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219日,《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光流運動(Flow motion)視覺錯覺包括旋轉錯覺、收縮和擴張錯覺以及螺旋運動錯覺。結合心理物理實驗和腦功能核磁成像技術,該研究組及其同事的前期合作工作首先揭示了旋轉運動錯覺的表徵區域問題,他們發現編碼真實旋轉運動的人內顳上區(MST)也能夠編碼錯覺旋轉運動(Pan et al.,2016; Wang et al., 2018)。以此為基礎,該研究組進一步探索了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化的腦神經生理機制。這種信息轉化機制的闡明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視覺信息在不同等級腦區之間的傳遞過程以及從局部到整體的視覺信息整合的加工原理。

  視覺錯覺,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的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人類在自然生活中,由於視覺刺激和場景的不同,再加上觀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異,可以自覺和不自覺地感知到各種各樣的視覺錯覺,如運動視覺錯覺、形狀視覺錯覺、顏色視覺錯覺、大小和位置視覺錯覺等。由於視覺錯覺令人著迷的特殊性和豐富性,它激發了人類研究真實和錯覺之間的關係以及錯覺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腦機制,為人們深入解讀大腦奧秘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圖1A展示的是著名的Pinna旋轉視覺錯覺,當人注視圖片中心黑點,頭部靠近(或遠離)屏幕時,會很明顯地感受到兩個圓環在分別以逆時針和順時針(或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但事實上圓環本身並沒有任何物理移動。這種整體運動視覺錯覺感知的強弱,與構成圖形的局部細節密切相關。雖然Pinna錯覺廣為人知,但它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腦神經編碼機制迄今不清楚。

  本工作中,該課題組科研人員通過使用心理物理和單個神經元電生理記錄技術手段,在精確控制Pinna錯覺刺激參數的條件下,詳細研究了各類複雜光流運動(包括旋轉、擴張/收縮和螺旋,圖1B),從真實向錯覺轉化發生事件過程中的運動信息腦神經整合機制。在心理物理實驗中(圖1C),他們首先揭示了獼猴和人一樣,也能感知到Pinna運動錯覺。在獼猴背側視覺通路中兩個編碼視覺運動信息的高級腦區,背側內顳上區(MSTd)和中顳區(MT)進行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結果表明MSTd腦區神經元可以等價地表徵真實和錯覺的複雜光流運動,並且這兩類光流運動信息都是通過大範圍視野內整合其前級MT腦區局部運動信號的輸入而產生得來的。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各種複雜光流運動錯覺在MSTd腦區神經元中的表徵需要花費更多的神經整合時間(圖2,左側)。藉助Pinna錯覺刺激的各種獨有優勢,他們的實驗結果首次揭示了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在背側視覺通路MTMSTd腦區中的神經整合編碼機制:首先,MSTd腦區中特異性編碼某一類真實光流運動(分別編碼如旋轉、收縮、擴張和螺旋運動)的神經元也能夠編碼相對應的視覺錯覺光流運動;其次,和真實運動一樣,光流運動視覺錯覺也是通過整合其前級MT腦區神經元局部視覺運動信號而形成的。MT神經元的這些局部視覺運動信號是通過光圈孔徑效應(Aperture effect)產生的。最後,光流運動視覺錯覺需要更長的神經整合時間來完成從局部到整體的視覺表徵。蒲肯野在150年前曾經說過:「illusions contain visual truth(視覺錯覺包含視覺真相)」。他們的工作也為蒲肯野對視覺錯覺的精確表述,提供了最直接的神經生理學證據和理論支持。

  此項工作由視知覺腦機制王偉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羅俊翔完成,王偉課題組的其他同學和同事在該課題研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顧勇參與了該課題的設計並共同指導羅俊翔。此項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B類專項(XDB32060200)、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2018SHZDZX0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315710783176113301431861143032)的資助。

 

  1.A)在注視中間黑點的同時前後移動頭部,可以看到同心圓環在旋轉。(BPinna錯覺圖片中真實徑向運動(左半圖)和旋轉運動(右半圖)能夠分別誘導產生錯覺的旋轉和徑向運動。(C)左半圖:實驗中使用的Pinna刺激圖片,改變圖中高斯光柵的傾角(+45°,0°和-45°)能夠改變被試感知的錯覺運動模式;右半圖:人和獼猴心理物理實驗步驟的展示。

 

  2. 以旋轉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為例,展示其從局部到整體的神經整合過程。圖中展示了一個擁有大感受野對真實逆時針旋轉運動敏感的MSTd神經元(圖片上部)及其是如何整合其前級MT區神經元(圖片中部)編碼的局部運動信號的示意圖。錯覺逆時針旋轉運動來源於+45°Pinna錯覺圖片的真實擴張運動(圖片下部)。圖左黑色的圓圈表示不同大小的MTMSTd神經元的感受野。上部MSTd神經元感受野內展示的是MTMSTd神經元動態時程反應曲線,揭示了錯覺運動信號從MTMSTd區的傳輸整合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右下側的圖片展示了受到孔徑效應影響後MT腦區神經元所編碼的垂直於高斯光柵方位的運動方向信號(橘黃色箭頭);這種發生偏轉的局部運動信號被一群成圓環排列的MT神經元所編碼(圖片中部的橘黃色箭頭),之後被一個編碼真實逆時針旋轉運動敏感的MSTd神經元進行大視野範圍內的整合,從而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整合(圖片上部和中部之間的桔黃色箭頭表示),形成逆時針旋轉運動的視覺錯覺(圖片上部的長橘黃色箭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偉、顧勇團隊首次揭示了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在靈長類背側視覺通路中兩個重要運動信息處理腦區(MT和MSTd腦區)中的神經信息整合編碼機制。2月19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 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是咋回事
    即便是你知道了其中的玄機,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服自己的眼睛,它們就是視覺錯覺。每年在美國佛羅裡達召開的視覺科學年會上,都會評出當年最出色的十大視覺錯覺。  2月19日凌晨2時,《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家解開謎團: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是咋回事
    即便是你知道了其中的玄機,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服自己的眼睛,它們就是視覺錯覺。每年在美國佛羅裡達召開的視覺科學年會上,都會評出當年最出色的十大視覺錯覺。  2月19日凌晨2時,《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
  • 科研人員研究獼猴揭秘視覺錯覺產生機制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可能是視覺錯覺導致的。視覺錯覺,對於大腦來說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的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Pinna旋轉視覺錯覺就是一種涉及旋轉運動的錯覺。
  • 豎條紋顯瘦的錯覺如何「騙」過大腦? 上海科研團隊揭示背後腦神經...
    這些都是「視覺錯覺」在「搗鬼」。今天凌晨,一篇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在《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主筆的上海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視覺錯覺現象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腦神經編碼機制的。  視覺錯覺有什麼用?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用來形容一個物體或者一件事情只有親眼看見了才相信它是真的。
  • 科學家揭視覺錯覺現象
    科學家揭示視覺錯覺現象本報記者 沈 慧著名的視覺光流運動錯覺圖。身材偏胖,穿豎條紋的衣服更顯「瘦」?事實證明,這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科學家們發現其背後「秘密」可能就是——視覺錯覺。對大腦來說,視覺錯覺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類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然而,它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其腦神經編碼機制迄今尚不清楚。近日,《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一篇研究論文。
  • 科學家揭示真相
    來自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消息,19日凌晨,國際權威神經科學研究期刊《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中國科學家揭示了這些神奇錯覺現象背後的腦神經機制。
  • 動物能產生哪些視覺錯覺?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視覺錯覺探索人類視覺感知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有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和我們一樣,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物種大腦中產生的位置,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人類和動物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視覺錯覺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現實的被動解碼器,而是主動的闡釋者。我們的眼睛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欺騙我們。感知並不總是與現實相符。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 這些視覺錯覺奇妙真奇妙:我的眼又被騙了
    這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接收了太多的視覺信息,我們的大腦只有省略一些工序才能忙完所有的工作。這一特點幫助了早期人類,使我們的祖先遇到天敵的時候能夠迅速反應以存活下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常常會被一些簡單的視覺幻象所愚弄。一段由美國化學學會和科學電視臺合作出品的視頻則用科學,向我們解釋了那些視覺錯覺所產生的騙局。
  • 蒼蠅也看到運動的錯覺
    實際上,一切都靜止不動,但我們仍然看到了運動:這種錯覺也是由果蠅的光學效應引起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使用這種科學的模型動物,也有可能研究哪些神經元機制可能是感知現象的基礎。因此,來自視覺系統神經的不平衡反應似乎觸發了蒼蠅運動的印象。科學家說,這大概與人類相似。
  • 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
    文章稱,視錯覺是藝術史以及最近出現的社交網絡中的老面孔。無論是荷蘭平面設計藝術家埃舍爾的透視遊戲,還是懷疑某條裙子顏色的表情包,都可以定義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或者看不到存在的東西」。有時,這些視錯覺作品是出於藝術或娛樂目的而創作的,但大多數都是研究人們大腦工作原理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工作成果。
  • 視覺錯覺是如何產生的?
    視覺錯覺是如何產生的?視覺錯覺實驗,本質上反映了主體對於客體世界的分別認知的方式,那就是對於客體對象的同一種性質的兩個事物之間的兩相比較。簡單來說,長短比較時,以一個相對於另一個的量上的收縮、減少而認知其為短的,一個相對於另一個的延展、增加而認知其為長的。
  • 有趣的視覺錯覺現象
    人的感覺有許多種,而視覺是一種極為複雜和重要的感覺,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來自視覺。視覺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視覺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腦皮層枕葉,以及兩者之間的視路系統。俗話說眼見為實,那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就一定是真實的嗎?
  • 視覺錯覺?破案了,原來眼睛還為腦袋背了鍋
    錯覺從何而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覺,有兩種可能:一是視覺系統「看」錯了。視覺系統位於大腦後部,直接處理來自眼睛的信息。另一種可能是視覺系統「看」對了,但大腦的其他區域越過視覺系統,自己編造出一個新的故事。2019年,卡瓦納對大腦如何產生錯覺進行了深入研究。
  • 視覺錯覺?破案了,原來眼睛還為腦袋背了鍋
    2019年,卡瓦納對大腦如何產生錯覺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比較了大腦處理兩張圖片的方式。第一張圖片是本文開頭的圖片,小球是上下移動;在作為對照組的第二張圖片中,小球沿著對角線移動。小球沿對角線移動實驗發現,大腦後部的視覺系統並沒有被錯覺迷惑,在觀看兩張圖片時,視覺皮層產生了不同的激活模式。換句話說,「視覺系統認為它們是不同的,」卡瓦納說。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
  • 視錯覺到底是什麼?
    變形變得正方體家族都不認箭頭也不是啥正經箭頭,經過了特殊的雕刻曖昧一點看世界吧,圓哪有那麼圓視錯覺目前研究最多的有:幾何錯覺、主觀輪廓錯覺、明暗錯覺、色彩錯覺、形狀錯覺、運動錯覺、陰影錯覺等等。 我們來看點更好玩的!
  • 蠅眼中解釋的錯覺
    蒼蠅的小腦使追蹤視覺系統中神經元的活動變得容易,研究人員測量了蒼蠅的行為,以檢查昆蟲是否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在這種錯覺中感知運動,蒼蠅本能地將身體轉向任何感知到的運動,當出現錯覺時,蒼蠅的旋轉方向與人類在圖案中感知到的運動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