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 潘希報導]不久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實驗神經病學》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首次在口吃者的行為異常和神經通路異常之間建立了聯繫,並首次提出了基於腦功能實證研究的口吃雙通路理論。該理論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口吃的病理機制,而且為口吃的診斷和幹預提供了理論參考。日前,《科學時報》記者採訪了負責這項研究的彭聃齡教授和盧春明博士。
什麼引發「口吃」?
「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口吃者清楚地知道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由於不自主的重複、拖長和停滯而說不出來。
彭聃齡介紹說:「人類對於口吃這一特殊語言障礙的關注從公元1世紀左右就開始了。但什麼原因造成了口吃,至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粗略地說,口吃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性口吃,另一種是獲得性口吃。兒童期開始出現並持續到成年的口吃稱為發展性口吃,約佔成人總人口的1%~3%;而獲得性口吃主要是由藥物、精神創傷或腦損傷等因素引起的。」
19世紀中葉前,人們曾認為,口吃可能與舌頭和喉部肌肉的運動異常有關。此後,神經生理領域的相關發現,使研究者開始推想口吃可能是由言語中樞的機能障礙引起的。近20多年來,研究者採用腦磁圖、磁共振成像等新技術對發展性口吃的腦功能障礙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發現了一些與口吃有關的局部腦功能和腦結構異常,並使研究者推測發展性口吃可能與言語功能相關腦區之間的動態關係異常或它們之間的通路連接異常有關。但這還僅限於推測,沒有找到直接的實驗證據。
盧春明說:「口吃是一種言語產生的障礙。言語產生過程可以分成計劃和執行兩個階段。以往,研究者常常將這兩個階段分開研究。這不僅影響到對口吃病理機制的認識,而且阻礙了口吃的臨床診斷和矯治工作。相反,我們的研究同時考察了計劃和執行這兩個階段,並在言語的認知過程和神經通路異常的神經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我們首次進行了這種研究,這在國外也還是沒有的。」
這項研究採用了基於磁共振的模式識別和結構方程技術,考察了12名口吃者(實驗組)和12名不口吃的人(控制組)在完成三項圖片命名任務時的腦活動。通過任務之間的比較可以揭示口吃者異常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的神經基礎。
模式識別分析的結果顯示,口吃者的異常言語計劃主要與雙側額下回和殼核(基底神經節一部分)有關,而異常言語運動主要與右側腦島和小腦,左側運動區和角回有關。基於以上腦區的異常活動,研究者提出了一種神經鑑別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有效區分口吃者和非口吃者,包括嚴重口吃和輕微口吃。
「我們的研究發現,口吃者在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過程中都存在缺陷。結構方程分析揭示了由以上腦區組成的兩條平行的神經通路:基底節—皮層和小腦—皮層。兩者分別參與了口吃者的言語計劃和言語運動異常。」盧春明說,該研究在口吃者的行為異常和神經通路異常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並首次提出了基於腦功能實證研究的口吃雙通路理論。
「我們的研究還沒有在神經通路異常和口吃之間建立因果關係,因此仍無法揭示發生口吃的根本原因。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將來的研究不僅要促進口吃神經病理機制的認識,還要能夠對口吃症狀進行更加合理的解釋,比如口吃與情緒和人格的關係等。
此外,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推動口吃矯治方法的發展也是我們未來的目標之一。」彭聃齡進一步補充。
關注1000多萬口吃者
人口學調查是研究口吃發生概率和相關數據的基礎性工作,但我國目前尚無這方面的研究。根據國外的人口學調查顯示,大約有1%~3%的人群存在口吃。以我國13億人口計算,大約有1300萬人正在受到口吃的困擾。
「嬰幼兒從學說話開始就可能出現口吃。最近,我們接觸到一些2~3歲就有口吃現象的兒童。根據國外人口學調查,大概有5%左右的兒童會出現口吃,其中80%的口吃兒童會自己康復,剩下的20%一直持續到成年。」盧春明說。
盧春明曾經接觸過一名初中生,他從小學開始就有口吃,但當時家長不重視,到上了中學後,周圍同學開始嘲笑他,他自己在課堂上也不敢出聲,使口吃越來越嚴重。「口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非常大。一是外顯的行為症狀,口吃者面部表情非常痛苦;一是內在的心理體驗,長期的口吃會產生心理挫折感,有的人伴隨著行為障礙,比如社會退縮、社交焦慮等。」盧春明說。
彭聃齡說:「口吃是關係到人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實際上,一個不口吃的人很難想像到口吃給人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一生發展帶來的苦惱和困惑。醫院沒有口吃科,口吃者『求助無門』,但社會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卻很少。我國至今幾乎沒有專門研究口吃的機構,更不要說專業進行矯治的機構了。」
在網絡上搜索「口吃矯正」,會查找到大量口吃矯正班。口吃者經過矯治,會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這些矯治都是基於矯治師的個人經驗,缺少現代科學實證研究的基礎,而且復發率較高或很高。這些矯治班收費又比較高,對許多口吃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許多人就中途放棄了。相比之下,國外對語言健康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很多大學都設置有言語障礙系,醫院有言語健康中心,有正規的言語障礙矯正師幫助口吃者進行語言矯正。
盧春明說:「外顯的症狀消失了,不等於口吃就康復了。我們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種新的口吃康復標準,也就是不僅要關注外顯的言語器官的運動,而且還要對內隱的言語計劃過程進行考察。此外,以往口吃的檢查只靠矯正師的觀察和經驗。而我們的研究提示,通過磁共振來檢查兩條神經通路是否不再異常會使診斷結果更加客觀。我們的這項研究對國內口吃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斷和康復矯治都非常有好處。」
彭聃齡和盧春明還呼籲,希望社會關懷口吃人群,推進口吃研究:「口吃者的智力都很正常,但他們苦於言語交流的障礙,找不到地方尋求幫助。如果1000多萬人都因為『口吃』而不能發揮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作用,那將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對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科學時報》 (2010-3-31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