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實,觸覺也會騙人!2016年度錯覺大獎已經揭曉,一起來欣賞欺騙感官的精彩錯覺作品吧。
視頻中的方框和圓點其實保持著靜止,但我們卻總會感覺它動了起來。這是因為,組成它們的黑白條紋一直處於滾動狀態。
這個錯覺體驗是靠人類兩個基本的認知習慣構成的。以方框為例,根據格式塔原則,我們的大腦喜歡動態的總體。我們分別將黑白條紋放在一起認知,形成方框,條紋轉動後構成新的方框。而隨後大腦利用視覺暫留,將這些靜態的方框構成了連續的視覺印象,讓方框轉動起來。
錄製者:Mathew T. Harrison and Gideon P. Caplovitz.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USA
明治大學的視錯覺專業戶杉原厚吉教授又推出了他的鏡子視錯覺新作。鏡子外面看起來是圓柱,鏡子裡面照出來卻是四角尖尖的稜柱?看完他的作品,不禁讓人感嘆:我要這眼睛何用?
其實這些鏡子前的3D列印模型既不是圓柱也不是四方。換個角度看,就能了解它的真面目了: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外形時,總是傾向於將物體處理成我們熟悉的形狀,捨去一些多餘的,或彌補一些本來沒有的細節,達到更為「和諧」的畫面。從較低的一面觀察時,這個造型古怪的幾何體顯示出了更多類似圓柱體的特徵,而與此同時,鏡像相當於是從另外一頭進行觀察,這樣看起來邊更直、角更明顯,於是我們的大腦就把兩種圖像分別加工成了圓柱和長方體(更多討論:這個視錯覺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方形格子在鏡子裡的像是圓的?)。
錄製者:Kokichi Sugihara. Meiji University, Japan
用轉動的圓筒顯示動畫是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利用視覺暫留,可以讓旋轉的靜態圖片變成連續的動態。不過,這次的西洋鏡動畫可不是那麼簡單:傳統的西洋鏡是在內壁畫圖,而這一次,小鳥卻是在圓筒的外面。但當轉動時,飛翔的小鳥卻好像跑到了西洋鏡裡面,個頭也變大了一些,此外鳥頭的朝向也與靜止時相反了。
這個錯覺與深度知覺線索、視覺調節衝突有關。由於我們需要透過縫隙的光才看到小鳥,所以小鳥就像是跑到了縫隙的後面。而大腦又將我們通過縫隙看到的片段連接到一起,形成了小鳥在飛的錯覺。視線在焦點(外面的鳥)處聚集後交叉,映在後方的位置,由此造成了左右相反的感受。
圖片來自:electronicimaging.spiedigitallibrary.org
最後,是埃默特定律(Emmert's law)讓我們認為西洋鏡裡面的小鳥要比原來更大一些。這種現象是1881年時埃米爾·埃默特(Emil Emmert)首次提出的:當物體的後像投射到更遠處時,它看起來也會顯得更大。
錄製者:Christine Vera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其他入圍作品:
四個不同大小的泡泡本來都是灰色的,但是同心圓上卻有一圈圈不同的色彩。盯著畫面時,同心圓消失之後,人眼也會產生相對應的補色後像,同心圓中的顏色是紅、紫、藍、綠,對應的後像顏色是綠、黃、紅、紫。氣泡的輪廓則是告訴大腦「應該著重呈現同心圓哪一圈」的線索。這樣一來,灰色的氣泡在人們眼中就產生了不同的顏色。
錄製者:Mark Vergeer, Stuart Anstis and Rob van Lier.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and UC San Diego, USA
這其實是一個有關觸覺的錯覺:閉上眼睛,伸出手臂,讓另一人用手指從你的手腕緩緩向手肘移動,當你覺得TA的手指已經到達手肘位置時就喊停。睜開眼睛時,參與測試的人們發現,其實另一個人的手指離他們的手肘還有一段距離。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對慢速的運動常常把握不準,以及會將觸覺的移動速度加工得更快一些,最後沒接觸的地方卻感覺已經被碰到了。此外,投稿視頻的研究者還指出,這種錯覺存在性別差異和利手差異——利手的錯覺大於非利手;男性的錯覺大於女性,這也許從側面驗證了女性擁有更為出色的觸覺敏感性。
錄製者:Peter Brugger and Rebekka Meier. 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 Switzerland
這些文字上下浮動了麼?看看那個被框住的S就能知道,它們其實並沒有動。這些字母的亮度深淺不斷變化,創造了一種很微妙的「浮動感」。而這種感覺因為又被觀看者的大腦放大了,並產生一種不確定性,使大腦確定物體空間位置的能力下降,從而認為字體是在上下浮動。
錄製者:Mike Pickard and Gurpreet Singh. Sunderland University, UK
左右兩塊屏幕中分別有三個長方形的色塊,注意看兩邊屏幕中間的那個色塊。當三個方塊緊貼時,兩個中間方塊的顏色交替閃爍;但如果稍微拉開一點距離……兩個中間方塊開始同步閃爍了!而當兩邊的方塊被拉長時,夾在中間的方塊又變成了交替閃爍。
這個視錯覺其實也體現了色彩感知的特點:大腦總會根據周圍環境、光線信息對色彩判斷進行調整。每個顏色塊都有兩個屬性:自身顏色,以及與周圍背景對比的「相對顏色」。兩邊的中間色塊其實是同步閃爍的,但是當三個色塊緊貼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背景環境不同——左邊是淺夾深,對比之下我們會認為中間顏色塊深色更多;而右邊是深夾淺,對比之下我們會認為中間顏色塊淺色更多。所以,這時候人們就產生了深淺交錯閃爍的感覺。而當色塊彼此拉開,對比消失,這時候我們就又會感知到色塊自身的顏色了(更多閱讀:色彩恆常性: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裙子?)。
錄製者:Arthur G. Shapiro. American University, USA
把半個桌球(或者別的什麼球)套在中指上,再從上方往下看一看。人們會發現,即使自己的手指清楚地感覺著這是半個球殼,它看起來依然會像是一個完整的球,並且手指看起來仿佛還變短了[1]。
圖片來自:Vebjørn Ekroll et al.
我們的大腦喜歡自動補全並不存在的東西,為的是將其變成我們熟悉的東西。而在這裡,這個錯覺證實,即使我們知道真相如何,視覺系統似乎依然不聽從「理智」,而是更傾向於自動開始「更為合理」的腦補。
看見個半球,人們就開始腦補整球……
錄製者:Vebjørn Ekroll, Bilge Sayim, Ruth Van der Hallen and Johan Wageman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一開始,畫面中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似乎向著不同的方向旋轉,這不禁讓人困惑:風到底吹向哪邊?而當白天到來時,剪影上多了光影細節,這才真相大白——原來左邊的風車其實是背對著觀眾的。同理,扇葉也因為加入了與原來我們的認知不符的細節,使得我們認為它的方向改變了。
錄製者:Sylvia Wenmacker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這個作品其實與著名的「棋盤錯覺」原理相同:「絕對顏色」完全相同的兩塊區域,因為周圍環境不同,而讓人產生了不同的明暗判斷(更多閱讀:酷炫動圖(二十):視錯覺篇)。
「棋盤陰影」錯覺的動圖演示。錄製者:BlakesLiberator
錄製者:Jose-Manuel Alons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編輯:窗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