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從一個母子的小故事說起,古代一大戶人家,兒子帶著年邁的母親去京城看病,由於路途遙遠,兩人必須準備一些盤纏及食物,一路上只見兒子好酒好肉的吃著,但是年邁的母親卻只吃粗茶淡飯,想要兒子碗中的肉兒子也不給,一路上體格強壯的兒子只是拿些輕便的行李,而母親卻是大包小裹,步履維艱,無論走到哪裡,兩旁的群眾投來異樣的目光,對這個兒子指指點點,更為奇怪的是,這個母親只要看到糖葫蘆就買,輕輕地包起來,不知道為什麼?
看到這裡我們肯定會指責這個兒子『不孝』的行為,但是事實真的是像我們看到中的那樣嗎?下面我們繼續看,你會明白凡事未必眼見為實。
天底下總有好奇的人,無論走到哪裡,看到這個兒子『不孝』的行為,一大漢挺身而出,欲要教育一下這個兒子,那個兒子見此,搖搖頭,哀嘆一聲說道:我母親患有消渴症(糖尿病),郎中建議只能粗茶淡飯,現如今它又得了健忘症,記不得我了,所以所有的東西都自己拿,母親雖然不記得我了,但是記得我還吃糖葫蘆,所以每看到糖葫蘆都會買下來。
看到這裡我們終於明白,眼見的未必是我們所想像中的。
當今社會也是如此,網上看到一個消息則發表自己的評論與看法,而且侃侃而談,說得條條是理,但是、可但是,這些人真的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嗎?很多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或者我們只是知道故事中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的評論不免斷章取義,誤導吃瓜群眾,這種事情在當今的網絡社會是筆筆皆是,我們要知道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的,尤其是現在視頻文化的崛起,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有圖有真相,更何況是視頻,但是這些人往往別視頻的剪輯者所欺騙,只是為了變成網紅,其它的根本不在乎。
當今社會如此,縱觀歷史同樣如此,現在好多人都喜歡評古代的名人,嘴裡滔滔不絕,振振有詞,甚至有人大聲喊道,這是蓋棺定論,我們知道這些人的事跡所以才敢發表評論,其實在這裡我只想說一聲,你知道的也未必是事實,每個人的評價都會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而且某些勢力也會故意扭曲事實,所以說,我們管住自己的嘴,不是完全知道真相就不要胡亂評價,只會誤導他人。
眼見都未必為實,耳聽就更別說了,中醫上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其實我們評論一件事情同樣需要如此,望,看事情的表面,對事情有個粗略的大概了解;聞,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儘可能詢問一些其他所了解的前因後果;問,如果有可能,當然是直面了解當事人更為穩妥;切,這個時候經過我們綜合分析之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
佛家是講究口德的,道家同樣如此,厚德載物,當你失去自己的口德之時,自己的陰德也會悄悄地失去,所以我們時刻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