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為實:2016年度視錯覺獎

2020-11-22 果殼網

眼見不一定為實,觸覺也會騙人!2016年度錯覺大獎已經揭曉,一起來欣賞欺騙感官的精彩錯覺作品吧。

第一名:轉動的方框

視頻中的方框和圓點其實保持著靜止,但我們卻總會感覺它動了起來。這是因為,組成它們的黑白條紋一直處於滾動狀態。

這個錯覺體驗是靠人類兩個基本的認知習慣構成的。以方框為例,根據格式塔原則,我們的大腦喜歡動態的總體。我們分別將黑白條紋放在一起認知,形成方框,條紋轉動後構成新的方框。而隨後大腦利用視覺暫留,將這些靜態的方框構成了連續的視覺印象,讓方框轉動起來。

錄製者:Mathew T. Harrison and Gideon P. Caplovitz.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USA

第二名:圓還是方?

明治大學的視錯覺專業戶杉原厚吉教授又推出了他的鏡子視錯覺新作。鏡子外面看起來是圓柱,鏡子裡面照出來卻是四角尖尖的稜柱?看完他的作品,不禁讓人感嘆:我要這眼睛何用?

其實這些鏡子前的3D列印模型既不是圓柱也不是四方。換個角度看,就能了解它的真面目了: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外形時,總是傾向於將物體處理成我們熟悉的形狀,捨去一些多餘的,或彌補一些本來沒有的細節,達到更為「和諧」的畫面。從較低的一面觀察時,這個造型古怪的幾何體顯示出了更多類似圓柱體的特徵,而與此同時,鏡像相當於是從另外一頭進行觀察,這樣看起來邊更直、角更明顯,於是我們的大腦就把兩種圖像分別加工成了圓柱和長方體(更多討論:這個視錯覺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方形格子在鏡子裡的像是圓的?)。

錄製者:Kokichi Sugihara. Meiji University, Japan

第三名:不一樣的西洋鏡

用轉動的圓筒顯示動畫是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利用視覺暫留,可以讓旋轉的靜態圖片變成連續的動態。不過,這次的西洋鏡動畫可不是那麼簡單:傳統的西洋鏡是在內壁畫圖,而這一次,小鳥卻是在圓筒的外面。但當轉動時,飛翔的小鳥卻好像跑到了西洋鏡裡面,個頭也變大了一些,此外鳥頭的朝向也與靜止時相反了。

這個錯覺與深度知覺線索、視覺調節衝突有關。由於我們需要透過縫隙的光才看到小鳥,所以小鳥就像是跑到了縫隙的後面。而大腦又將我們通過縫隙看到的片段連接到一起,形成了小鳥在飛的錯覺。視線在焦點(外面的鳥)處聚集後交叉,映在後方的位置,由此造成了左右相反的感受。

圖片來自:electronicimaging.spiedigitallibrary.org

最後,是埃默特定律(Emmert's law)讓我們認為西洋鏡裡面的小鳥要比原來更大一些。這種現象是1881年時埃米爾·埃默特(Emil Emmert)首次提出的:當物體的後像投射到更遠處時,它看起來也會顯得更大。

錄製者:Christine Vera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其他入圍作品:

幻色泡泡

四個不同大小的泡泡本來都是灰色的,但是同心圓上卻有一圈圈不同的色彩。盯著畫面時,同心圓消失之後,人眼也會產生相對應的補色後像,同心圓中的顏色是紅、紫、藍、綠,對應的後像顏色是綠、黃、紅、紫。氣泡的輪廓則是告訴大腦「應該著重呈現同心圓哪一圈」的線索。這樣一來,灰色的氣泡在人們眼中就產生了不同的顏色。

錄製者:Mark Vergeer, Stuart Anstis and Rob van Lier.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and UC San Diego, USA

「碰到了!」

這其實是一個有關觸覺的錯覺:閉上眼睛,伸出手臂,讓另一人用手指從你的手腕緩緩向手肘移動,當你覺得TA的手指已經到達手肘位置時就喊停。睜開眼睛時,參與測試的人們發現,其實另一個人的手指離他們的手肘還有一段距離。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對慢速的運動常常把握不準,以及會將觸覺的移動速度加工得更快一些,最後沒接觸的地方卻感覺已經被碰到了。此外,投稿視頻的研究者還指出,這種錯覺存在性別差異和利手差異——利手的錯覺大於非利手;男性的錯覺大於女性,這也許從側面驗證了女性擁有更為出色的觸覺敏感性。

錄製者:Peter Brugger and Rebekka Meier. 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 Switzerland

浮動文字

這些文字上下浮動了麼?看看那個被框住的S就能知道,它們其實並沒有動。這些字母的亮度深淺不斷變化,創造了一種很微妙的「浮動感」。而這種感覺因為又被觀看者的大腦放大了,並產生一種不確定性,使大腦確定物體空間位置的能力下降,從而認為字體是在上下浮動。

錄製者:Mike Pickard and Gurpreet Singh. Sunderland University, UK

遙控閃爍

左右兩塊屏幕中分別有三個長方形的色塊,注意看兩邊屏幕中間的那個色塊。當三個方塊緊貼時,兩個中間方塊的顏色交替閃爍;但如果稍微拉開一點距離……兩個中間方塊開始同步閃爍了!而當兩邊的方塊被拉長時,夾在中間的方塊又變成了交替閃爍。

這個視錯覺其實也體現了色彩感知的特點:大腦總會根據周圍環境、光線信息對色彩判斷進行調整。每個顏色塊都有兩個屬性:自身顏色,以及與周圍背景對比的「相對顏色」。兩邊的中間色塊其實是同步閃爍的,但是當三個色塊緊貼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背景環境不同——左邊是淺夾深,對比之下我們會認為中間顏色塊深色更多;而右邊是深夾淺,對比之下我們會認為中間顏色塊淺色更多。所以,這時候人們就產生了深淺交錯閃爍的感覺。而當色塊彼此拉開,對比消失,這時候我們就又會感知到色塊自身的顏色了(更多閱讀:色彩恆常性: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裙子?)。

錄製者:Arthur G. Shapiro. American University, USA

變短的手指

把半個桌球(或者別的什麼球)套在中指上,再從上方往下看一看。人們會發現,即使自己的手指清楚地感覺著這是半個球殼,它看起來依然會像是一個完整的球,並且手指看起來仿佛還變短了[1]

圖片來自:Vebjørn Ekroll et al.

我們的大腦喜歡自動補全並不存在的東西,為的是將其變成我們熟悉的東西。而在這裡,這個錯覺證實,即使我們知道真相如何,視覺系統似乎依然不聽從「理智」,而是更傾向於自動開始「更為合理」的腦補。

看見個半球,人們就開始腦補整球……

錄製者:Vebjørn Ekroll, Bilge Sayim, Ruth Van der Hallen and Johan Wageman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風往哪邊吹?

一開始,畫面中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似乎向著不同的方向旋轉,這不禁讓人困惑:風到底吹向哪邊?而當白天到來時,剪影上多了光影細節,這才真相大白——原來左邊的風車其實是背對著觀眾的。同理,扇葉也因為加入了與原來我們的認知不符的細節,使得我們認為它的方向改變了。

錄製者:Sylvia Wenmacker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眼白和嘴唇

這個作品其實與著名的「棋盤錯覺」原理相同:「絕對顏色」完全相同的兩塊區域,因為周圍環境不同,而讓人產生了不同的明暗判斷(更多閱讀:酷炫動圖(二十):視錯覺篇)。

「棋盤陰影」錯覺的動圖演示。錄製者:BlakesLiberator

錄製者:Jose-Manuel Alons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編輯:窗敲雨)

參考資料:

  1. Vebjørn Ekroll, Bilge Sayim, Ruth Van Der Hallen, Johan Wagemans. Illusory Visual Completion of an Object’s Invisible Backside Can Make Your Finger Feel Shorter. Current Biology, 2016 DOI: 10.1016/j.cub.2016.02.001
  2. http://illusionoftheyear.com/cat/top-10-finalists/2016/

相關焦點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覽 顛覆你的「眼界」
    6月30日起,嘉興博物館聯合青島海璟科普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其間還將開展「話說文物」等配套活動,這是嘉興博物館為青少年打造的首個益智類展覽,也是今年繼「古生物展」後為小朋友們送上的又一個暑期科普展。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我們將帶你探秘「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現場驗證!創意展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東西呢?快來一睹為快!「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基於人體生理科學知識,設置扭曲的空間、動靜大不同、變換的顏色和幾何迷局四大主題:主題一:扭曲的空間歡迎來到扭曲的空間展區。
  •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2018-01-05 13:45 來源: 科技日報 由心理與生理兩種因素造成 對視錯覺頗有研究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齊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對視錯覺給出了清晰且嚴謹的解釋:視錯覺是指人在觀察事物時受其他客觀因素的幹擾或自身心理素質的影響,或基於經驗主義、參照物的不當選擇,而形成的不正確感覺。
  •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假期在家天天網上衝浪感覺眼睛都不行了不信,你看為啥這個明明是個三稜錐怎麼突然變成了正方體我是「瞎」了麼啊啊啊啊後來,去找了資料才發現這原來是一家幻覺博物館的展品玩得就是兩個字迷惑利用視錯覺打造一系列有意思的東西而且看完你會發現
  • 眼見不為實 設計中的視錯覺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其實人眼所見的事實由於錯覺也並非完全可靠。我們做設計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界面內設計的兩個不同icon,長寬是等大的,但是視覺感受上會覺得一個偏大,或一個偏小。這是人視覺主觀感受上的視覺差造成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元素,因為環境的影響,感受也會不同。其實這些都是視錯覺現象。
  • 中國首屆視錯覺科普作品大賽啟動
    視錯覺科普作品大賽是一場新的中國創新思維浪潮的發起,是以視錯覺為載體,強化全民的創新意識,希望這種創新理念永遠留下,激發更多的人在不同領域內,利用視錯覺做到讓自己專業更有新意、更有趣味、更加科學、更加完美。讓這種多維的思考能力影響更多的人。  大賽將在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間,面向全社會徵集視錯覺科普作品。
  • 視錯覺:眼見不為實,各種視錯覺讓你感受眼睛的「背叛」!
    本意為和大家分享交流,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不喜勿噴,謝謝!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視錯覺。俗話說「眼見為實」,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有的時候如果沒有親眼所見,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可是眼見真的為實嗎?現實中有很多事物都是眼見為虛,只是大家都習慣了,或者是沒去細想,所以就沒有眼見為虛的概念。
  • 一組眼見不為實的視錯覺圖片,歡迎您來挑戰自己的眼睛!
    當我們看到熟悉的場景時大腦會下意識給出結果,然而生活中就有許多錯覺圖像能讓你的大腦判斷出錯,下面就是一組很經典的視錯覺圖像,歡迎你來挑戰自己的眼睛。入門級1、這是一張靜止的圖片,如果你覺得圖片正不斷向外擴散的話,說明你的眼睛已經很疲勞了,趕緊休息一下吧。
  • 12張眼見不為實的視錯覺圖片,你敢挑戰自己的眼睛嗎?
    眼睛能幫助我們了解外界的大多數信息,大腦會對眼睛看到的事物迅速進行反饋,我們才會了解看到的內容,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眼睛是會欺騙大腦的,由於角度不同或者光影的變化會造成錯覺現象,即便我們知道那不是實際的樣子,但大腦依然會給出錯誤的答案,下面就是一組奇妙的視錯覺圖片,來挑戰一下自己的眼睛吧
  • 眼見不一定為實!15個神奇的視覺錯覺,你肯定會被騙!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也不一定都是真相,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只要利用各種視覺原理,就能輕鬆的混淆人們的大腦,從而造成錯覺。不信來看:1.懸浮的水龍頭這種遠遠看去似乎沒有任何支撐物的「魔術」水龍頭,其實是利用了一種很簡單的裝置,它的支撐物就隱藏在在水流的中的一根透明水管,通過這根水管,水泵從池子裡抽水再從水龍頭流出造成了一種「懸浮」的錯覺。
  • 眼見不一定為實!世界各地的視錯覺藝術裝置盤點!
    這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幻覺是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知覺科學家發現了視錯覺原理而藝術家則將這種原理應用在了藝術中上圖的箭頭在旋轉了180其實這只是利用了利用反射、透視和視角的結合讓你在特定的角度看到了這種神奇的「幻覺」錯覺滑梯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利用視錯覺來打造的大型藝術裝置
  • 視錯覺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方形格子在鏡子裡會變成圓的?
    圖為:方形在鏡子裡變成圓形視錯覺的存在充分證明了,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很容易被眼睛所欺騙,關於視錯覺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甚至每年都會舉行視錯覺大賽,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各行各業選手)把自己的視錯覺作品向世界展示。2016年的視錯覺大賽中,來自日本明治大學的工程師杉原幸一(Kokichi Sugihara)表演的「模糊圓柱錯覺」入圍了2016年最佳錯覺獎的決賽。
  • 眼見並不為實,十六張有趣的視錯覺照片
    GIF(當你坐在火車裡,會感覺車窗外的所有物體都在運動)GIF(你站在鐵軌上,可以感覺到火車在運動)二,經典的視錯覺動圖:凝神靜氣,盯著下圖中的黑+30秒,奇蹟會發生!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1至0.4秒。GIF(旋轉後的圖案)GIF四,心因性錯覺: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錯覺。
  • 艾姆斯房間——視錯覺欺騙你的眼睛
    這就是視錯覺實驗中著名的「艾姆斯房間」實驗。這是由於在我們的認知中,房間一定是上下、左右各自平行的,所以,當我們把一個不平行的房間當作平行的參照物時,在視覺上我們會認為遠處的人變小了,而近處的人長高了。以經驗和眼睛作為判斷的標準,卻不知自己被視錯覺「欺騙」了。這種現象就是大小恆常產生的錯視。
  • 從「錯覺現象」可以看出:眼見不一定為實!
    有一種錯覺現象,叫「棋盤暗影錯覺」,AB兩個色塊看上去顏色是不一樣的,但其實顏色是一樣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其實有可能就是我們的潛在意識太過強大了,簡單點講就是大腦認為它就是這樣的,所以不管我們想不想把它看成一樣的,看上去都是不一樣!
  • 一組足以讓你懷疑眼睛的視錯覺圖像,最後那張是真實照片哦!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眼睛看到事物做出最快的反應,可能就會形成一部分視錯覺效應,在我們生活中其實有許多事物就是充分利用了這種錯覺,下面是一組非常有趣的視錯覺圖像,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眼睛不會欺騙大腦的話,就來挑戰一下吧!
  • 2015十大視錯覺:第一個就瘋了
    前不久,年度視錯覺獎(illusion of the year)網站公布了2015年的獲獎者。今年的視錯覺獎都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視錯覺入選?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入圍十強的作品吧。這樣一來,人們就產生了車棚是拱形或波浪形的錯覺。來源:杉原厚吉(Kokichi Sugihara),明治大學(日本)。順便說,下面這個流傳甚廣的視錯覺作品也出自杉原厚吉之手。小球看似反重力運動,但事實上,中間的平臺才是真正的坡底。
  • 一組神奇的視錯覺圖片,你願意來挑戰自己的眼睛嗎?
    一些場景在某些角度下會出現一種「眼見並不為實」的錯覺,下圖中就是著名的「怪坡」現象,你會看到球從低處往高處滾動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卻是屬於典型的視錯覺現象,其實是周圍的參照物傾斜導致的,下面來看看那些神奇的視錯覺圖片。
  • 視覺錯覺之眼見為虛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小實驗:這個實驗裡是 視錯覺 發生作用從而導致我們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和感知。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視錯覺的具體內容吧。基本原理:定義:視錯覺就是當人或動物觀察物體時,基於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
  • 有一種視覺藝術,叫做「眼見為虛」
    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掉下去哦!其實,不用害怕,安全得很,因為整個樓梯其實是平放的,並不是垂直的哦。觀眾可以從側面進入樓梯,手抓住護欄,雙腿撲騰,戲精們的表演又開始了!雷安說,之所以要設計那些意料之外的視覺錯覺,就是希望人們可以重新思考所處的環境,用另外的方式發現這個世界,有時眼見不一定為實。永遠都會盯著你的小恐龍 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