,並且成為了一名言語病理學家。
  • 研究表明,某些氧化劑可以延緩細胞老化
    在高濃度時,活性氧--被稱為氧化劑--對所有生物體的細胞都是有害的,並與衰老有關。但是瑞典Chalmers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低水平的過氧化氫可以刺激一種有助於延緩酵母細胞老化的酶。現在,Chalmers科技大學的新研究表明,氧化劑過氧化氫實際上可以延緩酵母細胞的衰老。過氧化氫是一種用於頭髮和牙齒美白的化學物質。它也是代謝產生的氧化劑之一,在高濃度時也是有害的。Chalmers的研究人員研究了Tsa1酶,它是一組名為過氧氧化還原素的抗氧化劑的一部分。
  • 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的相關遞質
    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通路的重要遞質,因此,也稱為化學通路chemicalpathways。化學通路傳遞的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在此簡要介紹神經系統傳導通路中的一些重要化學通路。一、膽鹼能通路膽鹼能通路cholinergic pathway以乙醯膽鹼為神經遞質。
  • 日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神經形成有關
    新華網東京8月23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利用實驗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腦神經和視網膜神經的形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