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大視錯覺:第一個就瘋了

2020-11-22 驅動之家

前不久,年度視錯覺獎(illusion of the year)網站公布了2015年的獲獎者。今年的視錯覺獎都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視錯覺入選?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入圍十強的作品吧。

第一名:分裂顏色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kgWlSb67uo/

「分裂顏色」錯覺是有關我們如何感知顏色的。一開始,我們會看到兩條完全一樣的閃爍彩色條帶,它們的顏色始終保持一致。然而,不同的背景卻使得它們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當條帶與黃/藍色向左移動的圖案相接時,它好像變成了青紅相間、向右移動的,而相同的條帶與紅/青色向右移動的圖案相接時,它卻變成了黃藍相間的,並向左移動。

這個錯覺現象顯示,完全一樣的客體處於不同環境時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

來源:馬克·費海爾(Mark Vergeer),魯汶大學(比利時)。

第二名:令人迷惑的車棚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s2G5c9mo68/

在這個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似乎被鏡子改變了形狀的車棚:它一面看起來是拱形的,另一面看起來卻是波浪形。

其實,真實的車棚形狀既不是拱形也不是波浪形。單獨一個角度的圖像並不足以提供充分的空間信息,而人們的大腦在解釋圖像的時候又會更加偏愛「直角」,他們會傾向於認為車棚的邊緣線是處於垂直於地面的平面之中的。這樣一來,人們就產生了車棚是拱形或波浪形的錯覺。

來源:杉原厚吉(Kokichi Sugihara),明治大學(日本)。

順便說,下面這個流傳甚廣的視錯覺作品也出自杉原厚吉之手。小球看似反重力運動,但事實上,中間的平臺才是真正的坡底。

第三名:雨中歸來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Bm--MIAQ-Y/

《下班歸來》是畫家勞裡(L. S. Lowry)的一副作品,而在這個視錯覺作品中,畫中的人們遇到了糟糕的雷雨天。隨著畫面的閃動,人們會感覺畫面中原本靜止的人物開始沿著道路走動了起來。

而事實上,這些人物只是在原地重複著前後移動的動作而已。在面對方向曖昧不明的運動時,人們會產生認知偏差,更傾向於認為運動方向是「向前的」。這個錯覺通過人類對向前運動(相對於向後運動)的感知偏好而產生。

錯覺在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勞裡的原作(彩色),但之後圖畫變為深黑色,與此同時,圖畫上的工人們也被向前移動了。但事實上,這一小步非常小,只有2~5像素,但是卻很容易因為感知偏好而被人腦捕捉並擴大。

此外,工人們在回歸原位時也用了一些小技巧。作者在讓工人歸位的時候將圖像變成了負像,這也使得人腦對「後退」的動作變得不那麼敏感了。

來源:麥可·皮卡德(Michael Pickard),VisuallyDirectedDesign.com(英國)。

其他入圍前十的視錯覺包括:

滾動字幕錯覺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s4qbiYwB-0/

在星球大戰電影中,片頭顯示了字幕從屏幕下方滾動到遠處的效果,而在這個視錯覺作品中,兩個大小、方向都一模一樣的滾動字幕被並排放置。

然而,它們在我們的眼中卻出現了不同的效果:左邊的文本看起來是向屏幕左上方移動的,而右邊的文本則向著右上角不同的方向去了。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從三維立體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圖像,而不是把它們看成屏幕上的二維平行線。

來源:阿瑟·夏皮羅(Arthur Shapiro),美利堅大學(美國)。

第三隻手錯覺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ps9jYB0EIo/

在這段視頻中,研究者們讓被試產生了擁有「第三隻手」的錯覺。研究者告知被試,他們可以通過一種「腦機接口工具」來控制虛擬手的活動,而事實上,腦機接口的連線並沒有接通,虛擬手的運動是由實驗者控制來配合被試想像的。

不過,被試們還是相信了他們能夠控制這隻虛擬手,並且把它當做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當畫面上「虛擬手」的手指突然被「截斷」時,被試也產生了明顯的反應,就像是自己的肢體真的受傷了一般。

來源:盧克·巴什福德(Luke Bashford)和卡斯滕·梅林(Carsten Mehring),弗萊堡大學(德國)。

蜂巢錯覺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PJDuFHwASo/

這個視錯覺與我們如何觀察延伸的紋理有關,所以在較大的屏幕上觀看效果會更好。當在蜂巢狀的網格交叉處加上「倒刺」狀的圖案時,我們會發現在目光凝視的地方很容易看到這些「倒刺」,但當視線移開後它們卻仿佛消失不見了。

來源:馬爾科·龐德明(Marco Bertamini)和尼古拉·布魯諾(Nicola Bruno)。利物浦大學(英國)。

裙子之爭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E9gLG6wAUQ/

對於這條紅遍社交網絡的裙子想必已經不需要更多介紹,現在,這條既可以看成白/金也可以看成藍/黑的裙子也入選了視錯覺獎。

人的視覺系統擅長通過光線背景來推斷顏色,但當圖像中的環境信息曖昧不清時,對顏色感知的分歧也就隨之產生了。

在這個視頻中,作者消除了光線的不明確性,將裙子分別放進了清晰的冷色調和暖色調環境中。這樣一來,顏色的分歧也隨之減弱,大多數觀察者(80%)在線索的幫助下對顏色的認知都保持了一致。

來源:羅莎·拉費爾·索薩(Rosa Lafer-Sousa), 麻省理工學院(美國)。

遊蕩的圓圈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tf91_ULIcA/

擁有明暗邊界的閃爍圓圈好像動起來了,但事實上它們並沒有移動。如果盯著一個圓圈看,它的「運動」會停止,但每當你不直接看它的時候,它的形狀就似乎飄蕩起來。即使給圓圈加上正方形邊界,圓圈也依然在「運動」,但是不會跨過邊界。圓圈越多,你所看到的「運動」也越多。

來源:克里斯多福·布萊爾(Christopher Blair) 等,內華達大學裡諾分校(美國)。

雪花百葉窗錯覺​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rRBNkoiKoc/

「雪花百葉窗錯覺」非常簡單,但是一旦你知道了這個現象,你就會更加期待冬天了。百葉窗的存在,似乎使雪花下落的速度看起來更快了。

在一片雪花剛剛進入百葉窗時,百葉窗的另一邊冒出了另外一片較早的雪花。這時,大腦會將兩片雪花加工成同一片,並在腦內模擬出它在百葉窗後運動的軌跡,這就使得我們看到的雪花運動速度變快了。

來源:新正司(Masashi Atarashi),愛知縣立五條高等學校(日本)。

大腦控制運動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Ez1DQu_n8M/

你從這些馬賽克圖像中看到了運動嗎?運動的方向是上下的,還是左右的?其實,這些運動方向都是你的腦補。這段影像最初5幀是上下運動的結構,但後面幾幀全部都是隨機的,並沒有特定的運動方向,但你依然認為它們是向上或向下運動的。

為了證實這一點,你可以一邊看視頻一邊在腦子裡想著「左,右,左,右」,然後你會發現,隨機的圖像看起來也變得像在做左右運動了。

來源:尼古拉斯·達維堅科(Nicolas Davidenko)等,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美國)。

 

相關焦點

  • 十大不可思議的視錯覺圖 第一張就瘋了
    這張圖和其他大多數餘像一樣,視錯覺產生的原因在於強烈的顏色對比,從亮色轉換到深色,反之亦然。白牆充當了投影屏幕,你會在上面發現一個放大了的女人臉。
  • 視錯覺:眼見不為實,各種視錯覺讓你感受眼睛的「背叛」!
    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很多不同的錯覺。這裡我整理了一些視覺錯覺,為大家一一介紹。接下來就讓我們擦亮雙眼,好好看看這些錯覺,是否能騙到你!艾賓浩斯錯覺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發現的一種對實際大小知覺上的視錯覺。一個圓用大圓圍繞,一個圓用小圓圍繞,大家是否會覺得大圓圍繞的圓比小圓圍繞的圓小一點?
  • 視錯覺到底是什麼?
    旋轉半圈,箭頭依舊向右箭頭在逗我嘛以上三個都是視錯覺大師杉原厚吉的代表作。他可真是魔鬼,讓大家明知道有貓膩,還看不出端倪。變形變得正方體家族都不認箭頭也不是啥正經箭頭,經過了特殊的雕刻曖昧一點看世界吧,圓哪有那麼圓視錯覺目前研究最多的有:幾何錯覺、主觀輪廓錯覺、明暗錯覺、色彩錯覺、形狀錯覺、運動錯覺、陰影錯覺等等。 我們來看點更好玩的!
  • 一組極有趣的視錯覺圖片及視錯覺產生的原因?
    某些圖片會導致視錯覺,視錯覺圖片不僅趣而且很有挑戰性;視錯覺的產生和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有關,有規律可循,每個人受視錯覺影響的程度也不同。(綠色線看起來比紅色線長,雖然它們其實一樣長。)人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形成定勢,比如我們能從簡單的幾筆中看出人形,是因為大腦中儲存有豐富的相關線索會自動填補空白;但有時大腦會對視覺信息做出錯誤的解釋;有些時候,大腦沒有接收到足夠的信息,或者受到了其他信息的迷惑和誤導,就會產生視錯覺。
  • 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 (路斜錯覺;這是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為何看上去似乎是拍攝於同一條道路 的不同角度?) 一,海灘邊白色的石子看起來真的很像爆米花。
  • 視錯覺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形成視錯覺的原因有多種,它們可以是在快中見慢,在大中見小,在重中見輕,在虛中見實,在深中見淺,在矮中見高。但他們的最終結果,都是使人或者動物形成錯誤的判斷和感知。所以,有效地利用視錯覺,針對性地作出改善措施,有利於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認識和識別能力。  二、如何利用視錯覺?
  • 精選一組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 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路斜錯覺;這是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為何看上去似乎是拍攝於同一條道路 的不同角度?)
  • 視錯覺及其種類
    錯覺現象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如我們熟悉的典籍《列子》中所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所謂「日初出大如車蓋而日中則如盤盂」,就是錯覺的一例。日月錯覺是一個十分常見而有趣的例子,太陽或月亮接近地平線時,看起來比其位於正空時要大50%左右,雖然在這兩個位置時太陽或月亮的視網膜投像是一樣大的。
  • 視錯覺欣賞:愛麗絲魔法屋
    不需要吃蘑菇,只要走進這個房間,你就獲得了「變大變小」的能力:(錄製者:The Royal Institution)這個視錯覺模型名叫艾姆斯房間這個視錯覺的關鍵在於房間的形狀,窗戶、地板和牆看起來都與普通的房間沒什麼兩樣,但它真實的形狀卻是下圖中的樣子,格子地板、牆上的裝飾物其實都是變形的,只是從特定的視角看恰好和普通的立方體房間有同樣的投影。
  • 生活中到處都有視錯覺,衣服這樣穿更顯瘦,利用視錯覺拍照更好看
    錯覺總是以視覺上感覺到的圖像為特徵,至少在常理上來講,它們是欺騙性或誤導性的。因此,眼睛收集的信息由大腦進行處理,從而給出一種不符合刺激源物理測量的知覺。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很多視錯覺的實例。喜歡我們的朋友們,記得關注我們哦!
  • 艾姆斯房間——視錯覺欺騙你的眼睛
    這就是視錯覺實驗中著名的「艾姆斯房間」實驗。以經驗和眼睛作為判斷的標準,卻不知自己被視錯覺「欺騙」了。這種現象就是大小恆常產生的錯視。大小恆常是將兩個等大的物體,一個放置在遠處,一個放置在近處,雖然近處的物體比遠處的物體在觀察者視網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是我們認為是同樣的大小。但是這種知覺是實驗操作者知道的,當毫不知情的觀察者通過圖片進行觀察時,大小恆常錯覺就會讓人產生視覺錯覺。
  • 視錯覺世界,別樣的認知語言學
    當一條直線被杯子擋住,這條線好像不直了……其實,這都是視錯覺「惹得禍」。什麼是視錯覺?「兩小兒辯日」「走馬燈」等典故都蘊含著視錯覺的原理。通過視錯覺圖片運用,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訓練他們對色彩、線條、輪廓、方位的認知和判斷,進而在語言的描述中加強青少年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 神秘的錯覺,欺騙眼睛的視錯覺藝術
    一,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人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但現實生活中,人類習慣不斷的移動眼睛,使得產生各種清晰的錯覺。三,視錯覺藝術美在哪裡?藝術家利用幾何圖形錯覺(高估錯覺、對比錯覺、線條幹擾錯覺)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悖論和雙重意義。(悖論空間,一塊幕布兩個世界;請用你微弱的五感去接觸這個現實,你發現的不僅僅是自己。)
  • 眼見不為實 設計中的視錯覺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其實人眼所見的事實由於錯覺也並非完全可靠。我們做設計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界面內設計的兩個不同icon,長寬是等大的,但是視覺感受上會覺得一個偏大,或一個偏小。這是人視覺主觀感受上的視覺差造成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元素,因為環境的影響,感受也會不同。其實這些都是視錯覺現象。
  • 中國首屆視錯覺科普作品大賽啟動
    由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製作中心主辦、中國科協科普部支持,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公路學會、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中國生理學會、中國流行色協會協辦的「中國首屆視錯覺科普作品大賽」近日在北京拉開序幕。
  • 視錯覺
    文/吳振平人眼對線條長短、平行線、線條分割、線條高低、線條橫重豎輕、線條粗細、筆形、字體形狀、字體面積大小、字體字面大小等會產生一定的視錯覺,將這種視錯覺充分應用於字體設計中,可以使字體中的部首相互組合、字形端莊、整齊美觀、大小均勻、筆畫規範和統一
  • 聽過視錯覺嗎?眼睛其實並不可靠!
    但我們所獲取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實的,這些外界事物不正確的感覺或知覺也就是錯覺。(註:此段上面的橫圖是等寬的靜態圖片O(∩_∩)O)視錯覺則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的一種視覺感受,它是在環境及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使人從心理或生理上產生一種與現實存在偏差的錯誤視覺影像。視錯覺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現象,有些是可以糾正的,但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視錯覺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 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
    原標題:外媒探秘:人類緣何會產生視錯覺?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日發表題為《視錯覺:為什麼大腦會欺騙我們》的文章,介紹了人類產生視錯覺的原因。文章稱,視錯覺是藝術史以及最近出現的社交網絡中的老面孔。無論是荷蘭平面設計藝術家埃舍爾的透視遊戲,還是懷疑某條裙子顏色的表情包,都可以定義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或者看不到存在的東西」。有時,這些視錯覺作品是出於藝術或娛樂目的而創作的,但大多數都是研究人們大腦工作原理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工作成果。
  • 廣告圖形的視錯覺手法
    文/張文迪 視錯覺的產生是由客觀因素、主觀因素與生理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圖形 形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會直接影響、改變,甚至扭曲形態初始的面貌,從而產生視錯覺。正空間與負空間就是指正負形的相互關係,也就是圖與底的關係,圖與底作為 圖形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形式要素,在視錯覺圖形應用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 可以欺騙大多數人的7個網際網路視錯覺現象
    大約在2015年的時候,一張連衣裙的照片傳播世界各地,人們為其到底是白色和金色,還是藍色和黑色爭論不止,而事實上,這與人類色彩感知的差異有關,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視錯覺效果。然而, 在網絡世界出現了許多讓人們感到困惑的東西。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帶來,可以欺騙大多數人的7個網際網路視錯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