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胖人穿豎條紋的衣服顯「瘦」?
科學家揭示視覺錯覺現象
本報記者 沈 慧
著名的視覺光流運動錯覺圖。
身材偏胖,穿豎條紋的衣服更顯「瘦」?事實證明,這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科學家們發現其背後「秘密」可能就是——視覺錯覺。
對大腦來說,視覺錯覺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類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然而,它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其腦神經編碼機制迄今尚不清楚。
近日,《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完成,揭開了困擾諸多科學家的腦神經編碼難題。
光流運動視覺錯覺包括旋轉錯覺、收縮和擴張錯覺以及螺旋運動錯覺。義大利視覺科學藝術家Pinna發現的旋轉視覺錯覺就是著名的視覺光流運動錯覺:當人注視Pinna圖片中心黑點,頭部靠近或遠離圖片時,會很明顯地感受到兩個圓環在分別以逆時針和順時針方向旋轉,但事實上,圓環並沒有任何物理轉動。
難道是我們的眼睛出了問題?其實不然。「有一類錯覺圖形,起初是視力正常者所設計出來的,由於大家覺得這些圖形輕而易舉地欺騙了人們的眼睛,從而引起廣泛興趣,並不斷傳播開來。從統計學意義上講,我們的眼睛是正常的。」中國科學院神經所博士後尹家鵬說。
由於視覺錯覺令人著迷的特殊性和豐富性,它激發了人類研究真實和錯覺之間的關係,以及錯覺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腦機制,為人們深入解讀大腦奧秘提供了重要窗口。
結合心理物理實驗和腦功能核磁成像技術,該研究中,科研人員在精確控制Pinna圖形刺激參數的條件下,詳細研究了各類複雜光流運動從真實向錯覺轉化發生過程中的運動信息腦神經整合機制。
在心理物理實驗中,課題組首先揭示出——獼猴和人一樣,也能感知到Pinna運動錯覺。「我們在獼猴背側視覺通路中兩個編碼視覺運動信息的高級腦區進行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結果表明,相應神經元可以等價地表徵真實和錯覺的複雜光流運動。並且,這兩類光流運動信息都是通過大範圍視野內整合相關局部運動信號的輸入而產生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偉介紹:「進一步研究表明,各種複雜光流運動錯覺在相關腦區神經元中的表徵需要花費更多神經整合時間。」
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換句話說,視覺錯覺是我們大腦對圖像的一種固有信息提取方式在遇到新情況下的體現,也可以理解成為一種大腦進化不夠完美而出現的小小『失誤』。」尹家鵬表示。
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們把外部世界的圖像通過眼睛的折射系統投射到視網膜上,這一步驟是十分忠實於光學原理的。但是,當外部圖像在視網膜上被轉換成電信號並進入大腦之後,皮層對圖像信息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這種解讀模式在經過了億萬年進化之後,必然是以一種最接地氣、最懂這個世界的方式進行的。
比如,由於紅綠拮抗神經元的存在,導致紅花襯託在綠葉上面格外鮮豔、紅橙色的果實在自然界中佔據大多數;由於我們的大腦存在填補效應,當一個人的身體被遮擋住了一部分,我們並不會認為這個人的身體少了一塊;由於大腦中存在專門負責面部識別的腦區,人們對於臉部識別更加敏感……
對於自然界中的圖像,由於受到重力、水流、氣流等因素影響,總是以一種特定的形態存在,這也為視覺系統塑造出善於處理這類視覺圖形的特長。「而錯覺圖形都是人們通過精心構思設計出來的,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作為一種進化的產物,我們的視覺系統初次遇到這樣的圖形時,會用它固有的方式去理解,就會出現類似『理解偏差』的現象。」尹家鵬分析。
在他看來,視覺錯覺圖形在自然界條件下極少存在,一般也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因此這種現象並沒有好壞的屬性,只是視覺系統基本運作方式的本能體現。
不僅如此,有時視覺錯覺現象還可被我們所利用。比如,一些室內設計師根據運動錯覺效應,以及空間透視等原理將室內設計得更具空間感;還有一些藝術家使用大量錯覺輪廓圖形,以使得作品更具視覺衝擊力。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