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研究顯示肥胖或影響兒童決斷和自控力

2020-12-0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兒童肥胖可能與大腦結構的變化有關,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在解決問題時有困難的行為衝動的兒童。

據合眾國際社網站12月9日報導,超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擁有較薄的前額皮層,這是大腦中與決策和解題能力相關的區域。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珍妮弗·洛朗說,這些孩子在專門用來評估上述兩項技能的遊戲中表現較差。洛朗是位於伯靈頓的佛蒙特大學護理和健康科學學院的副教授。

洛朗說:「隨著體重指數(BMI)的不斷上升,所有的皮層區都有所縮小,尤其是前額皮質。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孩子的工作記憶變差。工作記憶是人們用來做決定的東西。」

研究人員從一項有關青少年大腦發育的大規模調查中收集了數據,這項在2017年進行的調查在全美國21個地點招募了大量9歲和10歲的兒童。近3200名兒童測量了體重,隨後接受了一組思維和記憶力的測試。這些孩子還接受了大腦核磁共振掃描。

研究人員說,其中大約13%的孩子符合超重標準,15%的孩子屬於肥胖。

大腦掃描顯示,隨著BMI指數的增加,這些孩子的大腦外層——即皮層——變薄了。洛朗說,這種作用在大腦前額皮層中尤其明顯,前額皮層位於大腦前部,是兒童最後發育的皮層區域。

相關焦點

  • 中國肥胖增速超GDP增速 日媒:脂肪甜食攝入多
    美國官方人士指出,自1980年以來,該國超重兒童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超重青少年的人數也已經增長兩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在該國多座城市,10歲至12歲年齡段的兒童中有8%被認為屬於肥胖兒童,還有另外15%的兒童體重超標。南加州大學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兒童的平均體脂比例為21%。這一數字非常之高。有若干原因可以解釋中國的肥胖問題。
  • 研究:大腦灰質體積或可決定節食自控力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6月5日報導,法國的一項研究表示,大腦中灰質體積可能會決定你節食時有無自控力。需要健康飲食的節食者如果缺乏自控力的話,可能會停止追尋更深遠的減肥秘訣。節食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自身體內,在於他們的大腦結構。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經過14年的研究,最終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且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
  • 白細胞端粒較短與兒童肥胖有關
    英國與法國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與非肥胖同伴相比,肥胖女孩與男孩的白細胞端粒明顯較短,這一發現突出了早發性肥胖對未來健康的潛在有害影響。研究報告2月2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臨床內分泌和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成人肥胖與較短的平均白細胞端粒長度(LTL)有關。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西媒:肥胖改變大腦形態和結構 使肥胖者更難控制體重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西媒稱,肥胖可能與大腦的形狀和結構的改變有關,脂肪的堆積及其對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證明這一點。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4月23日報導,《放射學》月刊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更高的體脂率與大腦的差異性有關,例如腦灰質區域較小。肥胖是目前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肥胖的日趨普遍導致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
  • 5項研究盤點:宮內環境,後代肥胖和糖尿病
    作者首先梳理了當前肥胖的流行病學證據,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重和肥胖呈現如下特點: 年輕化 兒童肥胖可持續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心血管死亡與合併肥胖的時間密切相關 近十年發展中國家持續增長,發達國家進入平臺期
  • 哈佛研究稱孕期Omega-3脂肪酸的水平與兒童肥胖相關聯
    食品夥伴網訊 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近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顯示,孕期攝入適量的Omega-3脂肪酸,以降低體內Omega-6脂肪酸與Omega-3脂肪酸的比例,或可將所生兒童肥胖的機率降低32%。
  • 美媒歡呼終於把「肥胖率最高」帽子甩給墨西哥
    美國《環球郵報》今日稱,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隨著快餐業迅速發展,墨西哥已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肥胖率最高的國家。雖然墨西哥還有部分地區在與飢餓做鬥爭,但他們不得不面對「肥胖率最高」這一嚴峻問題。墨西哥成為全球肥胖率最高國家報導援引該報告內容稱
  • 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環境暴露因素影響兒童發育
    西媒稱,在生命的最初幾年,生活在空氣汙染較重和人口密度較高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上升,而綠化空間多樣且平衡的城市規劃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第一作者赫羅恩·德邦特解釋說,城市區域的環境暴露因素,如汙染、綠化空間和人造環境,與對兒童發育和肥胖症的可能影響有著日益密切的聯繫。德邦特說:「這些影響可能很早例如在懷孕期間和出生後的頭幾年就開始了。」報導稱,這項大型縱向研究發表在英國《環境汙染》期刊上,其主要創新點在於同時分析各種暴露因素。
  • 預測模型告訴你:哪些兒童有肥胖風險—新聞—科學網
    7月16日,《科學報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該研究提出一個提前5年預測中國兒童體重指數(BMI)模型,準確率達70%。
  • 青春期前肥胖兒童高於正常兒童,是因為 IGF1R?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進行實驗的教授表示:在面對誘惑時,兒童的自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背景,而之前的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它並不能預測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充其量只能說明實驗時他們的自控力水平。孩子所處的環境會影響延遲滿足的能力當身處一個沒有信任和安全感的環境裡,孩子更傾向於享受當下的快樂,畢竟比起虛無縹緲的未來,現在的感受才更真切。舉個極端的假設: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在蜜罐裡泡大、衣食無憂,另一個則是跟著父母顛沛流離、掙扎在溫飽線上。
  • 研究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孩子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
    研究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孩子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近日,一項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和中國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剖宮產和長時間分娩可能會影響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組成及代謝產物水平,進而導致其兒童時期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
  • 肥胖不是一個人的事 研究表明女性童年經歷和環境與此相關
    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脂肪肝、中風和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疾病經常相伴肥胖而來,影響著人體身心健康。通常,人們認為肥胖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如暴飲暴食和運動不足。人們也傾向於認為超重的人缺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意志力。
  • 成年人的肥胖 竟和童年和少年時吃過的糖有關
    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分的過量攝入影響了肥胖情況,許多研究人員也表示,人造甜味飲料和加工食品很容易導致肥胖病 為填補這一研究空缺,本特利和其團隊成員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展現自1990年以來成年人肥胖率的上升情況,他們表示:「這就是70後、80後在兒童時期過分攝入糖分的結果。」
  • 孩子肥胖越來越多 多半怪家長
    數據顯示,1985年至2014年,我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則由0.5%增至7.3%。這種表現在城市中最為明顯,北京市衛計委發布的《北京市2017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顯示,2016-2017學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為16.8%。然而,在我國一些貧困地區青少年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情況依然較為明顯。
  • 西媒:肥胖且脂肪肝伴炎症患者罹患嚴重新冠肺炎風險較高
    西媒稱,國際期刊《肝臟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肥胖且脂肪肝伴炎症患者罹患重症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報導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具有炎症的脂肪肝的特徵是炎症和肝纖維化,它與肥胖症有關,全世界有19億人患有此病。
  • 下丘腦性肥胖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下丘腦在機體能量穩態調節中的作用複雜,下丘腦性肥胖目前仍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益民教授等對下丘腦肥胖的最新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鞍區手術後下丘腦性肥胖患者血漿瘦素水平較單純性肥胖對照組顯著升高,提示下丘腦結構對內源性瘦素不敏感。動物實驗亦證實瘦素無反應性是下丘腦結構受損小鼠食慾亢進和肥胖的關鍵原因。 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除了對肝臟、脂肪、骨骼肌等外周組織的直接作用外,亦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攝食行為和能量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