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2021-01-12 澎湃新聞
耳聽為虛,眼見一定為實嗎:畢業作品賞析Ep.21

2020-06-24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光圈3號 Aperturist光圈 來自專輯2020 畢業徵集 | 光圈

光圈畢業展徵集暨首屆Aperturist Talent攝影獎

10個優秀畢業生作品的線下展覽機會

 Aperturist Talent 攝影獎 1名,5,000元現金獎

你還有機會獲得:在M50藝術畫廊舉辦展覽 / 富士器材租借權益 / 成為富士合作攝影師的機會/ 光社工作坊福利 / 澎湃湃客推薦 / 穀雨影像推薦 / 業內權威人士進行作品點評 / 參加開幕儀式和學術研討會 / Aperturist Talent線上展覽 / 推介給業內藝術畫廊 / 入選《Aperturist 作品精選》 / 獲得多個優質平臺粉絲大量關注

投稿截止6月30日,點擊了解更多:Aperturist Talent 2020

宋星瑤

魯迅美術學院 攝影本科 20'

《3088》系列

《3088》靈感來源於倫敦藝術家朱諾.卡裡普索(Juno Calypso)的作品:《一個女孩的冷凍卵子指南》。本作品與超現實主義相結合,講述在未來的3088年發生的系列故事。分別用不同的場景呈現男子的受孕過程。本作品的人物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女性形象,在作者本人的構想世界中,女性完全消失或者可以說已經滅絕,整個世界只有男性的存在,將由男性完成生育並肩負著繁衍下一代的任務,且女性必須做的事情和必須成為的人物形象由男性角色來扮演。意在於,在社會和大眾的刻板印象下,諷刺和反抗人們對女性的一些約束和成見,作品利用真實的空間感來縮短人們之間的的距離,是一種靠近真實的感情。同時也希望能讓年輕人的父母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以及對性別平等與多樣性有更好的包容度。

© 宋星瑤

© 宋星瑤

© 宋星瑤

© 宋星瑤

© 宋星瑤

姜雪

波蘭羅茲電影學院 MFA 圖片攝影碩士 20'

白日夢

試試研究人,啥可以人,人可以是啥。

© 姜雪

© 姜雪

© 姜雪

© 姜雪

© 姜雪

劉楊

北京電影學院 攝影碩士 20'

安全屋

安全是一種需求,它與生理的需求一樣需要被優先滿足。從國家到個人,安全擁有著不同的尺度,也具有社會與心理的雙重層面,已成為當代生活之中必須被提及的話題。《安全屋》則在個人尺度和心理層面以靜物攝影的方式討論安全話題,其背後是對當代生活中「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與焦慮的關注。《安全屋》以與安全相關的物或材料搭建一個個人化的庇護場所,並從三個方面關注這些搭建的物與材料:「新裝置」部分表達對於某些物件有效性的懷疑;「想像地帶」則主要描述安全物件所具有的「危險形象」;「房間」、「桌面」則對表面廉價的安全物件進行審視確認。

關於《安全屋》的創作,作者使用遊戲和設計的策略,將物件視作一種材料進行「雕塑」,以構成一種新的造物或抽象的空間。攝影則負責記錄和凸顯這些造物的形貌和質地,物與攝影共同來完成主題的表達。而創作的基礎,則是相信一種靜物攝影審美的拓展,即從一種純粹的形式審美目的拓展為對「物性凸顯」的關注,並由物所虛構的影像展示當代生活表象,將「物」帶往更深層的社會議題之中。

© 劉楊

© 劉楊

© 劉楊

© 劉楊

丁李澤

浙江橫店影視學院 攝影專科 20'

我們的父輩

一張用8X10拍攝的照片。

© 丁李澤

彭遙

天津美術學院 數字媒體藝術本科 20'

水洞

信息爆炸的社會裡,我們看到的和了解的美大都是空洞的,透過雙目和認識我們可以看到什麼?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眼見一定為實嗎?當形式建立在水平面之上,透過種種所想要強調的意向加入元素,無不闡述著文化景觀所結合的個人表達,而思考本身:我們所了解到的,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我們最終會引申到,我們從哪裡來?到哪去?水面之下的綺麗波瀾,對於個人化的表達而言,元素,是凝結,而水面之下的豐富性將遠勝於流波的前者之上。當個體受制於環境引力作用,我們無法跨出長遠的距離,無法將機械運動重複於此刻所認識的「永恆」之上,感官與意向簡潔物質所最顛覆的初次感受,成為「雙腳向天」的初衷。這次疫情的原因,形式表達中所遇到的難題也圍繞著創作始末,我建立一個微觀的烏託邦世界,透過形式追求,所呈現的事物既是一種連接,也將表明著衝突,這種既追求和諧又耐人尋味的二元性——既忠於表達又將批判的解構,提供了一種創造美的可能。

© 彭遙

© 彭遙

© 彭遙

高銘璐

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學本科 20'

This is a story box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算法和#tag的時代。通過社交網站,人和人之間的聯繫超越地域與身份有了無限可能性。在以時間為線索的流媒體中,僅僅只需滑動手指,就能看到相隔萬裡的陌生人同時出現在你眼前。經常會發現,兩個毫無關係的人在做著一樣的事情,說著一樣的話,關注著一樣的問題。#me too,#微博熱搜,資訊時代的大事件常以人們在虛擬社交中建立的儀式作為開端,牽引著某種人共通的情緒。我希望創造一個」儀式「,探索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人如何存在,以及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發生著怎樣的變化。作品由一個線上實驗活動,一本攝影書,和一個互動裝置組成。

© 高銘璐

『This is a story box』 視頻 © 高銘璐

阮維

廣州美術學院 實驗藝術碩士 20'

為S城做點事

《為S城做點事》是出自於本人對於在廣州、深圳等等廣東大城市7年生活經歷的一系列事件的感想,由於創作時間是新冠疫情期間,所以出於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創作了這一段影像。而畢業階段對於羅蘭·巴爾特一系列作者屬性理論的研究,我將這一些思考方向放進了創作之中,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繪、動畫、研究生三年內所拍攝回來的影像素材等等而「塑造」成虛構城市「S城」。「S城」 是本人的長期創作主題之一,其碎片化、亦真亦幻的特質,作為長期創作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於是我把S城的創作方向分為「有城」與「無城」兩個命題方向,而《為S城做點事》就是以「有城」為思路進行創作,拋開所有的故事性,以相對客觀的視角來思考當今的景觀社會與城市人文。

© 阮維

© 阮維

© 阮維

© 阮維

《為S城做點事》視頻 © 阮維

- END -

▍國內唯一專注攝影藝術的全海歸導師團隊

原標題:《畢業作品賞析Ep.21 | 光圈徵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畢業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俗話說:「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俗話說:「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漫談漢字語言詩詞曲賦經典文化》系列之俗語文化第4回俗話說:「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睛看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原以為年齡越來越大,萬物好像會更清晰,事實是越來越模稜兩可。發現眼睛也會騙人,蒙蔽事實真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話題。
  • 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 眼見不一定為實 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每個人到一個階段 就會有一個階段的想法 有些事情在這個社會 耳聽為虛,眼見不一定為實 不要看到的第一眼就去做決定,多去了解事物的本身 多思考 不要讓這個社會蒙蔽了雙眼 保持清醒 人就是不斷的往前走 不斷的探索未知的領域 在生活的過程中多去換位思考 不要把事情想的太複雜,讓自己太累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讓我們看見一切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睛看見的真的都是真的嗎耳朵聽見的都是虛的嗎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開頭是一個包租婆正在菜市場收錢,身後面跟著兩個男,包租婆走到一個買菜的菜攤前,收了錢還把買菜的稱給砸了,菜攤的菜主像她求饒,也無動於衷 ,每走到一個攤位就狠狠地把錢拿走。
  • 耳聽為虛,眼見就是真實的嗎?
    我們經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這句話也不一定就正確。古往今來,好多人都被眼睛欺騙過。《孔子家語》裡面有一篇「顏回偷食」的故事。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個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他已經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即使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古語講得好,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看到了,所以說,我敢肯定這是真的。難道真的是這樣嗎?你看到的真相未必是真相。01今天被一個同事給逗樂了,事情是這樣的:早上刷微博,看到了一則關於家暴的新聞,就想著,以家暴為話題,寫篇文章。下午快下班那會,正拿著手機刷微博,想著找些相關的案例素材什麼的,先準備好,下班到家了就可以直接提筆寫了。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參加哦!眼睛看見的就一定是事實嗎?我們將帶你探秘「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等你來現場驗證!創意展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東西呢?快來一睹為快!
  • 眼見不一定為實!15個神奇的視覺錯覺,你肯定會被騙!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眼見也不一定都是真相,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只要利用各種視覺原理,就能輕鬆的混淆人們的大腦,從而造成錯覺。怎麼樣,看完這些,還相信你的大腦和眼睛嗎?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看到了真相的全部,其實你只是看到了一個維度的表象而已!
  • 豆瓣8.9,用真相告訴你,什麼叫「眼見不一定為實」!
    BBC新劇《真相捕捉》,就講述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短小精悍,適合周末煲劇。《真相捕捉》都說眼見為實,監控就是證據,就是一切,但或許,監控中的所謂「真相」,也並不一定就是真的。深夜,兩名監控管理員在監察社區監控時,發現一對男女從纏綿親吻畫風突變為男人對女人一頓暴打,監控管理員看到情況緊急,立刻報了警。
  • 眼見不一定為實!18個神奇的視錯覺,看完不相信眼睛系列!
    眼見不一定為實!短短3年時間風靡全球19個國家在紐約、柏林、杜拜等多個城市排名TOP5的「明星博物館」就是這座Museum of Illusions幻覺藝術博物館▲現在已經在21除了左手蒸蛋糕就是右手拌涼皮廚房的門檻都要踏平了為了能漲些奇怪的知識今天打算帶大家雲逛一下這個博物館你們只需要睜大眼睛看就完事了歡迎來到奇妙的幻覺世界感受「眼見不為實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後世尊他為「復聖」。)這個世界可以相信的東西太少了,道聽途說的不可相信,親眼看到的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主觀思想更不能相信,那什麼可以相信?實在是難以說明。當你眼睛看到你信任的人做了不好的事,你應該和當事人溝通一下,聽聽他的說法,而不是憑自己主動想像去推測。也許你的朋友不像你以前以為的那樣好,但也不像你現在認為的那樣不好。
  •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是否真的可以作為事實的判斷依據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句話常常作為人們判斷事實的依據,耳朵傳來的信息總有點不大確定,一定要親眼看到才相信。的確如此,人們常常聽到謠言,如果不加以判斷,偏聽偏信,那麼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輕則損財,重則害命。
  • 「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覽 顛覆你的「眼界」
    6月30日起,嘉興博物館聯合青島海璟科普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眼見不為實——視錯覺科學創意展」,其間還將開展「話說文物」等配套活動,這是嘉興博物館為青少年打造的首個益智類展覽,也是今年繼「古生物展」後為小朋友們送上的又一個暑期科普展。
  • 「眼見也未必為實」!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20處奇觀
    中國有句老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這句話放在大自然的奇觀裡根本不值一提比如以下這20處世界奇觀看完絕對會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但實際上這裡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真實存在的「雅丹地貌」看到這些流動自然的曲線如果不是現實中真正存在很難想像這些紅色的石頭是大自然的神奇傑作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都會注意到右方那個頗似蓮花一樣的東西湖水都在朝這個「蓮花」裡流去如此神秘的「破洞」曾有人覺得這一定是
  •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
    眼見未必為實 有種欺騙叫「視錯覺」2018-01-05 13:45 來源: 科技日報有時我們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會受光、形、色、位置等知覺因素的幹擾,在大腦中產生錯覺。眼睛不同於照相機,不是對客體的簡單機械複製,是一種再加工的心路歷程。眼睛所見,在很多情況下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吻合,但在某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眼睛所見會導致錯誤,形成所謂的視錯覺。在現實生活中,視錯覺的現象客觀存在。
  • 小故事大道理:真的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古語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真的是這樣嗎?看到這裡我們肯定會指責這個兒子『不孝』的行為,但是事實真的是像我們看到中的那樣嗎?下面我們繼續看,你會明白凡事未必眼見為實。看到這裡我們終於明白,眼見的未必是我們所想像中的。當今社會也是如此,網上看到一個消息則發表自己的評論與看法,而且侃侃而談,說得條條是理,但是、可但是,這些人真的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嗎?
  • 趣味故事:眼見未必為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實際上「眼見未必為實」。你若不信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有趣的故事吧。故事從春秋時期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講起。莫非我教的學生都是假仁假義嗎?要不然怎麼連我最得意的弟子竟也做出這等不光彩的事情?!」到了吃飯的時候,顏回恭恭敬敬的給老師和師弟們盛好飯,自己卻默默坐到了一邊。孔子心想:敢情是他剛才偷吃飽了,現在裝模作樣的冒充「禮讓三先的全國模範青年」。於是,孔子心生一計,便對顏回說:「顏回呀,方才師父夢見了先祖,現在我要祭奠一下,你快擺香案吧。」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盤點史上十大造假照片
    【林肯的遺體】林肯畢生似乎都與偽造照片為伴,甚至他一張著名的官方照片,也是與 John Calhoun 的合成照。而上圖這張林肯遇刺後的遺照,也是偽造的,因為當時軍隊根本不容許任何人去拍攝林肯的遺體,並且此人亦不是林肯。但也沒辦法吧?太多人熱愛林肯了。  【精靈存在?】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
  • 畫家張峰濤的作品賞析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展覽並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友人收藏。多家報刊雜誌刊載現為西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書畫家協會西安東城書畫院常務院長,全球華人總會西安網絡書畫院副院長,河北省海內外名人名企交流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