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日發表題為《視錯覺:為什麼大腦會欺騙我們》的文章,介紹了人類產生視錯覺的原因。
文章稱,視錯覺是藝術史以及最近出現的社交網絡中的老面孔。無論是荷蘭平面設計藝術家埃舍爾的透視遊戲,還是懷疑某條裙子顏色的表情包,都可以定義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或者看不到存在的東西」。
有時,這些視錯覺作品是出於藝術或娛樂目的而創作的,但大多數都是研究人們大腦工作原理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工作成果。
文章稱,要理解感覺錯覺,人們先要區分感覺和知覺。前者是現實世界對我們的感官產生的影響,後者是人們的大腦對這種感覺的處理。
「空想性視錯覺」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使得我們對宇宙中很多不規則的形狀產生了遐想。圖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到的太空資料畫面。(新華/法新)
視覺信息具有光能的形式(光子)。但是,由於神經元通過離子濃度差(鈉和鉀)產生的電流進行信息傳遞,人們的大腦會以電能形式編碼信息。
文章介紹,第一步是將能量形式從光能轉變為電能,這個過程在眼球後壁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中進行。視蛋白的結構在光照刺激下會發生改變。
一系列變化由此產生,最終令感光細胞的細胞膜打開離子通道,開始進行電脈衝傳導。感光細胞與視網膜其他神經元進行信息傳遞,而後者的軸突包裹在連接眼窩和頭骨的視神經中。
最後一個階段發生在位於顱骨後部的視皮層,正是在這裡產生視覺感知。
換句話說,如果刺激視皮層,人們的大腦將解釋其正在看到的事物。
文章認為,這個機制便於人們了解感覺(到達視網膜的光信息)和知覺(視皮層的激活)之間的區別。但它實際上更為複雜,並受到其他感覺和注意力的影響。在大腦的過濾下,人們才能真正認識現實世界。
大量的視錯覺是基於大腦自動填補缺失信息的需要。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其中一點可以歸咎於眨眼時將信息打斷。除此之外,眼睛的運動要比想像中更加不規則和劇烈。
儘管眼球在劇烈移動,但是大腦仍把人們所見之物處理得像是一部流暢的電影。為此,大腦自動填補了缺失的信息。
還有一些錯覺是基於大腦根據情景解釋信息。
文章稱,視網膜和視皮層之間的聯繫不是直接的。丘腦是這個過程的中轉站。它以有序的方式接收來自感官(氣味除外)的主要感官信息,並以相同的有序方式將其傳遞到相應的感覺皮層。
丘腦會根據其他感覺的信息調整視覺信息。因此,人們對圖像的感知會因聽到或觸碰的事物而有所改變。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情景和先入之見。因為每個人可以對同一幅圖像產生不同的感知,有許多視錯覺便是基於此而產生。
還有一種視錯覺取決於注意力。人們同時看到、聽到、聞到和感覺到。為了不讓自己迷失在眾多信息中,大腦選擇了一個策略,即篩選出最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