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神經形成有關

2020-11-27 網易新聞

新華網東京8月23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利用實驗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腦神經和視網膜神經的形成有關。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小核糖核酸參與神經線路的形成,將有助於弄清癲癇和自閉症等疾病的原因。

小核糖核酸是一類不編碼製造蛋白質的單鏈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參與控制基因表達。

日本大阪生物科學研究所、名古屋大學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在腦內,小核糖核酸 124a的含量很高。於是他們培育了使腦內小核糖核酸 124a不再發揮作用的實驗鼠,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實驗鼠的腦變小了,腦內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的神經細胞與通常情況下本不應結合在一起的神經細胞結合起來,神經線路因此出現異常。而在視網膜中,與視力和色覺有關的神經細胞也死亡了。

研究小組進一步發現,在實驗鼠腦發育過程中發揮作用、但應隨著腦成熟而不再發揮作用的Lhx2基因在上述實驗鼠的腦內卻一直發揮作用。研究小組認為,這是因小核糖核酸 124a不再發揮作用,使Lhx2基因不再受到遏制,從而導致神經異常。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Ⅱ型糖尿病有關
    新華網倫敦2月6日電(記者 劉石磊)英國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報告說,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小核糖核酸與胰島素耐受性相關,該發現或為開發Ⅱ型糖尿病新療法提供思路。
  •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199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觀察到辮子般的三鏈狀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有關專家評價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又一重大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儲藏、複製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因此科學家在探索生命科學奧秘時,把它作為主攻目標之一。1989年,美國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先後直接觀察到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證實了用X光衍射方法間接觀察到的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的存在。三鏈狀脫氧核糖核酸的新結構,是由三十七歲的白春禮研究員領導的實驗室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發現的。
  • 我科學家研究環形核糖核酸取得新進展
    人民網上海9月19日電(記者姜泓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9月18日發表中國科學家在環形核糖核酸(RNA)研究方面的創新性成果。 這一最新成果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楊力課題組和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課題組合作取得。
  • ...他們發現了遏制一種遺傳型神經疾病——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
    日本研究人員2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遏制一種遺傳型神經疾病——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的方法,這一研究成果為開發全新的治療方法開闢了道路。  日本國立精神和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發現在亨廷頓舞蹈症患者致病基因的鹼基序列中,存在與正常的基因組不同的鹼基序列。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6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regionally distinct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genesis」。我們的大腦在一生當中產生新的神經元。多種刺激信號促進這種微環境中的神經幹細胞形成遷移到它們的作用部位的神經元。
  • JNS:意外發現一種中間神經元的「類星形膠質細胞作用」
    VTC Fralin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Michael Fox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能夠產生19號膠原蛋白的腦細胞,而這種膠原蛋白是形成大腦中抑制迴路的關鍵成分。這項研究發表在了《神經科學雜誌》上,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先前未知的健康大腦發育的潛在分子機制。該研究結果或將為科學家們開發成熟或修復細胞網絡以及緩解疾病的新藥奠定基礎。
  • 日本研究發現:遏制恐慌的神經迴路
    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發現了對動物克服恐慌不可或缺的腦神經迴路,這一神經迴路能使動物在察覺危險後,克服恐慌反應並冷靜地採取適當辦法來規避危險。 涉世不深的小老鼠感覺到貓的氣息時,會因為恐慌而嚇得縮成一團,而經驗豐富的老鼠,卻不會出現這種恐慌反應,反而會尋找最安全的通道逃走。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核糖核酸幹擾技術(RNAi技術)介紹
    但是最激動人心的是轉錄後基因沉默現象的技術應用,即在多種有機體中應用核糖核酸幹擾(RNA interfere ,RNAi)技術進行特異性的基因剔除以研究相應的基因功能。那麼核糖核酸幹擾現象是如何被發現?它是怎樣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怎樣把它應用到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中呢? 10多年前,Rich Jorgensan和他的同事在矮牽牛花中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
  • 年輕蛋白質讓核糖核酸展現活力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4日(北京時間)報導,耶魯大學和韋恩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顯示,一種複雜的RNA(核糖核酸)與蛋白質共同作用,在蛋白質的幫助下能經過整形,重新塑造成合適的形狀。這些存在已久的古老RNA通過不斷進化,在年輕的蛋白質中尋找合適的搭檔,輔助自己完成功能使命。這項研究發表在10月13日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 轉移核糖核酸結構含有重要進化信息
    本報華盛頓3月7日電(記者 毛黎)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作物科學教授古斯塔沃·埃塔諾-阿諾裡斯和博士後研究員孫峰傑(音譯)稱,他們發現,在細胞內轉移核糖核酸(tRNA)分子的結構中保存有進化史上某些早期和最重要的信息。相關論文發表在了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計算生物學》雜誌上。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該研究於6月29日發表在《Neuron》雜誌上"裝滿糊狀物的大腦碗"迄今為止,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嘗試基本上都失敗了。所做的大多數努力都集中在Aβ肽的積累上,Aβ肽在整個大腦中形成斑塊。這些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一個徵兆,也是研究最多的。
  • 研究確認與獨角仙犄角形成有關的基因
    新華社東京10月7日電(記者華義)獨角仙是一種外形非常奇特的甲蟲,雄性擁有碩大的犄角。日本研究人員與國際同行合作,成功確認了決定獨角仙犄角形成的基因。  獨角仙學名雙叉犀金龜,是一種雌雄異形的昆蟲,雄獨角仙有一個碩大的頭角和一個稍小一些的胸角,而雌獨角仙沒有犄角。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該研究成果12日刊登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生命科學在線》(《eLife》)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 日科學家發現與老鼠血小板和眼睛形成有關的基因
    新華網東京2月4日電(記者何德功)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最近發現,老鼠體內的一個基因與血小板和眼睛的正常形成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治療人類血友病和眼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新成果是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講師久智行等人作出的。這一基因名為「MEIS1」,研究人員用基因技術培育缺少這種基因的老鼠,結果老鼠在胎兒期由於出血不止而死亡。
  • 蛋白質可幫助核糖核酸調控活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4日(北京時間)報導,耶魯大學和韋恩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顯示,一種複雜的RNA(核糖核酸
  • 英研究發現心力衰竭與DNA甲基化有關
    新華網倫敦1月14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DNA(脫氧核糖核酸)甲基化與心力衰竭之間存在關聯,這一發現為治療心力衰竭提供了新思路。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網絡期刊《第一科學公共圖書館》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心力衰竭晚期病人在心臟移植手術後留下的心臟組織樣本,並將其與同齡因事故死亡者的健康心臟組織樣本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前者具有DNA甲基化的痕跡,而後者沒有。
  • Cancer Cell丨洪明奇組在腫瘤中發現核糖核酸酶非酶活依賴的新功能
    儘管過去有少量報導表明血清中ANG的水平與胰腺癌的侵襲有關【3】,但是相關的分子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特別是關於ANG的非酶活功能也沒有被報導過。據文中正文顯示,研究人員原本為了探索細胞外是否存有任何RNA可調節細胞內的訊息傳導與致癌的生物功能,使用了研究領域廣為人知的牛類核糖核酸酶來進行初步研究,意外發現了牛類的核糖核酸酶可以激活多種人類癌細胞中的致癌訊息傳導途徑,但這個激活過程卻不需要核糖核酸酶的酶活性參與,揭示了核糖核酸酶蛋白質本身具有另一未知且嶄新的生物功能
  • 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大型轉運蛋白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細胞膽固醇轉運蛋白的突變與精神疾病有關,但很難證實這一點,也很難確定其背後的機制。  ABCA13屬於一種稱為ATP結合盒(ABC)的細胞轉運蛋白家族,參與將膽固醇和其他分子移入和移出細??胞。Ueda和他的團隊已經研究ABC蛋白長達35年之久,長期的充分研究使他們發現了ABCA13難以捉摸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