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視覺藝術,叫做「眼見為虛」

2021-01-12 秒聞視頻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現在的化妝術是越來越厲害了,低配版的人能化成這樣,高配版的是這樣;像這樣的應該是頂級版的了吧……化好妝再PS一下,這技術簡直登峰造極堪比特效啊?不是我說,現在能欺騙人眼睛的東西太多了,比如這位阿根廷藝術家,在他的作品裡,泳池中的人可以自由呼吸;人就應該輕鬆地懸掛或倒掛在高樓外牆上……這麼奇妙的場景,是怎麼做到的呢?

看起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試衣間,有門帘、凳子,當然還有試衣鏡。但當你走進去,是不是馬上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這一切,都是阿根廷視覺藝術家雷安的作品,從小在建築世家長大的雷安,對空間和建築很敏感。他的作品也是在巧妙地利用空間關係,用一面鏡子,就能做一個「失重場」。一群人在建築外牆上表演各種特技,把自己倒掛著或站在牆上,手扒著窗戶、門簷,是不是很像電影裡面的驚險情節?

在「建築」這個項目裡,用了上海市中心的鐘樓(原上海美術館)作為原型,把建築的一面牆平放在地上,然後支起一面大鏡子,形成45°的夾角。從鏡子裡看,建築就像是直立在地上一樣,觀眾可以在地上躺下來,假裝自己從窗戶掉下來,或者假裝救人。抓住同伴的手和腳 觀眾好像可以擺脫引力,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體驗。

除了用鏡子來延展和切割空間,雷安也對空間和人的關係很敏感,有時換個角度看空間,就能有不可思議的體驗!比如他眼裡的泳池,是這樣的:這個泳池和生活中的遊泳池一樣大。當你走近,往水裡看,會看到水底有人!而水裡的人穿戴整齊,行動自如,可能也在抬頭看你。

泳池作品看起來就和一個真的泳池一樣。當你從泳池外往水裡看的時候,會猛然發現水底有人。實際上這個遊泳池是空心的,你可以走進去,水面是一層10釐米厚的夾水玻璃。

還有這個螺旋形的樓梯,看起來像是一個高樓的樓梯間,望下去還挺嚇人的。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掉下去哦!其實,不用害怕,安全得很,因為整個樓梯其實是平放的,並不是垂直的哦。觀眾可以從側面進入樓梯,手抓住護欄,雙腿撲騰,戲精們的表演又開始了!

雷安說,之所以要設計那些意料之外的視覺錯覺,就是希望人們可以重新思考所處的環境,用另外的方式發現這個世界,有時眼見不一定為實。

永遠都會盯著你的小恐龍 是什麼原理?

如果說雷安的作品能讓你對人生有所思考,那麼這個小恐龍紙膜的出現,一定是為了讓你重配眼鏡的。

這只會盯著人看的恐龍,這裡還有一大波……這畫面也是十分魔性了。看完整段視頻,你也許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種紙模的頭其實是凹陷的。如果恐龍的臉是正常的,當我們向左挪動幾步,我們原本會看到更多恐龍右臉的部分,左臉會被擋住。但因為恐龍是凹陷下去的,所以當我們向左挪動時,我們實際看到了恐龍更多的左臉,右臉反而被擋住了。

在這個矛盾之下,大腦給出的解釋是:恐龍的臉肯定是跟著你動了,而且比你動的幅度還要大。於是,人們就擺脫不開這個煩人的小傢伙的注視了。而除了恐龍,這些藝術品,也是藝術家利用視錯覺,變廢為寶的結果。

錯覺藝術很神奇?那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覺得錯覺藝術很神奇?好吧,其實這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人類從很早開始就意識到了視錯覺的存在,並且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它們運用了起來。例如,古希臘的神廟,屋頂向兩邊呈斜坡向下,在這樣從地面上看屋頂是平的;如果採用平屋頂,看起來中間反而會有下凹感。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中的柱子,也不完全是上下等粗垂直的,而是腳大頭小。這樣做,不僅穩定輕巧,而且充分照顧到了視覺感受,讓人從下往上看,不會有一種中間細,兩頭粗的錯覺。

1915年漫畫家希爾發表了一張漫畫,圖中時而出現一個年輕少女的形象,時而出現一個年老婦人的形象,這是首個有意識地利用視錯覺進行創作的作品。到二十世紀中期,多個藝術家嘗試用視錯覺進行藝術創作,形成了視錯藝術,其中埃舍爾的這些圖你一定不陌生。

舞臺上驚豔的效果 都是錯覺藝術的功勞

如今,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有了黑科技加持的錯覺藝術,變得越發絢爛。裡約奧運會時,一個展示「巴西起源」的環節,藝術家就使用錯覺效果,把奧運會會場的舞臺,轉變成為海洋、微生物、草原、田園等等場景,場面恢弘震撼。

在「大都會」的環節,舞蹈員原本在平地上奔跑跳躍,卻瞬間飛身於樓宇之間,用的也是錯覺藝術。

錯覺藝術也被很多藝術家融合進燈光、裝置、秀場甚至舞臺上。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數百萬光年外的靈魂》,就利用鏡子打造了一個立體夢幻世界,當參觀者置身其中,自己的身影在鏡像反射中,一個又一個無止境向外拓展,參觀者有如漂浮在宇宙星雲之中,如夢如幻。歌手阿黛爾還被特許在這間無限鏡屋裡,拍攝MV,並作為她在全英音樂獎現場時的舞臺背景。

錯覺藝術讓人「眼見為虛」,但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因為當我們呱呱落地之後,原始本能會讓我們通過眼睛、耳朵等感官去認識世界;父母、學校、社會會告訴我們更多,我們也漸漸學習到感知無法直接接觸到的知識,比如花草樹木、星辰大海的原理。可當成年後我們卻漸漸停止發問,而是把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不過感知始終存在,錯覺藝術就是會讓人重新喚起驚訝的能力,「這和我印象中的東西不一樣!」「樓梯不該是平行的應該是垂直的」,在你疑惑的那個片刻,問題會冒出來,腦洞會開大一點,由此產生新的角度和想法,而這,就是收穫。好的,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鎖定《有話直說》,下期節目,繼續跟大家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眼見為虛
    眼見為虛 本報記者 周凱莉     上個月,2010年度「最佳視覺錯覺」頒獎大會在義大利舉辦。一幅名為《胖瘦臉錯覺》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興趣。     製作者是英國約克大學的彼得·託馬遜教授。他將4幅面積相同的圖片,放入四方格內。位於上方的兩幅圖片是柴契爾夫人的倒立頭像。粗看起來,兩幅頭像一模一樣。正立之後,觀眾才發現,左邊的柴契爾夫人是人們所熟知的樣子。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眼睛看見的真的都是真的嗎耳朵聽見的都是虛的嗎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開頭是一個包租婆正在菜市場收錢,身後面跟著兩個男,包租婆走到一個買菜的菜攤前,收了錢還把買菜的稱給砸了,菜攤的菜主像她求饒,也無動於衷 ,每走到一個攤位就狠狠地把錢拿走。走到菜市場門口 門口有一個乞丐二話不說就把人家趕走了這一幕被人拍下來發在了網上,很快就火了都在罵她。
  • 視覺錯覺之眼見為虛
    1.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現象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相關的應用馬騎燈: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2020-11-30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2018-01-05 13:45 來源: 科技日報齊虹認為,人類視覺的產生需要視覺感知器官與大腦共同參與,是由視神經元接收到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從而作用於人腦產生的影像。「在認識客觀事物和世界中,人類主要靠視覺,其次是觸覺和味覺。」「看」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大腦可根據先前經驗和眼睛獲得的有限信息作出最好詮釋。而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研究視錯覺,則是因為視覺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為揭示該系統的組織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線索。
  •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
    【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繪畫是將油漆,顏料,顏色或其他介質應用於固體表面(支撐底座)的做法。介質通常用刷子施加到基座上,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例如刀,海綿和噴槍。最後的作品也被稱為繪畫。
  • 有一種美,叫做中式對稱美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 這是視覺美的天性使然。
  • 數學家的視覺藝術——彭羅斯和他的圖形
    現實中,這樣的三角形根本不存在,但它有一個名字,叫做「彭羅斯三角」。從直觀的角度來看,破解彭羅斯階梯很簡單,只要跳出階梯就行了,但是身在其中,由於視覺受蒙蔽,你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去破解。 彭羅斯階梯在三維空間並不存在,它只會存在於二維世界或者更高階的空間當中。自從這個彭羅斯階梯被提出後,有不少的科學家試圖去證實它的存在,但最終都失敗了。
  •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
    眼見不一定為實!說起來也不足為怪短短3年時間風靡全球19個國家在紐約、柏林、杜拜等多個城市排名TOP5的「明星博物館」就是這座Museum of Illusions幻覺藝術博物館除了左手蒸蛋糕就是右手拌涼皮廚房的門檻都要踏平了為了能漲些奇怪的知識今天打算帶大家雲逛一下這個博物館你們只需要睜大眼睛看就完事了歡迎來到奇妙的幻覺世界感受「眼見不為實
  • 眼見不一定為實!15個神奇的視覺錯覺,你肯定會被騙!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也不一定都是真相,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只要利用各種視覺原理,就能輕鬆的混淆人們的大腦,從而造成錯覺。不信來看:1.懸浮的水龍頭這種遠遠看去似乎沒有任何支撐物的「魔術」水龍頭,其實是利用了一種很簡單的裝置,它的支撐物就隱藏在在水流的中的一根透明水管,通過這根水管,水泵從池子裡抽水再從水龍頭流出造成了一種「懸浮」的錯覺。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一個正常的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其眼睛的視覺功能應該沒有根本性區別沒有證據表明中西繪畫特性的不同緣於人種的差異。按說、使用同樣功能的視覺器官去看眼前的任何一景,所獲得的信息應該是一致的、正如一架照相機拍攝下來的圖像,一個載果就是一個蘋果、一個月亮也就是一個月亮,不管操縱快門的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我們的任何一種觀看都是在自我的情感、審美與文化經驗中進行的。文化會在人類觀看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博伊斯:被叫做藝術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常規一次次被打破,藝術一次次被重新定義。而對這些藝術作品最中肯的評價,也許要出自1986年杜依斯堡市授予他雕塑大獎藍布汝克獎時的致辭:「他把藝術進一步帶入一段本質的境界,並使世界為之矚目。」博伊斯自己對「社會雕塑」理解是這樣的,「我的作品要被視為改變雕塑的或整個藝術觀念的興奮劑。它們應該揭示這樣的思想:雕塑能夠是什麼,塑造的概念如何能夠被擴大到每個人使用的、無形的材料的範圍;我們如何塑造我們的思想,或話語形式,我們如何把我們的思想確定為言詞或社會雕塑,我們如何確定我們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作為一種進化過程的雕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意在於,在社會和大眾的刻板印象下,諷刺和反抗人們對女性的一些約束和成見,作品利用真實的空間感來縮短人們之間的的距離,是一種靠近真實的感情。同時也希望能讓年輕人的父母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以及對性別平等與多樣性有更好的包容度。
  • 眼見不一定為實!世界各地的視錯覺藝術裝置盤點!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看錯」的時候而大多數人相信「眼見為實」其實世間萬物皆有其兩面性從不同的立場、角度來看事物往往呈現的結果也大相逕庭比如說視錯覺這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幻覺是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知覺科學家發現了視錯覺原理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因為有手的遮擋,看到的也不一定真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謂眾所周知,叫《顏回偷食》。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顏回不知道從哪裡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
  • 科學網—眼見「難為實」
  • 神經美學:藝術的秘密就在大腦
    很多專業的神經科學家開始積極地寫作,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藝術。作為一門學科,神經美學也開始初步建立,其影響力越來越廣泛。神經科學不僅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視角,對原先已有的藝術現象提出新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神經科學為藝術研究和創作開闢了新途徑,提供了新的指導原則,讓我們開始意識到:也許神經科學能為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論。
  • 眼見不為實:2016年度視錯覺獎
    眼見不一定為實,觸覺也會騙人!2016年度錯覺大獎已經揭曉,一起來欣賞欺騙感官的精彩錯覺作品吧。第一名:轉動的方框視頻中的方框和圓點其實保持著靜止,但我們卻總會感覺它動了起來。這是因為,組成它們的黑白條紋一直處於滾動狀態。這個錯覺體驗是靠人類兩個基本的認知習慣構成的。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這些錯綜複雜的主張,雖然是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而提出來的,但是在客觀上他們都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中國傳統藝術中所要追求的一種核心價值理念,而將中國藝術歸結為一種對視覺和感官快感的追求。從後來藝術和藝術的發展進程來看,魏晉時期,是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學術上把它稱之為自覺期。在這裡解釋一下什麼是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