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孩子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

2020-11-22 澎湃新聞

研究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孩子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

2020-11-06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剖宮產後發生食物過敏或肥胖的可能性更大,超重嬰兒的過敏風險可能更高。

在全球範圍內,五歲以下兒童的肥胖症和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正呈穩步增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慢性疾病在生命開始的早期就存在著生物學聯繫,例如,剖宮產後發生食物過敏或肥胖的可能性更大,超重嬰兒的過敏風險可能更高。

此外,眾所周知,腸道微生物組成對嬰兒的免疫系統和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可以發酵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代謝產物及其中間體,目前在動物模型中的測試已經表明幾種SCFA對過敏和超重具有保護作用。但分娩方式和時長是否會影響嬰兒腸道微生物組成和代謝產物水平,對這些慢性疾病的發作是否具有介導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近日,一項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和中國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剖宮產和長時間分娩可能會影響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組成及代謝產物水平,進而導致其兒童時期肥胖和過敏的風險更高。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0.08.053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加拿大全國出生隊列研究(CHILD)中足月出生的1667名嬰兒在3個月和12個月大時的糞便樣本,測定其腸道菌群組成特徵,微生物代謝產物水平。然後在1歲和3歲時測量其兒童體重指數(BMI),以及對10種常見過敏原的致敏性。同時也記錄了其出生方式,妊娠狀況,胎齡,分娩持續時間,胎膜破裂持續時間等。

對糞便樣本分析發現,在3月齡到12月齡間,嬰兒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出現增加,艱難梭菌的定殖率從30.9%上升到45.8%,而腸桿菌科細菌/擬桿菌科(E / B)的豐度比和雙歧桿菌的相對豐度出現下降。微生物代謝產物中,乙酸鹽的水平最高,而其他SCFA(例如丙酸酯,丁酸酯)和中間體(例如乳酸酯,琥珀酸酯)的水平要低得多。

研究思路

建立廣義結構方程模型(SEM),以分析出生特徵、3和12月齡嬰兒腸道微生物組成和1和3歲兒童健康狀況間的複雜關係。結果發現,剖宮產出生的孩子在一歲和三歲時的體重指數可能更高,E / B比例的改變是導致超重的主要原因,艱難梭菌和瘤胃球菌科對其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此外,剖宮產也明顯增加了1歲和3歲兒童的過敏率,這是由12月齡時較高的E / B比例以及韋榮氏菌科和艱難梭菌的豐度所共同介導的。

出生方式對嬰兒微生物和健康的直接影響

剖宮產的主要影響通路

研究人員還發現,第一次妊娠且經過長時間分娩後出生的嬰兒,發生肥胖症和過敏的風險也比較高。3月齡時嬰兒腸道中的E / B豐度比是導致超重的主要因素,雙歧桿菌豐度以及甲酸鹽水平的降低對體重指數也具有一定的影響。而12月齡時較高的E / B豐度比主要影響著致敏性,丙酸和甲酸水平也起著介導作用。

孕婦長時間分娩的主要影響通路

該研究的作者Anita L. Kozyrskyj說: 「剖宮產和長時間分娩是引發100多種腸道微生物途徑變化而導致超重和過敏的源頭,我們希望能採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剖宮產,並考慮使用產後微生物菌群調整的解決方案來預防這兩種情況。」

參考資料:

[1] From birth to overweight and atopic disease: multiple and common pathways of the infant gut microbiome.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微生物群|預防|接觸|過敏...
    其中包括剖腹產的增加,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增加,西方化飲食和肥胖的發展,以及室內外生活方式和活動模式的變化。這些因素大多直接或間接影響各種微生物的形成,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而微生物在形成(早期)免疫反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環境和生活方式風險因素的影響下,這種默認程序明顯受到幹擾。
  • 孕婦不願孩子在光棍節出生 要求提前剖腹產
    昨天上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母嬰同室病房,30歲的羅女士看著剛出生的兒子笑說,本想順產,預產期在5號,但過了幾天沒發作,B超發現羊水偏少,本來剖腹產手術安排在昨天,想著是光棍節,羅女士要求提前手術。據了解,不少符合剖宮產條件的產婦,紛紛要求避開周一的「光棍節」,部分產婦等不及了,經檢查合格後都提前幾天做了手術;有的在條件許可胎兒安全的情況下,則要求醫生把手術時間延後一天。
  • 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誰更聰明?
    我國一項納入217名3~6歲兒童的研究也表明,順產、社會因素剖宮產、醫學因素剖宮產的3組兒童,智商沒有明顯差異[1]。謠言二:剖腹產時給媽媽打麻藥,藥物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寶寶在肚子裡就變笨真相:剖腹產時的麻醉劑量都經過嚴格評估,對寶寶的影響極小,更不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導致生出笨寶寶。
  • 懷孕多少周剖腹產最好?不是37周,這周以後出生最好,孩子更聰明
    最近有兩個媽媽馬上臨近預產期,計劃剖腹產,但是不知道到哪一周去剖比較好。一個媽媽的預產期是5月3日有點動紅,另一個媽媽的預產期是5月1日。解答了他們的問題之後,有很多媽媽關注,發現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在此詳細說明一下,希望給更多的媽媽帶去有價值的信息。
  • 命理釋疑:剖腹產出生的寶寶生辰八字準確嗎?
    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選擇剖腹產的家庭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剖腹產出生的孩子,生辰八字還準確嗎?有人認為,剖腹產並非順其自然的生產,所以不準確,如果剖腹產的生辰八字準確,那選擇好的生辰做剖腹產,豈不是誰都能擁有好的命局嗎?但是,實際情況可不是如此簡單。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是:生辰是什麼?
  •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兒童在出生前幾個月暴露於較高的空氣汙染水平和較大的人口密度可能與兒童體重指數(BMI)增加有關。相比之下,居住在綠地較多、土地利用結構更為有利的地區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 奶粉指標不是越高越好 蛋白質過高易致過敏及肥胖
    廣州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龔四堂認為,溼疹、腹瀉、脹氣、煩躁、便秘與嘔吐、生長緩慢……當奶粉餵養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後,不少家長就認為是奶粉的問題,開始頻繁換奶粉。根據雅培營養市場研究的數據顯示,75%的美國母親在第一年內至少更換一次奶粉品牌,而通常一年內餵養四種配方奶粉。這種情況在中國也類似。
  • 5項研究盤點:宮內環境,後代肥胖和糖尿病
    分娩類型和產後相關因素:包括分娩類型,出生時體重,母乳餵養,生長速度,睡眠時間等十種因素。 從研究證據強度來看,其中母親肥胖、低出生體重,2歲內體重的快速增長對後代肥胖影響是最強的。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在英國,幾乎五分之一的兒童在上小學時就超重或肥胖,而到初中時,這一數字已增加到三分之一。超重或肥胖的兒童更可能成為肥胖的成年人,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其健康狀況較差的風險也增加了。先前的研究將超重與執行功能的各種衡量指標的得分較低聯繫在一起,這些指標是自我控制,決策,工作記憶(暫時保存要處理的信息)和對獎勵的響應等多項功能的總稱。
  • 預防肥胖、過敏等慢性病要從娃娃抓起,濫用抗生素是大敵
    美國著名的梅奧診所研究發現:2歲以前使用抗生素與糖尿病、肥胖、過敏等慢性病高發密切相關,可能因為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微生物,影響健康。因此,我們需要減少抗生素濫用,保持腸道菌群健康。
  • 肥胖男腹痛求診竟是懷孕 緊急剖腹產下死嬰
    原標題:英媒:肥胖男腹痛求診竟是懷孕,緊急剖腹產下死嬰英國近日發生一起離奇分娩事件,一名自稱腹痛男子就醫時被查出身懷六甲,緊急剖腹後產下死嬰,驚呆了在場醫護人員。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8日報導,這名32歲男子姓名和國籍不詳,身材肥胖並患有高血壓。男子因腹痛去醫院求診,自述在家做了妊娠檢測呈陽性,還稱尿失禁,這表明胎膜已破裂,即將分娩。
  • 「愛滋媽媽」剖腹產女:孩子是否感染18個月後知曉
    剛出生的女嬰和媽媽在病房內安靜熟睡本報記者寧峰攝  華商網-華商報訊(記者李小博杜俊嶺)由於孕檢發現問題,寶貝女兒的降生,讓小王全家人喜憂參半。  懷孕7個月發現感染HIV  今年元月結婚的小王,二三月份就得到了好消息:妻子懷孕了。小王老家在秦嶺山裡,是家中老大,家人十分看重即將出生的小寶貝。  妻子懷孕5個月時,小王陪著她去醫院做孕檢。醫生發現小王妻子的血液有些問題,但不能確定是哪種疾病。小王聽到這個消息,帶著妻子四處檢查,最終在老家被查出可能感染了愛滋病。
  • 英國產婦要求剖腹產屢次被拒 胎兒因感染和缺氧而死亡
    2017年3月,英國一對夫婦本在期待兒子的降生,但媽媽Alison經過32小時順產仍不能成功,在要求剖腹產時屢次遭到醫生拒絕。最終孩子因腦部受傷而死亡。  2019年1月,關於此次事故的調查報告發布,報告指出,嬰兒在Alison長期分娩過程中死於感染後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大腦缺氧。
  • 預產期在9月中旬,怕耽誤孩子上小學,準媽媽提前剖腹產靠譜嗎?
    劉女士想著反正只差了半個月時間,提前剖腹產讓孩子在8月底出生不就行了? 不過沒有任何事實說明,晚上學的孩子就會比別人差,相反在班級裡大一些的孩子更能適應學校環境,並在班級中擔以重任。 寶寶有他自己「設定」的出生時間 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時一直在發育身體,大多數是到預產期是發育剛剛好,提前剖腹產讓寶寶出生身體尚未發育完全。
  • 一道公式算出是否「肥胖」!提醒:肥胖至少會提高5種健康風險
    一:提高癌症風險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中身體肥胖工作組在201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中顯示,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實肥胖可以提高肝癌、腎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等13種癌症的發病風險。有研究發現,肥胖者心絞痛和心源性猝死的風險是正常體重人的4倍。三:提高腦梗的風險眾所周知,肥胖是因為身體囤積了太多的脂肪,而脂肪在血液中無法被吸收就會導致高血脂,讓血液變得粘稠,血液粘稠會使血脂黏在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粥狀硬化。
  • 預防寶寶食物過敏,從出生就要開始!兒科學會教家長這樣做
    因此對於出生四個月不能純母乳餵養的寶寶,過早接觸牛奶蛋白,將增加其過敏風險。 中華醫學會針對孕母生活與飲食的建議:產前控制母親飲食對預防嬰兒過敏的效果尚不明確,應謹慎。母親吸菸增加嬰兒過敏風險,應儘量避免主動和被動吸菸。 2000年以前的多數研究結論是肯定的,因此,當時較多研究建議妊娠後期的母親迴避雞蛋、牛奶、堅果等主要過敏食物。
  • 益生菌研究:動物雙歧桿菌乳雙歧亞種Bb-12
    (嗜酸乳桿菌La5+乳雙歧桿菌Bb12)或傳統酸奶; 幹預4周後,益生菌組的基線和空腹血糖、2h口服糖耐量測試(OGTT)均顯著較低,但兩組的1h OGTT差異不顯著; 益生菌組嬰兒的膽紅素水平在出生後第3-5天顯著較低; 兩組間妊娠期糖尿病風險、早產以及其它母嬰結局無顯著差異; 特定益生菌對超重/肥胖孕婦的糖代謝有一定益處,其臨床意義需進一步研究。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最近IARC發布他們針對癌症和體重研究的最新結果,發現在歐美和中亞地區的女性當中,肥胖造成的癌症佔了癌症總數的9%!只要有超重,就是有致癌風險!而且致癌風險和體重超標程度是成正比的。當前,受肥胖影響最大的是子宮癌,BMI超標,最高可以產生7.1(6.3~8.1)倍的患癌風險!要知道大量飲酒引起的最高發的癌症口腔癌、鼻咽癌也不過是高於正常值5倍左右的風險。
  • 女子懷孕7個月發現感染愛滋 剖腹產下女嬰(圖)
    女嬰和母親靜靜躺在醫院  本報訊(記者 李小博 杜俊嶺)由於孕檢發現問題,寶貝女兒的降生,讓小王全家人喜憂參半。  懷孕7個月 發現感染HIV  今年元月結婚的小王,二三月份就得到了好消息:妻子懷孕了。小王老家在秦嶺山裡,是家中老大,家人十分看重即將出生的小寶貝。  妻子懷孕5個月時,小王陪著她去醫院做孕檢。醫生發現小王妻子的血液有些問題,但不能確定是哪種疾病。小王聽到這個消息,帶著妻子四處檢查,最終在老家被查出可能感染了愛滋病。