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哪轉?忽前忽後...忽左忽右...
奇了怪了,它根本就是怎麼轉都行...
眼前的圓不是圓,鏡子裡的方也不是方
直木棍可以穿過正方體的三個邊
是小棍的彎曲還是方塊的解放?
旋轉半圈,箭頭依舊向右
箭頭在逗我嘛
以上三個都是視錯覺大師杉原厚吉的代表作。他可真是魔鬼,讓大家明知道有貓膩,還看不出端倪。
變形變得正方體家族都不認
箭頭也不是啥正經箭頭,經過了特殊的雕刻
曖昧一點看世界吧,圓哪有那麼圓
視錯覺目前研究最多的有:幾何錯覺、主觀輪廓錯覺、明暗錯覺、色彩錯覺、形狀錯覺、運動錯覺、陰影錯覺等等。
我們來看點更好玩的!
一、運動的麥浪
為什麼麥子能動起來,這種排列方式一定要背鍋!
圖中的特殊排列和陰影會讓我們大腦負責顏色和形狀的神經元飽和
這種腦部活躍導致負責運動的區域以為偵測到了信號,產生了動態認知,因此圖形有動起來的錯覺。
二、手動舞蹈
下圖是張「動感」的圖片,當我們左右晃動手機,印度小哥便會搖擺腦袋,仿佛降臨寶萊塢。
來拿起手機劃彩虹
這又是什麼原理?視覺皮層中的一些神經元,對高對比度視覺刺激反應更快。當畫面對比度較低時,我們的視覺系統需要稍長的時間來正確地感知對比度。這種「運動延遲」約有幾十毫秒,連起來就會產生運動的錯覺。
憋捉急,精彩還在繼續。世界名畫也能帶給你無與倫比的視錯覺?
三、扭曲的星空
先盯著下圖漩渦圖中心看30秒,再看向第二張圖。
梵谷大神的《星空》竟然神秘詭譎地動起來了!
我們看向漩渦時,視覺系統便會開始對這一可以預知的運動進行補償,以便於儘快忽略它。接著我們將目光移到靜止的油畫時,儘管漩渦不存在了,但是這種對漩渦運動的視覺補償機制還在繼續。漩渦與運動是相反方向的認知,延續到星空的線條中,星空就動起來了。
水是不是在往高處流?起初我也是不信的,還觀察了許久許久。但實際上水還是往低處流的,只是看起來倒流了而已。這個也是運動補償的原理,利用視覺暫留才能看見水簾倒流。具體是怎麼回事,大家可以親自來中科館搞個清楚。
視錯覺有著十分多的影響因素,除了大腦傳感與處理方法影響外,心理因素、光線陰影、數學等等方面都可能產生出不同的視錯覺效果。
盯緊這個圖像中間30秒,再看白牆瘋狂眨眼,你會被嚇到!
皮一下,單純插個圖而已
那麼人為什麼會出現視錯覺呢?動物包括最早的人類在尋覓食物、躲避天敵和其他危險,交配、撫養後代等等活動中都離不開視覺系統。當信息進入動物的視覺中,動物不僅要快速分析畫面包含的信息,大腦還會及時地對未過時的信息,構建下一步行動。當視覺提取到的信息量不夠,或不夠快速時,大腦會對其進行構建、填補,這也是我們會產生視錯覺的原因。
會撞牆
中科館「光學迷宮」的挑戰,難度再加大,基本上進去就分不清左右了,還可能咣咣往鏡子上撞。
要不要來中科館證實一下你能不能抵禦視錯覺帶來的偏差?中科館二樓探索與發現A廳,物理大神聚集地,強迫症患者的「福音」。互動上手程度達五星,知識的力量達五星,周末等你,不見不散!
創作:中國數字科技館新媒體團隊
審核:羅會仟 新媒體團隊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